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讯第17期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3: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心系校园情牵师生

英 杰 学 讯

学生会文宣部主办主 编:葛昕霏顾 问:樊学艺张明亮

2013年9月8日总第17期

【祝福恩师】

在全国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吕梁学院附中全体学生衷心祝愿附中全体老师节日快乐!

【校园新闻】

◎9月3日早晨,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与吕梁学院附属英杰中学全体师生在校园广场隆重举行新学期首次升旗仪式,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张明亮校长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张明亮校长的讲话心系学校,情牵师生,充满教育智慧,饱含热切期望,在总结学校上学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为全校师生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指明了奋斗目标。本次升旗仪式由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71班主持,该班学生刘少芳发表了《在路上》主题演讲。

【开学寄语】

在2013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长:张明亮

2013.9.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在这硕果飘香的初秋时节,我校师生满怀喜悦在此隆重集会,举行新学年第一次升旗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加盟我校的50余名新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以优异成绩考入我校的2000余名高

一、初一新同学表示诚挚的祝贺!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加入,必将为附中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另外,我还要对初

二、初

三、高

二、高

三、复习班的老同学给予殷切的期望,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顽强拼搏,为自己、为母校争得更大的荣誉!

过去的一年,是附中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吕梁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高中精诚团结,紧密合作,“分家不分离、共事谋发展”,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校高考、中考再创辉煌。2013年的高考,我校380人参加高考,达线人数175人,创2004年以来新高。值得一提的是:应届生达线人数首次突破100人大关,达到了115人,985班续写辉煌,80人参加高考,达线71人,吴晋宇同学以606分的优异成绩勇夺离石桂冠。应届生540分以上的学生人

数是兄弟学校人数之和;我校2013年的中考继续领跑离石,600分以上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64人,接近离石区总数的一半。

我们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健全了初高中班子,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新聘教师40余名,形成了一支新老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硕果累累。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学生文体活动充分开展,第九届校运会圆满成功,市区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古诗文朗诵比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在校园内产生热烈反响„„

老师们,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孕育新的希望与憧憬。面对更为紧张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我们每一位教师、同学都应该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认真审视自己,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与学习中去,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奋斗、拼搏!借今天讲话的机会,我想对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几句心里话:

一、希望全体教师始终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博学为本。我衷心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同时,我也衷心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激发出斗志和活力,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潜心教研,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能手和行家,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钦佩的优秀教师,从而无愧于我们的光荣职业和人生追求。

二、希望同学们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你们走进附中,就是融入了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就是迈进了拼搏奋斗的新天地,就是跨入了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在附中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一定要尊师重学、爱校爱班,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一定要锤炼品质、完善自我。希望你们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做一名真正将学习当作第一任务的好学生,做一名真正能让学校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优秀学生!

老师们、同学们!开学的钟声已经敲响,犹如吹响了奋进的号角,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上帝没有给我们翅膀,却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会梦想的大脑。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我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这无比珍贵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奋斗进程、创造出自己独有精彩,共同谱写出我们人生的美丽篇章和学校的美好未来!

最后,祝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同学们学有所成、天天进步! 谢谢大家!

【经典荐读】(值此第29届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英杰学讯》特别刊载日本20世纪著名作家木山捷平先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大仓老师》以飨读者,并借此向附中恩师致敬!文章为节选。)

大仓老师

【日】木山捷平

我在普通小学六年级毕了业,没能上中学,就务农了。这六年中有五位老师教过我,大仓老师是其中的一位。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二年级期末,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学生手册上除了音乐、图画、体操和操行是乙以外,剩下的都是丙。班主任把爸爸叫去,逼着要我留级,经过爸爸的苦苦哀求,才让我上三年级。

开学那天,黄雀在空中叫,田野里的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开学典礼上,校长

向我们介绍了新来的老师。大仓老师穿着一身制服,留着平头,只见他一下子跳上领操台,开始讲话。“我就是刚才介绍的大仓,名字叫大仓,可家里既没有大仓库,也没有小仓库,只有一间小板棚似的草房。家里很穷,是吃大麦饭长大的。不久前刚从学校毕业,今年二十二岁,请大家和我交朋友。”简短的致辞完了,他一鞠躬,轻快地跳下来。学生中马上响起一片啧啧的赞叹声。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大家惊讶地互相看着,暗地里开始喜欢这位年轻的老师。何况校长还补充说,这位新老师要做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

大仓老师的课开始了。我下定决心,今年要好好学习。但是从放学回家,一直到晚上,我都要背着小妹妹,有时还要领着大妹妹,哄她们玩。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糊纸口袋。家里是没法子温习功课的,只好在教室里拼命。我给自己规定:向前看,不溜号,用心听。

过了一个多星期,语文课上我们学《我的一家》这一课。老师问:“你们知道的单词中,哪些是用来称呼自己的呢?”同学们有的摇头,有的低头去想,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老师!”“老师!”“老师!”

大仓老师指名叫同学回答。“自己”、“我”、“鄙人”、“余”、“吾辈”、“咱”,老师把这一个个词写到黑板上。我也举起了手,却没有被叫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室里又静下来,没有人再举手了。“没有其他的了吗?”大仓老师又环视了一下教室。

我突然把右手高高地举起来:“还有,老师!”我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五十名同学的眼光一下子落到我身上。

“市太”,老师叫了我的名字。

我一鼓劲站了起来,清楚地大声回答:“俺”。

我刚坐下,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然而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我脸上发热,低着头坐在那里。

突然有人站起来表示异议:“老师,川本老师说过,‘俺’是下等人讲的话,不能用。”

我一看,原来是山本医生的第二个儿子山本春美。山本医生是我们村里最有钱的人。春美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都是班长,可是到了三年级,连个副班长也没当上。这大约是大仓老师没有偏向的缘故,至少我们许多同学是这样评论的。全校只有春美一个人穿鞋,他再不能借着班长的职权,用穿着鞋的脚踩我们的光脚板,挑剔我们队站得不齐了。就凭这一点,大家不用提有多高兴了。

大仓老师根本没理会春美,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添上一个“俺”字,好像比别的字写得更大一些。春美又一次站起来,脸色发青。他撅着薄薄的嘴唇,说:“老师,不是说不可以用‘俺’这个词吗?”听那语气,似乎是要强迫大仓老师接受他的意见。

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现在不是在讨论可不可以用这个词。”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有力,说罢便紧绷起了嘴唇。

教师安静得很,连一声咳嗽都没有。刚才还嘲笑我的同学,现在好像都站在我这一边了。大仓老师的课是那么有趣,又不拘谨,连我这样生来就讨厌上学的人也开始感觉到上学的乐趣了。

【环球论坛】(《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现实针对性强,思想水平高,立场和文风都很正,特别值

得一读。本期《学讯》向大家推荐的是该报2013年9月6日的社论。)

《环球时报》9月6日社论——

“共识”应当扩大,“共行”必须保障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需要有哪些共识?我们能达成它们吗?如果达不成怎么办?这些是我们只要不做鸵鸟就需面对的重大问题。

社会的共识越多越好,但我们往往看到的大多是分歧。现实是,无论提出什么样的共识目标,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不得不说,我们虽然经常把凝聚共识挂在嘴上,但它的实际艰巨性不是通过某种力量、哪怕是国家力量的积极投入就能有效化解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基础性的共识目标和方向。

首先,在中国社会思想、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国家的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不同于个人思想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它融入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和历史总结。比如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的个人思想只是它的源头之一,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锤炼,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层层衔接,形成对中国社会的持续指导。国家的指导思想如果多元化,中国就会陷入意识形态的深层混乱,社会力量就形不成国家前进的合力,而是相互抵消。

第二,中国一定要认真构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不能处处只同欧美比。如果拿欧美做绝对参照,我们的思想就会大乱,国家就有了政治上的“原罪”,有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归零”。只有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比照,特别是基础国情相似的人口大国进入参照系,中国社会才能找到真实可信的镜子。

第三,“中国不能乱”符合绝大多数国人的根本利益,它应成为中国社会寻求政治共识的切入口。国家不乱虽也有多种解释,但它的一些社会治理指标仍是刚性的,由不得诡辩。

第四,守法应是社会共识的首要底线,任何民主、自由等价值追求和任何现实利益追求都不能与之对立。现在互联网上有关于中国法律制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极端争论,这已是对国家现行政治法律制度的根本否定。这类所谓“合法性”的争论在任何国家都不会被接受。

然而只要社会在价值观层面存在分歧,对方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主张就都会被认为是错的,不同的价值观群体达成思想共识无现实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共行”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们提出“共行”,是指全社会需要围绕法律形成处理各种利益分歧和思想政治分歧的规则。这对当下的中国至关重要。当思想共识不足时,社会“共行”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中国各种多元化的性质,并影响中国社会治理面貌变化的总方向。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不断突破以往社会解决分歧的规则框架,试图将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挤走。还有一些人在推动社会力量各行其是局面的出现,甚至主张一些违法行为的“合法化”。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共行”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分歧就会朝着分裂演化,最终失去控制。

中国社会应尽最大努力促成共识面的不断扩大,同时对国家这一政治能力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共识的不足部分,必须用“共行”来弥补。“共行”需要有法律的强制力做保障,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在转型时期不受挑战的行为准则。

自由主义可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层面发展,但决不应在中国的社会治理甚至政治层面受到推崇。至少在今天,中国庞大的社会肌体消费不起细分成无数块、甚至彼此对立“思想政治堡垒”的奢侈,共识和“共行”是这个大国保持行动能力,也健康存在下去的骨骼和血脉。

无论推动共识还是保障“共行”,中国有8000多万成员的执政党都扮演关键角色。党的责任也无其他力量可以取代。这是不是共识不在这里争论,但它应是中国的政治常识。▲

学讯第18期

第17期 简报

第17期(总第114期)

瞭望新闻周刊第17期

学讯第四期

学讯第三期

半月谈第17期半月评论

宣传思想工作简报第17期

嘉峪关市食品安全简报第17期()

洛宁农村信用社第17期简报

学讯第17期
《学讯第17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