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英语》book1 译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9: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Unit

1前些日子,我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做仲裁人,为一道考题评分。这是一道物理题,同事打算给一个学生打零分。这位同学却坚持认为自己在该问题上的回答表现出色,应该得满分。他深信,如果评分制度不与学生作对,那他就应该得满分。结果同事便来找我定夺。

来到同事办公室,我阅读了这道考题。其内容为:说明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楼高度的可能方法。那位同学的答案是:“将气压计带到楼顶,系一根长绳。用绳子把气压计从楼顶送至楼下的大街上,再将绳子拉上来,测其长度。绳子的长度便是大楼的高度。”我的态度是,该生回答得既完整又正确,应该得满分。可问题在于,这种回答无法反映该生所掌握的物理知识。为了证明他是个合格的学生,我提议,再给他一次回答这一问题的机会。同事表示同意,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那位同学竟然也表示同意,这倒真有些出人意料。我给这位同学六分钟时间回答问题,并提醒他,答案必须反映出一定的物理知识。

五分钟过去了,他只字未写。我问他是否打算放弃,他回答无此念头,而且告诉我这道题有很多答案,他实际上是在考虑哪个答案最好。我为自己上前打搅他表示抱歉,并请他继续答题。在随后的一分钟里,他迅速写出了答案,内容如下:“将气压计带到楼顶。把气压计扔下楼,用秒表计时。然后用S = 1/2 gt 2这个公式,计算大楼的高度。”此时,我问那位同事是否愿意放弃。他放弃了,而我给这位同学几乎打了满分。

离开同事办公室时,我想起那位同学说过他还有其他解答方法,便问他还有哪些方法。他答道:“是呀,有很多种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楼高度的方法。比如说,你可以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把气压计带出去,先测量气压计的高度及其影子的长度,再测出大楼影子的长度,然后利用单比例关系,就能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真不错,”我说道,“还有其他方法吗?”“有啊,”他说,“有一种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你一定会喜欢。这种方法需要你带着气压计去爬楼梯,一边上楼,一边沿着墙壁按气压计的高度做记号,然后数数做了多少个记号,就知道大楼的高度是多少个气压计的单位高度了。这是很直接的方法。”“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他说,“就是带着气压计到地下室去敲大楼管理员的门。管理员开门后,你就这样说:\'管理员先生,我这里有个精美的气压计。如果你告诉我这座大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此时,我问这位学生是否真的不知道这道考题的通常答案。他承认自己知道答案。不过他说,他烦透了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他们总是教他如何思考,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如何以书呆子的方式探索学科的内在逻辑,但却从没教过他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他决定以佯扮傻瓜的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满。

Unit

2大学毕业一年后,我便与女友分手,并告别了东海岸,只身来到圣迭戈,攻读加州大学戏剧学硕士。在圣迭戈,我举目无亲,心里甚为不安---就连身边的大海也恍如隔世,变得十分陌生。

当时我可谓身无分文,好在谋得了\"美国电影戏剧\"课的助教工作。这门课程很火爆,一下子吸引了120名学生。他们既可以欣赏电影,又可以拿到学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此前,我从未教过书。一想到满屋子好奇的目光,心里就打鼓。我手中仅有的救命稻草不过是发给每位助教的授课指南---一本薄薄的绿皮儿小册子,里面全是各种规章制度,从点名到批卷儿,包罗万象,惟独没讲如何传道授业,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第一节课的那个早晨,我一边魂不守舍地想像着学生们的模样,一边刮脸,竟刮伤三处。我毕竟只有24岁啊!自己都感觉太年轻了,哪儿有一丝教师的威慑力。可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恰恰是我的年轻使我和学生们交流得更加融洽。课堂上充满了幽默的笑话和踊跃的讨论,有时还不乏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辨。有些学生对课程内容及课堂讨论十分感兴趣,渐渐地我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这份工作我惟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答疑时间---我得坐在自己那间窄小的办公室里等着学生前来,寻求额外帮助。可是却总没有学生来。

后来,丽萨开始频频造访。她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因此她到我这儿当然不是为了学业上的辅导,而是来闲聊的。我们海阔天空地聊到电影、性感的影星,还有\"圣迭戈冲锋者\"橄榄球队。她使我感觉到自己无所不晓、无所不通。从此,我开始期待答疑时间,因为只有和丽萨在一起,我才感到自己似乎已经适应了加州生活。我开始考虑约她出去。

丽萨也开始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作业上。当她再度敲开我办公室的大门时,脸上露出一丝咄咄逼人的神色,好像在问:\"你能行吗?\"我尽力表现出矜持,掩饰内心的渴望。一天下午,她身穿一套紧身潜水衣出现在我面前,说:\"海浪上来了,想不想去冲浪?\"我说想去,可我不会冲浪。她离开后,我咒骂自己竟放走了这样一个与她共处的大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给丽萨拨了得有十遍电话,可后来还是有一种力量使我放下了听筒,不光是因为我紧张,我想还因为我深知教师约会学生有点儿不大对头。我决定查一查那本绿皮儿授课指南,看看就这方面有什么规定。师生恋那一款明确指出这种关系必须要严格禁止,并列出了三条原因:(1)如果助教对某个学生明确表达好感,那么该生就会担心自己若是对这种示爱毫无反应便可能对自己不利,从而陷入两难的境地。(2)这种关系使助教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使助教失去学生们的尊敬。

我逐一地排除这些原因,试图找出它们不适合我的地方,比如,是丽萨对我感兴趣,而并非我主动出击;对于给学生的客观评价,我在批阅论文或试卷时从来都把上面的姓名盖住,再将其编号,以确保自己所打的分数不偏不倚。可那第三条原因我却怎么也挥之不去,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个学生,又得知自己的助教与一个同学关系暧昧,那么不管我多么喜欢这位教师,也会认为他是个为人所不齿的花花公子。我会坚信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勾引了那个学生,而且毫无疑问,考试时他会偏心地给她打高分或者在考试前向她透露机密。

一想到我的学生们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耻之徒,我就心神不宁。学生敬我为师比起渴望和丽萨约会更加重要。于是,我决定等学期结束时再约她出去。

我把期末成绩上交给校方后,马上就跑去给丽萨打电话。我们一起出去看了电影,而后没有退场,接着又看了一部。再后来就去喝点儿东西,其间,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爱的欲望已烟消云散。其实确切地说,我的感情还在,只是她的兴趣全都随着我上交的记分册“上交”了。我满腹失望甚至哀伤,但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在她眼里,我已不再是那位学识渊博的助教了,而只是一个年龄稍长又不会冲浪的家伙。

Unit

3约翰·布兰彻从长椅上站起来,整理了一下军服,仔细观察着中央地铁站熙熙攘攘的人

流。他在寻找着那个与他心有灵犀但却从未谋面的女郎,那个戴着一朵玫瑰的女郎。

他对她产生兴趣是在13个月前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在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他被书架上拿下的一本书深深吸引了。并不是因为上面的文字,而是页边用铅笔做的注解。那温柔的字体反映出那是一个聪慧的灵魂和富有远见的头脑。在书的扉页上他发现了前拥有者的名字,荷利丝·梅耐尔小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她的地址,她住在纽约市。布兰彻给她写了一封信还邀请她回信,但还没等到他接到回信,就被派到伊拉克的海湾战场上去了。

随后的一年又一个月,两个人在鸿雁往来中互相了解了对方。每一封信都在互相渴望的心中播下了浪漫的种子并生根发芽。布兰彻向她要一张照片但是她拒绝了,她觉得如果他真的喜欢她是不会在乎她的长相的。在他从伊拉克返回的当天,他们定下了第一次约会---晚上7点钟在纽约的中央地铁站。“你会认出我的,”她在信中说,“我会在衣领上别一朵玫瑰花。”所以那天7点钟在地铁站,他在等一个从未谋面但早已令他心仪已久的女孩。

让布兰彻先生告诉你那天发生了什么了吧:

一个身材苗条的姑娘向我走来。一头金发自然卷曲在小巧的耳朵后;眼睛像花一样蓝,她的嘴唇和下巴柔美而棱角分明,身着浅绿色的套装,就好像春天一样。我快步走向她,完全忘记注意她根本没别什么玫瑰花。看见我向她走去,她嘴角露出诱人的微笑。“想干嘛,水手?”她低声说。几乎无法控制自己,我向她走近了一步,然后就看见了真正的荷利丝小姐。她就站在那个女孩的身后:一个年过四旬的中年妇女,灰白的头发裹在一顶旧帽子里,身材微胖,低跟鞋中露出臃肿的脚踝......穿绿套装的那个姑娘很快离开了。我觉得自己好像被撕裂了,随她而去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对这个成为我精神知己的女人的渴望也是如此深!而且她站在那儿!她苍白丰满的面庞流露出温柔和睿智,灰色的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芒。

我没有犹豫,抓紧了那本用来识别我的蓝色皮面的小旧书。这不会是爱,但值得珍惜,甚至比爱情更好,一段我曾经而且将来也必须感谢的友谊。我立正敬礼并把那本书递给那个女士,尽管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失望的苦涩哽住了喉咙。“我是约翰·布兰彻中尉,你一定是梅耐尔小姐,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我能请你去吃饭吗?”那位女士脸上露出宽容的笑容。“我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她回答,“但那个刚过去穿绿衣服的女孩请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还说如果你邀请我去吃饭,就让我告诉你她在街对面的那家大餐厅等着你。她说这是一个什么考验!”

我们不难想像布兰彻先生听到这些话以后的反应,他也许是飞奔进那家餐厅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钦佩梅耐尔小姐的智慧。尽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会有美好的事情,但生活给与我们的东西不会永远都令我们满意。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挫折,甚至是绝望,不仅让我们承受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也会考验我们的道德水准。对我们个人来说面对这些考验,道德标准是被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始终都会是一个问题,特别是碰到需要当时就做出但却十分重要的决定的时候。

梅耐尔小姐明白一个人的真心只有通过他对平庸的反应才能看得出来,布兰彻先生在考验中获得了满分。很少有人会怀疑这样的一个浪漫故事不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因为他们对爱情的看法是那么的一致。这很好地证明了法国作家乌赛的话,“告诉我你爱的是什么样的人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Unit

5我们人类的成长过程与龙虾格外相似:先长出一层坚硬的保护甲,继而将其蜕去,周而复始。每次,龙虾的肉身在保护甲中得以发育,之后甲壳蜕去,其间肉身毫无遮拦,不堪一击,直到最终长出新的盔甲,取代旧壳。

同样,每当我们人类步入人生的新阶段,都要甩掉旧的护甲,变得毫无遮拦,十分脆弱---但还要长出新的甲衣来适应社会生活的新要求。这个过程耗时数年甚至更久。可是,在告别这个过程之后,我们步入一个较之先前更长久、更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我们可以企盼得到相对平和的心态,也会重新恢复平衡的感觉。我们飞出父母的温暖爱巢,坚信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再也不需要童年时期的呵护。但是很快我们就意识到,把梦想变为具体的目标并不能让我们一劳永逸地获得自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这个过程就算没有痛苦,也够意味深长的。当新的人生阶段构建起来时,我们又要准备走入下一个时期。成长之路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现在我们就来关注一下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标志着从充满梦幻的青春期到进一步成熟的成人期必然要经历的关键时刻。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连根拔起”时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急于独立与让自我得到他人认可的阶段。

18岁之前,我们的口号响亮而清晰:“我要离开父母。”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口号几乎无法付诸行动。总体上我们还是家庭中牢固的一分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算是在住校时,或到军营参加军训时,也是如此。可18岁过后,我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根拔离家庭的土壤。通常,上大学、服兵役以及短期出游都像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交通工具,载着我们踏上第一轮往返于家庭与自己大本营之间的路途。尽管会遭到家人强烈的反对,我们还是试图将自己的世界观和家人的世界观划清界限,“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追寻着任何所谓属于自己的信仰,并检验着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迷恋上了时尚、超级明星和摇滚乐,而这一切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简直如天方夜谭,神秘而难以接受。

无论我们何等信心十足地努力成为真正的世界成员,可心中到底放不下那份担忧,生怕自己其实还是孩子,无法自立。掩饰这份忧虑的做法便是一笑置之,当它是垃圾。为了找到能够取代父母的同盟者,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同龄人。他们成了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完全替代了家人。但这种关系却不能长久维持,一旦背弃了“咱们圈内”那些十分模糊的理想,他们就会被当成叛徒排挤出去。因此,18岁到22岁之间的青年重新回归家庭怀抱是很常见的。

上述人生阶段将我们定位成一个同龄人群体角色,一个性成熟角色,并且有着一份期望中的职业,一种意识形态和一套世界观。因而,我们准备采取行动,离家闯荡,从而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并在情感上开始脱离家庭。

这段飞快成长并充满疾风暴雨的青春旅途,会促使我们正常步入成年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经历过身份危机,那么该危机一定会在今后的过渡时期爆发,到那时我们遭受的痛苦会更彻骨,更加难以忍受。

第二个成长阶段我们称之为“跃跃欲试的二十多岁”。

在这一时期,青年人的主要问题便是何以立足于成人世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青春期后期内心的不安---比如“我是谁?”“真理是什么?”---现在我们全身心地为实现事业的目标而奋斗。“我该怎样实现满腔抱负?”“怎样着手才最有效?”“我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谁能助我一臂之力?”“别人是怎么成功的?”

在这个较之先前为时更久也相对更稳定的时期,人生的任务既巨大又激动人心:塑造一个梦想,一个激发精力、活力和希望的梦想;为宏图伟业做好准备;如果有可能还要寻觅一位良师益友;培养交友能力,同时还不能失落已经树立起来的自我。

二十多岁的时候,担负起责任是我们共同的主题。我们“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主要是由家庭示范、社会习俗或同龄人中的榜样来确定的。如果社会上流行文化认为人们应该结婚、建立家庭,那么一个核心家庭就会应运而生。相反,如果同龄人都坚持认为走自己的路,那么一个25岁的青年便会到微软求职,希望在没有家庭义务的羁绊下,自己能步步高升,荣任微软的首席执行官。

二十多岁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做出的诸多选择是不可更改的。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改变选择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对有些先前选择的变更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一时期总是有两种动力在发挥作用。动力之一是通过按部就班、安安稳稳地承担各种义务而为将来打造一个牢靠的基础。然而一旦甘愿滑入这种现成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永远把自己约束起来,锁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动力之二是不断地探索、尝试新事物,将生活中的每一段道路都变成尝试之路,使之可以随时逆转、变更。如果做得极端一点儿,这样的青年人就会不断地变换尝试性的工作和尝试性的人际关系,将20岁之后的整个十年都投入到这种高度动荡之中。

虽然二十多岁时的诸多选择可以更改,但这些选择还是启动了一种生活模式。有人走上了稳妥的既定之路,有人选择了闯荡,还有人担负起照料家庭的责任,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这些生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人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二十多岁的青年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梦想,并且深信这些梦想定能实现。这个时期,大家通常坚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人生正确的航线。假如有人告诉这些青年,说他们并非不像自己的父母,说他们20年所受的家庭熏陶反映在了他们当前的行为态度上,那么他们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他们的口号是:“我绝不是那样的,我是家庭的异类。”

大学英语精读Book1

英语译文

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I3

现代大学英语课文译文V8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unit9what is happine 译文

求职信英语译文

学术英语译文

无法找到Book1

book1 unit4重点

2000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阅读参考译文

《大学英语》book1 译文
《《大学英语》book1 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