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6: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提供角度学会赏析。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

教学流程

导入

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到欣赏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新授

温故知新 1大声读课文 2检查词语

玫红字词的意思——欣然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 3户的意思探究

故外户而闭

——《大道之行也》

“木兰当户织”、“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门和户在古代一样的意思吗?

门和户是不同的,门大些,户小些,如词语‘小户人家’、‘豪门贵族’。” “门”的繁体字閟,看的出在古代“门”是两扇的,所以大些。我们擦去閟的半边,就有点像“户”字了,所以“户”是单扇的门。 拓展连接——

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夜不闭户: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4睡寝

瞑寐

的意思区别

坐着闭目小寐

例句:解衣欲睡 寝

横卧

例句: 怀民亦未寝 瞑 眼睛看不清或闭着

例句:目似瞑,意暇甚

《狼》 寐 睡觉的统称 有瞌睡的意思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5 行 步 趋 走 小议 “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行”,就是“沿着溪边走。 “行”是泛指行走,坐车辇也可说“行”。

“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用作动词,表示散步。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 “趋”:小步快行。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触龙朝见赵太后,“入而徐趋。”

“走”,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6翻译几句话。需要注意句式——省略句、倒装句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过渡语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我们读通了文章的意思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欣赏文章的独到之处。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苏轼的处境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由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可看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材料二

苏轼的人格及成就

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读苏轼,我们的人生更加从容豁达! 这轴精品美在哪里呢??

赏读课文

读出文章美的味道

(1)美在语言的精致

(抓住一字一词赏析)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0多个字表现出来的。

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轻柔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可看材料)

“月色入户”的“入”字,用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一个“入”字用得好。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2).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

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原来,这85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有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是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就是精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还可分两层 : 叙事

议论抒情

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齐读课文

(3).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1、这组画面由哪几种景物组成?

2、分析此句妙在何处。

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比较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月下的竹柏倒影,可能也有某种寓意:竹柏是耐寒之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的操守。月光投影于竹柏,不正是纯洁而坚贞的象征吗? 师小结——

赏析点: 字词

意境

修辞

写法(动静结合

正侧描写)

人格 (4).美在“闲人”的意味。(难点——由浅入深分三层次完成赏析) 本文的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A苏轼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B“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课文中找找论据

证据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1083 12 24 晚上8 9点钟冬季的夜晚看月 证据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三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C苏轼“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公安局大队长),不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于流放。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精神上的孤独无告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 道尽了这种孤寂悲凉的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闲人还有抑郁不得志的悲凉 教师小结——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他仕途失意的落寞。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作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提示: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答。)

(5).美在情感的波澜。

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 (低沉、失落 )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过渡

“乌台诗案”那死里逃生的经历,身处黄州那难言的悲凉孤寂,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他把生死、得失、贵贱、毁誉都看的没有区别。但他没有成为心如死灰的消极避世者,天生乐观的性情,使他在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

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堵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于悲凉之中保持着如水般澄澈的心境与闲情雅致,固守着松柏的本性。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拓读课文

读出苏轼的味道 生(齐读):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 师:这里的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和课文的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胸中廓然无一物”与哪一句类似,能找出来么? ——“胸中廓然无一物” 等于“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非常好。“胸中廓然无一物”能解释一下么? ——就是说心里很开阔,没什么杂念。

过渡“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我们接着欣赏他的杰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可谓有豪情

有柔情

有韧性。正是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处世态度,支撑着东坡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对人生,从容淡定的形象。

四 品读材料

读出自己的味道(教师提供

苏轼材料

课外阅读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写一篇随笔) 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老师编辑的《苏轼的42个小故事》 片段举隅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教师下水片段:

我眼中的苏轼

公元1069年34岁的他被贬杭州,我欣赏他“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洁情操,欣赏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淡定;公元1080年45岁的他被贬黄州,我欣赏他宁愿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鸿,也不愿随波逐流,我欣赏他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豁达,笑对人生;公元1094年59岁的他被贬惠州,我欣赏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早把他乡为故乡的恬淡容与,欣赏他热爱生活,笑对磨难的坚贞。公元1100年在奉诏离开海南岛的时候写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欣赏65岁的他打算终老海南的宠辱不惊„„

师 “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自己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