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24:3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

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

(四)疏通文意

1、读译释疑。

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解疑,并在文中做好旁批。教师各组巡视。

班内交流释疑,教师明确答案。

2、自学检测。

教师展示投影(见导学案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教师于各小组指名抽查解词,重点抽查中等及偏上学生,每人一句。 解释出现偏差由该组学生更正。教师明确答案。

3、疏通文意

由好学生自主通译全文(2-3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五)精读品悟

1、欣赏图片,感受月色之美。教师投影展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原文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 色 —— 积水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竹柏影子 —— 藻、荇交横 清丽淡雅

教师总结: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心情。

4、作者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呢?这与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关。

教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了解。

5、找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夜游的感慨的句子。

6、结合背景,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教师总结:结尾寥寥数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贬谪的悲凉──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六)当堂成诵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教师出示投影,学生背诵。——检查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附: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苏轼(1036~1101),字 ,号 , 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 家、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位列“ ”,与其父、其弟 并称“ ”。

2、了解背景: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藻荇( )交横 相与( )步于中庭 ..

二、正音畅读: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注意下列句子节奏:念/无 与 为 乐 者

水 中/藻、荇 交 横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竹 柏 影 也

遂/至 承 天 寺/寻/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相与(

)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四、精读品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五、拓展训练

1、写出你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至少两句)

2、你还知道苏轼哪些经历与诗句,请写在下面,并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推荐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浚县屯子镇第二初级中学 朱志广 设计思路:

《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却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文章写了作者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表现了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步骤方法,学习本文并没有多大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课文的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通过辨析关键词句来品味人物的情感、智慧以及人生哲学,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短文长教、浅文深教、简文丰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悟重点语句,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督预示标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感与诗情。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背诵。(板书课题及作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督导

1、请各位组长汇报本组预习情况。(学习进度、方法、困惑、想法等)

2、幻灯片展示“预习检测”题目,检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1)检查字词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品悟重点语句,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二、自学梳理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力求读出韵味和情感。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作者为什么会在夜里想到承天寺游玩?

4、作者是怎么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5、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你认为文中那些地方写得美?为什么?

(二)学生对照提纲自学梳理预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答疑

1、各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进行小组答疑,统一思想(理由较充分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稍后交班级讨论)。

2、各组安排好本组要在全班重点展示的议题,及由谁来展示谁负责补充。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一)朗读课文。

1、指读,引导学生评论,以正音并渗透方法,如: (1)怎样正确断句,把握节奏。

(2)怎样读出一些“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2、范读(可听录音)。

3、自由读。

4、齐读,注意以上几点。

(二)疏通文意。

1、由各组提出疑难点,其他小组支援,讨论明确。

2、检测各组都没有提出的重难点词句。

幻灯出示预设的有代表性的重难点词句,以引导学生了解词意、掌握用法,相机学习文言知识。如: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三)品读赏析,合作探究。

以解疑为线索,品读赏析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明确主旨,学习方法。

1、作者为什么会在夜里想到承天寺游玩?

2、作者是怎么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3、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你认为文中那些地方写得美?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引导明确,并随机板书。

(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力,据具体情况分解难题,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相机渗透学习方法。)

五、联系拓展

(一)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 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语句等讨论。)

(二)回顾所学的咏月名句。

1、自由说。

2、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优秀的写景作品多如此,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说出相关的诗词吗?

六、总结导预

(一)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回顾总结,讲收获、遗憾等。针对遗憾布置复习任务。(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二)导预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默写本文,并做好“阿里山纪行”的预习:划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注:为更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趣、实、活、新”的教学理念,设计中的有些内容只是备用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伴夜游

绘景

月色

比喻

空明

抒情

欣喜

落寞

乐观

推荐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篇小品散文“词约义丰”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 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 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 (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1.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1)老师范读课文。(配音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配音乐) (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 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3) 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6.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课件展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请学生赏析句子(2—3人)(引出“闲人”,是本句的点睛之词,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 师板书作者的胸怀 豁达

7.面对空明的月色和乐观旷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4—5名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8..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9.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积累写明月的诗句,学生回答.

五、课外作业.1.背诵课文.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月色的文段.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豁达

推荐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⑵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⑶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①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②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⑵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①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亦未寝( )

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②翻译下列句子意思: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③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④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⑴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①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③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C.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D.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⑵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

〖多媒体镜头4〗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②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探究结果)

〖多媒体镜头5〗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⑶与苏轼面对面谈心。

同学们,本文篇幅很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艺,但却因不附权贵,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写于宋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与初贬到黄州的张怀民有较密切的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此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①这期间,作者写了哪些优美诗词?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几句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开始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调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②假如苏轼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③开展背诵竞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命运多舛,却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7.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描写“月”的古诗文。

八、教学反思

“寄情于月”的诗文常见,学生对此文的欣赏一般停留在“语言美”的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此文显示的是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份人生的豁达,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

(作者单位:542803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二中)

推荐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安丰三中 李娜娜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月夜下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作者知多少?(找生回答)

四,解题---蕴涵月情: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取那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

件,文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悟月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找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音和停顿并做出纠正。

3,师介绍写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虽遭贬心情郁闷但豁达乐观的感情)并范读。

(打开背景音乐)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说出朗读的感情和

语调,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1段:叙事(寻友赏月)平缓语气

2段:写景(庭中月色)轻快语气

3段:抒情(豁达乐观)前两句高昂,后一句读出不同的语调:悲凉,欣喜,悠闲,豁达等。

4、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再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关键句。(同桌互译后检查关键字和句子的翻译)

师:我们很快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背诵全文,当堂检查了解背诵情况。

七: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

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

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

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

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用散文般的语言描写画面拟小标题:庭下月色)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八、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束语:苏轼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乐观也告诉大家: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阳光一片,处处鸟语花香!

推荐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三、背景介绍

四、初读翻译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读。 4.齐读。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1 7.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

五、分析研讨课文。1.找出故事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一方面月色很美,想去赏月,另一方面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2.作者描绘月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清幽宁静的月夜小景:月光皎洁、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3.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小组讨论)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 2 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六、课堂小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拓展延伸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写景片断练习要求:发挥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

推荐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秦洋

学校:勐柳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有月亮的图片)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听读课文,(课件显示)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2、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3、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

4、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感受作者情怀。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讨论)。

2、质疑解答(提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同学相互解答)。

3、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句回答)

活动一: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the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心情)

活动一:学生即兴表演 合作体会感情

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

(在音乐声中,屏幕缓慢显示。)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六)作业设计

1、流利地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推荐第8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语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

2、学生朗读去掉标点的文段。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①检查合作效果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解:

脱下,解开。 户:

门。 遂:

于是,就。

盖:

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 但:

只,只是。 ②翻译句子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思考一下本文讲了一什么事情?用最简练语言回答。 提示学生注意文章的题目。 板书:事—游

2、品月色之美

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这句话真妙,妙在……”句式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展示)

活动设计: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①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②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悟“闲人”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适时补充课外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他却随遇而安,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个“闲”字到底包含着那些情愫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总结:“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 写作要点: ①恰当的修饰语; ②准确的修辞手法; ③适当的联想与想像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游 景——月 情——闲

推荐第9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郭家坝中学

苗鲜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二)品味文章的意境(分析比喻手法),感受写月的语句;

(三)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对其有所认识。

二、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课,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含深厚,令人寻味,文章起笔交代夜游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发内心感慨,记叙、描写、抒情一气呵成,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情感。记叙中“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寓情于叙。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丰富的想象,传神的比喻,把读者带入一个空灵澄澈,亦真亦幻的境界,融情于景。结尾连用两个反问句加一个转折句,不经意间道出了作者几多人生感慨。本文语言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语言和写法都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以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

三、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悟作品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闲”字的多重理解。

五、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一)了解苏轼的基本信息;

(二)在课文里标出生字读音,读顺课文;

(三)了解写作背景,思考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想要以此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

给“闲”字组词,比一比谁的积累更丰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一位闲人的闲事,共同体捂闲人的闲情逸致。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认知的心理需要。本环节中我运用游戏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专注而饱满的精神走进文本。)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教师提炼强调关键信息。

关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感知

1.听录音:(学生做好笔记,注意字音,划出停顿。) 2.正音,并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学生从字音、节奏方面评价。 教师强调特别注意的停顿: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设计意图:听名家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自由朗读使学生通过语感检验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把握。指名朗读帮助教师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4.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答疑。

教师强调户、欣然、念、相与、交横、盖、但、耳等文言词汇的意思或用法。

(3)指名翻译课文。 5.齐读课文

(通过以上初读的环节,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四)品读明意

1.作为一篇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每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此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

2.第二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能把月光描写的如此生动传神?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揣摩本段精妙的语言和写法,品析比喻句和侧面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笔下清澈明丽、亦真亦幻的动人意境。)

(五)品味“闲”人

1.文中有一个词统领全文,是哪一个词?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清闲?

3、怎样才能做一个闲情雅致的人?? (以上三个问题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内容,达到预设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所以这三个问题可以适时抛出,并依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灵活改变问题的陈述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六)小结

苏轼笔下那空灵明澈的月光正是他豁达,纯净的内心的写照,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更在于他达观、豁达的情怀,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夜无夜?何处无竹柏?”让我们用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七)背诵课文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两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背景理解“闲”字的含义。启发学生揣摩叙事、写景的文字中寄予的情感。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与锻炼。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推荐第1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1.疏通文义,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欣赏本文的景物描写,体悟月色描写的形象、精练又富于想象,了解苏轼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并能对自己有所启迪。【教学重点】欣赏本文的景物描写,体悟月色描写的形象、精练又富于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并能对自己有所启迪。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调歌头》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 被贬黄州时写下的 一篇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什么样的夜晚,和谁,怀着怎样的心情夜游承天寺的? 让我们 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来吧! [ 师生问答 ]

二、携手苏轼,夜游承天寺

(一)诵读生文

一个学生试读 全班学生齐读 强调读音:荇 x ì ng

设计意图:生文是没有句读没有分段的原文,生文的诵读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

(二)解词译句

1.第一段第一句字词句翻译 ( 1 )户:出示户的小篆,出示门的小篆,“门当户对”户是什么意思?明确:门,那“月色入户”的“户”是什么意思?明确:门,你再找户当门讲的词语!明确:足不出户等。(课件上对照出现户和门的小篆)“窗户”和“国家”两个词中“户”和“家”都不起表义的作用,是偏义词。

( 2 )欣然: 然是什么意思?明确:样子。那欣然什么意思呢?高兴的样子。学过吗?明确:学过,欣欣然张开了眼。

请同学联系已学,再找然字词句!俨然不动、屋舍俨然、豁然开朗、怡然自乐等 ( 3 )行 行:走。 走:跑。 步:行走。

学生译第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高高兴兴地起来散步。 2.第一段第二句字词句翻译

( 1 )念: 想念的念什么意思?明确:想(双音推断方法渗透), 文中同义:想到,强调区别与念书的念 。 ( 2 )无与:没有和(我)

( 3 )为乐:游乐。 为 : 做动词读音: w é i ,做介词 w è i 。 ( 4 )者:的人。 ( 5 )遂:于是,就。

学生译第二句:心想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第一段第三句字词句翻译 ( 1 )亦:也。

( 2 )寝:睡。 学生造词:寝室。 ( 3 )相与:一同。

学生译第三句:怀民也没睡,一同到庭院中散步。 4.第二段字词句翻译

( 1 )盖:学生查字典 明确;连词,表示推论原因,翻译为原来是。(学生读一读体会) 第二段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像一潭水似的清澈透明,似水的月光下,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5.第三段字词句翻译

( 1 )但 学生查字典 明确:只是 学生造句:但愿人长久。

( 2 )者 助词,表示强调语气。和前文出现的者(念无与为乐者)对比记忆。 ( 3 )耳 学生查字典 明确:语气词,相当于:而以,罢了。

第三句翻译:何处没有月夜?何处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 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提示 ]

(三)诵读美文

三、走近苏轼,探访心路历程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人是怎样的闲人? 苏轼:当他 贬官杭州时,他说: “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官黄州时

,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官惠州时, “ 日 啖 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 谪 放到心上,公务之瑕,以山水 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两人同是满怀雄心和抱负,却都是既无权 又无事可干的官员。 (以上资料课件上出现,并且红字体有注音) 2、苏轼所见之景 ( 2 )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情景交融 意境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 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 2 )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

(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

(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既不符合实际,更不能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的心情。

3、联系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另一首诗,通过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创作此文时的心境。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明确:此诗苏轼的情怀显得凄苦苍凉 4、由此,观写作本文时作者的心境 豁达 恬淡 自我排遣 5、诵读美文(配乐)

四、扩写练习

请你扩写文中第二段,提示:可增加联想和想象(注意:景物描写要符合本文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字数 100 字左右

在学生动笔之前,提供给学生一篇例文。 学生完成后,讨论交流展示

前、后测及数据统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给上文断句,在你认为该断开处用斜线隔断。 2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 1 ) 欣然 起行:( ) ( 2 ) 念 无与为采者:( ) ( 3 )月色入 户 :( ) ( 4 ) 遂 至承天寺:( ) ( 5 )怀民亦未 寝 :( ) ( 6 )积水 空明 :( ) ( 7 ) 盖 竹柏影也:( )

( 8 )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 )( ) 3 .解释加点的字词 ( 1 )飘飘 然 ( )

( 2 )你回来得正好,娘正 念 着你呢!( ) ( 3 )夜不闭 户 ( ) ( 4 ) 寝 室( )

( 5 ) 但 赏功而不罚罪。( ) ( 6 )想当然 耳 ( )

4 .给下文断句,在你认为该断开处用斜线隔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初二( 5 )班 共 27 人 前测正确率 48.15% 考察项目

然 后测正确率 98.15% 念 户 遂 寝 但 断句

北京市西罗园学校 李彦辉 2009 年4 月6 日

20.37% 0.00% 62.96% 77.78% 3.70% 58.27% 96.30% 98.15% 96.33% 100% 83.33% 86.52% [ 点评 ] 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言”,也要重“文”。这个教学设计在“言”的教学方面,教师的引导有什么特点呢?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常用词时运用了古今系联、双音推断、比较辨异的方法。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了老师在针对学生学习认知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下功夫。这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文”的教学方面,李老师用“增”、“删”的办法,让学生“缘景悟境”“缘景悟情”。这个支架的开发很有创意。课堂教学的前后,李老师设计了前后测。测评工具是课程资源最匮乏的一个方面,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长远发展的支撑,要让学生在近期的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正确的开发、使用测评工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案后边应该附上后测以后的学生访谈和反思。教学的过程就是个研究的过程。对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精心尽心,唯此刚露出水面的“小荷尖尖角”,方能在不远的时令,绽开出一片鲜艳的花朵!

第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诗夜游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

故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一探究,看能否讲出新意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

猜人物。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课件显示)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

七、作业设置:(课件显示)

1.请收集: 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八:板书

记成天寺夜游

苏轼

闲------------------------------乐

第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范晓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1,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品味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与情怀。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导语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是呀,皎洁明亮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吟咏月亮的诗句吗?

(生自由回答)

(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这些咏月的诗句或表达作者思乡,或伤己,或念友之情,今天,我们也要欣赏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背景(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也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录音范读。

(要求:确定字词的读音、节奏、停顿和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4分钟) 5,重点词句提示: 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 )(4)怀民亦未寝( )(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 ) 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指明两名同学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 (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郁闷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兴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轼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此句既有由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五、总结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人格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六,作业:将搜集的关于月的诗句整理在摘抄本上。 七,课后练习题:

(1)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绿竹、翠柏的影子。

第1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苏轼曾夜游承天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学过的《三峡》一文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者都写到猿啼,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二者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凄凉,一个愉悦),是啊,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景物描写中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诵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投影2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苏轼?投影3

(然后投影学习目标,指名学生齐读目标)

一、初读文章感韵味

1、生听老师读。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翻页) @读准字音我能行(大屏幕)(翻页)

2、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翻页) @ 提示: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生齐读。

三、再读文章析文意(翻页)

1、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自学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解决字词和句子,一会我考考大家。(翻页) 检测题一(大屏幕解释词语)(翻页) 检测题二(大屏幕解释句子)(翻页)

四、三读文章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翻页)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时间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生成答案预设:

(1)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1

(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课文中原话)念无与为乐者,可见东坡是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

生:因为张怀民和他一样被贬谪,同病相怜。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大屏幕投影)写作此文的背景(翻页)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翻页)

3、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大屏幕) (1)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翻页)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生参考答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翻页)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翻页)

2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翻页)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那苏轼是闲人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翻页) 此处投影写作背景。(翻页)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翻页)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六、课堂达标,布置作业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3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理解“闲人”的思想内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乡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之时,他又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1.老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这一部分我设置了四个环节

师:读得不错,流畅,而且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仔细的研读课文。进入删一删添一添环节。 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非常同意你们的观点,那删一删不可以,老师再试一试“添一添” 第二个环节是: 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师:是啊,如果添上了不仅不能体现出月夜下的清幽淡雅,而且还会使文章变得冗长,达不到字约意丰的效果。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字约意丰的写作特点,

例如:在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再体会作者心情)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

让学生读课文按先后顺序找出能体现苏轼感情变化的字句,让学生本篇文言文字约意丰的特点。然后在品味到最后一个感情变化闲人的时候,提出质疑,自然而然的引出第四环节——悟闲人之情。 用手上出示相关资料背景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从而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了解苏轼达观处事的人生观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人生观。

五、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16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遍诵读:小组内阅读,读准字音。

(小组展示)

第二遍诵读:结合注释工具书感知大意。

(小组合作完成)

梁衡曾说过,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 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我们第三遍诵读:赏读课文,读出文章美的味道(齐读,有感情的朗读)

(小组合作)

提示:可以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来品析。 这“美”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这“美”来自月色空明。“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透明、清幽的境界。

这“美”在情感的跌宕起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低沉、失落 )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四读课文,品心境

苏轼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我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课文中找找论据

证据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二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第五次读课文,让我们熟读成诵!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走进苏轼,直面挫折,感悟人生,学会表达是我们的主要收获。课堂的学习到此为止,但这位大文豪的语言精华,诗意人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在这里老师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用超脱旷达的态度走过自己的低调人生,经历风雨,重建彩虹!

第1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双井中学

范芳媛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文常识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水调歌头》,里面有这样一句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诵读比赛(1—3组为A组,5—7组为B组,4组当裁判)。

4、学生先自评,然后裁判代表点评,教师总结。

5、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译课文。

1、学生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A、B两组翻译接龙,裁判组判断并评分。

3、教师补充关键字词句的翻译。

4、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比喻的修辞。先写月色,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可以推想见月色

1 之清;最后写“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作者高度凝练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找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品感情。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欢欣、喜悦)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读出:失落)

4、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读出:兴奋、惬意)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悟“闲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作者为何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复杂情感?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得知,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在那是个有名无实的小官,不能做什么,所以非常的清闲。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闲而早谁,贬官的生活,“无案牍之劳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而寻友。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赏月聊天,闲而乐月。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六、话作者

你觉得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学生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本科的总结。

七、课堂小结: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18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敏杰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文末“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打一人物)引出苏轼和课题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1、忆一忆苏轼(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

2、说一说背景(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知时

三、品一品美文-----赏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参考注释,对手互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学生再次巩固。(见学案)

(二)再读课文,体味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记了何事?

2、描了何景?

3、抒了何情?(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然后再用小标题概括)

(三)研读课文,体悟“闲”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苏轼平生五千卷,今日怎么就闲人一个呢?

2、文中哪里看出他今天的确“闲”呢?

3、从苏轼的“闲”你感受他怎样的情怀呢?

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让学生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再次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情。

四、说一说感悟----写文

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你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把古文教学拓展到现代生活中来,做到“古为今用”。再写一段话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感触。

五、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色小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那从容面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寻伴夜游 乐观旷达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慨

第19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置环节,通过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可以清晰的呈现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该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解决朗读障碍,为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解决了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赏庭中月色

1、对照表格内容,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全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设计首先了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本,品味语言,以期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这一环节是本文的重点,这里运用名师余映潮的变体阅读法,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小品文,渗透知识性与艺术性。想象是摸不着的东西,但可以引导、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即扣词展开、调动感官,让想象合情、丰富。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写景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突破了目标中的“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

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苏轼,形成立体印象,就要多方面的了解资料,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第2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他是谁?

古有一人: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曾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后人称他为“东坡居士”

(苏轼)

谁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21岁中进士。从青少年起便有伟大抱负,但仕途坎坷。43岁,因文字狱贬谪到黄州。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预习检测

1、

2、3题 提示1: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示2: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范读

4、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1、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于不懂处质疑。(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2、质疑:自由提问,浅显的同学解决,难点的老师点拨明确(无疑后考考学生)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八月,他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1、解读文题:《记承天寺夜游》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回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失意后的落寞,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没有人和我共同赏月……)

(2)作者去哪儿啦?为什么去“承天寺”,而不去别的地方?(朗读:读出孤独寂寞的感情) 提示:张怀民

(3) 作者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这月色有何特点?(空明)作者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淡淡的哀愁下淡淡的喜悦的心情——朗读,读出感情)

(4)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他“闲”的句子吗?并谈谈“闲人”的含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苏轼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不是,那该如何理解?用“闲”组词看看。(空闲? 闲暇?清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也其次,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当晚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

复杂的心情: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

五、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树立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拓展、积累

古人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