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文中涉及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导入新课。 2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是别有一番不同的情致。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点拨句子的停顿。

正音:藻荇(zǎoxìng)

竹柏(bǎi) 停顿: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三)自读探究 1用默读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夜色;第三段,月下感叹。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可参与讨论,适时点拨补充。切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 (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参考提示: (1)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字堪称本文的文眼。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只因“无与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竟然“亦未寝”,在夜深人静之时兴致盎然地与作者“步于中庭”,可见张怀民也是一个“闲人”;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闲情”观察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清楚。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闲人”,才会“结伴夜游”。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结尾作者发出的感叹实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师可在点拨时,适时配合以板书) (2)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两字来概括。本段主要写作技巧:①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水中藻荇交错”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第

一、二点学生应该可以说出。第三点如有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另外如果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理由成立,教师应予以支持鼓励) (3)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排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出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4)相与步于中庭(一共、共同) (5)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 2用行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