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3: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文提纲范例一:

题目:主标题 网络教学形式新思维

副标题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协作学习目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环境协作学习的意义,以及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特点,基于网络下学习的自我体会-(100字)

引言-----------------------(200字)

一、网络教学(1000字)

1.1.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 1.2.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1.3.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优势----------------

二、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及其原则(1000字)

2.1.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2.2.协作学习的组织原则-------------------------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析(1000字)----

四、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实现方式(2000字)

4.1.角色扮演------------------------ 4.2.伙伴------------------------------ 4.3.竞争------------------------------ 4.4.协同------------------------------ 4.5.辩论------------------------------ 4.6.问题解决------------------------ 4.7.设计------------------------------

五、基于网络下学习的自我体会(1000字)

六、结论(300字)-

七、参考文献(100字)--------------------------

论文提纲范例二:

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田海舰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对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点;而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则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历史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 当前,从国内、国际形势、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来看,加快确立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学理依据来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核心地位与兼收并蓄、广泛性与先进性、价值现实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处理好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又标示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美好前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全球化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和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景辉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要4-6 ABSTRACT6-12 导论12-26

第一节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12-17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12-14

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14-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17-22

一、研究现状17-21

二、研究评析21-22

第三节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22-26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22-24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24-26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26-48 第一节 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26-29

一、价值26-27

二、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27-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40

一、“社会主义”的多维解读29-31

二、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31-36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6-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0-4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40-45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5-48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进48-98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48-53

一、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48-51

二、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贡献及历史局限51-53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53-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54-57

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57-60 第三节 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0-73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0-67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7-72

三、斯大林后的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2-7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探索73-98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4-81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1-86

三、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6-92

四、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92-9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98-143 第一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终极价值98-107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蕴涵98-101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101-104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现条件104-107 第二节 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107-117

一、实现共同富裕107-111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1-113

三、实行公有制113-114

四、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114-117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117-124

一、人类的政治追求117-119

二、社会主义的生命119-121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1-124

第四节 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124-134

一、人类的文化追求124-128

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28-131

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131-134 第五节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与生态的核心价值134-143

一、“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134-137

二、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137-14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路径143-16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依据143-152

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143-148

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148-15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原则152-156

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152-153               

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153-154

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154-156

第三节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156-16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56-158

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58-159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关系159-160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关系160-161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系161-163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163-166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前景166-174

一、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166-168

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8-17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前景173-174 参考文献174-180 后记1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周蓉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新的概括。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演进,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构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和五章正文共六部分构成。 导论对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论文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作了扼要说明。 第一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考察,着重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通过对价值与价值观、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辨析,界定什么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考察,着重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包含有基于“大同社会”的早期共产主义伦理、基于“和”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基于“仁”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对平等、博爱、劳动、幸福、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解放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终极价值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考察,着重总结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探索,概括中共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演进。依次阐述了毛泽东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邓小平时期“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江泽民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以及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为提炼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依据。 第四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着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文明先进、社会和谐。其中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表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首要价值,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分别是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文明先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探讨,着眼于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原则和路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价值取向,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1 【目录】:

               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11 导论11-32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11-15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5-28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28-29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29-32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32-47 第一节 价值、价值观32-40

一、价值的涵义及特性32-38

二、价值观的概念特性及评价38-40 第二节 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40-43

一、核心价值40-41

二、核心价值观41-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3-4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43-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5-47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47-66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47-53

一、基于“大同社会”的早期共产主义伦理47-49

二、基于“和”的社会和谐价值观49-51

三、基于“仁”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51-53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53-58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53-55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55-5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8-66

一、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形成58-6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60-66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66-90 第一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66-72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66-71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71-72

第二节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72-79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73-77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77-79 第三节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79-84

一、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79-83

二、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83-84 第四节 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探索84-90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85-88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88-90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90-116 第一节 以人为本90-97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90-92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92-96

三、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内核地位96-97 第二节 公平正义97-106

一、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97-99

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99-104

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104-106 第三节 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文明先进、社会和谐106-116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106-108

二、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108-110

三、文明先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110-112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112-114

五、四个基本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114-116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建构116-136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状116-123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及其特征116-119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面临的挑战119-121

三、建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121-123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原则123-126

一、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123-124

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现实124

三、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124-125

四、继承世界文明成果和优秀民族传统125

五、遵循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125-12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途径126-136

一、遵守认知规律,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126-128

二、大力宣传引导,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128-129

三、完善政策法规,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129-131

四、加强制度建设,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131-132

五、建立健全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长效机制132-136 参考文献136-144 后记144

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豆瓣 人人网

本文从解读理想信念入手,通过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分析,探讨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厘清理想信念、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关联。

本文认为,价值观内化于意识形态之中,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构成要素,在意识形态理论功能和现实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为意识形态的发端、形成与构建提供了评价标准,是意识形态内容的主要体现,是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作为意识的主要形式和精神机制的最终成果,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它为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规定了性质和方向,有什么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尤其是反映社会形态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高级形式,理想信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起确定方向、规范引导作用的,并且相对稳定的价值意识、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实践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的确定。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和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爱国主义感情、集体主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伦理价值基础、全面发展理想。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朴素情感到深刻认识、从原始趋利到科学理解、从盲目幻想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思想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从自发性开始的,在朴素的自发阶段,价值观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是不稳定的、可变的;而当价值观逐步从自发向自觉形成时,它的建立和形成开始从单一的情感基础向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过程过渡,最终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形成主要是在理智基础上建构,而且从不稳定、易变逐步达到稳定、恒久的状态。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自觉性是在自发性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是对自发性的超越和升华,是在情感驱动下通过学习、积累,从感性了解到理性认知的认同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每个人的个人自发的基础上开始的,当这种个人自发进化为个人自觉,然后又“集体无意识”地上升成为社会自觉时,整个社会的的核心价值观便形成了。

在我们大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冲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本文选取了对当代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三种思潮即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予以分析和阐述,并将宗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顺应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的融通,是国家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的必由之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从个人自发到社会自觉的学习过程,构建路径和方法一定要推陈出新,除了正面强势的引领。还需要润物无声的教化。 收起

作者:郑承军

学科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 授予学位: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导师姓名:赵智奎 学位年度:2009 语 种:chi 分类号:G641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刘峥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研究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找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认同的导引体系,深入探讨认同的内化机理;准确把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动关系,探索和寻求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途径、切入点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政原理与方法论以及西方价值认同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逻辑前提。 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来导引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 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理,就是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之中。 认同和践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同是基础,是关键;践行是标准,是目的。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是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其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大学生践行全过程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它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

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

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

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

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力量及其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它是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导引机制、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内驱机制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等三个具体机制所组成。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外践行途径、日常修养途径和社会实践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要4-6 ABSTRACT6-13 导论13-30

一、选题及其研究意义13-17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7-25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比较研究17-18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研究18-20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22 (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研究22-25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5-28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25-27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27-28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28-30 第一章 认同与践行的现状调查30-45 1.1 调查设计30-35 1.1.1 问卷设计30-31 1.1.2 问卷信度和效度讨论31 1.1.3 问卷发放和统计31-35 1.2 现状解读35-40 1.2.1 理性认知欠缺35-36 1.2.2 情感认同偏弱36-37 1.2.3 信念意志不够坚定37-38 1.2.4 知行脱节比较严重38-40 1.3 影响因子分析40-45 1.3.1 外部影响因子40-42 1.3.2 教育影响因子42-43 1.3.3 主观影响因子43-45 第二章 认同的学理依据45-61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认同的逻辑起点45-48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科学世界观45-47 2.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认同的体验路径47-48 2.1.3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认同的根本方法48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认同的理论支点48-53 2.2.1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认同的现代思想基础49-50 2.2.2 “三个代表”明确了认同的现代价值原则50-52 2.2.3 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认同的现代人本底蕴52-53 2.3 思政原理与方法理论是认同的学理基础53-57 2.3.1 思政学基本规律确立了认同的基本原则54-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 思政学原理提供了认同的基本思路55-56 2.3.3 思政学方法理论提供了认同的主体方法56-57 2.4 西方认同理论是认同的理论借鉴57-61 2.4.1 社会认同理论对大学生认同的心理启示57-59 2.4.2 态度形成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对大学生认同的积极作用59-61 第三章 认同的导引体系61-70 3.1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61-64 3.1.1 着力将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61-62 3.1.2 着力将核心价值观精彩体现于教学过程62-63 3.1.3 着力使核心价值观吸收消化于讨论交流63-64 3.2 将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64-66 3.2.1 操行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64 3.2.2 学习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64-66 3.2.3 生活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66 3.3 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66-70 3.3.1 运用校园传统媒体强化核心价值思想宣传导引67 3.3.2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强化核心价值思想文化导引67-69 3.3.3 运用校园科技活动强化核心价值思想渗透导引69-70 第四章 认同的内化机理70-80 4.1 内化认同的起点:理性认知70-72 4.1.1 课堂系统学习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真谛70-71 4.1.2 课外学术沙龙在思想碰撞中辨别选择核心价值观71-72 4.2 内化认同的重点:情感共鸣72-74 4.2.1 在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虑中激活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72-73 4.2.2 在成长成才前途的惦念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73-74 4.3 内化认同的拐点:思想转化74-75 4.3.1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碰撞中理性选择核心价值观74-75 4.3.2 在千头万绪的自身思想冲突中逐渐认同核心价值观75 4.4 内化认同的焦点:心理调适75-77 4.4.1 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75-76 4.4.2 坚持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76-77 4.5 内化认同的终点:沉淀固化77-80 4.5.1 在灌输-自学-研讨循环过程中深化沉淀核心价值观78 4.5.2 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映衬下逐渐固化核心价值观78-80 第五章 认同与践行的辩证统一80-85 5.1 认同核心价值观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80-82 5.1.1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奠定思想基础80-81 5.1.2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确立目标任务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3 认同核心价值观为其践行指明具体路径81-82 5.2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82-83 5.2.1 坚信马克思主义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深层表现82 5.2.2 忠于共同理想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观念表现82-83 5.2.3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意志表现83 5.2.4 知荣明耻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体现83 5.3 认同与践行辩证统一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83-85 5.3.1 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性决定了认同与践行的辩证统一性84 5.3.2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就是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过程84-85 第六章 践行的基本原则85-95 6.1 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85-87 6.1.1 多样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客观环境85-86 6.1.2 主导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86 6.1.3 坚持主导整合多样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原则86-87 6.2 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87-89 6.2.1 现实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基础87-88 6.2.2 理想性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88 6.2.3 立足现实忠于理想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原则88-89 6.3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89-91 6.3.1 广泛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群众基础89-90 6.3.2 先进性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精神榜样90 6.3.3 广泛参与创先争优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行为原则90-91 6.4 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91-95 6.4.1 个体需要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本能要求91-92 6.4.2 社会需要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92-93 6.4.3 尊重个体面向社会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原则93-95 第七章 践行的动力机制95-102 7.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建构导引机制95-98 7.1.1 建立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95-96 7.1.2 建构榜样示范教育模式引领学生自主践行96-97 7.1.3 健全核心价值教育制度导引学生持续践行97-98 7.2 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核心建构内驱机制98-99 7.2.1 尊重个体发展需求以成才愿景驱动践行98-99 7.2.2 建立完善奖励制度以成才激励驱动践行99 7.3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建构推动机制99-102 7.3.1 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推动学生全面践行99-100 7.3.2 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深入践行100-101 7.3.3 完善社会实践制度推动学生持续践行101-102                   第八章 践行的外化途径102-111 8.1 注重课外践行将核心价值思想付诸具体行动102-104 8.1.1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党团组织活动102-103 8.1.2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社团组织活动103 8.1.3 将核心价值思想外化于青年志愿者活动103-104 8.2 注重日常修养用核心价值思想促进品质升华104-106 8.2.1 思想情操修养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体验104-105 8.2.2 优良学风养成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指导105-106 8.2.3 生活作风修养过程注重核心价值思想的体现106 8.3 注重社会实践使核心价值思想见诸社会效果106-111 8.3.1 开展寒暑假社会调研反映体察民情民生宣传核心价值思想107 8.3.2 加强教学实习深入生产一线推进核心价值思想大众化107-109 8.3.3 普及“三下乡”活动秉承核心价值思想致力服务社会109-111 结语111-113 参考文献113-127 附录127-135 致谢135-13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136-137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文详细提纲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