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2:0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平谷三中 刘彦霞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学情分析:对于小说的阅读,学生还是很生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文中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批注,体会作用。

3.体会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阅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所以说,如果失去自己的语言,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现在有的同学不爱积累传统文化,不爱学语文,认为语文不好学,甚至想放任自流,相信,学完这课,你会有所改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解题:我们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标题,那么,你从“最后一课”中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标题的能力,和阅读的好习惯。)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情节发展阶段。 2.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做批注,体会其作用。 3.体会课文主题,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三、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文题,解析作者和背景

1.分析标题:同学们,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会读它的标题,那么从“最后一课”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2.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

1 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部分:开端(1-6)写“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发展(7-23)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动人情景和小弗朗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师友合作,梳理情节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树立小说的情节,培养学生师友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标导学三: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情感

找出每一个阶段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做好批注,并分析其作用。

为了便于梳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咱们把第二部分分成 课前和课上,逐层分析理解

(自主阅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

预设:1.上学路上(幼稚、贪玩)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贪玩、怕提问。

(2)第三自然段中“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小弗郎士的幼稚。

预设:2.上课前。(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明确:(1)平时上课:①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2 啦……③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④态度:“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2)最后一课:①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②学生: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③教师: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穿着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的穿戴。④态度: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正式隆重;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镇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预设:3.上课时。(难受、懊悔) (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明确: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和学习。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对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法语产生理解和同情,开始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预设:4.宣布下课。(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梳理人物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

总结: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老师等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设计意图:体会主题,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五、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人物、主题、写法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关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学有所获。)

六、作业:找出文中刻画韩麦尔先生的比较精彩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设计意图: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3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情感变化 上学路上(开端)———————幼稚、贪玩 上课过程(发展)———————诧异、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八、教学反思:

4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