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逛岳麓书院

发布时间:2020-03-03 23:42: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潇湘风情]系列

逛 岳 麓 书 院

如皋蒋文祥

岳麓书院,位于文化名山岳麓山脚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名列四大书院之首,比我在庐山看到的白鹿洞书院气派多了。现占地21000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景点。

岳麓书院始创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断,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比法国的巴黎大学早280多年,比英国的牛津大学也要早300年。岳麓书院的前门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额,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字镌刻而成。

从前门走进,可以看到赫曦台,这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赫曦台建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书院主教张栻进行学术交流,两人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栻就在这里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看赫曦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柔中带刚,形如龙蛇盘绕。右边墙壁上的“福”字,笔力强劲,状若猛虎下山。“福、寿”二字看似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 大门门额“岳麓书院”四字为宋真宗赵恒亲笔御书。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有方,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于是皇帝赐以经书等物,并亲书“岳麓书院”御匾,悬于大门正上方。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大门两旁挂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取自《论语》,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有被誉为“一时之英才”的抗金名将吴猎,主张“官兵一体”大败十万金兵的功臣赵方,“忠鲠可嘉,宜得奖谥”并加赠龙图阁学士的彭龟年,主张“身教重于言传”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家魏源,晚清“中兴名臣”、著名湘军首领曾国藩,收复新疆的爱国名将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并保持了民族气节的外交大臣郭嵩焘,“欲栽大木柱长天”的领袖之师杨昌济,以《猛回头》、《警世钟》遗世的陈天华,还有早期的共产党人蔡和森、邓中夏等。

大门之后是二门,二门至讲堂两侧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右侧是教学斋,左侧是半学斋。“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教学斋和半学斋反映了岳麓书院教学中“教学相长,惟教学半学”的辨证思想。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由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撰写。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语出《汉书》,对青年毛泽东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逐渐丰富发展了其内涵,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岳麓书院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一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崇高地位。

讲堂墙壁上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比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刊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手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即使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讲堂南侧是百泉轩、麓山寺。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喜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为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

讲堂北侧是文庙、湘水讲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文庙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组成。岳麓书院祭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二弟子”。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迁于现址。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湘水校经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从岳麓书院迁到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为船山祠。船山祠是专门祭祀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王夫之不到20岁就进岳麓书院读书,深受当时山长吴道行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影响,后来结社著书,评议朝政,又在衡阳揭竿起义,举兵抗清。晚年隐居石船山,以笔杆为武器,潜心著述。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前来拜访,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借由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穿过讲堂,就是御书楼。御书楼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叫书楼,后来屡建屡毁,搬了好几个地方,名称也改为藏经阁、尊经阁。御书楼是清代民间较大的一座图书馆,藏书最丰时有2万多卷,制定有藏书条例,管理科学而且严格。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图书馆供教研人员和学生使用,现在的藏书量已超过5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逛完岳麓书院,我忽然想起了湖湘文化。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它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现在人们一提到湖湘文化,就会联想到岳麓书院;一走进岳麓书院,就会联想到湖湘文化。可以说,岳麓书院是现代湖湘文化人的精神“圣殿”,人们将岳麓书院视为湖湘文化的思想发祥地。到今天,湖湘文化中的精髓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湖湘文化人。岳麓书院千年积淀的学风,也成了湖湘文化人的精神特质。岳麓书院培养的一代代人才,更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我想,恐怕这就是迄今为止岳麓书院总被一代代湖湘子弟视为精神圣殿的原因吧?!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导游词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解说词

岳麓书院调查报告

逛岳麓书院
《逛岳麓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岳麓书院 书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