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7: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公共课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学号:2012803070

姓名:花小雪

专业:环境工程(专硕)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从初中开始的历史课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句话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个阶段的学习,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有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知识。在这些书目中,由于老师给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电子书,我最先看了它,对这本书的感悟也是最深刻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主要有四部分的内容,即: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伴随着他们的存在开始的,无产阶级没因为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所以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总体来说《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包含三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构成经济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对于第一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这块内容是个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有决定性的影响。《共产党宣言》中这一观点分析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的特点。由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原始资本迅速积累。“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进而产生了政治的集中,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随之产生资产阶级特有的文化、法律,但是最后也正是因为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才爆发了革命。

在国外,也有很多传颂中国文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很多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共同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在三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相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法律体制也与之前变化不少。鼓励私营经济,允许资产私有化,有人成为了所谓的资本家,自然就有人沦为了所谓的劳动者、受剥削者。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私、剥削、家庭的冷漠以及血腥和肮脏,经济体制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政治精英阶层构成的变化,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对于第二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说明

了共产党人对于其他反对党派的态度,解释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路线,表明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建国以后,我们党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大改造之后,消灭了资产阶级,是不是就没有阶级斗争了?虽然表面上剥削和压迫被消灭了,可是社会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剥削和压迫,只要有剥削压迫就存在阶级斗争。如果说当时社会一穷二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正盛,社会还是相对公平。而如今,改革开放了,私有制的建立,如前面所说,一小部分人在国家政策的默许下聚集了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大部分人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就出现了“富二代”、“炫富”、“仇富”这样的现象和心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对立,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状况确实存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同样,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如果政府不加以重视,后果极其严重。所以,面对现在的社会矛盾,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让无产者重新拥有生产资料。这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压迫就有斗争,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的。以前大学的时候在肯德基打工,刚入职那会儿,每次都要被店里的那些老员工、管理组各种“骂”,那时候的我只能自己忍着,心里很难受,最多也就和同学抱怨抱怨,但是后来他们说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不会去在意他们讲什么了,感觉心底的那种被压迫的意志实在忍受不住了,但是我没有爆发,我不会为他们的那些话而感到难受,他们说过了,我就简简单单的“哦”一声,也不多去跟他说什么,久而久之,心里的那层斗争意识,让我把工作轻松拿下。从以往的那种“每次上班就会心情不好”到“上班有时也是挺开心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店里一些其他朋友的交心。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但是,很好的能反映出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其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与其羡慕别人的“幸福”,不如自己动手,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大干一番。

对于第三个方面,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除了中国目前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很多的话亟须解决的话,中国在世界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毛泽东时,中国主张进行世界革命,打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紧随苏联社会主义其后活动于世界舞台。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便独自进行世界革命,尤其是*期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红色渗透就未曾终止,这些都是为了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解放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在冷战时期尤为严重,东西方严重对立,不相伯仲。但是随着9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就剩下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世界革命的任务理论上就全担在了中国肩上。但中国卓识远见,暂时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着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于西方缓和关系,所以使得当前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但是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放弃了对中国的敌对吗?看到中国逐渐实现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吗?

在我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6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当中,我崇拜的有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所以在选读书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彭德怀自述》,在看开头的时候,他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我很久,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想象我们小时候,虽说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很难想象出来,他们那年代家庭的贫苦与凄寒。

彭德怀是扎根在农村的普通人:冬天,他们兄弟是破衣烂衫,身披蓑衣,赤足草鞋,那时候的冬天是有多么的冷啊,现在的冷跟那时候的冷完全是没法儿比的,虽然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穿得暖暖的,手套帽子围巾不会少。彭德怀十岁至十二岁替富人家放牛,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十三岁至十四岁进煤窑做童工,每天做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背也压驼了。然而,他两年的煤工劳动也因为煤窑的倒闭、不负责任的煤老板而仅得到一年的工钱。第二年过年回家,他身无分文买不起一双鞋子,脚冻得开裂。十五岁,他在家做短工、推脚车,后来又去做了两年堤工。彭德怀读过两年私塾,六岁到八岁。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彭德怀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竟然几乎只是为了家人孤苦相依式的求生存,有的只是磨难与坚强。这样铁一样的事实更让我相信了,“苦难出英雄”这句话。

一九一六年,不满十八岁的彭德怀参加了湘军。他当时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要养活全家。在此之前彭德怀几乎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蒙昧无知时候念过区区两年的私塾,文化知识方面只是零基础上稍微有了一些突破。然而,彭德怀没有自暴自弃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反倒变得尤为强烈。

彭德怀爱憎分明:彭德怀不是一个善于修饰情感的人,他的爱憎是直接的。1921年11月,他因为杀了恶霸而被追捕,在易家湾的湘江河岸,一个叫罗六十的老倌不要他的钱就把他送过河,船抵西岸时,将汗衫交给他,他无论如何也不要。1930年7月,彭德怀率七三军团攻占长沙,他没有忘记去找这位罗六十老倌,将没收土豪的粮物送他了一些,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认其为恩人!”。

有爱就有恨。196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批判他不要根据地,彭德怀甚为恼怒。在详细叙述了当时突围的经过后,他以农民式的口语骂文章的作者:他不了解什么叫做根据地,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创造根据地,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主观主义者,他现在肚子吃得饱饱的,身上穿得暖暖的,也在随声附和地大骂违反毛泽东思想。让他胡说八道去吧,谨慎点罢,防止某一天一跤跌倒,跌落自己的牙齿!

党内有不少老干部以骂娘著称,敢骂人被视为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最初起源是穷人对穷人的天然感情、对富人的本能敌意。用贫富二分来分析社会并提炼感情,是革命动员的法宝,它是有力的,但又必然是粗线条的。不是爱就是憎,舍弃了人类感情的许多方面自然也就使爱憎抽象化,这是许多农民出生的革命家实施暴力革命、认同领袖集权和极端政策的心理根源。

实际上,不但社会整体,就是在党内,是非曲折也并不明确,黄克诚就发现,彭德怀“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爱憎分明与无处不在的“关系”是不相容的。这或许是彭德怀个性的局限,把彭德怀打到的结果是党内失去了忠义敢言之士,妥协、迁就、无原则的“顾全大局”、逢迎、拍马屁之风日盛。

在抗美援朝中,联合国军从三八线打到了鸭绿江,志愿军入朝后经过5次大战役又把帝国主义军队赶回了三八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志愿军刚刚入朝的时候,又一次,志愿军的部队还在后面,彭司令就孤身一人走在了大部队的前面,与敌人的兵马擦肩而过。这很有力地体现出了彭德怀爱憎分明的果敢性格,对于不正义的行为,他是从心底里发出反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付诸于行动,这对于现今社会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现在,相当多的人只是嘴上说一说,很少付诸于行动。

在抗美援朝的这场战争中,彭德怀把自己的战争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自己高超

的指挥艺术。这与他在刚入军时地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彭德怀在旧军队时期就读过《水浒》、《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而且对其中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北伐时期,营职的彭德怀与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在湖北境内玉泉山关帝庙谈起关云长。段德昌问彭德怀对关云长有何感想,彭德怀说:“关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德昌又问:“你要怎样才有意思?”彭德怀说:“要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这个事例说明,彭德怀爱读书会读书,能够客观的不脱离历史环境来分析历史人物,而且联系当前社会形势、以及历史人物作深刻教材来鞭策自己。脱离了旧军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对知识对革命理论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彭德怀在回忆1933年与国民党十九军谈判的时候,提到自己当时苦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不是与十九军不能协调,而是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屡次无端指责谈判成果。彭德怀说如果当时他读过《中国各阶段的分析》这本书,他就可以批判他们。这一方面说明彭德怀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说明彭德怀从没有在理论的寻求上止步,总是如饥似渴的盼望着、吸收着。彭德怀一生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与他对理论武器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彭德怀特别爱书。毛泽东曾经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两个策略》,另一本是《“左派”幼稚病》,他一直从瑞金带到陕北。书陪伴他过了草地。

在这段时间内读得《共产党宣言》一类的书,让我把一直以来没有勇气去触碰的书籍看了,给我的感触也是相当之深的。平时的学习,都是在所学的书本中会出现摘自《共产党宣言》之类的书籍,虽然是浏览了一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能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来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读《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