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武俊事迹材料(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2: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铁路修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

武俊,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1937年出生,现年78岁,群众,中铁四局一位普通的铁路退休工人。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他修路养路到那里就助学到那里,退休后回到家乡仍初衷不改。从1963年至今,武俊已资助了101名学生,花的钱不下十万元。

1963年,他到天津汉沽修铁路。单位上有一个工友,是万全县北沙城乡人,工友的妻子没工作,家里育有四个孩子。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工友每月60元的工资,家徒四壁。一家人常年吃的是粗粮,即便逢年过节,也吃不上一顿细粮。工友看着孩子们熬苦,就让其中一个孩子去武俊家,想用粗粮换点细粮吃。武俊见到这个叫边永亮的孩子后,得知他9岁了还没有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武俊就跟工友说,不行我给你负担上他吧。于是,武俊就把边永亮的吃穿都揽了下来,并供他上学,一直资助了四年,后来又托人给他安排了工作。1968年,武俊来到云南省富源县修建铁路。一天下工回来遇见了到山上放牛时突遭倾盆大雨,被困山上的张保全,大雨停歇后,武俊就送他回家。到他家见他的父亲因残躺在床上,四个孩子在地上玩耍,都穿得破烂不堪,几个孩子甚至合盖一床被子。见此情景,武俊就把张保全收留起来,让他在铁路工棚里吃住,并资助他上了学。在安徽省临泉县修建铁路时,武俊遇到了贫困孩子彭利团。他家七口人,靠着三亩地过生活,红薯叶子和上一把面就是饭;在地上铺上张席子就当床,看着都让人辛酸。由于工程队在此停留时间不长,临走时,武俊就给他家留下500元钱。安徽省凤台县的陈国在是武俊资助时间最长的孩子。陈国在的父母务农,育有六个儿女。陈国在因家境窘迫念不起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靠武俊资助。在他上高中时,武俊要退休了,离开时,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留下来,并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的2万元也留给他家。武俊退休后,陈国在还在读高中,武俊想资助他上大学,可自己的退休金只有140元,后来才涨到850元。武俊又只身来到广州打工,一干就是6年,给人家看大门,一个月挣三百余元,除了自己吃喝外,其余的钱全都寄给了陈国在。1998年,武俊在万全县洗马林居住的五年间,陆续遇到了六个“问题”少年。这些孩子大都是父母离异,很早就辍学,成天在社会上晃荡。在武俊的帮助下,孩子们纷纷学起了电工、汽修等,如今,这些孩子都掌握了一门技能,分别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打工,不仅自食其力,还娶了媳妇安了家。陪伴多年的老伴也因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他。武俊回到家乡香亭子村后,仍将本村和邻村的8个贫困孩子收留起来,供吃供住,资助他们上学。目前,他靠自己不足千元的退休金仍在资助5个贫困孩子上学,其中1个孩子还常年吃住在他家。今年73岁的武俊说:“自己一生没有做过什么

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帮了不少苦孩子,觉得很值得,我不图孩子们的回报,只要孩子们过好就行。”

他的感人事迹被刊登在张家口晚报上,被市广播电台、县广播电台多次报道,在群众中广为传颂。2009年,他获得了张家口市“十佳助人为乐”模范人物奖,同年,获得了河北省道德模范人物提名奖。

尚义县武俊49年善举为给100个穷孩子温暖的家

一走进农家小院武俊的家,看到院子里嬉戏玩耍的孩子们,一个个温情的瞬间在武俊的脑海里慢慢闪过。

武俊,张家口市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人,自1963年起,他开始资助第一个孩子上学,到现在他已经退休,资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工作30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花在了穷苦孩子的身上。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武俊当时是铁路上当开山工,常常随着工程队四处漂泊。辗转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等地,结识并资助了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

无怨无悔坚持资助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注意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在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详细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随后,武俊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把他带在身边。用当时每月仅100元的工资资助小国在的吃穿学费。他说“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大学生。”时间一晃就是8年,到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他把所有的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爱人负气跟他离了婚。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动摇过资助孩子的决心。

1992年,武俊南下广州打工,去安徽看望了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但武俊没有丝毫的悔意,他说“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

爱心小院不求回报

退休后的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一个小院。“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

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不仅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最多的时候他家里住过10个孩子。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资助过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善行善举感动众人

据悉,武俊在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评为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是这个农家小院的守护人,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4

尚义县武俊:慈善义举49载 爱心给了106个孩子

长城网张家口4月25日电(李宏 克常玉 通讯员杨景瑞)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住着一位中铁四局的退休老人武俊。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77岁老人,一片爱心播洒在华夏大地上。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开始,49年来,一共资助了106个孩子,让贫困的孩子们重新点燃起生活的希望。

记者采访了让人敬佩的武俊老人。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糊口,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峰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了下来。”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用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5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由于修的路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他资助过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

退休后,本应享受清福,但见了困难的孩子就想收留和资助。亲戚不理解,甚至责备。回到老家尚义香亭子村,还是朋友帮助建起了一处院子,因为他手头没有几个钱,钱都资助了贫困孩子。院子的东、西、北方向各盖一排长房。但这个家有个特别之处:除厨房、杂物间和洗澡间外,几乎每个房间都摆有两到三张床铺,其中有婴儿用的双层床。“最多的时候家里住过10多个孩子,床铺少了睡不开。”对记者的“特殊发现”,武俊老人给了解释。

目前家里就剩下3个孩子了。老大今年17岁,父母双亡,开始住在同村的姑姑家,看在武俊对孩子好,就求老人留下他,这一留就是5年。最小的孩子今年12岁。“都是些命苦孩子。”说起孩子们的身世,老人神情突然黯然、语气沉重起来。

据老人讲,他退休回到老家后,共收养了10多个孩子,他们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帮助;有的是家庭发生了变故,孩子无依无靠被一些好心人送了过来;有的则是遭家庭遗弃,被老人“捡”了回来。如今,这些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外出求学打工,但不管走多远,他们都会在春节那天聚在武爷爷家,陪老人过一个热闹喜庆的新年。“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一齐喊我爷爷,心里可骄傲了。”老人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可是,老人也有遗憾的地方,因为精力、财力长期无偿付出,自己的资助行为始终没有得到家人亲戚的理解和支持。但他惦记的不是这些,“我现在老了,身体也有病,希望更多人能一块儿来关心帮助这些困难孩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老人始终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那些孩子。

多年来,武俊老人的义举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钦佩和好评。为此,他曾先后被评为张家口“慈善之星”、“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获得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成为一颗照亮张垣大地的公益明星。面对这些荣誉,老人只淡淡地表示:“做什么事,要老想着回报,就不如不做。”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

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

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他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半百老人,他资助的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2岁。从1963年开始,在49年的时间里,他走过8个省市,将爱心播撒给上百名儿童。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老人武俊,依然是村里的“孩子王”,那处宽敞温馨的农家院,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爱的港湾。

农家院里“祖孙”情

“爷爷,水开了捞不捞饺子?”3月2日上午10点,正赶上农村吃晌午饭。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的武俊家里,2个孩子正在准备碗筷,张罗着吃饭。炉火烧得正旺,一锅饺子翻滚着。“爷爷,我不吃饺子想吃油饼。”最小的孩子刘晓健刚买口香糖回来,进屋就喊。武俊起身打开外屋柜子上的电磁炉,在蒸屉上放好油饼,又热了前一天的西红柿炒鸡蛋。转身进屋,3个孩子已经围坐在小方桌前,顽皮地打闹着。

腿部患有风湿病的武俊行动有些迟缓,看饺子已经煮熟,他慢慢弯下身给孩子们捞饺子。“怎么不让孩子们干?”“不用、不用他们弄不好。”武俊神情温和,言语中透着对孩子的怜爱。

在香亭子村,77岁的武俊爱孩子是出了名的。从1998年回到老家,盖起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农家院后,这里从来没有断过孩子们的身影。

“这个年龄最小的是今年大年初八才来的。”武俊胃口不好,简单喝了小半碗粥,便点燃一支烟,满脸慈祥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刘晓健只有12岁,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去年他来到香亭子村投奔舅舅。可舅舅家生活并不宽裕,刘晓健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从学校老师那里得知刘晓健的情况,武俊坐不住了,特意买了吃的想去学校接他过来,但由于刘晓健亲人不放心,事情没办成。大年初八,武俊听说刘晓健家里同意他过来住,准备找车去接,一出门就看见跑了7里路的刘晓健已经站在了自己眼前„„

“这个孩子可怜啊!”说起家里的几个孩子,武俊眼神中隐隐泛着泪光。如今家里最大的孩子17岁,父母双亡后,来村里投奔姑姑,和其他孩子跑到武俊家玩的时候,武俊发现孩子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便常常拿出好吃的招待他,一天孩子说,“爷爷,我能不能跟你住?”武俊说,“孩子想来就来吧。”这一住就是5年。

“我就是喜欢孩子,看见他们可怜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武俊爱孩子,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就主动找他,有时候实在没人管,孩子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我一个人,一个月花不了300块钱。”武俊旧棉袄外套着的毛衣上两个袖子打满了补丁。“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吃好、穿好,念好书。从我这走的孩子少说也有四五十个,都叫我爷爷,有这么多孙子我这个爷爷多牛!”爱心随铁路延伸

1958年,在尚义县甲石河乡香亭子村土生土长的武俊,离开妻儿到外地谋生,之后成为一名铁路上的开山工,从此跟着工程队四处漂泊。

1963年,武俊在天津汉沽修铁路的时候,工友中有一位老乡,一家6口全靠他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生活非常困难。当时正值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武俊便主动承担起了老乡的儿子边永亮的生活。“当时那孩子才9岁,老拿粗粮跟我换细粮,我一看孩子还没念书挺可怜的,就让他跟我住。”武俊担负起孩子的全部生活费和学费,这一资助就是4年。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跟小孩子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能认识不少当地的孩子。”东北的白常锁、河南的张立坤、湖南的甄宪荣„„武俊随着工程队辗转到东北、河南、贵州、山西、湖北、安徽„„由于修的路都地处偏远山区,经常 8

能接触到生活贫困的孩子,几乎路修到哪,哪就有他资助的孩子。几十年来他资助了几十个孩子。每当离开一个地方,孩子和家长总是恋恋不舍地送出老远。最让武俊记忆犹新的是安徽男孩陈国在。

1982年武俊随单位来到安徽阜阳的农村修路。一天上午,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衣衫褴褛正垂头丧气地放水牛,经过询问,武俊得知这孩子叫陈国在,家里6个孩子,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辍学。

来到陈国在的家,贫困的景象让武俊的心揪得生疼。“当时他家啥都没有,6个孩子穿的像要饭的,一家人盖一床破烂的棉被。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

征得陈国在父母的同意,武俊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武俊每个月不过100多元工资,陈国在的吃穿学费就要耗去一大半。陈国在的父母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让孩子改口认武俊当爹。“这个孩子聪明,我就想把他培养成个大学生。”一晃就是8年,1990年武俊退休。准备离开安徽前,他将在安徽住处的全部家当留给了陈国在。为此,武俊的老婆负气跟他离了婚。但他资助孩子的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随后,武俊南下广州打工,1992年,武俊去安徽看望陈国在,又将打工攒的2万元留给了他。“这个孩子就像我的亲儿子,可惜高考差了2分。”虽然陈国在最终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武俊没有丝毫悔意,“只要孩子不受苦,我就满足了。”退休回乡痴心不改

从1963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到退休,武俊对孩子们的资助就从未停止过。工作30多年,在外打工5年,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全都花在了穷苦孩子身上。为此,妻子、儿女们很不理解,妻子和他离婚,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退休后武俊一个人回到老家,在朋友的资助下,盖起了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院。从此,武俊和孩子们的故事在小院里继续延续。

“我这个院子西边几间都有床,还有‘大食堂’、洗澡间,孩子们来了能睡能吃还能洗澡„„”对于武俊来说,这座院子是他的家更是孩子们的家。武俊把1000多元的退休金和亲朋好友资助的钱全部用在了孤儿、贫困孩子、单亲子女身上。在他家里最多的时候住过10个孩子。

平日里,武俊照顾孩子们起居,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也纠正他们生活上的坏习惯。“孩子们跟我亲近,我说话管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不好,沾染了许多赖毛病,武俊就一点点地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每年过年,武俊家在全村最热闹,孩子们一声声叫着爷爷,让他觉得自己受多少苦都值得。

如今,被武俊资助的孩子已有100多名,当年那些在工地上认识的孩子多数没了联系,武俊保留下来的只有满满一相册三四十张照片。“做什么事,你要想着回报,还不如不做。”在武俊心中,孩子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2009年,武俊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家口市“十佳热心公益事业标兵”,2011年,又被张家口市文明办、民政局、慈善总会评为“慈善之星”。

武俊的农家院,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温情故事,而武俊就是这爱心港湾的守护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给所有不幸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武俊梅事迹

薛俊武个人事迹介绍[推荐]

学习陈俊武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武俊事迹材料(全文)

武婷俊听课心得

武婷俊听课心得

方俊明事迹

方俊明事迹

廖俊波事迹

刘长俊事迹

武俊事迹材料(全文)
《武俊事迹材料(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武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