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4 03:11: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

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 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6、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7、“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土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十四》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到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8、古典主义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它的政治基础是君主专制政体,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其特征为

1、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2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9、“三一律”

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内容:规定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必须保持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是谓“三个整一”。它有利于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作家创作个性的清规戒律。

10、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启蒙运动的成果,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启蒙思想家们以此作为工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仰,使得当时的法国人称启蒙运动为百科全书派运动。

11、狂飙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民族风格,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和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剧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12、湖畔派 19世纪初期出现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憎恶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生活方式,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得名。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深遽的风格。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骚塞。

13、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又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4、“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其特点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受进步思想影响,不满现实,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他们灵魂空虚,无所作为,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15、小人物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特征: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有《驿站长》、《外套》、《穷人》等。

16、感伤主义

又称主情主义,因斯泰恩小说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它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感伤主义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发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描写人的悲惨命运,以唤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遥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1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 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 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 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 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 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7、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西欧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高尔基又称它为“批判现实主义”。法国是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23-1825年,司汤达的文艺论文集《拉辛与莎士比亚》出版,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宣言书。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成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着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到了50年代中后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向“客观冷峻”的风格转变,这一风格的代表是福楼拜,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包法利夫人》。他的创作是自然主义的先声,其《情感教育》被自然主义视为典范。他精心培养的学生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在《梅塘夜话》中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

18、含泪的微笑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独特的讽刺手法。这一讽刺艺术的形成,是与他坚持的“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基本原则分不开的。果戈理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该对生活进行批判,“要通过世界上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20、“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以 冰山比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 出水面。”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 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 上开了一代新风。

21、“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在西方出现的厌战反战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一流派的作家大多数参加过这场战争,他们 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精神蒙受了巨大创伤,同时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灰心失望, 苦闷彷徨,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不在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 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22、“硬汉子”性格

“硬汉子”性格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海明 威的小说多以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为主人公,他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不 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 逆境中,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显示了男性特有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这些形象都带 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所以他们都是海明威式的英雄。

1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民间,后为文人所采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由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中成就最大者,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19世纪初,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诗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3、古典主义

指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 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所以又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产 物,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它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政 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遵循三一律。 它曲折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愿望和一定的社会面貌,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又 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有形式主义的缺陷,人物流于类型化。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 剧最突出,代表作家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 诗人拉封丹等。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具有全欧性质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 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启蒙主 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宗 教迷信,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 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等。它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 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 期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 主义的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 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 法;艺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 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5、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 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 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 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 义取而代之。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

2、《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 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 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 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 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 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 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3、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

4、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 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 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 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 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 《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5、巴黎公社文学

它包括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 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它开创了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中以诗歌数量与 成就最多最大。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英雄气概,反映无产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往往采用通 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寓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欧仁·鲍狄埃是最杰出的代表。

16、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 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 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 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 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 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 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梅塘集团

19四季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 1879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泊桑,某夜聚会 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议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后以《梅塘之夜》为名出 版。次年4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泊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 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0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0

2、《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该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妙的结构上。这一点可与《伊利亚特》相比,因此诗人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亚里士多德曾给予这部戏剧作品很高的评价,称它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0

3、《神曲》:

《神曲》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经历14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原题为《喜剧》。《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0

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界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基本内容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主,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裁。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0

5、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持续300年。当时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提出“回到希腊去”的口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代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0

6、《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长篇讽刺小说,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著名的代表作,创作于1605~1616年,小说以堂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的基础,巧妙地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表现了对日趋没落的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和嘲骂,对人民苦难深切的同情。 0

7、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它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持续到19世纪初。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得名。其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的文本汲取创作素材,以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为主要特征,体现了理性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0

8、三一律:(p103)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单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之内。 0

9、“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

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1776)而得名。它是对德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对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精神的处世态度。代表作家有赫尔德、歌德、瓦格纳、梭茨、克林格尔等。

10、启蒙运动文学:

启蒙运动文学是在18世纪在欧洲社会兴起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启蒙文学强调真实性,其作品还具有民主性、哲理性、教诲性和鲜明的倾向性,重要的文学成就包括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和法国哲理小说等。

11、《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作家歌德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和绿蒂的一段爱情悲剧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情节基础。小说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的挑战。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受到青年们的狂热欢迎,一时形成“维特热”,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

12、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为首的诗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因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13、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事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4、多余人:

多余人是指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 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总结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文学史1、名词解释、简答题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