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02 21:16: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引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始起步。研究者开始关注比如说学习、人际交往、性格特征、人格障碍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个方面,而且相关的研究和报告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姚本先、王道阳等人通过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008年发表的536篇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等四大领域,而且研究机构主要是师范教育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1]。另外,张梅、辛自强等人通过对1986—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共考察了30多万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所得结果表明:从1986到2010年这25年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而且这种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身上。另外重点大学的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2]。然而,另一项研究却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尽管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对大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面对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大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日益突出,比如因心里无法承受压力或因失恋想不开而跳楼自杀等等,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因此,尽管前人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成果颇丰,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所不同,进而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也会与时俱进、因情况而异,每个时期的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又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所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过时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

4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1)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2)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

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而且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比较突出。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

通过分析《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顺利的与他人沟通;自卑而害怕与他人交往;嫉妒和猜疑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忽视平等互助

5的交往原则,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而最终导致孤立无援;不同年龄之间出现代沟等[]。

(二)与求职择业等就业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缺乏选择职业的主动性;社会经验不足,对面试缺乏信心,在面试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害怕甚至晕场等问题;过于追求功利、对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出现“高不从低不就”的矛盾心理;缺乏走进社会的心理准备;由于当今社会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暂时的“走后门”和不合理现象,让一些没有任何

6“背景”、家庭又贫困的大学生丧失了择业的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并因此焦虑和担心[]。

(三)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计划不妥当、无计划而感到愧疚;当看到别人很努力取得好成绩可自己却控制不住爱玩、懒惰的行为时而感到自责悔恨的矛盾心理;由于没有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而出现彷徨迷失的痛苦心理。

(四)与感情尤其是爱情有关的问题

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其中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方面,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与异性交往困难,喜欢某个人不敢说不敢讲陷入痛苦的单相思;陷入不正确的恋爱关系却无法自拔;由于失恋、与恋人发生矛盾等问题而苦闷、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更有甚者以死殉情;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7 责等。[]

(五)与学习压力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平时不怎么好好学习专业课,等到考试临近就选择疯狂背诵,当时间太紧考试内容复习不完时就会出现强迫、焦虑、紧张不适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且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如果出现几门功课不及格或考试作弊被发现就会面临拿不到学位证甚至退学的危险,还有英语的压力(过不了级就拿不到学位证)这使不爱学习、基础较差的的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压力。

(六)与经济困难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家庭的贫困,把自己家庭经济的贫困看作是无能、丢人甚至是耻辱,进而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大学贫困生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常常会感到无能为力,进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的对待人生等心理问题。

(七)与其它方面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家庭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比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单亲家庭等等;大学生在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导致的心理问题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应是复杂多样的。不但有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知道: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共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项关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8]。另一项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亲管教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技能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主要因子包括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之间无显著相关,但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大学生社会技能有显著性相关。即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较好[9]。另外,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如果孩子在这样一个没有关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就往往会变得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的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家庭气氛过于沉默和严厉,缺少民主的环境,这使得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又会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个性顽皮,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味的娇惯、纵容,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得长大后的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也就是说抗挫折能力很弱,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就会一蹶不振;还有的大学生在家里的时候衣食住行全是父母安排照顾,一旦离开父母生活就无法自理因此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通过高期望值来给孩子施加压力,想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愿望,这样也容易使子女产生压抑的心理,一旦受到挫折,心理的防线便崩溃了,进而导致心理障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的早期经历

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学习问题等都与人的早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精神病临床治疗工作中,也早就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早期经历有关。弗洛伊德指出,心理变态并不是都由先天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的,人成长中早期的不良好的经历也会导致心理异常。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不良的早期痛苦经历被压抑在个体心理底层的的潜意识中,一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却可能对个体

10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2.个体的自我认知

未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向往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进入大学之后就不用像高中那样辛苦和劳累了。然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发生转变。这些转变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方式上,还表现在知识广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并且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很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又容易自卑。另外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比较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大学生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得不清楚、不深刻,就会引起他们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虽然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给自己提出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或者迷于玩乐、放纵自己,以此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来麻痹自己的心灵,更有甚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3.个人的心理素质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事实上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障碍,有的人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比如说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这种先天的气质类型使得他们的心理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另外,他们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心理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又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跟别人交流,自卑感比较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较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4.个体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

1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1]。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是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危机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多种矛盾比如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情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之间的矛盾等等,大学生时期的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会经历的,解决好了大学生就能顺利的向前发展,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大学生由于冲动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到别人俊俏漂亮、身材苗条、穿着潇洒迷人,就会感觉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另外,大学生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以前老师的严厉管教和家长的严格监视,虽然压力骤然减轻,但是大学生的心理上却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下子没有了奋斗的目标。结果,迷茫、困惑、自责,慢慢的就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者,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朦胧的校园爱情,渴望能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期待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会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结果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别人的家庭比自己富裕过得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找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坏话,讽刺别人,这样的大学生不是想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种种卑鄙的方式诋毁对方,他们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错误的有问题的;另外,大学生的心理冲突还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上却还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这种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差距,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也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

(三)社会因素 人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种属性,而我们都知道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的现象、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教育都压迫着大学生的心灵;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及其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都给大学生的健康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暗中潜滋着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得大学生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等各种各样的

12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大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可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尤其是那些在大学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又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认为既然活着那么累还不如选择一死了之。上述原因就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大学生的心头,又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大学生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不健康的心理历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

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进行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13]。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其中民主性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14子的个性成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充分尊重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经常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个性较之前更加独立、思想也逐渐趋于成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行为,父母不要动辄就训斥、打骂这样只会使大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父母应该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在挫折中受到教育,进而引导其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和决定。

(二)个人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作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对自己要有一个恰当正确的评价。不过分追求完美,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大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承认自己有缺点并且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那么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可怕了。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总是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害怕让别人失望,这是一种压抑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要意识到: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其次要规划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适时的放松是可以的,但不可以一味的放纵,否则看到别人大学四年硕果累累而自己除了玩却什么也没有获得时,会愧疚加上自责,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

2.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人格的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健康的人格应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性格特征、稳定乐观的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品质,就要学会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情景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要客观熟悉自己,也要客观熟悉他人。要自觉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还要学会宽容,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有宽宏大量的胸襟、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容忍别人的不足,同时不要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别人。更要以诚相待,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未来走

5向社会的通行证,所以要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以此获得真诚的友谊[1]。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积极的情绪不仅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

16险,而且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另外大学生还应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还要多参加娱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疲劳, 还能松弛情绪, 解除苦闷, 增加生活的乐趣, 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群体交往活动,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 开阔视野, 有利于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

4.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首先,作为在校大学生,要懂得把自己的学业放在首位,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才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其次,大学生自己还要懂得爱情是需要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爱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体谅对方可以为自己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相互信任是自己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自己道德上的修养,它是大学生获得崇高甜蜜爱情的基础。再者,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对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当前为了爱情而丢失生命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所以,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遭受挫折后,大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失恋的痛苦。并且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社会方面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前,大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由于处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的成熟,所以不仅要及时适当正确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引导,还要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由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周围其他人员共同组成。这样如果发现大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就能及时的帮助他们化解心

[17]中的困扰,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四)学校方面

1.多开展与就业有关的讲座和指导,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心理问题

据统计,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2009年又比2008年增加了50万,所以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就业方面看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感觉到就业并不是那么困难,并不是“毕业即失业”,社会上还是需要很多人才的,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拥有真才实学,那将来必定会有发展前途的,因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以此激起大学生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去除他们的焦虑心理。同时,还要指导大学生选择与自己性格相匹配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职业领域,多传授面试的技巧和注意的事项,最好来个现场模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多组织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耐心引导、给予积极鼓励,让这部分学生慢慢的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封闭的自我,最终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3.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的发展正在趋向成熟,但是还没有完全的趋向成熟,所以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所以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大学生多过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树立他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多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还要对大学生的心态进行正确的指引,我们知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指引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这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保健网络

作为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各大高校,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以院、系、班级这3级为主的心理保健网络,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障碍。首先,各大高校,不管有没有心理系或心理学专业,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咨询人员,一旦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在校大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就要主动地去提供心理咨询,以避免像马加爵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其次,要对各院系的辅导员要进行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再者,如果有条件的话,各个班级可以通过选拔挑选出一两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心理保健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内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尽早的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价值的课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芮雪,王道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计量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664-679.[3]李全彩.大学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47—48.[4]中国大学生.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EB/OL].http://wenku.baidu.com/,2011-5-3.[5]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8—51.[6]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1—117.[7]何彬生,刘波,吴建芳.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4-123.[8]肖丽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40—44.[9]张蕾,吴鑫德,黎海燕.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87—93.[10]荣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4.[11]心理冲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50158.htm,2011-11-16.[12]李育辉.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的压力应对变化[J].心理科学,2012,(35):396-400.[13]李春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成人教育,2012,(1):68—69.[14]章连明,施小红.浅析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产生产生的家庭根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15]辛自强,周正.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44—353.[16] 董研,王琦,邢采.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12,(35):487—493.[17]石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改增刊,2007:57—58.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贾文华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细心的的指导,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我要真诚的向贾文华老师道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另外,我还要感谢在大学期间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该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谢谢你们!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很欠缺,水平还不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以后我要更努力的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