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崇信当地的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地的特色文化

目录

一.地方文化

1.关月晖:传承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 2.让枯木逢春的根雕艺人甘博 3.梁三林的布贴画情结 4.弦子腔 5.剪纸、刺绣

6.彩灯 7.点灯背猴 二.文化古迹

1.芮河流域文明的曙光——梁坡遗址 2.甘肃最大的周墓群——于家湾墓群 3.武康郡王李元谅墓

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 5.仰韶文化遗址 6.齐家文化遗址 三.旅游文化 1.三异柏 2.菩提树 3.华夏古槐王 4.五龙山 5.武康王庙 6.龙泉寺 7.公刘文化 8.文化三馆 9.唐帽山 10.老爷山 四.产业发展

1.蒸蒸日上的旅游产业 2.迅速发展的煤电产业 3.方兴未艾的草畜产业 4.前景广阔的果菜产业 五.地方特产 1.核桃 2.芹菜 3.酥梨 4.保健黄酒

当地的特色文化

一.地方文化

1.关月晖:传承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

一把剪刀,一张宣纸,心随意动,纸落纷飞,不一会,一张质朴生动,神气活现的剪纸作品便展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 县黄寨乡甘庄村剪纸艺人关月晖的绝活。

她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具有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从小就在父亲的艺术熏陶下成长,父亲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深深感染了她,从小她就对绘画、剪纸、书法等有着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允许,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几年前,她嫁到了黄寨乡甘庄村和丈夫一起为生活打拼,在这期间她一直不断的琢磨如何能够把剪和刻融为一起,把 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展现在 这片土地上。凭借着一腔对剪纸艺术的热情,通过不断自我磨炼,她终于在剪纸艺术路上开创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她的作品既继承传统技法,又不断推陈出新,锐意创作现实作品。作品题材广泛,有民间传说、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人物肖像等题材。构图完整丰满,讲究对称艺术,阳剪阴剪运用自如,刻法纤细与质朴巧妙结合,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采用排剪方法表现鸟兽羽毛,栩栩如生。特别是她刻剪的雄鸡报春、仕女图、飞天、夸父追日等剪纸作品形似神似,令人惊叹。 2.让枯木逢春的根雕艺人甘博

县黄寨乡甘庄村农民根雕艺人甘博、关敬佰,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60多件以动物为主的观赏类根雕艺术品,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将大自然的原始之美呈现的淋漓尽致。

甘博从小热爱工艺美术,但由于出身农村,家庭贫困,一直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1年前,关于根雕的梦想,又一次在他脑海里萌芽,他便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打拼多年积攒下来的钱和内兄关敬佰一起从事根雕艺术创作。刚开始他们做根雕,没有大师的辅导,没有长年的锻炼,没有系统的学习,全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靠着悟性,观察别人的成品来汲取经验,经过长期的琢磨。现如今他们制作根雕作品很有讲究,发现好的原材料,首先要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构思图,灵感一来就立刻截取、扒皮、蒸煮、雕刻、打磨抛光、后期处理及喷漆,手中小小雕刻工具如有生命,挥洒间游刃有余。

走进他们根雕作品展览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亲手加工的一件件根雕。它们或盘旋缠绕,尽显其柔弱之美;或自然弯曲,尽显其脱俗之丽;或孑孓而立,孤芳自傲,气质不凡;或巍然挺拔,豪放粗犷。从桌上到地下,两间屋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艺术品。金蟾招财、鲤鱼跃龙门、飞天献寿、鹰击长空、挣扎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精灵动物、巧夺天工的器物摆满了整个房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根雕的工具也越来越现代化。而他们的工具却相当粗糙和原始,锯子,磨刀,锤子,斧子还有撬棍等等,很多都是用农具改造的,没有一件专业的、能够提高效率的工具。然而正是用这些工具,造就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3.梁三林的布贴画情结

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历史悠久,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等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剪、撕、粘的方法表现形象,色彩独特,具有笔墨不能取代的奇效,集工艺性、艺术性为一体,画面具有浮雕立体感。一幅完整的布贴画,要有多种布头、各种颜料、丝线和带,通过精心设计、核准配料、灵合组合,细心构点而成,得好几天才能完成。由于布贴画搭配高雅大方,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是家居、宾馆、高档饭店极好的装饰品,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和喜爱。 4.弦子腔

弦子腔,也叫老眉户、曲子戏,是在民间小调清唱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因以弦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当地群众叫弦子腔。据说是在清朝光绪年开始流传民间,当地把此小曲小调称“老光社火”,传入侯家老庄时已到清朝宣统末年(1910年)。侯家老庄弦子腔由平凉大潘的教师潘怀仁用了近两个多月的口述、侯成章手写成册而得以流传至今。1984年5月,笔者曾看到一个棉花纸质的抄本,由于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幸运的是字迹可辨,上书“平邑大潘庄潘怀仁教,民国元年冬月廿日禀生侯成章沐浴手书”的字样,这大概就是 县境内一部最早的弦子腔原始资料,弥足珍贵。由此推算,侯家老庄采用弦子腔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演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5.剪纸、刺绣

芮鞫文化赋予 妇女水一般的灵秀,千百年来,许多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就出自 妇女灵巧的手,特别是剪纸与刺绣。 6.彩灯

如果说 妇女有水一般的灵巧,那么,男子们则有山一样的淳朴,体现在他们手上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是扎与饰。 自古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即开市之意。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商家一律开市营业,放鞭炮,迎财神,春节社火从这一天便拉开帷幕。扎龙灯、糊狮子、盔毛驴、绾旱船、绑高芯,制作各种民间花灯,最精彩的要数绑高芯子与扎灯笼。高芯子堪称一绝,在方桌面子上用铁芯子造型,最讲究“玄妙”。 7.点灯背猴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霄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来本村或亲戚家擅长做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花边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晴,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新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二.文化古迹

1.芮河流域文明的曙光——梁坡遗址

遗址位于祟信县城西北梁坡村西、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至4.4米。暴露在断崖上的遗迹有袋形、锅底形灰坑和半地穴式白灰居住面房子。发现的遗物石器有斧、刀、锛、铲、凿、环、网坠等工具;陶器有尖底瓶、钵、盆、罐、瓮、豆、盉、纺轮以及制陶工具等。陶质以泥质红陶、细泥红陶、桔黄陶、灰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几何纹、弧线圆点纹、斜线纹、蓝纹、绳纹、锥刺纹等。梁坡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器形复杂,从采集和征集到的遗物看,此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等遗存。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甘肃最大的周墓群——于家湾墓群

墓地位于祟信县于家湾村东二级台地上。为了进一步研究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 考古工作者于198

2、198

4、1986年相继在于家湾发掘了一批先周、西周和十六国前赵光初二年的墓葬,这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周墓葬的发掘;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发现的一处十六国前赵时期墓地。于家湾墓地目前已探明的墓葬达270余座,已发掘80余座,出土铜器有鼎、簋、觚、爵、鉞、斛、戈、弓形器、镞、泡、铃等;陶器有鬲、罐、卣、纺轮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玉饰、蚌饰、海贝等装饰品。1993年3月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武康郡王李元谅墓

陵墓位于祟信县城西北梁坡村的半山坡上。封土呈椭圆形,高7米,南北底径12米,东西底径8米,当地群众称为康坟疙瘩。据祟信县志记载“唐武康郡王李元谅陵在县西三华里许”,与此墓相符。 李元谅(公元732—793年11月),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唐德宗时著名将领,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奇功,先后加封镇国军节度使、华州刺史、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康郡王。贞元三年五月率部参加了平凉会盟,吐番劫盟,骆元光备守而得免。唐德宗嘉奖,赐姓李氏,改名元谅。贞元四年正月,加封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收复失地,新筑祟信城,取“推祟诚信,保境为信”之意。并开凿甘泉,人称“康王井”。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李元谅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位于祟信县城东街。据县志记载,祟信人民因其“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贞元十三年以前在县城东门外一里许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绍圣四年祟信知县事王需重新庙貌。明洪武三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后因塑像主次不当,改为寝宫,另在寝宫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组建筑,明祟帧六年因兵荒殿亭俱毁,仅存寝宫。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又重建拜殿。

武康王庙大殿为木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拜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一座前后开敞的卷棚顶小殿。

2001年5月甘肃省文物局拨付专项经费, 对武康王庙及拜殿进行了半落架维修和迁建。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仰韶文化遗址

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梁坡、张咀、鲁家塬子等十多处,遗址面积从

一、两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文化层堆积厚达一至数米。有半地穴式房子、窖穴、灰坑等遗迹和一定的村落布局。遗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农业生产工具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创造了畜牧业,而且还开创了农业,当时的人们可能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从出土的石斧、石刀、石铲、石网坠、陶刀以及制陶工具来看,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而网坠的发现,证明在当时的村落附近,水域宽阔,水产丰富,也是当时捕鱼活动的写照。 6.齐家文化遗址

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夹有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灰面居址”,就是在房内居住地面和墙壁下部涂抹一层白灰,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1990年夏天,在刘家沟遗址区清理了一处父系氏族阶段的村落遗迹,发现的房子其居住地面和墙壁下部均涂抹了一层白灰。其中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圆形房屋地面,面积达40平方米,门向东南,房子正中挖有一直径1.2米的圆形火塘。在这座大房子的周围还有许多小房屋,这种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的住屋或者是先民们用来聚集议事、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白灰面房子是齐家文化在建筑上的一个重要成就,虽然其他文化类型也发现这种住屋,但不如齐家文化普遍。这种房子具有平整光滑、坚固美观的优点,同时还起着一定的防潮作用,其建筑技术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 三.旅游文化 1.三异柏

三异柏,又名三义柏,生长在甘肃省 县锦屏镇朱家寨子。树龄700年左右。此树高12米,胸径1.1米,树身庞大,树姿秀丽,树冠呈扁圆形,枝柯繁茂,伸展弯曲,如游龙腾蛟,蔚为壮观。每个树杈上都生长着三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分棉柏、侧柏和刺柏。这种奇异的现象在自然界实属罕见,至今植物学家找不出生成的原因。

当地人说,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志同道合,化成柏树融为一体,永不分离。一枝三叶,代表了刘、关、张三人不同的个性和品德。棉柏代表刘备的善良慈祥,侧柏象征关羽的忠心赤诚,刺柏显示张飞的耿直刚勇。三异柏奇特罕见,吸引不少游客留恋忘返。 2.菩提树

菩提树生长在甘肃省 县黄花乡黄花塬村,距县城15公里,崇大路1公里。据考证,此树是渭河以北最大的一棵,树的年龄与佛教传入我国的年代一样久远,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菩提树树高16米,胸径3米,覆盖面积50平方米。历经沧桑,生长健壮。皮如玉兰,木肌葱白,花苞抽穗,一簇30余朵,初夏盛开,飘香数里,经月方凋,蒴果木质,子如橡栗,剖囊视之,其色殷赤,能疗心肌。奇异之处,叶柄脱落部位形似猴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据传说,这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真身所显。当地群众把这颗树看成是“一方之奇迹和祥瑞之兆”,从不攀折和斧砍。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该树100米处发现北魏早期石造像,进而证实 为古丝绸之路之要冲。 3.华夏古槐王

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 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 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拴马于树下。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

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周围地形似灵龟,古槐居背,惟妙惟肖。古槐周围群山环抱,石崖壁立,峰高入云,草木葱茏,溪水叮咚,鸟语花香,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是您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4.五龙山

甘肃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位于铜城乡古峡口,距县城10公里,省道304线和宝中铁路从山下经过,交通便利。五龙山有“五龙捧圣”之称,昔为西戌咽喉要地。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道教活动场所,唐代防御吐番的前沿阵地,古战场遗迹颇多,有点将台、打鼓台、绕旗山等。唐名将徐茂公征战于此,并留有落马的桑园、衣冠冢,以及当地人为其修建的十三总督城隍庙。

景内还有孙家峡瀑布、樱桃沟、马刨泉、华夏古槐王等十多处景点。野生动植物300多种,森林茂密,怪石林立,群山环抱,景色宜人,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避暑度假、登山探险、科普考察的理想之地。 5.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原来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祠。现位于 县城东街。

武康王庙始建于唐代,明代进行过迁建和续建,构件保留唐代风格,但大木构架属宋代建筑。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件中保留早期构件和作法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古人的杰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宝贵实例,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 6.龙泉寺

国家AAAA级旅游区、甘肃省风景名胜区龙泉寺位于芮河之滨,距县城1公里。龙泉寺山高约300多米,腹部水溢岩石,滴沥成泉,百泉争流,潺潺有声,形成300多米长的水系。寺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山涧有一雕塑飞龙,口喷溪水,雾起山谷,阳光一照,形成五颜六色的彩虹,挂与山腰,堪称“龙吐彩虹”奇观。贯珠泉上蟠居着千年龙柏,鳞爪森然,神形兼备,大有破壁腾飞之势,龙泉寺因此而得名。西台有距今500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东台有“公刘故里”和公刘庙等遗址。龙泉寺水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化验为含锶和偏硅酸矿泉水,身居晴雨楼,饮矿泉水,品龙井茶,耳听窗外水声淅沥,风铃叮当,令人心旷神怡。寺院香火旺盛,四季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7.公刘园

公刘生活在芮鞫这块土地上,成为古代农耕的鼻祖,他所创造的农耕文化,从物质的、精神的层面,推动了周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人们通过制造劳动工具,开荒拓野,种植食物,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满足了人们生存的最起码的物质需要。而且,随着物质的丰 富,公刘使人心和协,周族光大,“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观,谈笑之声常起,俨然一个政通人和的清明盛世。可以说,这时的周族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部落。它所体现出来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在生存过程中的创造求变精神,以及逐渐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无疑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刘创造的这种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人们逐步改进耕作方法,发明劳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逐渐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兴利除弊,总结出了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套经验,如时令、节气、农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众多知识。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8.文化三馆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文化“三馆”位于龙泉寺景前区,工程占地41亩,整体设计为仿明建筑四合院形式。“三馆”南面规划建设鱼沼飞梁、古戏楼、魁星阁3个文化景观。 9.唐帽山

唐帽山,位于甘肃省 县新窑镇西部,即 县与华亭县交界处。初以“草木丛生,芋绵如毛”,故名“唐毛山”。因山高林密,常有盗贼出没,抢劫来往客商财物,伤害人命。唐时有一大将带兵路过闻知,遂将帽高挂树梢,盗贼见帽,以为大军安营山上,遂不敢再来抢劫,因名“唐帽山”。 10.老爷山

关山支脉-老爷山屹立于 县引境西端,老爷山海拔1685.0m,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500-600m,山势陡峭,地形坡度大于45°,属Ⅳ类坡度分布区。为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绿色屏障。乔木树种有青、白桦、白榆、旱柳、杜梨山杨、楸等;灌木有胡桃、胡枝子、山定子、沙棘;林下草本植物有本氏针茅、蒿类、白茅草、莎草、甘草、三棱草等。草原植被散见于尚未开垦的荒山荒坡,主要有艾蒿、阿尔泰紫蔓、委陵菜、车前及冰草、苍耳、灰条、大花飞燕草等常见杂草。濒临陕甘宁边区,这里山峦起伏,灌木丛生,平凉去宝鸡、华亭必经此地引。 四.产业发展

1.蒸蒸日上的旅游产业

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1978年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因素, 旅游业发展缓慢。1988年县上成立了龙泉寺管理所,2001年成立了旅游局,旅游业开始起步。“八五”期间,县上先后投资35万元,建成了龙泉寺山门、玉皇阁等景点20多处,龙泉寺景区初具规模。1992年龙泉寺和五龙山景区分别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五”期间,县上投资245万元,新建了龙泉寺龙潭、醉仙亭、蟠龙阁等景点和上山东侧台阶道、龙泉寺提灌工程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了接待服务水平。2001年,龙泉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十五”以来,县上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产业之一,立足建设生态旅游县城的定位,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和投入力度,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先后投资7800多万元,实施了芮河城区段橡胶坝、龙泽湖、龙门、龙湖和梁坡旅游小康示范村建设等10多项工程,龙泉寺景区扩大到2.47平方公里,以“山水龙泉、亲水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业基本形成。止2007年全县共建成旅游景点14处,初步形成了以龙泉寺——五龙山为中心,唐帽山、华夏古槐王、菩提树、三异柏等为羽翼的旅游产业开发格局,成为平凉崆峒山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景区建设的同时,开发出了以凤翥山泉矿泉水、玉粮春白酒、康王黄酒等特色旅游商品。先后投入2500万元,建成了三星级龙泉会议中心、二星级龙泉宾馆和聚源宾馆。出租车、公共汽车、旅游车等随时将游客送往各旅游景点,服务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接待能力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配套和“一个中心、两大片区、三条骨干旅游线路、六大特色旅游产品”的旅游格局。“十五”以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46.4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1.94亿元,其中2007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2.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50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4.1倍和6.5倍。 2.迅速发展的煤电产业

县煤炭资源丰富,是原国家15个重点矿区和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也是黄陇煤田的一部分。 县煤炭的地质储量有13.2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24%。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部新窑镇、赤城乡和黄花、铜城、黄寨乡西部,分为新窑、赤城两个煤田,以新窑的储量为最大。煤层构造简单,易于开采。 3.方兴未艾的草畜产业

“十五”以来,全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走“人工种草、规模经营”的路子,制订了“以草促畜,草畜并举,增加总量,规模经营”的工作思路,把种植牧草、建设人工高产草地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性工程,依托 县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试点项目,严格按照牧草种植技术规程要求,精耕细作,充足施肥,纯种条播,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回优质紫花苜蓿种子250多吨,连续四年在全县八乡镇整山头、整流域,种植优质牧草20.3万亩,农民户均达到10.9亩,人均2.3亩,年产优质牧草40万吨,满足了禁牧之后饲站养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的饲草问题,建成了高年、水磨等牧草种子基地和49个千亩以上种草大点。人工草地建设为草畜产业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以放牧为主的传统观念得到了彻底转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县在陇东紫花苜蓿——肉牛片带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前景广阔的果菜产业

是苹果的最佳适宜区,同时也是各类蔬菜的适宜种植区。近年来, 县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将果菜作为重点开发的三大产业之一,采取行政推动、技术承包、典型带动、大户引导的办法,果菜产业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蔬菜 “十五”期间,蔬菜被确定为 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发展较快,年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总产量突破了6万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6%来自蔬菜收入。特别是在汭河川区,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项目。 五.地方特产 1.核桃

县内西南山区栽种数量较多,尤以赤城周寒、九功冉李等地的品质最好,个大皮薄,核桃仁含油量一般在60%以上,可供食用和药用,享誉陇东。薄壳核桃获平凉地区第二届优质果品一等奖。 2.芹菜

种植芹菜的历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间的《 县志之物产》中对此已有记载。芹菜性平,其质脆嫩,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无机盐,并有挥发性芳香油,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并有强心、降压等作用。 芹菜的特点是:茎壮心空,纤维质细,无药味,清香可口。境内上至铜城、下至九功的汭河沿岸菜园里,芹菜种植面积较大,除在毗邻的泾川、华亭、平凉等地销售外,还远销宁夏、陕西等地,享有盛名,深受消费者欢迎。 3.酥梨

酥梨果面干净,水分大,含糖量高,香甜酥脆,先后获甘肃省名优特林果产品银奖、平凉地区第二届优质果品一等奖、平凉地区赛果赛园金奖,2001年11月,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 砀山酥梨被授予名牌产品。 4.保健黄酒

康王牌黄酒选用当地优质酒谷、高粱作原料,并配有乌药、枸杞等名贵中药材,引用龙泉寺优质矿泉水,经科学配方、精心酿造而成,具有温中健腹、活血化瘀、引药行筋的保健作用,是年老体弱饮用和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崇信当地的资料

崇信概况

崇信小班化教学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中共崇信县委组织部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广西北海当地民俗风情

当地社会调查报告

建造师当地备案

当地医院社会实践心得

服务当地中心工作总结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崇信当地的资料
《崇信当地的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神崇信 崇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