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国往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5: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国往事》包含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爱情、思想、责任、冲突。它更像是一场让人不愿醒来的梦,当面条躺在床上,在温暖的灯光和的迷离的电话铃声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岁月,这场梦便开始了,直到最后的面条终于露出笑容,我们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继续那些不尽的故事。什么帮派,什么仇杀,原来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个毛躁的少年,偷看一个美丽女孩子跳舞;只有一个负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觉;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背叛了的友谊,语调平和,不懂声色。《美国往事》带着你作了一个三小时四十五分钟的梦。人生如梦,这也许是唯一的感受。爱情 \"虽然岁月在这个广大人间不息的成毁一切,在任何人事上都有新的和旧的交替,但间或也有例外,就是属于个人的青春美丽的常驻......那些陌生的熟悉的远远近近的男子因她那青春而来的一点痴处,一点鲁莽处,一点从淡淡的友谊而引起的忧郁或沉默,一点从微笑或一瞥里新生的爱,都好好保存,毫无损失.\"

35年之后,Noodles在戏院后台的化妆间里见到了Deborah.她一点一点的卸装,我们惊奇的看到她的样貌仍然青春美丽,岁月的风蚀没有在她身上刻下任何痕迹.也许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Noodles眼中的又一个幻象,一个在他心中永远不会老去的女神.如同Deborah在舞台上饰演的埃及艳后Cleopatra,\"age cannot wither her\".就像Max,Deborah永远热烈的追求梦想.她清楚的感知着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时矛盾的预见到这种选择的结果.当他们还是少年,她读了一首诗给他:\"My beloved...will always be a two-bit punk, so he\'ll never be my beloved.What a shame.\";当他们都已成年,她温存的对他说\"you\'re the only person I ever cared about,\"\"but tomorrow i\'ll go to ollywood\".

这种左右为难使她总是对Noodles欲拒还迎并最终任由理智战胜了情感.当他从厕所的墙眼里偷看她跳舞,她会背过身去脱掉衣服,到出门时才提醒哥哥厕所里有\"蟑螂\"(那是年幼时的詹妮佛·康纳利);当他趁聚居区里的人们做礼拜时跟踪她回家,她会故意留门,嘴上却说\"要有人留下来看店以防小偷\";当他一言不发的坐在车里送她离去,她会温柔的送上亲吻但又拒绝进一步发生关系;即使在他强暴她之后,她也只是把火车窗帘半拉下来,看到他出现才缓缓的掩上.

在这里,Noodles的性格悲剧再一次毁掉了他的爱情.他总是在朋友和女人之间难以取舍摇摆不定(Deborah:\"Run,Noodles,your mom\'s calling you.\");而当他在分别前的最后一刻意识到Deborah将永远离去时,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和欲望便只能如兽性爆发,以强暴的方式占有Deborah的美丽和青春.

35年之后,Noodles在戏院后台的化妆间里见到了Deborah.她一点一点的卸装,问他为什么还来看她.他说第一个原因是想看看她当年拒绝自己去当演员是不是明智,他说\"Yes,you did,you\'re terrific.\" 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她成了Max的女人。时间本片导演Leone曾经指出闪回结构在《美国往事》中的核心地位可见,与其说《美国往事》是《教父》的同宗兄弟,不如说它是《公民凯恩》的旁室嫡孙.比如那块从醉汉身上偷来的怀表,不仅见证了友谊的生与灭,而且暗示着Noodles和Max的一生都活在不属于自己的时间里.

比如1968年胖子和面条重逢时的对话.Moe: \"What have you done all this time?\" Noodles : \"Going to bed earlier\".这不仅比喻Noodles像普鲁斯特的小说人物一样丢失了时间,而且说明他的现在就是过去的不断苏醒.

再比如片中一处史诗化的细节:用背景画面中布鲁克林桥的兴起象征Noodles的成长,当大桥还在打桩的时候,他是个青春期的少年;当大桥完工的时候,他成了一个 1

帮派的领袖;当35年后大桥周围布满了高速公路的时候,他和大桥一样变得老态龙钟,世界抛弃了他们.

\"电影使我们有机会在无法看到的那个世界中努力塑造,而叙事本身也是在重新结构时间,那些时间带给我们的美感似乎无法言表......在日常生活中,时间使人与人之间形成穿插关系,使事与事之间形成穿插关系.导演便是要在安排这样的安插中显示才华......他俯身检起了一跟柴火,但经过漫长的时间,又告诉我们这只是一根火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存在.\"

梦想Noodles有他的梦想,Max有他的梦想,Deborah也有她的梦想.然而当每个人的梦想都跌得粉碎,我们知道,这是——美国梦的失去.

本片融汇了相当多的时代特征——20年代:满眼的深褐色,犹太人的店铺,住民,马,篷车,蛋糕,衣服,腐败的警察;禁酒令;混杂着温和和暴力的社会;废弃的海港,仓库,褪色的招牌;地下酒吧和鸦片馆,巨大的装潢艺术的餐厅;60年代:作背景音乐的Beatles,声音古怪的嬉皮士,揭露腐败和丑闻的电视节目......

在60年代,有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的遇刺,有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战呼声,一时间所有虚伪的美国神话都被打破,浮出表面的只有血腥和肮脏的真相.在《美国往事》中,我们看到协会,法律,政策甚至宗教团体是如何迅速变脸以求适者生存的.如同Conway对Max所说,现在的混混一夜之间包揽的生意比他在过去两年里谈成的还多.

Noodles,一个在现实中敏感的怀想过去的角色,是浪漫主义理想的典型代表.相似的,我们可以参考Allen在1979年的《曼哈顿》中饰演的Isaac Davis.两个故事不仅都发生在曼哈顿,而且均呈现了角色对已建立起来的表面事物的对抗.因此二者也都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同时期文化的拒绝,一种主人公试图把自己的感知强加给\"理想曼哈顿\"的努力.同时,两部电影还各自呈现了独具魅力的布鲁克林桥:一个是烟雾弥漫下的黑与白,一个是在兴衰起落中映衬出的逝去的童年.最后,两部电影又都表现出在颓废中的价值观的保存——即使美国的转变使这种道德坚持越来越失去价值,以致其他人都已宣称和它的断绝.

自我的映像 \"镜子\"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即:揭示人物的本质.第一处:车站.出逃的Noodles站在镜子面前,然后,变成了35年后的自己.此时的背景音乐是Lennon和 McCartney的《Yesterday》,但抹去了歌词,只有隐约的

\"yesterday\",\"suddenly\"提示我们记忆的模糊,容颜的改变,逝去的青春,和无尽的乡愁.凝视中他似乎记起了50年前Deborah的话:\"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 Noodles.\"

第二处:即50年前Noodles在街头看到的镜子,那时的他伤感但带着希望.除此之外,年轻和年迈的 Noodles遭受着同样的打击----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Deborah永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美.

第三处:化妆间.Noodles和Deborah进行着35年前未完的谈话.她坐在大大的化妆镜前,他远远的站在一边,镜子中有两张爱人的脸.她的依然青春美丽,他的已然衰老疲倦.她在心底原谅了他.但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

要理解Noodles这个角色,我们要时时记住\"镜子\"的提示:Noodles始终背负着沉重的自我映像.一个从小就被Deborah言行伤害的令自己讨厌的身体形象,一种长久不曾改变的精神的焦虑和困扰.虽然后来同Eve(一个纯真的女人)的关系使他有所抒解,但最后同Deborah的见面再次加深了这种由于无法企及的距离而造成的深深的自卑.但化妆间的\"镜子\"也同样使Deborah重新审视自己.她看上去永不凋谢的美被一层化妆品的假面覆盖.当她一点一点的卸装,一个像Noodles一样脆弱和痛苦的普通人便代替了\"女神\".

所谓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仅仅一步之遥(如同Max的结局).

庄生晓梦谁先觉——感伤的黑帮情歌《美国往事》

基于立足点的不同,如同放大镜与显微镜的关系,如果说史诗式的《教父三部曲》道尽了浩瀚的黑帮血泪,那么《美国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帮小混打拼江湖的奋斗生涯记录片。《教父系列》的视野更为广阔,《美国往事》的下笔却更为细腻„„暴力美学尚未被定义以前,黑帮美学已经被这二部经典完美地诠释。《美国往事》继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忆片段的叙述方式展开剧情,关于剧情我不想多讲,已经有出色的影评加以阐述。

看了几位网友的评说,发现自己原来看片的时候遗留了几个关键点,比如布鲁克林大桥的变迁印证了主角面条(德尼罗饰演)的成长历程,又比如迈克斯跳进垃圾车自杀以后,大街上驶过几辆载满狂欢的年轻男女的轿车,当时我还以为那是偶然经过的,看了网友的影评,才知道那是面条回想当年酒禁解除以后的狂欢情景,导演用了一种混淆虚实的拍摄手法,把两个不同时间的场面巧妙地结合,面条远去的青春迎面驶来,在他来不及回头细看的时候,青春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当然,某些网友看了不下十遍,我才刚刚看过一遍,那自然是遗漏了细节的,这正是一部值得反复体味的经典所具备的精粹,每次看都有新发现„„

不得不提此剧的灵魂一幕:童年的面条在厕所挖了个砖洞偷看仓库里头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珍妮佛•康纳莉原来又是一个少年期就达到演技巅峰的例子,她那种稚气中隐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女孩会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面粉仓库里的面粉在黛博拉轻柔娇小的舞步摆动下,四处飞扬,似雪非雪,像雾非雾,画面凝聚着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朦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荡着情窦初开的面条的心,面条那双不断转动的眼睛,注视着那个仿如舞台的地方,原来他从一开始恋上黛博拉,就已经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看着属于她在属于她的舞台上起舞,这个暗示最终成为他俩一生最大的讽刺。当小黛博拉发现了面条,把他唤到身边,跟他读圣经的时候,是他们最纯洁的爱情印象确立的时候,当面条想轻吻那个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时候,迈克斯的出现打断了这个纯洁的初吻„„面条在选择面前,还是优先选择了朋友,而放弃了爱情。这个场景也暗示了迈克斯与黛博拉将成为面条终生的羁绊,迈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时夺走本属于他的一切,包括那个认错人的狂乱的情妇。而面条从失去初吻的一刻开始,就永远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当时他不顾迈克斯,选择了黛博拉,会否可以改变这个过早地理智考虑问题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条,包括我们观众,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

有了前面足够的铺垫,出狱后的德尼罗强暴黛博拉的剧情竟然显得合情合理,这个女人太自私了,德尼罗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爱情的时候,她竟然连一丝温存的机会都不给他, 你既然早就不对你们之间的爱情抱有希望,那为何你又要见他呢?无论是出于报复还是为了永久地占有这个男人(我比较认同是后者),黛博拉的行为都显示初足够的可耻与自私,这个女子的自私的丑恶程度,比德尼罗强暴她的恶行,还要丑恶百倍。黛博拉既然选择追逐事业,那么就永远也不应该跟面条见面,她明明知道面条爱她是如此深切,难道仅仅是因为聚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不像是一个久经江湖的事业型女人应有的不理智的表现。这个场景表达的意味,个人认为较多是导演的倾向问题,他倾向表达男性在得不到的爱情的时候,那种无法挽回的痛苦,于是,黛博拉处于这个独特的表达需要的位置,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这里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真

实性,如果仅仅是黛博拉出于女性天生的摇摆不定的性格而暂时出现性格上的软化,等清醒的时候,又毅然离开面条,那么她遭到强暴的结果,只能说明男人与女人终究原来是来至不同星球的动物,无法沟通,这是否导演要表达的意思呢?那段强暴戏是我所见最能被容忍的,以前我一直是极度反感男人用暴力夺取女人的行为。面条所面对的那种痛苦,正如某网友所言,作为女性观众,相信是很难以理解的。

除了爱情的痛苦,友情的痛苦更加让人窝心,在抢劫银行家的时候,饥渴的情妇发情地要求匪徒强暴她,善于控制情欲迈克斯没有动容,因为他不会在作案的时候受其他事干扰,而面条却不顾一切地发泄,直到迈克斯提醒他该离开的时候才清醒,这又是二人性格的对比。后来那情妇重新遇到他们那伙强盗,迈克斯玩了一个游戏,让情妇猜当时那个是与她鱼水之欢的男人,结果情妇误以为迈克斯是当时的对象,面条不以为然,因为他根本对这个女人无兴趣,这里占有替代的暗示又反复出现了。面条为了拯救迈克斯,于是向警察局报案,但给迈克斯识破了,于是,面条一直以为他害死了兄弟们,背负了30多年的愧疚与孤独,到头来发现给迈克斯欺骗了,迈克斯非但没有死,还夺走了他的黛博拉。黛博拉第二次与面条重逢的时候,她在不断抹去脸上的妆,直到不知是泪水模糊了妆粉,还是妆粉模糊了泪水,厚厚的妆粉下,掩饰着她脆弱而真实的情感„„

罪恶的黑帮生活葬送了他们的一生,连最初他们保护的活跃在劳工界的工会积极分子,最终也过

上了权钱交易的生活,成为新时代的上层阶级„„

迈克斯最终希望死在面条的手下,以求得心灵最后的救赎,但面条拒绝了他。面条一一句悲沧的“我们浪费了一生。”,彻底地为这段“美国往事”作了最后的总结。影片最后,面条那被烟幕模糊了的扭曲的微笑,为这段感伤的黑帮情歌添上最后的休止符。

这竟然是我所看过的最痛苦的电影„„

相似的故事背景两部电影的年代背景,都是在社会物质极端匮乏的日子。在美国是经济危机、禁酒令通行的三十年代。在中国是政治体制混乱,人权遭到严重践踏,社会秩序遭到巨大破坏的*时期。在人物方面差别较大,一个是下东区的犹太裔移民的孩子,一个是部队大院里首长的孩子,家庭环境差异比较大。但在对应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都是一群胡作非为的孩子们。《美国往事》中焚毁报刊亭、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找人打架,都是这种性格的具体体现。相对而言,前者的叛逆、与主流社会的格格不入更为主观和积极。而后者的种种表现,更多被归结于被受当时混乱无序的社会大环境所致,以及主人公在年少懵懂时,一种较为自然的莽撞心态。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美国往事》中的人物性格是贯穿始终的,在4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中没有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人物性格受客观环境影响比较大,因此固定性不强,因此它的主要情节都设定在少年时代,而中年时代的表现,只用了片尾几分钟而已。

相似的人物设置两部电影在人物设置上,都是一个小集团,两男一女,三个主要人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动物凶猛》这部小说中,王朔并没有特别刻意的制造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小说中刘忆苦并没有成为主人公马小军极为激烈的敌人,也没有很亲密的友情。而在电影里,这种关系被拉近了。在《美国往事》中,这个关系是引领全片的叙事线索。可以简单并通俗的归结为:两个男人因为一个女人产生的恩怨情仇。《美国往事》的主要人物:面条(Noodles),麦克斯(Max)和黛波拉(Deborah)。《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要人物:马小军,刘忆苦,米兰。面条和马小军是最核心的主要人物,但刘忆苦和麦克斯是团队首领。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简单、缺少心计,而首领总是看上去举止得体,温文尔雅,但实际上,麦克斯欺骗,自私,刘忆苦残忍,欺骗。女主角的感情也在变化:黛波拨拉开始喜欢面条,最终却跟随了麦克斯;米兰开始是马小军的单恋对象,最后却和刘忆苦在一起。两位男主角无疑都是爱情生活的失败者,因此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这点在《美国往事》中有个生性放荡的女人猜测曾经强暴过她的男人时,就从面条被评价的内容、以及他自己的反应显现出来。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后,马小军一次次被从泳池边上踹开的镜头,也同样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两位男主角在年龄较老的时候,都改变了原有的心理地位,虽然凭借的方式不同。面条渐渐查明了他的入狱是由于麦克斯的陷害,在与麦克斯的最后一次相见时让麦克斯悔恨不已,最终自尽。而马小军的朋友刘忆苦因为偶然的事故成了弱智,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相比而言,《美国往事》的处理方式更为自然。

一些具体的情节 偷窥:面条在库房窥视黛波拉跳舞和换衣服,马小军在床底下窥视米兰换衣服。在这个细节上,《美国往事》更多将它处理为爱情的萌生,整段镜头感觉很纯真,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性启蒙的成分比较大,给人感觉比较躁动。强暴自己心目中的恋人:面条在自己的车里强暴了黛波拉。马小军在米兰的住处欲强暴米兰没有得逞。强暴,反映了主体(男性)欲望上升的极限与客体(女性)心理上的逃避态度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美国往事》中的这场戏,有一个特点,即面条并非不经人事的孩子,因此强暴更多的是缘于心理的占有欲。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行为,更可以理解为是马小军的性启蒙历程发展的高峰了。

很相似的剪辑设计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把书包向天上一扔,再接住的时候他已经长大了。而在《美国往事》中,老年面条走在街道上身后飞来一个盘子,盘子被接住时又转到他青年时出狱的场景。美国著名影评人里察·希科(Richard Schickel)在该片的评论音轨里对这个漂亮的转场盛赞有加,但他同样提出一个疑问,认为这里的盘子很奇怪,片中没有再出现它,来龙去脉都不清楚。现在的电影版本可能相比最初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缺失。但不管怎么说,这两部电影在剪辑上都有极为出色的创意。

结构的区别 《美国往事》的结构很复杂,很难用顺叙、倒叙、按线索叙述等来给它分类。我更愿意称它为按情感变化的顺序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极为适合《美国往事》巨大的时间垮度和深沉的情感底蕴,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会很快跟随这种情绪进入故事。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采用了比较简单的顺叙方式,对这样一部张扬着青春的电影来说,这样直接的方式显然是很好的。

和政治无关 具有大的历史背景的电影,通常喜欢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展开故事,再借故事表现历史。小说也如此。像《战争与和平》、《九三年》等小说,以及《1900》、《戏梦巴黎》等电影,都属于这个范畴。所谓以小见大,基本代表了主流的创作思路。然而《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都一致的没有成为这样的电影,它们在表达电影强烈的主观特色的同时,只是把政治作为背景,而没有让其成为主体。塞尔吉奥·莱昂内在影片中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讲叙三十年代颁布禁酒令的美国和混迹于纽约街头的黑帮,不是批判政府,也不是揭露黑帮的丑行。人们对禁酒令的阳奉阴违和黑帮对工人罢工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以及警察局长和工厂管理者的勾结等等,这些都是为衬托面条他们所混迹的时代背景和反映他们的青春面貌所服务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背景,也仅仅是为了渲染一种青春的茫然和反抗。

女性观 曾有人就《美国往事》批评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不尊重女性。影片中,完成对面条等人性启蒙的女孩放荡成性,常与警察偷情,甚至会为一个蛋糕出卖自己的身体。面条成年后在一次抢劫中遇到的女人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甚至要求面条强暴她,并在之后成为麦克斯的女朋友。而女主角黛波拉虽然清纯脱俗,却没有答应面条,而在面条不知情的情况下,跟随了麦克斯,车上那场强暴戏,也对这个角色影响很大。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把米兰塑造的还算可爱。实际上,在王朔的小说中,米兰是个虽然不难看,但极为粗鄙的女孩,“我甚至能闻到她腌脏的嘴中呼出的热烘烘的口臭和身上汗酸味儿。有一阵,我还怀疑她有狐臭,这个怀疑由于太凭空无据和不久也放弃了。但我有确凿的证据认定她有脚气,她夏天赤脚穿凉鞋,脚趾间和足后跟布满鳞状蜕皮。”姜文就手下留情多了,米兰总体来讲是个比较性感的女孩。

不一样的或一样的电影气氛或情绪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生活无忧无虑,所有的遭遇都是由于自身的躁动不安所导致。而《美国往事》中,主人公生活在贫苦的下东区,必须在少年时就为生活而奔波。因此前者相对浪漫,后者相对现实。《美国往事》虽然跨越40余年,但所有的主要情节几乎都在较冷的季节,并经常有比较潮湿的环境塑造。这也正配合了影片忧郁和沧桑的基调。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始终是在夏天,青春的不安和躁动感极为强烈。可以想见,《美国往事》形成了一种静态的、没有剧烈起伏的美,而《阳光灿烂的日》是在故事主体与结尾之间,形成动态的、剧烈的反差美。但另一方面讲,两部电影在核心的情绪上,是共通的。

同样伟大的经典 文学作品不同于音乐或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受天然的语境和文化隔膜影响,在理解的程度上会减弱很多。而《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作品,抓住了人普遍具有的感伤情绪,不论文化背景的差异,甚至不论是青春年少,还是人到暮年,都会从它们中得到最契合的感觉。当一次又一次回味这样的电影作品时,我相信,那种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友情、爱情、关于痛苦、关于过去、等等的感受,都会不停的打动那些看过它们的人。两部电影跨越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在艺术层面所取得的相似的成就,也为东西方文化比较、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和值得探寻的主题。

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读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美国往事》分析视听语言

美国往事 影评集 观后感集 感想集

关于意味深长的人生——《美国往事》影评

往事

往事

往事

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