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往事依依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0 07:57:17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案

龚颖婷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 (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

不少事情

已经模糊

有的

搜索枯肠不可得 ....

有几件事

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 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

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 朱熹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 韩翃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 高骈 《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 朱熹 《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 韩愈 《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 苏轼 《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 国文老师

代课的国文老师

教古文《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新诗《南归》

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

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

注在眼睛里(神态描

写)

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

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推荐第2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

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② 补充词语:

③ 多音字或形似字。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 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推荐第3篇:往事依依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 科:语文

3、课 时:1课时

4、课前准备:a、老师准备:课件b、学生准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于漪生平;上网查阅有关于描写一年四季优美风光的诗句;上网查找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向你的同龄人询问,他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他着迷,将结果进行整理;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预习课文内容。

二、教学课题:《往事依依》(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于漪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教学时着重在于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让学生明白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首先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其次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书的情状。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简短且易懂的散文,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准备这样展开,首先老师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观察体会,把握情感;其次,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临其境,感其情;读后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读写结合,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且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看待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手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就让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童年时代,一起探寻她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的于漪的介绍。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听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4、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老师读书时的样子,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析赏读课文: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再次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适当评价

4、穿插播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自然风光的诗句,有关读书的至理名言。【直观的画面效果,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诗句名言的整理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通过刚才的品析、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往事依依》,就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也能举一例来谈谈你曾经经历的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展示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思考交流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交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酷爱文学的人。

(六)结束语

一节课,45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 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推荐第4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导入。

师:9月10日是第28个教师节,说到教师,大家接触认识的一定不少。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师读。

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代表论著有《语文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著名生物学家谈家祯(zhēn)评价她是“人民教师的楷模”;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评价她“足为楷模”;《文汇报》原社长石俊升赞她为“教书育人杰出的实践者”!

师:她是谁?于漪!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教师是怎样成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她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

二、出示本课任务。教学目标:

1、通过选词、选句、选段,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章的方法;

2、通过文章的学习和联读,寻找于漪老师成长的源头;

3、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的情感。

三、积累字词

1.学习生字词,给下列生字注音

漪 ( ) 水泊( )

浩淼( ) 徜徉 ( )

晦 ( ) 慷慨( )

镌刻( ) 谆谆 ( )

雕镂( ) 水浒 ( )

停泊( )

2.选词——增加积累

师:我们先选几个词语读一读。这篇文章的语言太优美了,用词用语很雅致,词汇很丰富。拿起笔,自由圈读几个词作为这节课的积累。要求你圈画的词语是你自己精选的、非要掌握的。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历历在目: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烟波浩淼:如烟的波面十分辽阔。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身历其境:亲身经历那种境地。

津津有味:形容对某事物兴味浓厚。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婵娟:美好的容态。

骚人:诗人、文人

评章:评论、品论。

绚丽:灿烂美丽。

芳菲:花草的芳香。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五彩纷呈:各种颜色纷纷呈现。 雕镂:雕刻。

悲歌:悲壮的唱歌。

慷慨:充满正气,神情激动。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某种情绪或思想)。 凝注:凝聚、凝结。

镌刻:雕刻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信口:随口。

谆谆教导:恳切而又耐心地教导。 铭刻:铭记

四.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五.探寻写作思路: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赏析文章

(一)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 明确: 不同处:

1.身份: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2.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3.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4.感受和影响:“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相同:

1、内容: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2、情状: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

3、感受和影响: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

容,都激发了对诗歌作品的喜爱

(三)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理解: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文坛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

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 七:探究主题

读了文章,你有没有发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呢?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主题:青少年应该:

•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八: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风光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

2、你在课外都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

推荐第5篇:《往事依依》教案

雄鹰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明确:

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 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板 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作者126

推荐第6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②明白每段的段落大意 ③把握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字词,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把握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大家长这么大,肯定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今天就不让大家详细说了,让我们随着于漪来走进她的《往事依依》

预习:①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其中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②再读课文,请每一位同学找出一个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

1、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下列词语,准确读出加点的字 徜徉(cháng yáng) 凝视(níng) 浩淼(miǎo)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谆谆(zhūn) ...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走投无路 津津有味 眼花缭乱 鸦雀无声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桌讨论,简单总结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引出往事 第二段:看画的乐趣 第三段:\

读书的乐趣 第四段:/

第五段:听课的乐趣

第六段:老师的教导使我铭刻在心 第七段:往事给我的鼓舞)

4、请几位同学朗读第二至六段

提问:作者以“往事依依”为题,那作者到底讲述了哪些往事呢?

(第二段:小时候看墙上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插画

第三、四段:读石印本《千家诗》

第五段:听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古亭有怀》和《南归》 第六段:老师的谆谆教导)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字词,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几件往事,思考: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老师的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2、思考作者回忆往事的原因?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课后总结: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

(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有关)

用文中语句回答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4、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上完课仍旧存在的疑问,大家一起讨论(答案不限)

5、请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谈读书对你们的影响

课后作业:自己找一些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读一读

推荐第7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试讲教案

科目:语文

一.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六.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那么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î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2.解释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依稀:模糊;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万端:极多而纷繁

3.作者介绍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三) 研读课文,探讨

1、师: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很好)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生答: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2、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那么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 生:依依

3、师:请大家看书下的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师:那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一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

4、师:同学们认为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呢?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师:那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这几件事,待会老师请同学概括一下。

生D:主要写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生E: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F: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作者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朗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大家拿出昨天老师让大家抄在本子上的这首词。(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流利并且有感情的读下来了。看来是被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H: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作者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作者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 生: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好了,同学们再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思考这几往事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3段。(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收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作者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生: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那还有吗?

生: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7.师: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反复吟读,说说你的理由。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老师待会请两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J: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 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生K: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那么老师也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两句话。第一句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第二句是“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八.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余漪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î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

二.分写读《千家诗》 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新诗《南归》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九.教学反思

推荐第8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备课时间:2012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和重要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感悟文中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细节的妙处。

4、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明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和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感悟联想和想象的魅力,体会细节的妙处。 教学难点:

感悟联想和想象的魅力,体会细节的妙处。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按常规预习:1.读课文2.标小节3.写字词4.能划出好词好句子5.完成同步导学自主预习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似水年华,曾带走我们多少美好的记忆,或是一件事,或是一个片段„„同学们,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中,总会有些事、有些片段曾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至今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于漪老师的笔触,去探寻一下曾给他深刻印象的依依往事吧! 2.简单了解作者。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能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于漪( ) 徜徉( ) 浩 淼( ) 风雨如晦(

) .....素娥( ) 婵娟( ) 雕镂( ) 镌 刻( ) ....历历在目 走投无路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谆谆教导 ....

三、理解课文。

1.文题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3.这些事情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方法:可以给个例子,让学生按例子归纳:例如2节用两个字概括为“观画” 其它用相同方法。 往事::

第一件事:观画:(1)山水画 (2)《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1 第二件事:读诗:《千家诗》

第三件事:听课:(1)国粹 (2)新派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依依”之情。青少年读了课文,通过与“我”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课内课外结合,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再读课文,感受写法。

联想和想像:仿佛进入画中„„犹如身历其境„„

细节: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歌的情状:一个是“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个是“注满情思的眼睛”

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出来细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四、品味语言

再次走进于漪老师五彩纷呈的文学园地,欣赏美文,体验浓郁的生活情趣。 小小评论家: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找出来读读,并谈谈精彩的原因。

五、迁移运用 你课外有计划地读过哪本好书?有怎样的体会呢?

六、通过这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模仿作者细节的写法,仿写写自己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课内。2.预习下文。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一部分:对比引出往事

二部分:几件往事,

三部分: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唤起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推荐第9篇:往事依依 教案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

主备:王殿领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并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铭记教诲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热身】

预习内容及要求:

1、正确书写、读准、理解下列词语: 徜徉(

)浩淼(

)婵娟(

) 骚人(

) 雕镂......(

) 镌刻(

)谆谆(

)心旷神怡(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津津有.....味 素娥 油然而生 悲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注出生字的拼音和生词的词意)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填地名),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填职称),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从文中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课堂导学】

一、导入 揭题

于漪老师,她就是我们江苏镇江人,北固山下,她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得上是中国教师的代言人。想知道于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于老师正在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老师讲到《宇宙里有些什么》中“一千万万颗流星”时,有一位同学突然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猛然醒悟,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再发笑,大家都认真思考起来,一个同学站起来答道: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顺口吧。很好,你的感觉是对的。于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接着又说:那为什么“万万”读来比较顺口呢,那是因为“万万”是叠词,具有音韵美,另外“万万”的数量感更强,似乎数目更多。最后于老师又说:那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入是怎样得到的?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的目光一起射向先前的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那位同学又抬起头来,又了自信。

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于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满教育智慧,“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这就是于漪老师,于老师上的课总是能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那么于老师写的文章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文学天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深情大声朗读)

二、揭标释题(这节课,我们要达成两个目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并理解选材的精当。)文题《往事依依》“依依”什么意思呢?(看注释,“依依”最早出现于《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依依”有“依恋”之意。于老师的这篇散文《往事依依》中的“依依”与此相似,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那为什么题目不叫“萦绕胸怀的往事”“十分留恋的往事”呢?(提示: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刚才的那个小故事,“依依”是叠词,具有音韵美,比起“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往事依依”更加含蓄,更具诗意和美

1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概括四件事。 (要求:必须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 先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这里老师先介绍两种语段概括的方法:一是要素回答法。“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针对要素先罗列出问题来,即问,就是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或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接着再找,在文段中找答案。最后再理,即对答案加以整理,形成一句表达通顺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模式来概括刚才我们讲的小故事。二是句子摘录法。大多数语段中往往有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关键句,往往经过提示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摘录这些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概括大意了。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可以直接摘,有时摘录关键句后,还需要把前后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使概括更完整,有时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或换一种方法表达,使句子更精练。我们尝试着来概括第六段——文章的最后一段往事。)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文中的几件事,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小组内交流。概括时注意:表意要完整,语言要简洁。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①我小时候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②我小时候读《水浒传》,被插图吸引,犹如身历其境;③我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在诗的意境中;④我听国文老师教辛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⑤我听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南归》被深深感动;⑥老师的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益。(其实第二段的和第五段的事是可以合起来概括的。第二段中的两件事,都是小时候的,又都是看图画,就可以概括成:我小时候看书观图,如身历其境乐在其中。第五段中两件事,都是学生时代发生的,都是听老师讲课,可概括成:我听老师讲课入情入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 再用更简介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我们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如用三个字概括段意呢?老师先来概括第二段:看图画。大家想想,老师是怎样概括的,当一句话要缩成三个字,六要素中应保留什么呢?当然是主要事件,就是要直接回答干什么这个问题。概括模式:动词+宾语。大家来试试概括其他段。读诗歌、听讲课或听教课、记师言或记教导) 2最后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四件事,这几件事在作者心中有什么地位呢。(让我们读第一段,到那里寻找答案。范读。)(这些事 “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追问:为什么偏偏这几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呢?这几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就要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了: 看图画:入了神,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读诗歌: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听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对新文学更有兴趣,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记师言: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3.“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记师言”这几件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在“看图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看到的不是图画,而是自然的山水,家乡的风景,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网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请同学们仿照这个样子把下面两句补充完整。)

她看的不是图画,是自然的山水、家乡的风景。

热爱自然 她读的不是诗歌,是四季的风光、五彩的世界。

热爱生活 她听的不是讲课,是爱国的情怀,阅读的兴趣。

热爱祖国

2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她记的不是教诲,是生活的箴言,人生的真谛。

同学们再想一想,这几件事都与什么有关?(读书。因为作者在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优美,生活的情趣,祖国的壮美,激起了对文学的热情,使他爱上了文学。)

活动二:明确写作宗旨。(于老师受邀撰写此文时,已年逾古稀,这些五六十年前的往事,仍然萦绕于于老师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心中,她写下这些往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回答后,齐读。)让我们来读一读于老师给我们的告诫吧。

齐读于漪寄语: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组我们认识、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

活动三: 理解并学习选材的精当。(课文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我们体会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启迪,明白了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文章在写法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写法借鉴:①选材精当,构思精巧。(选取的几件事都是作者印象深刻的事,能充分体现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与本文是主题一致。本文开篇点题,总领下文,接着回忆几件往事,扣住“依依”“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篇末点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另外本文②叙事感人,感情真挚。(因为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所以感人。)

四、课堂小结

五、反馈·训练

1、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先找出错别字,再进行改正,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犹)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投)鸦鹊无声(雀)历历在目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怡)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生)眼花潦乱(缭)滚瓜烂熟

2、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那几件几件小事?这些“往事”激起了“我”青春怎样的激情?至今,老师什么样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 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记师言。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宛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于老师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语文教育大家。同学们只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就一定能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最后让我们深情的朗读第

六、第七段,结束这一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

主备人:王殿领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3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

【课前导学】

1、背诵默写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诗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 2摘录文中写得美的词语和句子。 用得好的词语: 用得好的句子:

【课堂导学】

一、预习反馈

1、指出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摘录的好词好句。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活动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

2、活动二:重点赏析听课中的描写方法:

自读文中“听课”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活动三:写法借鉴

四、课堂小结

五、反馈·训练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后作业

《与课堂同行》相关练习

背诵4段中《千家诗》的有关诗歌。

附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开启下文

看图画

热爱自然

读诗歌

热爱生活

回忆往事

选材精当 ========>听讲课 =======>热爱祖国

真情实感

记师言

篇末点题 呼应开头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 ) 浩淼( ) 镌刻( )

2、解释

年华:

依依:

邱:

淼:

旷:

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作者sohu

第11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理解文章选材的精当,品味本文典雅凝练、准确贴切的语言。教学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品味本文典雅凝练、准确贴切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第二课时:理解文章选材的精当,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让我们以这篇文章为桥梁,一起去踏寻于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点击“继续”,进入“课题”帧)

二、走进作者

首先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于漪。 (点击“继续”,进入“走近于漪”帧)

(点击“走近于漪”按钮,显示“于漪简介”)

师读: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始终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去更真切地感受一下于漪其人的人格魅力。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走近于漪.flv”)

三、课文朗读

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股热流。请问课题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生答: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我想请同学们在听完本课的朗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朗读”帧) (点击“《往事依依》课文朗读”按钮,播放“往事依依课文朗读.swf”)

四、初读感知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感知”帧)

(一)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生答。

(点击“感知1”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1、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看图画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读诗歌

3、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听讲课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聆教诲

(点击“返回”按钮)

(二)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生答。

(点击“感知2”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与读书(画)有关。

(点击“返回”按钮)

(三)这几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有益的影响?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点击“感知3”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请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齐读课文中老师的教导。

五、研读探究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问题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了感知,下面我们将进入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一)看图画

1、指名一女生朗读

2、首先以“同学们,你们有人看过《水浒传》吗?好看吗?”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这一问题可以不作归纳总结,但可由此另设问题“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也觉得非常有趣,她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水浒传》的有趣。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研读”帧”) (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1)语言典雅凝练、准确贴切。

示例:典雅凝练,如雄伟险峻、烟波浩淼、乐在其中、津津有味等四字短语;准确贴切,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使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形象。

3、要求学生根据三峡风光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点击“②”按钮,进入“练习一”帧)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三峡风情MV,音乐风光..flv”) 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下可以描绘三峡美景的四字短语或优美诗句。(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示例: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挺拔秀丽

连绵不绝

鬼斧神工

峡长谷深

百折千回

飞流直下

水平如镜

回清倒影

郁郁葱葱

山花烂漫

满山红叶似彩霞

心驰神往

引人入胜

美不胜收

如诗如画

(二)读诗歌

1、《千家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答:歌咏祖国风物。

2、划出文中引用的描绘祖国风物的诗句,并说出美之所在。(点击“③”按钮,进入“问题二”帧)

3、文中引用的这些描绘祖国风物的诗句,顺序上能交换吗?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不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4、分组齐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

5、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其他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点击“④”按钮,进入“练习二”帧) (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限时背诵,看谁最多。

7、教师小结,课后自己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并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听讲课

1、学生朗诵两首诗词。

(点击“资料补充”主按钮,显示两首诗词。)

2、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点击“⑤”按钮,进入“问题三”帧) (生讨论,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的方式;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

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与肩膀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我开阔眼界、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作文片断练习:仿照作者的写法,描绘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点击“⑥”按钮,进入“练习三”帧) (生练习,展示习作。)教师点评。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习作示例”)

姚老师接过本子一看,顿时皱起了双眉,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然后转过头,用温和而歉疚的目光看着我,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对不起!” 这些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我依旧和同桌小声地说着。老师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我抬起头。老师那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眉毛凝成了一个显眼的倒“八”字。我不由地一阵颤栗,脸上犹如火烧的一 样烫。

六、总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应当学会摘录词汇和优美诗句,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并能用积累的词汇准确描绘出读书、听课等情状。

(点击“继续”,进入“总结延伸”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应当认识到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2、(点击“延伸”按钮,进入“延伸”帧)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有过像作者童年那样的美妙经历。你读过哪些课外书?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 (生答。)

阅读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营造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效果开始显现,社会读书热度逐年升温。阅读节、读书月等活动已成为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名片和重点工程。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拓展视频.flv”)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倡导读经典书籍,激发了重庆市民的阅读热;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参与“南国书香节”,也带动了当地阅读风气。相信只要大家都去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就是书香之国!

3、最后我想带领同学们再次重温课文中老师的教导,以结束本节课教学。

七、布置作业

(点击“继续”,进入“总结延伸”帧) 布置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第二课时

一、理解选材的精当,感知严谨的结构

1、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明确: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看,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不是多余呢?

明确:不是。开头用来引出下文。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还指出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因此是总结,也是主题的深化。

3、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4、小结:文章选材精当,脉络清晰。

二、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说往事依依,我们也看到这些事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

1、为什么看图画会留下深刻印象呢?或“我”在看图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图画中看到祖国自然山水,家乡风景,感到仿佛身历其境,其乐无穷。

2、《千家诗》里有什么内容?在《千家诗》里作者读到了什么,或者说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祖国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山山水水美丽非常,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

3、听讲课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或者说是什么打动了作者?

明确:虽然,这两位老师并不相同,可是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4、小结: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问答之前的问题了。为什么这几件往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作者本身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所以山水画才能使她凝视良久;一幅幅插图才能吸引她;才会在《千家诗》中编织自己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才会被老师左右摇晃的身子和注满情思的眼神所感动;也才会铭刻老师的谆谆教导: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

第12篇:往事依依说课稿

《往事依依》说课稿

蚌埠市英才中学

刘坤平二0一一年十一月

《往事依依》说课稿 英才中学 刘坤平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来自英才中学的刘坤平。

今天我给大家说的课题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往事依依》。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着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边文章是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在“金色年华”这章节的第一篇,属重点研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既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又能寄予理性的思考。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它真切告诉学生了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新课改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进行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安排的三维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2)积累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 (3)仿写课文片段,力求听说读写一体化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的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教学重点: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难点: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我以引导式体验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朗读讨论和解答,提高学生语文素颜,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2: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学生由学会到乐学进行转变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现,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情景导入、阐释课题、走进作者、扫清障碍、朗诵课文、整体感知、品味欣赏、学以致用、作业安排这九个步骤。 1:课前准备

生预习: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画出生字词 2:情境导入

本文即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我就以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讲述往事的一段优美的诗歌导入,引出于漪有关往事的文章——《往事依依》 3:阐释课题

请同学来谈论依依的意思并引出本文描述的是美好的事件。学会管中窥豹,由题目了解全文大致内容。 4走进作者

因学生提前准备,故由学生展示,其他学生补充,若还有重点没有指出,由课件来展出。 5:扫清障碍

师展示课件,让学生朗读重点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6:朗读课文

老师先表情朗读法朗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选出一段进行小组pk,生为评委,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7: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概括作者描述了那几件往事,并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感受的词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次,让学生复述四件事

给出方法指导,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品味欣赏、学以致用

重点研读

2、

4、5三段,通过学生畅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欣赏美丽的图景、书写曾经的画面、推荐优秀的书籍,做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态度 9:作业安排

(1)积累有关四季的古诗 (2)制定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采用框架是结构,力求清晰明了,让重点突出。 以上就是我整个的设计思路

总结: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线,让学生能从形象感知升华到理性思考中来。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节教学环节。同时做好教学反思,注意提高个人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13篇:六 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2)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熟读课文。

3.搜集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复习巩固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1 2.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1)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2)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3)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4)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

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1.写一段话描述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辛弃疾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4.古诗词集锦

(1)描写春天的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4)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5)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6)带“鸟”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

第14篇:《往事依依》学案

《往事依依》学案

件www.daodoc.com编制人李兴

审核人李振仁

费正和

编制时间:XX-9-14用时40

班级

姓名

小组一.

学习目标

.正确书写、读准、理解、运用下列词语: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徜徉

浩淼

津津有味

素娥婵娟骚人雕镂

油然而生镌刻

谆谆

心旷神怡

悲歌2.,领会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3.掌握文中引用诗句的基本意思。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的文采。二.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三.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积累《千家诗》中歌咏祖国的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其他精妙词语四.

学习内容

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2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3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④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4、品味语言内涵

读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往往要用一些精彩

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犹其是第六段,要谈出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的类型,并说明这些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五.学法指导阅读课文积累古诗句等文学语汇六.

学习小结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少年时代从读好书中获益匪浅,也了解了别的同学读过哪些好书还计划读什么样的书,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回去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以便自己有更丰厚的收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七.

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浩淼(

如晦(

雕镂(

镌(

)刻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装满婵娟(

)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3.文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

)A.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B.多读优秀文学作品,能使人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c.听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能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爱国情怀。D.听老师的话,一生都会受用不尽。4.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五.

学习反思

作业完成情况

2作业易错之处

巩固案一.生字词水泊()停泊()浩淼()涟漪()徜徉()水浒()

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尤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串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瞭乱

心旷神怡

由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鹊无声

谆谆教导二.问答1.

作者记叙了哪几件往事?2.

作者的读书应给你哪些借鉴?3.

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三.拓展阅读训练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刘绍棠

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

八、

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

二、

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弓i_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r”我歪着头回答。

“剐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桃李”比做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做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得极为准确,好的老师就应该具有哪两个优势?

2.学校设在关帝庙,开学要叩拜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3.一首古老的启蒙数字诗,田老师又把它编成故事,你怎样看待田老师的授课艺术?

4.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5•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请你说一说你有哪些触动?

6•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是怎样刻画戴老师的?

7•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8.从《往事依依》和《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中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写作

正如刘绍棠所说,“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从他们的往事中,一定会想起你并没有远逝多久的童年,童年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梦。请你以《啊,童年》为题,写一篇回忆童年的。如果你也如当年的刘绍棠一样.,觉得此题“不会作”,也可自命其题,“依你”但决不打手板。

要求: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1明确: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读书犹其是读《千家诗》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3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4培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会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达标检测3.A4.(1)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比喻;(2)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件www.daodoc.com

第15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于漪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解题:

导入: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

(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思考: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试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操作:1.指名朗读,师生更生。集体齐读。

2.指名回答。

看图画(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诗歌(千家诗),听讲课(读《南乡子》,读《南归》),聆教诲(多读书,读好书)。

四、再读课文,品味往事

导入: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何让作者十分留恋,它们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明确:1.看山水画,乐在其中,热爱大自然 看《水浒传》,身历其境,喜爱读书,能够品味;读《千家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听讲课,感受诗词的魅力,激发了酷爱文学,关爱时代的情怀;聆听教诲,启迪心智,明理做人 提示:1.作者看山水画是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答: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水浒传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答: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3.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

这些诗句的顺序能否颠倒?齐读诗句。

4.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师简介 [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我站在北固楼上,眼睛看到的江南风光,仍然和过去一样;但是,我却看不见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的残破河山啊!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殷切怀念。千百年来,有许多的朝代兴起和衰亡,这种漫长悠久的历史,象昼夜不停地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无穷无尽啊。 孙权青年时代就统帅数万精兵,占据东南方,不断地打仗,赢得了胜利。他是在感叹南宋没有象孙权这样的皇帝,来抗击金兵的侵扰,收复中原失地。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宋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知府时所写的“怀古”之作。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5.田汉的《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孤独、惆怅、感伤的感情。

6.比较一下两位对于漪老师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有什么异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使于漪老师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相同点: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 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有不同.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7.追问:童年时代可写的往事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往事来回忆呢? 提示:所写事情都与什么有关?

追问: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你认为是什么使她成为一如此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的呢?

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明确: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会让我们明理做人,受益非浅。

8.思考:首尾两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依依往事衔接起来的?

五、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反复吟读,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语言,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批注。

品味语言小贴士:

1.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2.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富有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 4.表现出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小结: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这显然和她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是分不开的。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三、巩固拓展:

1.读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你有哪些启发呢?

2.读一本好书,交一位益友。多读书,读好书,能够益智 怡情,明做人之理。回首似水的年华,漫步浩瀚的书海,你读过哪些书呢?它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这学期,你打算再阅读哪些书呢?

提示:我读过《___________》,读了《___________》,我 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打算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结束语

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多读书,读好书,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记得我们这节语文课,依然会热爱语文。 最后用于老师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

八、课堂检测。

第16篇:教案往事依依

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初中学习网-中国最大初中学习网站Czxxw.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初中学习网-中国最大初中学习网站Czxxw.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初中学习网-中国最大初中学习网站Czxxw.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初中学习网-中国最大初中学习网站Czxxw.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17篇:《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往事依依》是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往事依依》的教案,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重点)

2.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 雨晦(huì) 浩淼(miǎo)

绚丽(xuàn) 雕镂(lòu) 离骚(sāo)

婵娟(chán) 镌刻(juān) 橙色(chéng)

橘子(jú) 慷慨(kāng kǎi) 徜徉(cháng yáng)

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 往事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②

③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听老师讲田汉的《南归》 ④

明确: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②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③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2.作者记叙的这几件往事,为什么称之为“依依”呢?

明确: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学习的文章,脉络明晰,内容清楚。先是观画。挂在家中并不特别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中的插图。儿童时期是最好奇、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如果人的记忆是一张白纸,童年时期就是刚刚书写的那几笔,待老来恐怕就是重重叠叠写满了字的纸了,不但不明晰,而且还十分混乱了。这种场景置换,是一般人们所共有的通觉,即使没有家乡的焦山先入为主,通过文字也会“设计”想象出自己心中的水泊梁山的。第二件事是读诗。诗,从来就是启蒙的最好读物,特别是过去人读诗,懂与不懂先放置一边,先熟读成诵,今日不懂,明日不懂,忽有一瞬,豁然开朗。此种方法,也有其合理因素。“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的儿童是幸福的,在诗中长大的儿童必不同于在不适于儿童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作者乃一佐证也。最后是听课。一国粹,一新派,汇合到学生处也算是相得益彰了。各种风格的老师,各有所长的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财富。老师给予了知识,老师更给了兴趣,各种兴趣有时比某种知识更为重要。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值得反复诵读和体会,阅读课文,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明确:“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后面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文中写的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明确: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写出来了,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激情。

(3)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的情景,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时形象之鲜明。

(三)重点理解

1.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

明确:这是老师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作者深为受益的经验之谈,大概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这样告诫过他们的学生。“人微言轻”,你未必听得进去,但愿作者“金口玉言”,使你能够听之信之。课文仅是例子,例子当然不会多,薄薄的小册子,怎够供给正在生长、发育的你,况且课文怎能尽收天下大好文章,一把尺子怎能衡量众多学子的个人所爱。以唐诗、宋词为每日之早餐,以优秀时文为每日之正餐,以思考为每日之晚餐,以精粹古文为每周的调剂改善,以大部头的书籍为节假日盛餐,以快速浏览为每日之点心。

2.作者的读书感受给你哪些借鉴?

明确:读书要形象思维,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也就是说将文字置换为形象,让其在自己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读书要入其境,要感同身受,如能凭吊式地置身其中那就会有一番课堂得不到的收获。不要游离于作品之外,要同作者同喜同悲。读书要多背诵,特别优秀的古诗文,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以上所说皆起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你勤奋,兴趣使你拥有激情。培养兴趣,最为重要。

四、课外拓展

往事悠悠,总是令人难忘,特别是童年时期,使人终生回味。有位同学谱写了一首童谣,请你补出童谣中空缺的内容。

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童年是一枚贝壳,它愿意散落在嬉闹的海滩上;假如童年是一株小树,它愿意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

答案示例: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它愿意开放在浪漫的花园里;假如童年是一尾鱼儿,它希望畅游在自由的河流里。

第18篇:《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9月23日,我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七课《往事依依》。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第19篇:《往事依依》教案_3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

体会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理清的写作思路。

了解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领悟蕴含的道理。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

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朗读文中的优美语句,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时)

一、导入新

、创设情境,导入新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题:往事依依)

2、走进作者

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文内容

、自由朗读文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

bó(解释为“停泊”)

2、请同学读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文。(师正音、评价朗读)

讨论文内容„„

明确: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事情的回忆。

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内容的段落。(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3、“有几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事呢?

请大家浏览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

明确: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三、赏析语言

、一篇好的,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2、⑴

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3、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自选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板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2、你读过哪些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

3、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那么,你准备怎样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呢?请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注意要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想结合。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水浒传》

启示:

诵《千家诗》

热爱自然、生活、祖国

听《南乡子》

多读书、读好书

赏《南归》

明做人之理

练习设计:

外阅读《千家诗》,背诵其中你最喜欢或者最受感染的几首,准备在班级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的教学方法,将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堂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第20篇:往事依依教案4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摘录文章精彩语句,积累语言。

2、使学生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增长知识,陶冶心境,丰富情感,提高修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有感而发、由事入理、抒发感悟的写作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 浩淼(miǎo) 阴晴雨晦(huì) 素娥(é) 婵娟(chán)

谆谆教导(zhūn) 雕镂(lî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素娥:嫦娥。

婵娟:美好的容态。 芳菲:花草的芳香。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雕镂:雕刻。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镌刻:雕刻。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二、导入

1、同学们每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翻出故友的礼物,从泛黄的书页中偶然掉落的书签或在珍藏已久的相册中搜索旧梦的时候,我们会在沉思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进入回忆的世界,时光匆匆而过,而往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所追忆的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着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谈艺录》、《学海探珠》等10多种。

3、解题:“往事依依”,“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

三、新授: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文中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点拨(纠正读错的音,提示重点词义),学生明确(补充)。

2、作者写了几件少年时代读书的往事?重点写哪件事? 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四件事: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

二、读诗歌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听老师讲课,使我热爱文学。

四、听老师教导,让我热爱读书。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3、理清文章的结构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快速地默读一遍,分析一下,全文7段分为几个部分? 1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侯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教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4、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用“年华似流水”作比,又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时间的漫长,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作比,突出经久不忘,记忆犹新的几件事,为引出下文作铺垫,又以“难以忘却”之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悬念。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第二部分若要细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各讲了些什么?分层依据(关键词语)是什么?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2段:小时侯观画,身临其境。 3—4段: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意境。

第5段:初中读书听讲课,感慨万千。

分层依据:时间:小时侯,学生时代。内容:《千家诗》,讲课。

6、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乐在其中”等,作者通过观图之趣,表现出自己的什么能力得到提高? 欣赏能力:入迷→入神→怡情悦性→形象加深记忆

7、第三自然段将回忆过渡到学生时代,强调书的进一步作用,并引出《千家诗》独特的魅力。第四自然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感受美好、浓郁情趣、收益匪浅,表达了作者通过读诗所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诗句,体会一下作者所得到的乐趣。

8、第五自然段中,两位老师入情入理地充满激情的讲读,深深打动作者的心灵,涤荡了她的心胸,令她认知能力与情感水平得到提升,使其怡情明理、兴趣大增。作者强调豪放的爱国主义诗歌对读者的爱国热情有较强的激发与促进作用。

四、巩固

1、教师补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吟诵。

2、第六自然段是所回忆的老师的教导,作者引用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读书明理,尤其明做人之理的重要性,而作者受益不尽,也是来源于此。点明了往事难忘的最主要原因。这句话与第一自然段相互照应。这句话本身也是对青少年读者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是对青少年读者阅读好书的劝勉与鼓励,是对青少年读者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道路的指引与开导。

3、第七自然段,点明题旨:往事依依催人奋进。(深化主题),言外之意,这篇文章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往事依依。

五、总结:

1、将课文中的《千家诗》名句补充完整,以整首诗的形式呈现。

2、学生读背《千家诗》有关诗句,体会情感。学生背诵、交流,做摘录。

六:作业:课外阅读《千家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2

一、复习旧课

《千家诗》中的部分诗句的背诵,可让学生谈谈体会。

往事依依读后感
《往事依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