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导读[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其生活的时代特征,感受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2、解读《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及其影响;

3、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学生通读《论语》寻找并勾画《论语》中论述“孝”的句子和篇章,查阅字典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读懂字面意思;

2、学生边读边做边做旁批,读完后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帮学生培养感恩意识,最终将其付诸于行动;

2、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中“孝”的内涵并体会其现实意义;

2、通读《论语》了解其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88年7月1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不平凡的宣言,点燃了整个世界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火。西方学者尚且如此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二、走近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赢得很多世界名人的盛赞: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小结: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外国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孔子的魅力何在?

在于他的伟大的业绩:以私人讲学之规模,授徒竟达三千,而贤者七十有二,这个数字旷古未见;在于他的伟大的想想:在其身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托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整个江山,使一代代学者虔诚地跪拜于其脚下。如此殊荣,举世有几人?在于他的伟大的抱负:以一介书生,竟要挽狂澜于既倒,有此志者古来鲜见;在于他的伟大的精神:为推行自己的主张,颠沛流离,矢志不移;历尽挫折,永不回头;不为利所惑,不为权所迷;顺境不足以淫其志,危困不足以乱其心„„如此痴情,如此执著,有几人可比?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从经济形态看,由于青铜器的广泛运用和铁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生产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周时,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井田制度逐渐被瓦解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和手工业者、自由商人阶层的出现,到后来一些富商大贾甚至可以凭借经济实力同各路诸侯分庭抗礼。从政治形态看,一个最致命的要素是礼崩乐坏,王纳解纽。原来的王公大臣地位不断下降,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崛起。世官世禄制的不断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正在上升的卿大夫们纷纷在自己的采邑内设官分职,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小国家、小政权。而封国太多,周天子又无德无能号令天下,列国兼并成为大势。

从文化教育形态看,西周时期的文化是典型的“王”文化和贵族文化,“民”是不能参与其间的。但是到了东周后,文化和学术开始了下移。从教育形态看,西周时期是“学在官府”的时期,但是到了东周,情况却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孔子前私学就开始出现,到孔子时期已经成为一时风气,而孔子最为可贵的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不分等级贵贱和贫富,都可到“杏坛”学习,都可以成为一个“人”,这一点完全背叛了周“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周礼日渐崩溃,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出“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的重要观点就记录在《论语》中。

四、合作探究

1、“孝”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7次,读以下10则《论语》,同学们通过查阅字典,同桌之间合作翻译。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这两件事,是仁德的根基!】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要能继承遵循父母优良的意向和作为,才是孝顺。】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侍奉父母要合乎礼仪。】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译文】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奉养父母要心存敬意。】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奉养父母要能够和颜悦色。】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不可让父母担心。】

(1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要能牢记父母的年纪。】

2、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论语》中的“孝”是什么?

【明确】《论语》中“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朝廷里忠于君主(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即大孝。

3、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孔子认为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明确】对于父母,“孝”的内容主要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但是,“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孔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也必须“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恃奉父母,如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地规劝,如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要“养”、“敬”,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我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也就是终身孝敬。“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还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他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4、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孔子主张的“孝”与治理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

【明确】《论语》强调“孝”是个人的行为准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明孝悌是任何行为的前提,为弟子必须先修孝悌。为“士”也必须以“孝”的标准来要求,即“宗族称孝焉”(《论语·子路》)。“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而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5、你如何看待《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是否合理? 【明确】《论语》不仅对孝的境界有高远的思考与表达,还记叙了许多忠实、勤勉而又模范的行孝事迹。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孝”为礼之本,“孝”为敬之本,“孝”为政之本。侍奉父母,孝敬长辈,这是应该的,但一味要求子女对绝对服从父母已不适合当下社会。鲁迅曾说过:“只要思想未遭禁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要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历史的必然。《论语》中孝的一些观点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辩证的吸收继承。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探讨的只是《论语》当中的一个孝敬的话题,《论语》总共20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文学、哲学、人生、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自《论语》问世以来,读《论语》,谈《论语》的人络绎不绝,生生不息!

关于孝敬的问题,不止我们在这儿讨论,也不止《论语》中有讨论,其实中外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巴金说:“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莎士比亚说:“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希望我们能把孝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

六、作业:你准备如何读论语?

建议:初学者可先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此书后附有《论语词典》。《

想深入研究者,可读程树德《论语集释》。

《论语导读》考试题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导读 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正版课件.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期末作业——孝道

《论语》 导读及经典赏析 教案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大卫

《论语》导读[优秀]
《《论语》导读[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浅析论语导读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