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导读 课的新的体会 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5: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请谈谈你学习《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2.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4.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

5.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

6.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

7.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

8.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请结合《论语》中的“信德”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

10.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 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最佳答案:

一、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关键在于比较方法要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我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三、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爱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在《论语》中,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智慧之光,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语》是一本圣贤书,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读懂、读透。我还要认真学,持之以恒,结合实际用心体会,立足于现实需要,用现代意识进行诠释,并努力内化、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用于指导修身与工作

2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 原 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特征:

忠恕之道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具体事例:

1 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 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 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2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氛围中,中国、印度和缅甸的政府领导人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首先倡导的,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这也是儒家忠怒之道德一个代表事例了。

3 君子与小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窃以为世上没有永远的君子,也没有永远的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很难的,与其做个伪君子,还不如做个好小人。

4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极度重视人伦道德的思想取向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儒家的孝道在先秦时代已经确立,并经两汉时期的强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政治运作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即使是以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佛学和佛教,也最终选择了向儒家的孝道相妥协的策略。在佛教的发源地古代印度,出家就意味着出世,意味着与家庭断绝一切世俗联系,也就谈不上中国儒家式的尽孝。当佛教从东汉末期进入中国之后,起初也想坚持自己在家庭伦常方面的旧有主张。但是,在受到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主流文化的反对之后,为了彻底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要求,进入中国社会的佛教不得不改变观念,逐渐放松了出家人与家庭的世俗联系,直到接受了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旧有关系。一个佛门出家人,虽然不能与亲人生活在一起,但却有义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家人来往,为父母尽孝。这就说明,儒家的孝道既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又完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伦常。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梳理总结:

一、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孝道同时又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而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恪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应该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四、新时期的孝道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其次,独生子女增多,赡养老人的责任和负担加重的问题。再其次,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由于社会分配造成的人员流动,对于这部分人如何实现尽孝?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做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No。5 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克已复礼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谓克已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 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文明演进和深化的过程。古代无数先贤圣哲曾在礼学上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孔子最为杰出。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认为,礼是人性的基础,就其根本性质来说,则是一种社会文明。《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 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这段话强调的正是礼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 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因此,孔子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在《论语》中,有一些关于孔子礼学的名言,大家耳熟能详。比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说明礼的道德规范作用,要求人们自律自制。

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不同身份的人都有各自礼的标准。

孔子主张“为人也孝悌,其为仁之本”是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下面我们从中提取出“孝”这个字眼来看看吧。关于“孝”,大家并不陌生,但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诗人这样感慨:最应该 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的甜美滋味?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的确,很多人曾有这样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记得宁波万里学院曾给全体学生布置过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这也是旨在唤起学生们孝的意识!北大2009年自主招生的“16字方针”曾经这样 拟定: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可见孝敬父母是一项重要的美德。

确切地讲,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以至天年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乌鹊\"反哺\",羔羊跪乳,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地 法则。所以孔子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百善孝为先“等等,这些话从今天看来,虽有不足取处,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现代人,总是对古代的\"割 股疗亲\"、\"目连救母\"的\"愚孝\"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动机仍需褒扬。

其次,孔子的 孝还有另一层面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者无不爱”, 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才是儒家 “爱人”的要义。可见,“孝”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其实,除了孝顺父母外,其他的诸如尊敬师长、遵守生活中的一些礼仪这些孔子礼学的精神,我们今天仍在习用。

摒弃孔子礼学思想中的 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我们,对于当今中国,都具有现实意义。

No。6 孔子的教育方法实际就是素质教育的前身:

a)、“听其行而观其行”(强调实践的作用)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强调榜样的作用)

c)、“以友辅仁”(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d)、“不迁怒不贰过”(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

e)、“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严于律己)

f)、“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

教育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子 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 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 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 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 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 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 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7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一,对孔子中庸的理解:

1,从伦理道德入手,探求事物的普遍真理,从而使中庸成为对待和处理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在内的一切哲学范畴。中庸就是仁、义、礼与知的结合。

2,时中精神的体现,政治上:使民以时,治学上:学而时习之,言论上:时然后言,生活上:劝人不时不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治学上,无论言行还是日常生活,一切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当而适宜。

二,在现实中运用中庸的哲学的好处

1,政治上:为政以德,选贤与能,壁如北辰。从政者应具备五美。庶富而教,讲信修睦;礼刑并用,刑罚必中;宽猛相剂,政事以和。

2,在治学上: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2)教学相长,适时而发;3)学而时习之,下学上进;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在现实生活中,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以实现人生的境界。

9 《论语》中“信”字先后出现有38次。除少数“信”属虚词外,其余多属实词,作“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含义又是从相互联系的两个角度来阐述的:一是从主体(即行为发出者)的角度讲,要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二是从客体(即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又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两层含义相辅相成: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和基础,即只有做到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后一层含义又是前一层含义的目的,即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必须诚实守信。归根到底,就是诚信道德问题,即信德思想。

一、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

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君子义以为质

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阳货第十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儒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宪问第十四);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第七)。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应把弘道作为人生的追求的最高目标,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因此,“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2、君子礼以行之

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

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第十二)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互动中的规则,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孔子警告说:对人恭敬却不重分寸,就会反而因过度恭敬而举措多余,不必要来礼的时候还一直多礼,这就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直爽耿正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非常不受欢迎。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八》)。

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和而不同”、“泰而不骄”(《论语?子路》)、“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卫灵公》)。

名著导读课论文

《论语》导读[优秀]

《论语导读》考试题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导读 教案

《小布头奇遇记》导读课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论语》导读教案(一等奖)

《论语》导读正版课件.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 课的新的体会 小论文
《论语导读 课的新的体会 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