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5:4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

一、《沁园春 雪》(刘) 1 文学常识:《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主旨: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他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人物,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伟大的抱负和作为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3写作手法《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4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二、《雨说》 1 文学常识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2 主旨

这首诗借春雨拟人化的形象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然、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3 写作手法 (1)、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而自然: 全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笔下春雨就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与孩子们亲切地交谈,娓娓道来,仿佛好友一般,使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 (2)、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诗人以轻松、喜悦的笔调,向世人展示春雨的诉说,创设了清新的意境,春雨细腻、真诚的情感,使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温暖、美好、充满爱的世界中。

三、《星星变奏曲》 1 文学常识

《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 主旨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 3 写作手法 (1)、借助物象来象征或暗示: (2)、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外国诗两首》 1 文学常识

①《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济慈:全名约翰·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第一首诗《仿斯宾塞》,代表作《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他的诗被认为完美的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②《夜》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代表作《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2 主旨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时“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主题。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 写作手法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整首诗中

五、《敬业与乐业》 1 文学常识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2 写作手法

提出论点后先论述了“有业”,提出“有业之必要”的分论点。接下来引用孔子的话证明“无业”则无药可救的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分论点。紧接着,又用百丈禅师的故事证明有业的重要性。在这里,“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只有“有业”,才可以进一步谈到“敬业”与“乐业”,这样就使论述思维严密,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六、《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 1 文学常识

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 主旨

本文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热情歌颂他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极大肯定了伏尔泰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战争、专制和不公宣战的激情。 3 写作手法 (1)、感情饱满,激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诗化风格: (2)、语言对比鲜明、生动: (3)、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七、《傅雷家书两则》 1 文学常识

选自《傅雷家书》。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译作《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等 2 主旨

第一封家书主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面对困难要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家书主要是激励儿子在取得成功的时候,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两封书信集中反映了傅雷的教子观:胜不骄,败不馁;也表达了他的一片爱子之情.3 写作手法

运用一些比喻、典故强化了文章的哲理性:不仅把道理说得明白易懂,而且强化了本文哲理的作用。

八、《致女儿的信》 1 文学常识

选自《爱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2 主要内容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 写作手法

⑴ 开头暗示,结尾点睛: ⑵ 同中有变,起伏有致

九、《故乡》(彭)

1、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选自小说集《呐喊》。

2、文章主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3、写法探究:

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旨。

4、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闰土的形象:勤劳质朴,善良老实,痛苦麻木,被剥削被压迫但不觉悟的中国农民典型。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压迫,致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

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塑造其目的: ① 反衬闰土的淳朴善良。 ②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势力的压迫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十、《孤独之旅》

1、文学常识: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2、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3、写法探究:

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人物心理描写

11、《我的叔叔于勒》

1、文学常识: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文章主旨: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2、《心声》

1、文学常识: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

2、文章主旨: 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文学常识: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2、主要内容: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3、重点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应该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应该是:创造性思维必须的因素是什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内容:本文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5、《谈读书》

1、文学常识: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

2、内容: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重点学习:比喻论证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文学常识: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

2、主要内容: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17、《智取生辰纲》(张)

1、选自《水浒》。施耐庵

元末明初。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这里选的一段是写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

2、梁山好汉的绰号知道吗?

智多星

吴用

入云龙

公孙胜 立地太岁

阮小二

短命二郎

阮小五

活阎罗

阮小七

白日鼠

白胜 赤发鬼

刘唐

青面兽

杨志

3、吴用施用的计谋,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

林中休息

以逸待劳

伪装客商

瞒天过海 不肯卖酒

欲擒故纵

送与枣子

笑里藏刀 刘唐偷酒

声东击西

吴用下药

混水摸鱼

4、小 说 线 索

明 线

杨志押送生辰纲 暗 线

好汉智取生辰纲

5、环境描写作用:

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即天气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6、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

18、《杨修之死》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元末明初。选自《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2、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19、《范进中举》

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 篇讽刺小说,主要是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着重刻画范进癫狂丑态和周围各色人趋炎附势嘴脸,有力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3、.写作特色

(1)、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第5段中举发疯片段,欣赏讽刺手法) 20、、《香菱学诗》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1、《陈涉世家》(龙)

一、作家作品

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终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是帝王传纪)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内容理解: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部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阳夏(jiǎ) 少(shào)时

辍(chuò) 怅(chàng)恨 苟(gǒu) 鸿鹄(hú) 闾(lǘ)

適戍(zhé shù)

度(duó)已失期

当行(háng)

以数(shuò)

谏(jiàn)故

将(jiàng)兵

罾(zēng)鱼腹 间(jiàn)令

丛祠(cí)

陈胜王(wàng) 篝(gōu) 忿恚(huì) 笞(chī)藉(jiè)第令毋(wú) 宁(nìng)有种 蕲(qí)徇(xùn)

社稷(jì)

2、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穿)

3、一词多义:

(1)会

A.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B.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将

A.项燕为楚将(名词、将领、大将)B上使外将兵(动词:率领、带领) (3)次

A.皆次当行(编次)B.之次所旁丛词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扎) (4)书

A.乃丹书帛(写)

B.得鱼腹中书(绸条,字条)

(5)乃

A.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B.当之者乃公子扶苏(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6)为

A.皆次当行,为屯长(做、当)

B.为天下唱(介词:给、替,向) (7)故

A.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B.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8)道

A.道不通(道路)

B.伐无道(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9)令

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派)

B.陈守令皆不在(官名,县令) (10)数

A.以数谏放(屡次,多次)

B.卒数万人(数词.几)

(11)间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2)若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

B、若听茶声然(好像)

(13)之 辍耕之垄上(去、往;)久之 (补足音节,无意)鸿鹄之志 (的)楚人怜之(代项燕)

(14)死

等死(死亡)

死国可乎(为……而死)

(15)以

以激怒其众(来)祭以尉首(用)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16)而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词类活用:

①、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是“认为……苦”的意思。)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③、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④、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⑤、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⑧、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 22《唐雎不辱使命》( 肖)

1、文学常识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人物形象: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3 )、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4 )、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23、《隆中对》(刘) 1文学常识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 2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写作手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4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凡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箪食壶浆

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24、《出师表》(彭)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课文节选自《 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诸葛丞相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4、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的诗句。

5、列举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及俗语。

典故 :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跟诸葛亮有关的故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挥泪斩马谡

二、文言字词

1、通假字:“简”通“拣”,挑拣。“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

2、古今异义:

秋——古义:“时”的意思,称某个时期今义:秋天 开张——古义:扩大之意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布衣——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做的衣服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品行)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奖——古义:勉励,鼓励 今义:奖励,嘉奖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一词多义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完成,成效) 感激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谢) 道 中道崩殂 (道路) 咨诹善道(办法) 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以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诚宜开张圣昕,以光先帝遗德 (用来) 不宜……,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思(表时间等界限). 愚以为宫中之事 (认为)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 (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无论)

行 然后施行 (实行) 性行淑均 (行为) 必能使行(hang)阵和睦 (行列) 益 有所广益 (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 (增加)

4、词类活用

深入不毛 毛:原意为地面所生的草木,在文中意思为生长草木。名作动 以光先帝遗德 光:原意为光芒、光亮,在文中意思为发扬光大。名作动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原意为大、光大,在文中意思为发扬扩大。形作动 此皆良实 良实:原意为善良、诚实,在文中意思为善良诚实的人。形作名 攘除奸凶 奸凶:原意为奸邪凶顽,在文中意思为奸邪凶顽的人。形作名

三、理解性背诵: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九上语文25课电子教案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九上)

四年上语文复习教案

3上语文复习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复习教案

九(上)期末考试语文

九上语文计划

九上语文作者简介

九上语文教学计划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