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企业管理作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94110202班 200704112057 齐绍杰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经过1978年开始的30多年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国有企业微观经济基础再造的任务已经初步实现,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经济继续有力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面回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真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背景

传统国有企业在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无权、无利、无债的政府的“附属物”。

(一)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点

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计划管理方面,国家制定 指令性计划决定国营企业 各项经济活动;在投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权高度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和“大锅饭”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在生产品进入流通方面,国家 对国营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统购包销”进行分配和定价的统一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用工进行统一分配。

(二)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弊端

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建立的过程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过程。这种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唯一模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其集中体制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正常经济运行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也就暴露无余。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应当由国家授权出资人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管理主体分散,出资人不到位。没有统一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过夜企业的管理是“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惊人,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2.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没有积极性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中,以及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是国民经济的生产车间,而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政府“等、靠、要”政府对国营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导致传统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体制运行产生消极后果:一方面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产品严重短缺。

3.国有企业员工端“铁饭碗”、持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积极性

在传统国有企业体制中,企业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员工的收入与自己的工作效率基本没关系,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办法是长期吃“大锅饭”,而且保持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低收入。国有企业职高的创造力受到很大压抑,人力资源效益比较低下。

4.统购包销和短缺经济替代了市场和市场竞争,使国有企业无市场竞争了 改革开放前不承认市场竞争,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相结合,导致国有企业远离市场,缺乏发展动力,没有竞争力。

二.改革历程

(一) 探索期(1978-1992)

1978年12月,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证实吹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伟大历史 进程的号角。从1978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经历了长期的不懈探索。

1.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1)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选择了重庆钢铁公司等6户大方国营工业企业,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主权”的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去也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的增产征收目标,允许企业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的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企业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1979年1月又将6户增加到100户。

2.经济责任制阶段(1981-1983)

1981年初,山东省等地以首钢为代表的企业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了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从“扩权”到“定责”深化了“企业扩权”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一些不同的包干方法。这些包干办法同扩发企业自主权一起,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两步利改税(调整企业与国家分配关系)阶段(1983-1987)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改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关系,1983年开始进行“利税改”的第一步改革,即实行利税并存的制度。1983年2月28日,国务院转批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改革“利改税”办法。具体做法是:国营企业保留原来的工商税,把相当于基数利润的部分改为所得税,烦忧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税率计征所得税,所得税后的利润,一小部分上缴国家,一定三年不变。剩余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平留给企业。小型国有企业则实行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与企业自负盈亏。1984年9月19日进行了利税改的第二步。

5.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开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承包热潮。承包的主要形式有:(1)“双保一挂”,即报上交税利、保批准的改革项目,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2)上交利税递增包干;(3)上交丽人基数包干,超收分成;(4)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等。承包制的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出多留、歉收自补。

(二).国有企业改革突破期(1992-2002)

1.确立目标:宏观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1993)

1992年7月国务院明确了企业转化经营机制的目标,机企业应当适应市场要求,陈伟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期。

2.试点突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1993-1998)

19936年,各地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新的企业组织制度试点。1995年开始,国务院正式确立全国100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内容主要有:(1)完善企业法人制度;(2)确定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地位;(3)确定企业的公司组织形式;(4)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机构;(5)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工作制度;(6)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试点实验表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成效的。

3.全面推行:大中型企业“脱困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阶段(1998-2002)

面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面临的严峻形势,1998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中型重点企业聚焦,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冶金、有色金属、铁路、军工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迅速,促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而在机械、电子等一般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较快,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所有制结构 出现积极变化。

(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期(2002-2008)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出资人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和完善阶段。此阶段特点是:企业层面完善公司制、股份制,建立一套现代化产权制度;从宏观层面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之力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1.完善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阶段(2002-20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权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远化,重要的企业有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全面推行的阶段(2003-2008)

从中央层面来看,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进行一下具体工作:(1)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标准管理;(2)完善中央企业考评体系;(3)启动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4)实行外部懂事占多数的新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和中央企业经营预算制度。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2002-今)

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界逐渐达成共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分为四个层次,即:一是出资人机构为三级国资委;二是懂事与 董事会及所属的委员会;三是监事及监事会;四是以总经理(CEO)为首的搞管理层。国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在上述四个层面形成既协调又相互制衡、权责利一致的高效领导体制。包括:(1)董事会科学的决策机制;(2)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董事会对高管层有效的监督机制;懂事会对高管层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占绝对多数的单一所有制结构,迅速转变为市场经济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竞争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从本质上来讲, 三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解决了以上三类市场失灵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

3.国有企业改革有效增强了中国经济总体的国际竞争力。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 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哪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