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公司工作总结

公司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6 08:35:07 来源:公司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作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问:国有资产改革在哪一阶段最为重要,影响最深?

答:不可否认,由于国企改革一直处于探索中,不同阶段的改革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人认为,1992年至2002年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重要。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作为贯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我国国企改革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这样的选择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又符合我国公有制必须占主导地位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因而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采取过诸如扩权让利、利改税、利润包干、承包经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改革使企业拥有了一些自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只是在权、责、利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并没有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在当我们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存在于国有企业身上的这些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了。长远来看,国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使得我们必须寻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又能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改革内容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要求。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任何有效率的企业制度都应是产权清晰的,否则必然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实践中主要表现主体清晰、结构清晰、关系清晰、作用清晰四个方面。

其次,现代产权制度下往往出现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经营者往往越权乃至滥用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如美国的安然公司管理层通过做假账给自己谋取巨大利益,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权责关系本是产权关系应该包含的内容,权责明确本是产权清晰的应有之义,将权责明确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要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定背景下,针对前期国有企业改革中忽视责任的弊端而加以强调的。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我国国有企业原有体制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弊端就是政企不分,窒息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导致了效率低下。政企不分导致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因而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一切大规模企业的共同要求,也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存在重技术轻管理、重改革轻管理等不良倾向,为了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三改一加强”,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科学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进步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方法。

国有资产管理作业

小结: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国企改革已经开始有了质的飞跃——从简单的“放权让利”,到彻底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制度创新。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2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08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推荐第3篇: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十八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和记者一起分享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王勇表示,加紧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场化地选聘人员,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要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包括要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更好地轻装前进,创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王勇说, 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拿中央企业来讲,目前还有8300多个医院、学校等社会机构,国企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要有所改变。按照这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将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推荐第4篇: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是省、**市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也是我市国有工业企业彻底实现“双退出”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A市市委“立足全改、统筹谋划、变现资产、力争政策、前后照应、量力实施”的总体要求,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稳步推进,下面将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国有企业167户。分布在工业、商业、交通、乡企、农机、城建、外贸、计经、粮食、市社、十系统。十系统职工总数24,811人,离退休职工7,209人,总资产268,209万元,负债总额 342,697.9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316,841万元,欠保费 5,072.9万元,欠职工工资9,161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3,015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20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8,405万元。

二、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市属十系统共有167户(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企业)企业进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其中70户企业已完成了改制任务。70户国有改制企业包括:工业41户、粮食28户、城建1户。70户企业净资产48,657万元,企业占地面积269.2万平方米,其中建 筑面积158.1万平方米,银行贷款256,030万元,企业其它应付款27,733万元。职工总数13,996人,其中在岗人数111人,离退休人员3,905人,解除劳动关系人员13,996人,重新上岗人数 1,617人。 70户企业改制支付总成本16,557.6万元,其中职工经济补偿金 10,734.9万元,(国家补助金 3,58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3,00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4,146.9万元其中:工业资产变现610万元、软贷款、粮食储备金 3,536.9万元)。职工债务 3,825.2万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1,085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2,655万元,工伤亡补助85.2万元。养老保险金按国家“并轨”政策50%折算为1,997.5万元。

三、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情况 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截止2005年8月30日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工业企业41户,职工总数6,846人,其中进站职工4235人,未进站职工2541人,离退休职工2860人。净资产22,320万元,负债总额39,898万元,资产负债率178%,资不抵债企业33户。其中欠保费1,944万元(按50%折算),欠职工工资849万元,欠职工集资款、抵押金73万元,欠职工工伤亡补助费83万元,欠职工其它应付款169万元,欠银行贷款17,829万元,欠其它应付款18,951万元。 41户工业企业职工总工龄12,342年,其中固定工工龄101,154年,合同工工龄27,188年。经济补偿金总额4,70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费2,025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费1,481万元,企业自筹1,220万元。 41户企业改制总成本7,655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4,706万元,养老保险金1,944万元,职工债权1,005万元。

四、市属国有企业未改制情况 未改制97户企业(含市社55户)职工总数 10,815人,离退休职工 3,304人,占地面积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企业净资产22,199.9万元,预计变现9,927万元。改制总成本16,682.7万元,其中:经济补偿金7,379.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80.5万元,地方配套2,455.8万元,企业自筹2,443.4万元。职工工资5,283.2万元,职工集资款、抵押金 845.7万元,工伤亡补助98.6万元,职工养老保险3,075.4万元(6,150万元的50%),改制成本预计缺口6,755.7万元。

五、国企改制存在的问题 市属167户改制企业(其中包括市社系统55户)剔除工业、粮食、城建三系统已完成改制的70户企业。还有97户企业有待改制,如97户企业不能尽快进入改制程序,将会增加改制成本,并产生不稳定因素。 (一)、增加改制成本

1、晚改制一年将增加经济补偿成本421万元。(企业职工10,815人,年经济补偿标准按390元计算,即10,815人×390元=421万元)。

2、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职工养老保费1,143万元(10,815人×1,200元=1,298万元)

3、晚改制一年将会增加企业留守人员工资216万元(450人×400元×12月=216万元)。合计增加改制成本1,935万元。 (二)、增加不稳定因素 今年年末是国企改制的最后时限,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保全企业资产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政策照顾,过了改制时限企业的资产将很难保全,现在华融公司、长城公司等几大金融部门正在通过法律程序准备对企业资产进行扣押,如果企业资产一旦被扣押,企业将无能力支付改制成本,企业改制将无法进行,职工队伍必然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同时商业、市社等七个系统 8,844人已个人垫付经济补偿金 2,410.8万元,只待国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即可完成改制任务。如配套资金不能到位,职工经济补偿不能兑现,债务不能偿还,养老保险不能投保,职工很难接受这一现实,势必将会发生不稳定因素。

六、具体建议

1、应尽快解除法院扣押事宜,立即变现企业现有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弥补改制成本不足,从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政府应举债偿付“单退出”职工每人集资的130元垫付款,已确保社会稳定。

3、未改制企业应立即进入改制程序,因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应争取利用二个月左右的时间,把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全部完成。A市市企业改制办公室 二0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推荐第5篇: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1: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学习心得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心得近日,我司全体员工在公司领导的主持及带领下于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切实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推动各项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

该意见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优良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指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则、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导意见》全文35次出现“市场”一词,开宗明义指出,改革是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通过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权利平等、机

会平等、规则平等、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学习贯彻《指导意见》,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牢牢把握住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市场主体这样一个贯彻全文的大逻辑。

学习好、贯彻好《指导意见》,对于坚定搞好企业信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推进,推进公司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意义。对公司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尽快步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机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轨道,尤为紧迫和重要。

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扎实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执行工作,管理创新,坚定信心,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相信公司通过改革发展,定能做强做优做大。

篇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

这是20多天前写的文章。当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我正在新疆企业调研。当时几家媒体对我进行访问。后有刊物索要解读文章。刊物要他们出刊后才能发表。 我保持诚信,便一直放在身边。现在刊物出来了,我的文章才能面世。当然,我是将我原稿全文发表的。我的文章有理论,更多的是智慧,表明了我对国企改革几个 重大问题的看法。

国企改革的纲领与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

【重要新闻】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 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 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 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纲领性的重要指示,全面阐述了国企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的意义、任务和重点,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这是国企改革的纲领与行动指南。 提出国企改革纲领的历史背景

这个指示,是在顶层设计阶段过去,改革实施阶段到来时发出的,意义特殊。

首先,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发表重要讲话规律来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十几次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发表重要讲话。每年 年初的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开班仪式,在每年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各省代表团审议时,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上,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 为集中的是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 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 业”,等等。显然,总书记对国企改革的讲话一次比一次系统,一次比一次深入。 再从国企改革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顶层设计阶段过去,改革实施阶段到来,此时发出,意义特殊。6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向十二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关于国资管理与体改情况的报告。肖亚庆表示,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13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9个文件正履行相关程序,相 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肖亚庆的意思,顶层设计阶段已经过去,改革实施阶段到来,这是我们理解这个讲话的一个大背景。

在改革实施阶段到来时发表重要讲话,具有提纲挈领的特征。329个字,分为三个板块。开始69字,犹如总纲,强调国企的性质、地位、作用与 国企改革的意义;中间任务190字,从四个层次上讲述国企改革的内容与任务。第三板块70个字,对党委、政府提出国企改革的要求。最后一句是尽快在国有企 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干脆利落,嘎然而止。显然,这是一个大报告的精华浓缩本。

理直气壮搞好国企的两个基点

习近平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 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这个指示中,“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是对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一是国家,二是人民,国有企业价值浓缩在这两个词内,地位 突出。22号文件的表述是,“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推进国家现代化”与“国家综合实力”的用词变化,一是虚指,一是实指,是有 深刻意蕴的。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下一步的政策也会随着这个口径而变化。一旦确立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那么就不分公益还是商业,都是要加强的。以后,所谓 国企退出竞争领域的话,便是免谈了。这是总书记在原则问题上的鲜明表态。

这个指示中“必须理直气壮”的提法引人注目,正是由以上定位得出的必然要求。对国有企业不仅有撑腰壮胆的意味,而且回答了为什么改革的问题。 国家领导人发声往往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总书记的“理直气壮”用词,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前国企所处政治与舆论环境之尴尬。一个是理直,一个是气壮,直接指向理不直、气不壮现象,对国有企业是一种激励,对某些人是毫不客气的批评。

我们先说理。社会上对国企的存在是否合理、应当不应当做强做优做大,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模糊认识和偏颇说法,甚至还有一些十分有害的谬论。不 赚钱被指责——“效率低下,未能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利润多了被质疑——“不能光顾着赚钱,提供公共服务更重要”;参与竞争被抨击——“凭着身份优势抢民 企饭吃”??透过这些论调,一些人的纠结心态可见一斑:既希望国企承担社会责任,又认为国企壮大导致了所谓的“国进民退”。有些理论家打着“为民企讲话” 的旗臶,竭尽攻击国企之能事。从构想上说,设立国企就是为了克服资本逐利的盲目性,善尽社会责任,保障全民利益,同时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

上配臵资源,提 升宏观调控的战略性与控制力。从实践上看,国企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确实为全民共享,在锻造共和国产业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过程中,也确实 经受住了历史考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国企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对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再说气。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国企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显得底气不足、畏首畏尾。党内一些同志放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理解、认识的结果。一 些人面对对国企的横加指责,对国企的问题渲染放大,囿于对社会舆论的惧怕,关起门来搞改革,不敢宣传不敢讲,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遇到舆论质疑也不回 应、不解释。有些官员对待负面舆论实施的是驼鸟政策,(此处省略42字)相关国企改革经验,对公众也迟迟不公开,使好端端的国企改革暗箱操作,变得十分怪 异。

现在,总书记将党中央对国企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向全党、全社会做一次集中的、系统的、郑重的宣示。这些话,是用心斟酌的,可以感受到的。 我们试问那些国资官员,如果连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自信都没有,谈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如果连国企改革的发声都禁 止,你对国企改革还有什么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才会在前后十几次重要讲话中,旗臶鲜明,乃至掷地有声地强调党中央的立场和 态度,才会使用“必须”这样的用词。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尤其是“国家综合实力”、“理直气壮”用词,宣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

国企改革要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一个新提法

这个指示再次回答了为什么要搞国企改革,改革什么与怎样改革的重大问题。在强调意义后,总书记的回答了改革内容。

“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 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前面两个“要”,是强调改革的内容,一是国企改革,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之间是互为关系;后面两个“要”,是改革的内容,也是对国企改革的保障。

我们注意,改革内容的表述有新的意蕴。“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改革 任务,浓缩在20个字内,而后面用“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是30个字。其中“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这是一个 新提法。

我们认为,目前改革推进困难较多,重要原因是各类要素活力未能被激发,推动改革必须解决改革活力不足问题,造就推进改革的动力机制。为什么 要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谁来改革?当前改革的活力从哪里来?这六大问题的前四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起码已无疑义。现在,要 着力解决的是后两个问题。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两年半了。但是,改来改去,国有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意 义,始终未被正视。这次改革,主角一直是政府,企业被处于配角地位,先是“顶层设计依赖症”,后是“央企试点依赖症”,企业长期处于“等待”的状态,是一 种被改革状态。

改革是需要(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动力源的,要么是内生动力,要么是外部压力,要么是内外协力,再或是更广泛的共促合力。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既有自下而上 自发性和自上而下主动性不足的主观层面的问题,也有为上者“敦促”相关部门推进改革的手段匮乏和为下者利用群众热情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客观层面的问题。 目前形成改革动力机制比提出改革方案更重要。构建供给侧结构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研究改革对改革者带来什么利益。其中包括如何有效 凝聚企业各阶层的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如何让各利益相关方公平公开良性博弈,进而主动推进改革,包括制定激励机制,让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让下面认清趋势,看到希望,发自内心地拥护改革。

激发各类要素活力,也包括要会用人,敢用人,大胆用改革者,大胆支持敢于发声的改革者,而不是另一局面。一个单位的堂堂正正的改革被弄得躲躲藏藏、“万马齐喑”,很难理解。

正确理解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

我们注意到,国企改革的目标体系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是国有企业的根本目标。

“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是国有经济的目标。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的目标。

而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要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这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怎样正确理解,对这些目标的层次进行分类、分阶段实施,精准发力,是下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做强做优做大,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这与“瘦身健体”是什么关系?一个是“做强做优做大”,一个是“瘦身健体”,岂不矛盾?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夸大这种矛盾,主管部门一直没有人作正面解读,以致于思想混乱,影响发展。甚至动摇对“瘦身健体”的决心。

首先,做强做优做大是一个整体,不宜单独割裂来看。做大,不仅仅强调规模,而是要兼具“强”和“优”,是强而优的“大”。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一些央企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眼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够“强”,无效板块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

做强做优做大,是从总体上强调。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但不能把“大”简单地理解为面面俱到、什么都干。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是新 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要通过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 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国资委多次强调中央企业要专注主业,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该退的退出来,有助于把资源和力量向关键领域、重 要行业集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强调聚焦主业,既是当前“瘦身健体”的内容,也是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必要路径。

做强做优做大,是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央企是“国家队”的代表,要具备较 大规模才能更好地体现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这就有必要做“加法”,通过兼并重组、提升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跨国公司。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当前又亟待做“减法”,清理低效无效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就 是要“瘦身”。

我认为,央企“瘦身健体”,是现阶段央企发展与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最终正是为了做强做优做大。

我们还注意到,总书记指示把活力臵于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前面,表明“活力”是国企改革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

这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怎样正确理解,对这些目标的层次进行分类、分阶段实施,精准发力,是下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释放了两大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改革的指示释放了两大信号:一是中央对国企改革非常重视,另一个是动员各级部门要加快改革进程。

篇3:国有企业改革的心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改革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前几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

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

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

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

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

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

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

九、国企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

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

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五)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推行科学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改善经营,提高效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七)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依靠各方面力量,扩大就业门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八)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减轻负担。

(九)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素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任何改革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不能停止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尽力去解决。使改革在最小的代价下取得最大的成功。

推荐第6篇: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在2002年组建市城管局时,将供水、供气及公交公司三家公用事业企业划归我局管理,其中供水、供气公司属国有企业,公交公司属集体企业。2004年供水公司实施了改制,将51%的股权出让给中国水业集团,2007年供气公司改制,出让100%股权给深圳燃气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公交公司现仍为集体性质企业,暂未改制,正在按要求进行改制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现将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一)供水公司改制情况:宜春供水公司始建于1973年,1975年投产。2003年,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达3000万吨,DN100以上城市管网总长240公里,供水覆盖面积28平方公里,有职工313人,其中在职人员272人,退养人员9人,离休人员1人,退休人员24人,停休留职人员及长期病事假人员7人。2003年10月31日的评估报告反映,公司资产总额6738.7万元,负债1777.8万元,净资产4960.9万元。2004年采取股份制形式进行改制,通过挂牌出让51%的股权,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职工全员转入新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安臵采取暂不臵换身份,全部转入新的公司,签订不少于三年的劳动合同;距退休年限不满五年的,新公司与其签订至正常退休时止的劳动合同。职工可以自谋职业,对于自谋职业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具

体金额根据批复的职工安臵费标准测算),并由自己交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在新公司工作后,职工若中途被解聘,可以领取预留的安臵补偿费和在新公司的生活补助费。正常退休和新公司未解聘人员不得领取安臵费。现已有24人领取了安臵补偿金后自谋职业。

供水公司改制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企业目前运行良好, 2009年年供水量达到3107.14万吨,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煤气有限公司改制情况: 1995年3月组建煤气有限公司,属国有企业。截止2008年3月31日,公司有职工335人,其中在职职工214人(在岗人员166人,内退48人),退休职工117人(其中离休职工1人),离休干部4人,另有职工遗属19人,在岗人员中有5级、7级、8级及10级伤残人员各1人;内退人员中距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及符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不足5年的12人。2007年底约有3万户居民生活用气和85家餐饮酒店用气,管网覆盖面积达20平方公里,年供水煤气约1200万立方米。有Dg100以上管道约108公里,庭院管约185公里,公司占地面积42.4 亩。根据企业资产评估报告,截止到2007年5月31日,公司总资产6163.39万元,负债3553.08万元,净资产2610.31万元。

中心城自95年起使用管道燃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用的是水煤气,为节约投资,充分利用了原有的60年代购臵的化肥

生产设备,由于水煤气具有热值低、杂质多等缺陷,加上制气设备使用时间较长,严重老化,难以保证正常稳定供气。为保障广大用户的正常用气,从2004年起我市就酝酿更换管道燃气气种,天然气以其安全、高效、清洁的特点,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受市政府委托,我局积极对外招商,曾与多家经营天然气的公司洽谈,并先后与中石油湖南公司和重庆三峡燃气公司签订了意向性合同,但由于对方违约等原因,致使煤气公司改制改气工作推迟。于2007年10月经请示市政府同意,通过采取邀请招标形式以确定投资商,当时邀请的企业有华润燃气集团、新华联燃气公司、深圳燃气集团等10家,设定投标保证金为2000万元,仅新华联燃气公司、深圳燃气集团两家企业在投标前将2000万投标保证金打到了指定的帐户上,根据招标文件规定,以出价高的企业为中标单位。深圳燃气集团最终以3393.8万元(溢价783.49万)收购净资产价中标,并承担了3553.08万元的债务,于2007年12月3日市政府与深燃签订了宜春市煤气公司100%股权转让合同,授予其30年的特许经营权,并对原煤气公司职工采取全员买断方式予以安臵。2008年完成了职工安臵补偿费的发放工作,现正在进行改制的扫尾工作。

自深燃公司接管至今,企业运行正常,虽然上游由于气源紧张问题,中心城供气一度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但通过深燃公司的努力,配臵了液化天然气储罐,天然气总储量达10.8万立方米,确保了中心城区的稳定供气。

二、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坚持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对企业资产首先进行清产核资,报国资部门审定后,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要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现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对于职工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坚持原则,不该发放的不得予以开口。

(二)坚持维护职工利益不受损害。改制方案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报政府予以审批。对职工的合理要求要积极争取,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老有所养,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择投资商。企业改制涉及职工和切身利益,尤其是公用事业行业,涉及面广、影响大,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公平、公开、公正选择投资商尤为重要。中心城煤气公司能顺利完成改制,与公开选择有实力、有诚信、有经验的投资商密不可分。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企业改制中主要问题是安臵经济补偿金偏低,企业改制执行的是《宜春市市直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处理试行办法》(宜办发[2001]3号),工龄补偿金按每工龄年450元计算,该标准是根据2001年当时的人均收入水平测算的,时间较长,而这几年中,我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均月收入由2001年的几百元提高至逾千元,现仍执行2001年的标准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改制工作阻力较大。因此,建议职工安臵时工龄补偿金标准应按上年平均工资计算。

宜春市城市管理局

二0一0年元月十日

推荐第7篇: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副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企业主管部门和涉企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了确保改制任务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副市级领导干部对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实行责任包保,一包到底。市里从副乡级后备干部和主管部门的改制工作骨干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国企改革推进工作组。市直各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为国企改革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改革的思路和做法:(1)掌握准确数据,扎实推进改革为了把国企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掌握准确数据,自20xx年年初以来,A市市国企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xx年10月末,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审计、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土地情况调查、企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查档汇总、补偿测算等工作。(2)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千方百计活化企业资产,将国企改制与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重组改建和县域经济突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实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域外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招商,专门招商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打捆使用改制资金鉴于各改制企业资产在短时间内暂无法变现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市财政全力筹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改制的先期垫付资金。一是对改制企业实行统一打捆,审计评估的办法,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审计评估费,减少企业改革成本支出;二是财政承诺以承债贷款的方式,保证企业“并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4)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部接收企业资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制,确保社会稳定,杜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好与存量资产差的差异性,保证国企改革在操作上的统一性,未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市国资局全部接收,实行统一公开处理。企业改制成本由市财政统一先期垫付。(5)争取软贷款资金按照“前后照应,统一谋划”的原则,在保证完成省里下达的确10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截止20xx年8月30日,全面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应该说,在改制成本的筹措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省里的支持下,市财政以承债贷款的方式,向开贷款了35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国有企业改制。鉴于“并轨”试点工作的政策性和时限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市属八系统的国有下岗职工享受“并轨”政策,参加“并轨”试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抢时间,争速度在“并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八系统92户企业享受“并轨”政策的呈报工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条件。

七、国企改革工作的验收组织好国企改革验收工作,是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任务,不留任何后遗症,重要的是看所有参与改制的企业是否按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清查一制定”的要求落实了改制的各项工作。近日,按照“四个到位一个推动”的要求,由市委、市政府组成工作组深入到企业进行改制验收,总结企业改制工作。对国企改制完成的企业和在改制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回顾一年来的国企改革工作,自20xx年年初以来,工业总公司(企业改制办)在主管市长的亲自领导下,完成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测算等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具有容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工作时限性特别强的特点,工业总公司(企业改制办)全体工作人员抱着为历史负责、为政府负责、为职工负责的认真态度,面对繁杂的工作,全体人员静下心来,审慎研究和周密布置,自20xx年正月十一上班后,在历经数月的改制工作中所有人员起早贪晚不分昼夜努力工作,改制期间主要工作人员没有休息过一次“双休日”。工业总公司全体人员之所以能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改制任务,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是分不开的。

推荐第8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

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另外,因国有企业对自主品牌的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为外国公司生产贴牌产品,同时对国内企业造成空间压缩,影响了中华民族品牌的发展。

董事会作出决策,股权大小决定董事会地位,这是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原则。无论国家是否控股,政府都不能干预董事会的决策。这是作为一个企业独立运行的基本保证。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必然触及少数人的利益,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等等。

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原则,从建立和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做起。不妨将董事会代表国有资产的董事的职务升迁和薪酬待遇与资产回报率挂钩,由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考核;经理人职业化,其职务任免和薪酬待遇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由董事会考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国有资产所有权虚化和经理人职责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应当可以获得成功,这种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也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腐败问题。

第二、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上政府不应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冗员是必然的,而减人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国有企业中庞大的冗员队伍必须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资源的再配置。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看,通过劳动力市场在全社会重新配置劳动资源也是可能的。我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分布仅占2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5%。仅是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为1.3亿人提供就业岗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劳动部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承担的职责是健全职业培训、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社会上各种力量,有效实施再就业工程。而为了安定团结让国有企业消化,劳动部门只管理用人指标、发放表格,有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也有必要从搞活国有企业的全局出发,放弃部分资产权益如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收入等,为冗员分流提供必要的支撑。这部分富余人员应从国有企业中"游离"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就业。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中就业人数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不断增加。许多老企业已人满为患。让国有企业内部自我消化显然不利于实现减人增效,不利于国有企业经济的集约增长。不仅如此,由企业内部消化的一系列办法可能会对国有企业造成伤筋动骨式的损害鉴于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牵涉千家万户,异常敏感,操作过程必须慎重对待,但这不等于以安定团结的要求倡导让国有企业内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其后果只能是继续维持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行,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集约增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国有企业也会更加依赖政府,讨价还价。

第三、明晰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的投资主体,由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以所有者的身份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之所以会频频出现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改革的方式,说到底还是一个老问题:即国有资本运营还没有人格化,还没有建立起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的投资主体。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条件下,各级政府及其有关各种经济部门似乎都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都一心一意地要搞好国有企业.而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决定了其改革的方式必须呈现明显的行政手段特征〈"三堂会审’’,批贷款、现场办公搞改革〉,但是,当要求改革推动者为改革承担责任时,又谁也负不起、也负不了责任。这样一种改革方式实际上仍未走出"承包制"的藩篱。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其主要职责在于对社会经济进行协调、规范和服务。为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国家应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推动者的作用,加快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改革,建立代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投资主体,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然后,由国有资本的人格化的投资、运营主体按着权利、责任与利益对称原则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承担改革的绩效责任,承担一切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对于代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投资运营主体的构造与选择,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的支点应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中内生出来;一种意见认为现有的行业总公司适合于作为固有资本的投资运营主体;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支点的选择以规范的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为宜。我们认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的选择作为与国有企业改革匹配的一项制度创新,应当按照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在经济生活中培育集约增长点,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在国内市场有效竞争、在国际市场强有力地竞争的原则来选择与构造。为此,把规范的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从一般固有企业群体中剥离出来,作为国有资本人格化运营支点的主体部分应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推荐第9篇: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推荐第10篇:国有企业改革文章

改革信号进一步释放 国企改革引燃资本市场热

换肤: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一下

发布时间:2014-09-19 15:51:51 三大攻略,必有一招适合你!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政府锐意改革的意愿有目共睹,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甚广,备受市场瞩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近日透露,国企改革涉及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牵涉各方面利益,中央层面顶层改革方案最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敲定。今年年底前将有望正式对外发布。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历过去30年的深刻变革,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显著,在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值还是利润贡献,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国内面临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据了解,这一轮国企改革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激励、还是董事会改革,核心目标是——提效!。

2003年那轮国企改革,主要的工作是:成立国资委、企业股份制改造、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规核、然后 IPO或借壳上市);

研究各地国企改革文件,可以发现这一轮国企主要的几个任务:1)改革国资委,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从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2)发展一些本身行业不错、经营不错的大国企,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3)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PE/外资。4)混合所有制:管理层激励。5)董事会授权改革:从以往的组织任命模式,改革为淡马锡模式,国资任命董事,经理人市场化招聘。6)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归核、上市(IPO、借壳)其中,国金证券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是两个短期最容易的着力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会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管理层激励比较难做;董事会授权是每一家都要做的。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广东16个省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德银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企改革可以有4条路径:(1)垄断行业中(比如油气、电信和运输)的全国性央企可能允许私人资本持有少数股权或投资于特定业务部门;(2)竞争性行业中(比如餐饮、服装、电力和医疗)的地方国企可能被私人投资者整体收购;(3)出售竞争性国企所获收益可能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向公用事业和战略性板块注资;(4)更多国有资产可能会上市或者注入上市公司。

国企混改时间表:2020 年基本完成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头号课题,是盘活国有资本、提升国企经营效率的必要手段。混改怎么改?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目前,多个省市已经明确混改目标,例如广东省计划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中央关于混改《意见》的确定有利于让地方消除疑虑,早日将混改推进到实践阶段。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在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草案”近期正在多部委和中央企业间广泛征求意见。草案透露,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进一步排定,从试点入手推进改革,预计用两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案例,并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并非全盘私有化,是结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但它的方向依然是市场化改革方向下的产权改革,在这一点上,它和有着成功经验的英国国企改革其实是一致的。这和资产注入与重组不同,致力于改变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目前除了央企推行混合所有制试点,各个地方也在围绕混合所有制推动地方国企改革,一些国企已经有成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并且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应,其模式也很有可能被各地国企所借鉴效仿。

广发证券认为,国企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继续发掘,预计年内各地方国企改革将围绕混合所有制加速推进。分析师尝试从混合所有制角度挖掘全国范围地方国企改革受益标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推动力度大、外部资本愿意进入、企业业绩改善的概率与空间大”,基于此重点筛选改革推进力度大的重点区域,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通过财务指标筛选出“有收入,无利润”与“有毛利,无净利”的两类国企,其中新推荐太极实业、超声电子、烟台冰轮、恒顺醋业,飞乐音响等标的。

投资机会

国企改革方案频出,愈发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期待国企改革能有效提升国企上市公司的盈利,国企改革的看点即是投资机会所在,值得重视是四大看点:

看点一:打破行政垄断,改革自然垄断。石油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将放开竞争性业务,许多原先存在行政垄断的服务业(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也放松管制,将蕴育大量投资机会。

看点二:解决“一股独大”痼疾。从国企上市公司看,采掘、钢铁、化工、建筑、公用事业等行业“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严重,说明在许多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国有资本的股权占比很高,向非公资本出让股权的空间很大,也会带来许多机会。

看点三:国有资产证券化。各地国企改革均强调要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率。多数省份的 2020年目标为 60%,而当前多数省份国企证券化率不到 30%,提升幅度很大。由此,国资证券化带来的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将会广受市场关注。

看点四:混合所有制“一企一策”。令各国企在股权多元化的参与方、董事会建设、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方面改革时将有所差别。这意味着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

央企改革的投资思路:央企主要分布在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央企规模较大,民企很难与之匹敌,因此,这些行业即使推进混合所有制,主导公司的依然是国资。

1)大公司的机会来自效率提升,股权激励、业绩和薪酬考核等激励机制变化,以及反腐减少漏出。

2)小公司看资产重组。年初至今,央企所属 76家流通市值不到 30亿的公司众已经有 25家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ST仪化、国通管业、华银电力)

3)行业层面关注军工,重点在于军工研究所改制与核心军工资产证券化。(航天长峰、航天科技、四创电子)

4)持续跟踪改革排头兵。“四项改革”试点启动仅仅是序曲,试点集团落实改革措施将反复给相关的上市公司带来机会。(中粮生化、现代制药、天坛生物、国投电力)

地方国企改革的投资思路:地方国企改革期待精彩的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地方国企大量分布于竞争性行业,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且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些行业的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提升效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经济转型。庞大的债务压力之下,地方政府有动力积极推进改革。

优势行业和优质公司做增量的机会。1)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整合资源,资产注入及整体上市的机会。(江淮汽车)2)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和体制,提升效率。(合肥三洋、锦江股份)

在国资不具有优势或者经营不善的领域,上市公司成为潜在的壳资源。(天润乳业、神州信息、西南药业)

区域选择标准:上市公司数量少,可以提前潜伏;地方政府债务高;改革方案明确。

另外一种方向的“混合”:国企收购民企。(达刚路机)

国企改革的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机会,从行业结构上来看,A股国有企业多分布在传统行业,石油石化、黑色金属、金融业、采掘、交通运输、公共事业(电力、燃气、水)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国资占比最高,控股市值占比平均达到90%以上。相对的,医药、电子、家电、纺织等竞争性行业国资控股占比较低。

英大证券表示,鉴于A股市场中大部分行业的国企市值占比超过50%,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的改革,对整个A股市场的结构性影响都是非常大的,随着国企改革细则的逐步出台,关注以下行业的国企改革投资机会。

石油石化天然气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石油石化行业类上市公司共计46家,国有企业15家,占比32.6%,流通市值占比92.2%(2014.4.30收盘价计算);燃气行业类上市公司共计7家,国有企业3家,占比42.85%,流通市值占比61.32%(2014.4.30收盘价计算)。石油石化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上游油气开发及管道高度垄断、中下游炼化寡头垄断,拥有一定行政壁垒。三大油企上下游纵向一体化运营,占据我国大部分油气资源和管网,油气下游销售环节较开放。

国企改革将破除高度集中的垄断体制,利好油气全产业链。分析师预计国企改革将主要以三条路径展开:

1、混合所有制。常规油气领域,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较弱,预计社会和民营资本未来主要通过产业基金与现有企业合作。2014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将启动油气销售业务重组,引入民资实行混合所有制,且授权董事长在社会与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况下,行使有关权力。此举被视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冰之举。

2、降低壁垒、引入民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权进一步放开,拥有油库和码头、经营能力强的贸易及炼化等企业有望获得成品油进出口资质;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引入民营资本,甚至放开资质;管道运营第三方准入放开等,主干油气网处于“三桶油”高度垄断状态,外部市场主体难以进入,管输成本不透明。但随着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油气终端销售业务主体逐渐多元化,油气管网开放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3、价格改革。主要包括成品油、天然气。对于除管道外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天然气改革长期目标是气价的市场化。综述所述关注以下相关个股机会:中国石化、三友化工、中化国际、上海石化、宝莫股份、杰瑞股份、通源石油。

国防军工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国防军工类上市公司共计26家,中央国有企业23家,地方国有企业1家,国有企业数量占比82.30%,流通市值占比97.82%(2014.4.30收盘价计算)。目前A股大部分军工类上市公司隶属于10大军工集团。此外,除少部分民营涉军企业外,还有部分军工企业属于地方国资或其他国资体系。军工行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证券化进展较慢,十大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不足30%,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一届政府和军委上台以来,军工行业正迎来较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以海军装备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投入上,同时也体现为军工企业类资产注入(整体上市)

的持续推进,以及军队体制编制、军品定价机制、军民结合、管理层持股、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等一系列变革中。

关注两条投资主线:一是企业类资产证券化方面,注入资产的核心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重工开启了核心军品总装类业务上市的先例,中航工业集团的航空装备(成飞集成)、中船工业集团(中国船舶、广船国际)随后跟进。二是事业单位改制与整合有望破题,科研院所改制渐行渐近,各军工集团旗下均有大量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制的具体政策一旦明确,即有望为军工资产证券化带来新的优质资源,研究所改制完成后的企业类资产将成为下一步资本运作的重点。建议关注以下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中航工业集团(中航电子)、中船重工(中国重工)、电科集团(国睿科技)、航天集团(航天电子)等。

基础化工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共计211家,国有企业81家,占比38.38%,流通市值占比43.81%(2014.4.30收盘价计算)。国有企业在化工行业中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拥有5家国资委直属的企业是行业的龙头,此外还有一批各级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分布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在上游的基础原材料领域,这类行业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比如纯碱、氯碱、化肥(氮肥、磷肥、钾肥)、氟化工、磷化工、无机盐、聚氨酯等。二是集中在行业有严格准入限制的行业,比如民爆行业。这些行业国有控股的企业的数量超过50%。而在一些对原材料稀缺性不高的行业,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其中民企、私企的比例较高。

关注的以下几类企业的投资机会:

1、行业景气度高,行业格局好,企业自身盈利稳定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良性发展,但是激励不到位,企业管理层一般选择较为保守的发展策略。英大证券认为这类企业会选择股权激励的方式对企业核心团队给予激励,促进企业高速发展,比如烟台万华。

2、行业景气度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盈利情况较差。国有企业的一些体制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运行。这类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资产整合,退出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整合引入一些优质的资产,甚至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比如华鲁恒升、双钱股份。

3、严格准入的行业。随着中央政府审批权限下放,将加速行业整合进度,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随着行业准入标准的变化,会促使行业竞争状态发生变化,有助于行业龙头企业加速资源整合。

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和兼并等多种模式都有可能实现,比如宏大爆破。

汽车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汽车类上市公司共计122家,国有企业56家,占比45.9%,流通市值占比68.41%(2014.4.30收盘价计算)。汽车行业是竞争领域国企占比高的行业之一,国内前六大汽车集团均为国有企业,六大汽车集团占行业总销量的75%。民企占比较低,目前仅有长城、比亚迪是民企中比较出色的。从盈利能力来看,乘用车、客车及零部件国企毛利率及净利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民营企业,其中客车和乘用车均在较大改善空间。汽车行业属于竞争性领域,是国企改革优先推进的方向,较之垄断类型的国企改革难度显着偏小,率先破冰的概率较大。

三条逻辑线寻找投资标的:第一,国企改革将改变部分国企低估值的态势,提升估值水平,板块内代表性上市公司为上汽集团、华域汽车、一汽富维、东风科技;第二,囿于国企体制束缚较严重,改革后将有效改变经营效率,提升公司业绩的公司,代表性股票为长安汽车、江淮汽车;第三中重卡、大中客等细分行业存在散、乱、差现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佳,国企改革后,将会有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主要上市公司为中通客车、安凯客车、中国重汽、福田汽车等。

商贸零售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商贸零售类上市公司共计97家,中央国企5家,地方国企48家,国有企业家数占比54.63%,流通市值占比57.42%(2014.4.30收盘价计算)。零售是国资占比较高的竞争性行业,以地方性国企为主,市占率低、地方割据、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率有待提高,也迎来兼并重组的好时机,主要商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明显低于民营企业,据2014年一季报数据统计,国有企业ROE(1.8873%)低于民营商业企业(3.0322%)1个多百分点。

关注以下投资机会:

1、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或母公司层面引入民营资本,或集团层面实现整体上市/同类资产整合并推进证券化;或国资退出,优质民企接盘,如未来永辉超市可能整合中百集团。

2、管理模式改革:“淡马锡”模式,由管人到管资本,对零售企业简政放权,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如王府井、友谊股份、重庆百货等。

3、微观层面管理层激励:对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有提升空间的零售企业,推出长效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等方式),如鄂武商、益民集团、新世界。

第11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第12篇:论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目的是将过去公办企业改造成为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的改革。经过了明晰产权,分类改革,建立股份制企业等阶段,也经历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破产、职工下岗等阵痛,现在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度的形式上的问题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但“中国特色”也告诉我们,国内重形式轻内涵的思想,可能会使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

为什么说是国有企业改革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

首先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公司制的形式化。公司制遵循一个原则,即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互相分离、互相制衡、权责分明的原则。由此原则,公司制形成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任何一个国有股份制公司都具备了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很难说在公司治理原则下工作。现在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股东会的投票权也仅仅是摆个样子。监事会负责人的认定需要董事长的默许,而董事长对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也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虽然实行公司制的初衷是将权利分散,各个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然而最终大权还是被董事长一人独揽。

其次是行政补贴沦为形式。比如说最近亏损的电力企业。如果说电力企业每年60%的电煤供应为合同煤能真正落到实处,则电力企业的亏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而现实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合同煤的供应指标,需要拉关系走后门,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获得应得的电煤。更奇怪的是,中间商却又以合同煤价进来的电煤,却以市场煤的价格卖出了。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基础基础工业,价格没有市场化,因此,竞争合同煤就成了他们的行业竞争手段。

再次是国有企业垄断加剧,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为什么能够形成垄断?说到底是两点:政策、资源。国家颁布的政策永远是倾向于国有企业的,资源型行业必须有国家管理。一个行业,既有政策支持,缺乏监管,又有资源垄断,那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竞争的过它。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他们垄断了国内的原油市场,他们手里有油田,根本不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将石油开采出来就是钱。又如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三家电信运营巨头,垄断性的拥有中国的网络资源,并且缺乏行业监管。

以上的三点只是国有企业改革后期的几个问题的缩影,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目的仍未达到。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叫做“潜规则”。“潜规则”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游离于正式制度和规则之外一种规则,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办事方式。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潜规则”来绕过制度和规定。我认为,“潜规则”正是当前国企改革流于形式的最重要原因。“潜规则”同时又在行政机关同样适用。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潜规则”,而途径则需先从行政机关入手,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

第13篇:国有企业改革解读

中央定调!明年这十大政策将影响你我生活

1、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买房花销可能变小;

2、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购房限制可能变少;

3、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外地人也将可住公租房;

4、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农民工可在就业地落户;

5、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社保负担将会减轻;

6、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或实行全国统筹;

7、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有望缓解;

8、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9、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企业员工也会受益;

10、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股民合法权益将受到更多保护。

国企改革顶层方案11个“新提法”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出该文件11个“新鲜词”,这些词语有着怎样的内涵和意义,又将指明哪些改革方向?昨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

1、政资分开

刘元春:《意见》提出,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资分开意味着政府作为资产出资者,不管是政府独资还是控股,要管理企业都必须通过企业的资产结构来进行。这也表明,政府将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不干预企业经营,企业的独立性也会更强。

2、划分不同类型国企、谁出资谁分类

刘元春:一般来说,国有企业主要应集中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而不应进入市场竞争、与民争利的领域。但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覆盖的面还是比较广,各领域都有国企身影,此前也有国企是否该退出的争论。划分国有企业类型能解决这个争论。这表明国企将不仅出现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在市场竞争性领域也会参与。

并且,不同类型的国企在将来会有不同的考核、监管方式,以此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3、网运分开

刘元春:《意见》提出,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网”就是比喻像铁路网基础设施这样的自然垄断行业,如果由市场来提供,这些行业会出现市场失灵。“运”一般指代竞争性行业,可以由市场来提供。“网运分开”就是不同的产品类型分别由政府和市场来提供,可以使经济运行更顺畅。

4、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刘元春: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提速,上市的国企越来越多。本次《意见》提出,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并且,《意见》还特别提及,“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5、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 刘元春:《意见》提出,“允许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在少数特定领域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所谓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就是指在一些特定领域,即使政府只占极少数份额,但是这个份额可以被特殊设定。对于国企而言,可以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资本的项目,甚至可以让民营资本占据多数股份。但是如果某些投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公益,这时国有股份就可以在特殊时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阻止危害社会公益的行为。

6、企业领导人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刘元春:在人事制度上,《意见》明确,上级党组织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根据不同企业类别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 这意味着,在国企高层可能会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机制,而在经理层或中层干部则体现市场化的方向。对于政府任命的高管,可能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管理,比如薪酬就是公务员的薪酬。对于市场选聘的干部,则按照工作绩效,给予市场化的待遇。

7、管资本为主

刘元春:管资本为主是本轮改革的一个亮点。所谓管资本就是注重资本投资的收益性。现在提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的收益率。以前政府对国企是管人、管事、管资本,但是不论管什么,如果最后落实不到资本的保值增值就没有意义。

8、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刘元春:资产如果不流动,就没法衡量资产的价值。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定价来反映国企的效益。《意见》也提出,将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

9、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刘元春:以前是由国资委作为国企的出资人,本轮改革提出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样的三级管理架构和原来的二级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国资委是政府机构,投资、运营公司则由更专业的资本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投资行为。投资、运营公司作为股东而不是政府行使职责,这也体现了政资分离、以管资本为主的原则。

10、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

刘元春:接下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会如何投资决策呢?那就是会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的投资思路。通过调整,把低效、过剩产能需要退出市场,让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11、混合所有制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刘元春: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混合的目的之一是国企做大做强做优。在一些领域可能也不适合民营企业参与,有些领域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关系也比较微妙,不可能想混合就能混合。因此,是否采用混合所有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未来推动混合所有制会更注重稳妥有序,不会盲目上马。 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千呼万唤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终于面世,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中新网记者梳理10条干货,带您看懂新一轮国企改革。

看点一

国企改革时间表: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

【内容】

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 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 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解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在持续的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同时垄断腐败、低效高薪等争议也为外界诟病。随着方案的公布,国企改革的时间表和主要目标均已明确,上述问题有望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寻得突破。

看点二

分类推进改革:国企分为商业类、公益类

【内容】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解读】

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明确将国企分公益类、商业类进行改革。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国企改革将首先给国企分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中新网记 者表示,分类改革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避免了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不同类型国企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核方式,也有助于提升 国企的活力。在分类基础上,预计商业类国企将进一步向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资本敞开大门,国企的并购重组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看点三

国资监管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

【内容】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解读】

“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这被外界视为本轮国企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资改革专家李曙光对中新网记 者表示, “以管资本为主”是国资监管思维的一大变化和进步,表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更多扮演“老板”的角色,而不是“婆婆”的角色,原来“管人、管事、管资产” 管理风格将会改变,不再过多干预企业经营的事务,而是主要关注国有企业增值保值、做强做大做优,强调国有资本功能的放大。

看点四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内容】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开展政府直接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试点。

【解读】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实现“管资本”的重要组织形式。专家表示,以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主要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然后由国有资本 投资、运营公司出面对国有企业履行股东职责。这其实是类似于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原来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的两层结构将转为“国资委—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结构。

看点五

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内容】

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

【解读】

李曙光表示,当前很多大型国企面临“两张皮”的问题,上市的大多是核心优良资产,没有上市的资产往往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在实现整体上市后,才可能把历史债务等问题慢慢消化掉,而这是一个更艰难的改革。

看点六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设时间表、不搞拉郎配

【内容】

对于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解读】

李曙光认为,由于混合所有制比较复杂,此次改革更加强调 “稳步进行”,向外界释放出这种信号:不要为了混改而混改,不要盲目追求混改数量,要做就做质量高一点、好一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以要有序进行,不设时间表。

看点七

员工持股坚持试点先行

【内容】

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坚持试点先行,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解读】

李曙光认为,员工持股是混改的突破口,涉及到劳动者、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权益如何实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鼓励企业创新、建立国企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强调要试点先行,这同样体现出谨慎推进的态度。

看点八

国企高管实行差异化薪酬

【内容】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及 其部门任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解读】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表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国企高管既享受体制内的行政级别,又拿体制外的高薪。而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打破了薪酬“一刀切“的做法,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将打破“大锅饭”,建立比较好的激励机制。

看点九

企业负责人薪酬等要及时准确披露

【内容】

设立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和监管、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关联交易、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建设阳光国企。

【解读】

长久以来,国企高管薪酬畸高、不公开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按照改革方案,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将及时披露,这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看点十

国企红利上缴比例2020年提到到30%

【内容】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解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接受中新网记 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资本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其产生的收益应该全民共享,但目前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偏低,应该逐步提高。上缴更多红利对于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扩 大内需和消费、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倒逼国企优化盈利模式,提升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国企 改革和发展步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将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到2020年,国企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大力推动国企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混改”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该指导意见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五大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

五大原则包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四,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五,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

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混合所有制。这样的表述强调了国有企业地位的重要性,这是中共确保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

国企改革方案体现了四大特点:

一、分类改革,方法多样

文件兑现了此前舆论对改革的期望,即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方案对商业类国企的改革比较宽松,股权形式多样,考核侧重于经济指标,包括资本价值、业绩指标和竞争能力。

不过由于国有企业具有资本和政治优势,在充分竞争市场,仍存在公平竞争问题。一方面国企具有体量优势,可能对民营企业带来不公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更加灵活,反过来国企要受到各种党纪约束,也导致其可能畏手畏脚。因此,建立法治经济,建立公平充分竞争市场,仍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商业类国企改革面临的另外两个问题是,重要领域控股国企如何实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自然垄断国企能否实现有效股权多元化。前者可能问题是,民间资本不敢进入国企,担心自己成为唐僧肉。后者可能问题是,虽然股权结构多元,但由于都是国有资本,如何体现出资人权益,不让股权结构流于形式,仍需要在操作层面加以细化。

对于公益类企业的考核是个创新,即不考核利润,而是考核成本、质量、效率和能力,并且引入社会评价。这种考虑有利于国有企业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不过如果考核不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而是仍由国资委进行的话,考核标准可能要打折扣。因此,公益类国企的考核改革应进一步完善。

二、整体上市,股权灵活

方案强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特别是集团资产上市。这预示国家将大力依靠资本市场,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

改革提出优先股和特殊股概念,这两种方式增加了国有资本的灵活性。前者可以在充分竞争的商业类国企中增加民间资本数量,以国企经营权换民间资本,从而扩大国企竞争力。后者则可以通过特殊股形式,在不绝对控股条件下,实现对企业的政策引导,这对于传媒类等既有政治要求,又需要灵活经营的企业而言,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改革强调公司经营独立性,法无授权,政府不得干涉企业经营,这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要求外部董事占多数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克服内部人控制的弊病。不过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实行的独立董事作用被人诟病,外部董事的遴选能否体现公众利益,而不是国资委对外部董事的利益输送,实际成为国资委代言人,仍需要有效制度安排。董事会避免一把手说了算,一人一票的制度设计值得肯定,关键问题还是董事会人员构成,是否合理有效,而不是仅仅体现国资委意志。

另外两个值得肯定的改革措施是,一个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层分类管理,一个是建立市场薪酬分配制度。党管干部是国企原则,但分层分级管理使得领导人员使用增加了灵活性,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同时使用,在确保党领导基础上,实现了人员选用市场化。而在经理层,若能实现董事会选聘和管理经理人,则能够有效保障公司治理有效实行。

国有企业一个敏感话题是薪酬问题,能否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是保证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基础。从改革方案看,国企领导人的薪酬也考虑了任期激励,经理人则建立市场化薪酬制度,如果能够做到,有利于起到激励作用。

三、“管资本”,分层管理

改革原则强调,在让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同时,会强化监管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意味着一方面会改善公司治理,让国有企业自主决策,另一方面也会强化国资管理职能。如果“强化监管”兑现的话,那么目前国资委管理模式要随之改革。现在是既管资本,也管人,还要管事,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人和事的管理要大于对资本的管理。因此,如果将“强化监管”落实在保值增值上,那么国资委将向“管资本”的模式方向改革。当然,国资委不会放弃管人,而是简化干部管理范围,重点放在董事会人选安排上,而减少对经营层的人事干预。

方案强调国资管理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资委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将经营性资本统一监管。

这样的管理架构强调了资本管理的分层机制,一层是国资委,设立权力清单,通过管理资本来考核管理国有企业。另一层是建立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实际代替国资委进行资本整合和管理,从而更利于以市场方式来促进资本保值增值。这样的管理层级,也可以说是从两层结构向三层结构转化,即国资委——资本投资公司——国有企业。

这个改革若能充分发挥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作用,则能更好起到资本有效配置和管理效果,如果国资委以管资本名义直接管企业,很可能出现行政干预过度局面。因此,应尽快建立三层管理体制,避免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直接管理,从而实现提高国资管理效率目的。当然,改革中也应避免国资委直接转型为公司,换汤不换药。资本管理公司应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到公司治理标准。

四、混合所有制,谨慎推进

改革明确实行混合所有制,但改革方案是谨慎的,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采取个性化实施方案,体现了中央谨慎态度。

混合所有制难以推进,实际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如何定价,如何转让,转让给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利益博弈问题,搞不好成为权贵集团瓜分国有资产的工具。二是担心民间资本不买账。拉郎配是政府惯用手法,如此行事,将导致民间投资实际打水漂。因此,民间资本对参股国企态度谨慎。

不过尽管有此担心,政府仍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样化,达到提高经营效率目的。此外,政府也希望通过转让部分国有资产,增加财政资金,填补改革缺口。可以说,政府以谨慎态度推进混合所有制,对这一改革抱有希望。但混合所有制能否成功,仍无法确定,这既要看改革能否不走样,还要看民间资本是否对国企有信心。

改革方案除了上述四个特点,还突出了外部审计监督体制,党管企业的制度安排。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确立法律定位,将在国企改革中进行实践,如何将党组织和董事会形成合理权力分配,是一个挑战。

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更多吸收了民意,体现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意识,总体上具有积极意义,市场应该有所期待。

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千呼万唤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终于面世,其中有六大要点最值得关注,涉及国企薪酬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国企资产监管等。

一.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 按照谁出资谁分类的原则,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制定所出资企业的功能界定和分类方案,划分并动态调整本地国有企业功能类别。

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

二、从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

1.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

2.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3.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

4.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出试点先行。 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设时间表。 四.国企薪酬及用人制度改革

1.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2.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

3.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比例,真正形成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合理流动机制。

五、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1.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突出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2.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外部监督机制,整合出资人监管、外派监事会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等监督力量,建立监督工作会商机制。

3.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4.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1.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2.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综合考核评价。

3.切实落实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两个责任”,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第14篇:县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总结

2008年,我县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在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一企一策进行改革改制的原则,完成了被列入年内考核任务2户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改革改制企业基本情况列入年

内实施改革改制的国有企业有2户(即印刷厂和压缩机厂),改革改制收尾工作的国有企业有3户(即商贸物业(集团)总公司、建安一司、外贸公司)。**县印刷厂,2008年2月29日为企业资产界定评估基准日,经文山安信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县财政局确认,资产总额为224.07万元,负债总额为350.47万元,净资产为-126.4万元。改革改制涉及51人,其中:在职职工30人,内部退养人员12人,退休人员9人。改革改制成本清算计668.12万元。**县压缩机厂,2008年2月29日为企业资产界定评估基准日,经文山安信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县财政局确认,资产总额为879.27万元,负债总额为340.18万元,净资产539.09万元。改革改制涉及49人,其中:在职职工10人,内部退养人员8人,退休人员30人。改革改制成本清算计422.32万元。两户企业改革改制成本共计1090.44万元,从国企改革资金财政专户上调节使用600万元,资金缺口500万元。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拍卖**县商贸物业(集团)总公司部分资产筹集改革资金和偿还安置职工贷款的批复》(砚政办复[2008]82号)文件精神,拍卖所得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县印刷厂、压缩机厂职工安置和偿还2007年县财政向县国有资产持股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所借的2900万元贷款要求,筹集缺口资金500万元,于2008年10月1日完成了职工国有身份置换工作,现正在进行改革改制收尾工作。

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做法国企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发展、社会稳定、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和复杂,处置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县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的成败。县国企办领导非常重视,从县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改革改制的目标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一企一策、科学合理、地区相对平衡”的原则,努力在“六加强、六确保”上很下工夫,使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加强组织机构的建立,确保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国企办领导非常重视国企改革工作,为使国企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以常务副主任为责任领导的改革改制工作组,以副主任为责任领导的改革改制收尾及信访工作组,制定实施了改革改制工作组和改革改制收尾及信访工作组主要工作职责。在工作中,做到具有分工,又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强调查研究,确保改革改制方案科学合理。为积极寻找工作突破口,多次深入改制企业进行调查走访,组织认真全面地宣传学习政策法律法规,多方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和想法,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解释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全面了解和掌握了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以“维护国家总体政策不变”、“地区差异”、“一企一策”、“地区和县内相互平衡”的原则,把以人为本和依法依规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规定,又要切实维护好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多方征求和听取意见、建议,反复研究修改,制定出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如印刷厂、压缩机厂改革改制方案,按文政发[2006]80号文件规定程序提交企业改革改制领导小组成员、职工大会、县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才正式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使国企改革改制工作得以依法依规有序有效的推进。

(三)加强政策分析研究,确保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为使我县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顺利推进,县国企办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关于国企改革的政策法规,组织认真学习《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资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当前深化国企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云办发2004]28号)、《中共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文发[2002]31号)、文政发[2006]80号、文政发[2002]67号、《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砚发[2002]29号)等改革改制的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确保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为科学合理制定企业改革改制实施方案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对政策条款理解不透彻或有差异,积极主动到上级

第15篇: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思考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之我见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是不断促进物业管理、推动物业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物业经营环境和市场特征正在孕育或者说已经产生巨大变化的新经济背景下,物业管理企业唯有超越传统的观念,重塑企业形象,不断开拓进取,才能适应新市场、新变化,以求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大部分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房管所转制过来,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不少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机制不活、服务意识不强、市场意识滞后、经营业绩不佳,很多这样的企业没有经营、拓展、投资较大项目的独立自主权和决策权。这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除了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外,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和危机感。这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企业要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或者让其待岗不是容易的,也不符合劳动政策、法规。即便企业费尽心机说服其下岗或解除劳动关系,但承担的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此带来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负担是很重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员工的收入势必受到影响,企业指望这些缺乏进取心、没有压力的员工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自觉、认真、负责地维护企业形象和业主的利益确实相当不易。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革、改制势在必行。

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的困惑

说到改革,很多人想到的是民营,似乎这样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不然。不是有民营企业感叹:有些地方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抗风险能力差,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关照,小而散的结构没有市场的竞争力,只能管理物业市场的“边角料”?等等。随着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凸现出来(据先期转制的民营企业介绍,相当一部分员工要下岗)。体制的转变,职工切身利益关系的调整,历来都是特别敏感的问题,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波动,解决不好可能对改革造成消极的后果。我们应当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物业管理条例》总则规定的“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立足点,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不要忽略了计划经济下的老职工的利益和想法,更不能把矛盾推向社会,企业能自己消化的尽量消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很多是由计划经济下转制而来的“老的事业单位新的企业”,在有些方面要承担历史遗留问题,要在一定时期担负社会、政府的职能,并非纯粹的经济组织,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政府、上级部门一些指派性的工作还是要做的。现在一些设备、设施陈旧,条件差,维修、管理难度大,而收费低廉的老公房、售后房大都由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吃力没有效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物业管理企业当然不能例外。也就是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老公房的物业管理集中了老百姓很多“看得见”的“急”“愁”“难”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有实力的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不会接手的。再说现在上海售后房物业管理费的标准是沿袭1997年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早就核定的,并没有实施“商品化”、“市场化”,最近几年也没有考虑到物价水平、工资等水平发生的变化,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国退民进”的口号叫了十来年,至今不能全部“民营”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改制的设想 但是国有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终究是不能忽略的,可“民营”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即不同性质的资本结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成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各种形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成,并为适应竞争和市场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改制很有指导意义。

在上海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是三类:一类是由房管所转制的物业管理公司,这类企业由于缺乏完全的企业经营自主权,所以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和潜力,这部分企业面临着政企分开,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艰巨任务;第二类是由开发商建立的物业管理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经营自己开发的写字楼和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为主,在经营上有一定的垄断性,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类是适应市场需要而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目前这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对于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大都存在着主管部门多,人事关系复杂,办事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的主要经营者都希望通过改制来改变这一状况。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国有管理企业只能等待,希望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办法。

这样的物业管理企业已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现就第一类由房管所转制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谈点粗浅的看法。

物业管理企业“国退民进”是总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产权清晰的、条件成熟的,改制不会产生太多矛盾的,企业国有资本可以通过申请、审批、立项、资产评估确认、产权转让交割等规定程序,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从企业中退出,建立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而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只能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先采用部分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的方式,建立一种仍以国有资本为主,以全体职工持股,或者经营者持股,抑或有外部投资者参股的国内合资的股份制企业,这同样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

这样的改制方式,企业内部不会掀起很大的波澜,不会殃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售后房管理小区,不会产生大批员工同时下岗的局面。各项工作能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全体员工持股、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和外部投资者持股三种改制方式,笔者更倾向于由经营者、管理层根据职务、能力、承担的责任按比例持股。由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可以是企业总股本的49%,国有股51%。这样就可以避免管理层、经营者无所作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倾向,也可以避免人人持股、却没有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又能得到具有实力的母公司、上级主管、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植和有效的监督,一旦经营者缺乏应有的领导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竞争意识差,无力领导企业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的共同监督下,把不合格的经营者的股权转让、出售给有能力、有创新理念、能有效组织团队不断开拓创新的外部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同样引入竞争机制,给企业找到合适的经营管理者。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后,自然会带来决策机制的变化,激励机制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经营者、管理层风险意识、危机感、自主经营意识增强,使企业运行更贴近市场,减少盲目性,在管理制度上更加规范、严格,经营者寻找新业务,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积极性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需要制度、措施相配套 循序渐进的改制为充分发挥经营者、管理层的创造性、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却不能使企业的内部管理自然得到改善,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政治思想工作加以提高、保障。适时地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与企业改制、改革相配套的企业须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并加强日常的督促考核,切实搞活分配,以岗定薪,责权利相结合,各岗位必须纳入竞争机制,要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员工改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培养、录用、招聘人才,相对重要的项目设立AB角,调动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亦可为拓展市场储备人才。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制度和思想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树立品牌发挥作用。

上海威斯特物业经营有限公司是国内合资性质的国有企业,目前,经营者和管理层占了15%的股份,这几年经过内部机制的改制和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实行的是较灵活的分配机制,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实绩尽量挂钩,从而调动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市场拓展和经营管理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公司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业部、市场运作部、工程部、综合经营部、维修中心,同时因业务和管理需要成立了智能化公司和若干个子公司。公司的品牌已初步得到确立,在做实的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下属的各项目管理处、智能化公司、维修中心、综合经营部实行的是经营、服务管理全面承包责任制,管理职能下沉,充分调动各管理层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公司通过了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被评为上海市服务诚信先进单位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等很多荣誉称号,员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克服了体制的惯性影响,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在现有的条件下,国有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改制不一定非民营性质,混合所有制也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存在的必然。诚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干得非常出色,有很大的知名度,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关键是依据本企业的客观情况,适应形势的发展,克服为难情绪,求实、创新,就一定能适应物业市场发展的步伐。

上海威斯特物业经营有限公司 张亚平

第16篇: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现况,然后,通过对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针对问题,提出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主义的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断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改革;企业管理

国内媒体中曾经热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句非常值得同情的抱怨:“为什么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有企业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其实,全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大都也处于这一同样的尴尬处境。国有企业如果不赚钱以至亏损,就被批评说“经营不善,缺乏效率”;如果赚了钱,就被批评为“与民争利”或者“输送利益”。国有企业如果做强做大了,被批评为“垄断”;如果做不强做不大,则被批评为“没有竞争力”。对这样批评,国有企业往往抱怨,在公众舆论中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理解,横竖不是,左右无缘?但是,无论有怎样的批评和抱怨,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前行。为了解决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国有企业总是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像美国这样非常反感国有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得不采取了直接国有化的措施。可以说,全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都是“在批评和抱怨中前行”的。因此,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明国有企业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概述

国有企业,在基本内涵上是指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的企业;在外延上,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资本绝对( 以上)控股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企业更是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有主导的地位。国有企业决定了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国有企业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和所有方面,国有企业不仅在实现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在社会产品的消费中,作为集团消费,也是社会消费中最重要的力量。

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存在弊端

1、产权关系模糊

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各种财产权上没有明确的界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在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划分是不清楚的,产权划分的不清,使得各种产权的行使无法规范,使得各种产权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2、政企不分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下,政府不仅行使着所有权的职能,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行使着企业的经营权,政府往往取代企业该做的事情,而企业又在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做着许多本应由政府来做的事情。

3、由于政企职责不分,使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无限责任 因为企业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中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可能,也就无法对生产经营的结果负责。

4、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由于国家统负盈亏,国家统一规定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和升级幅度和比例,就形成了工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的局面。

(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我国的现行立法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范,为建立科学立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现行的国有资产监管立法,相当部分是在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定前制定的,有其历史局限性,已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没很好区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没很好区分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和行政监管。

第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行使,没有一个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监管部门。

第三,没有很好理顺产权关系,并依据科学的产权关系链条,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管。

第四,有些法规确定的国有资产监管基本制度具体规则的合理性系统性协调性不够,不能适应适度 有效监管需要,既保证监管到位,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运营和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不力、职工生活和精神面貌不佳,企业缺乏凝聚力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公司一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负责人,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其责权利不明确,因此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另一方面,也许是个人能力问题,或者是自身存在的其他问题,因而缺乏主见 ,往往对职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怕管事,怕得罪人。

(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高投入与能力不足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 ,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 ,包括购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 但是,我国无法筹措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技术专利越来越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要购买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二是引进技术,生产再引进,往往形成了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等一些技术专利的依赖,而始终走不出反复引进的怪圈。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

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国有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今后,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必须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数量。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1、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探索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

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1)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2)需要但不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他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并存的形式。(3)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一般采取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要努力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3、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

(1)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

a、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

b、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性和行权独立性。

c、对经营者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以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

(2)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a、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

b、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c、要对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定期披露。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明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职责据国务院批准的国资委三定规定,国资委有六项主要职责:

一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是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

五是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2、重点解决国资有效监管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理顺职责权限关系,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领导。

3、公开国资交易,客观公正地清算评估资产在国有企业转制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兼并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必须清产核资,不能由企业自评自估。国企转让时,必须搞好财务审计,必须经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当然,我们不能把正常交易中的低价格优惠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兼并和转让,有时是需要让利的。

(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今后,需要根据各个垄断行业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尚未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质性体制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1、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1)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应在企业特色上下功夫。要为打造本企业独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向前。

(2)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目前我国国企领导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

小结: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也暴露出来。

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如何做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问题,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条件下如何保证国有资本的地位和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问题,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人之间的合谋,如何避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需要继续分析和研究。只要我们能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内部的治理机制,推进国有企业外部机制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机制管理国有资产,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和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微观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吴家骏.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法人财产权[ J].经济研究, 1996,(2).[2]高明华.政府和企业的角色: 从权利配置角度的分析[J].经济科学, 1999, (1).[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 (6).[4]吕炜.资本市场对产权关系的整合及催化[ J].经济学家, 1999,(6).[5]崔世春.论财产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产权的关系[J].经济学家,1999, (3).[6]张凤林.寻求治理国资流失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家, 1996, (6).

第17篇:某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企改革和并轨等工作汇报

**区人民政府

现将我区国有企业改革、并轨和再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国有企业改革、并轨、再就业工作情况

(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初见成效。我区共有未改制区属企业138户,其中,工业企业58户,商业企业74户,建筑开发企业6户。全区未改制国有企业共有职工51563人,其中,在册职工27378人(在岗职工7118人,下岗职工20260人),离退休职工24185人。企业总资产34.6亿元,总负债45.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30.6%。2005年7月,市里将原建筑材料工业(集团)公司的12户国有企业下放我区,这12户企业共有职工6948人,其中,在册职工5373人(在岗职工4021人,内退职工1352人),退休职工1575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举全区之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有88户(原计划138户企业完成86户)完成了改制,占全年97户计划的91%。在改制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坚持三个结合。

第一,把推进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制定下发了《**区区属国有企业职代会(职工大会)程序》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经贸、劳动、财政、国资、工会等相关部门建

立联审会议,对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进行审议,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改革过程公开透明,程序合法有效。二是把安置好职工作为改制重组的条件之一,努力减少改制企业的下岗职工数量。**水泥厂有职工3759人,加上家属近1万人,职工的合理安置成为该企业改制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积极与兼并方进行沟通协调,最后兼并方承诺安排全部现有在岗职工重新上岗,并同意我们保留1%的股份作为“金股”,在企业实施经济性裁员等有关职工利益的决策时享有一票否决权,有效地保证了职工的利益。对所有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我们要求职工安置费用必须一次性发放到职工手里,是否入股由职工自主决定,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同时对退休职工预留费用一次性提出,交相关部门统一托管。三是针对并轨资金发放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企业改革工作推进组作用,深入企业,全方位、多渠道向职工宣传并轨政策,并设专人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对重点职工采取分批谈、个别谈、到家谈、找熟人间接谈等办法来做思想工作,确保经济补偿金顺利发放。

第二,把推进改革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把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作为一项基本要求。一是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评估工作。对全区所有国企都指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目前,138户企业中,已有124户企业结束清产核资工作,104户企业完成资产评估工作,有14户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工作,20户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工作。二是把改革当作一次盘活国有资产的有利契机,力争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国有

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如,水泥厂通过整体出售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印染厂采取出售部分资产的办法彻底解决了职工安置费用和债务链的问题。

第三,把推进改革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水泥厂、水产公司、三马贸易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面向社会公开招商,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区投资发展。目前,已引进吉林亚泰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邰州商会、香江集团、江苏金厦集团、南方实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正在和我们进行洽谈,有的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全区参加并轨的企业有129户,职工28328人,全部通过省审批。其中,市放企业95户,职工26503人,区属企业34户,职工1825人。在并轨人员中,进中心未解除劳动关系6223人,其它离岗22105人。经济补偿金总额2654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563万元,地方财政补贴7023万元,企业自筹9963万元,人均经济补偿金9372元。截止目前,第一批并轨企业43户、职工11562人中,已有27户企业、4766人领取经济补偿金,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分别占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的63%和41%。第二批参加并轨的86户企业职工16766人,经济补偿金已拨付到位。根据市并轨办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主要抓了四个落实。

第一,强化组织指挥体系的落实。为加强对并轨工作的领导,我们采取了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一名副区长具体坐镇指挥的

方式,从劳动、财政、国资、经贸等部门抽调8名处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23名工作人员建立了全区并轨工作组织体系。确定了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先易后难、规范操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分期完成的工作思路,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一企一议、一事一议逐一解决问题,为平稳有效地推进并轨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的落实。在市领导的关心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区做了深入动员和发动。先后组织6次由各企业负责人、劳资干部、财务人员参加的并轨业务工作培训,提高企业领导班子对并轨工作的认识,加深对政策的理解。督促各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轨方案,按照并轨方案积极组织推进,全面抓好落实。通过组织培训和宣传动员,全区并轨企业由年初的38户、5368人,提高到了现在的129户、职工28328人。

第三,抓好企业并轨措施的落实。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从领导到企业全面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坚持对并轨的每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对“三清一落实”、预案沟通、档案审核、资金筹集和资产变现实施跟踪问效,对重点企业实行包保责任制,对并轨工作推进实行通报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了并轨进度,呈现出职工要求并轨、企业积极参加的局面。

第四,抓好并轨所需资金的落实。我区多数企业处于无经营、无资金、无产品的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营不景气,陈欠又很多,并轨资金筹集困难。为此,我们指导企业立足企业内部解决,积

极寻找资产变现的路子。2005年两批并轨企业129户,共需资金26549万元,已到位资金 17371万元,资金缺口9178 万元。其中:第一批并轨企业43户资金缺口2622万元(含98年后市下放企业市财政承担33%部分缺口515 万元),目前第一批缺口资金从市财政借入2600万元已落实到位;第二批并轨企业86户缺口资金 6555 万元(含98年后市下放企业市财政承担33%部分缺口1298 万元),目前尚未落实。

(三)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我们把扩大就业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就业优先原则,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截止目前,已开发就业岗位35319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755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100人,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人数19000人的目标。

第一,注意发挥就业市场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了并轨人员的求职、接续社保服务窗口,不断拓宽劳动力市场服务层面。同时,做大做强具有特色的职业介绍服务品牌,通过这些叫得响、有信誉的服务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今年以来,全区已举办了120多场招聘大集,为3894家用工单位发布用工信息,提供用工岗位29717个,接待各类求职者125000多人次,录入市场人才库13212人,安置各类求职人员8815人。发挥了劳动力市场的主渠道安置作用。

第二,强化三级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重点打造了4个高效能、高水平的街道就业服务中心和16个平均使用面积45平方米的标准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极大地改善了

三级保障平台的硬件建设,强化了三级保障平台的承载能力。11月下旬,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现场会也将在**区召开。

第三,大力促进就业岗位开发。通过构建大型市场群、专营街,实施企业内部挖潜,进一步解决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积极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目前,并轨企业已返聘安置1011人实现再就业;通过社区安置5318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2112人,安置“4050”人员3206人。

第四,强化职工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全区培训资源的整合,形成公立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资源共享,将职业技能培训由区级层面向街道社区层面延伸,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瞄准市场,积极开展特色培训。聘请**区老艺人开办了手工编织培训班,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截止目前,已举办了此类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达721人。

第五,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成立了四个政策落实推进组,建立了政策宣传实施工作支持体系,加大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坚决杜绝优惠政策截留和中梗阻现象的发生,确保优惠政策落实渠道通畅。目前,全区已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优惠证28642个,已有587人办理小额贷款1174万元。

二、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并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虽然**区的改革、并轨和再就业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并轨资金缺口较大。一是98年后市下放的市属企业,市财政承担33%部分已到位26%,缺口7%部分为1813万元,其中,第一批缺口515万元,第二批缺口1298万元,呈请市政府帮助解决。二是第二批并轨企业86户,由于企业自筹部分资产变现滞后,目前资金缺口6555万元,请求市政府先行拆借,以保证并轨人员经济补偿金顺利发放,待资产变现后偿还。

(二)企业改制成本严重不足。我区有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19户,涉及职工19758人,约需安置费用59985万元。19户企业净资产为-138268万元,仅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就高达107704万元,没有改制资金来源。比如,同记商场有职工1025人,职工安置需要资金2569万元,该企业资产为零。省化建公司有职工2600人,约需安置费用4462万元。由于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本金2969万元,资产能够变现约3000万元,企业改革成本缺口较大。由于**区老小困难企业较多,可变现资产不足,国有资产收益很少,无法进行横向调剂,部分企业无法预留足离退休职工等人员费用。能否请市劳动部门特事特办,适当减免预留费用,将退休职工统一纳入市托管中心。

(三)企业不良债务回购困难。**区老小企业多,债务负担重。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与金融部门积极接触和沟通,或者是由于银行、资产经营公司确定的回购比例较高,或者是由于有些银行对不良资产没有相关的打包回购政策,使我们处理这部分银行债务时存在很大难度,部分企业因为债务问题导致改革难以进行。能否请市里协调法院和金融机构明确卸债政策,为企业改制

创造良好条件。

(四)内欠分期偿还较难执行。职工内欠原则上应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一次性解决。由于企业资产变现需要时间,区财政又无力垫付,很多企业都希望采取分期偿还的办法。但是,一些自谋职业的职工希望用补发的内欠补交个人应承担的养老保险部分,导致职工无法顺利与企业分离。能否请市劳动部门对那些与企业签订分期偿还内欠协议的职工,其个人应补交的基金,由企业与劳动部门签订代缴协议,解除职工个人改制前所欠养老基金的偿还责任,为分流职工创造条件。

(五)关于土地出让金的问题。我区国有企业改制成本缺口较大,应该采取“以丰补欠”的方式用土地出让金统筹考虑。土地出让金可能出现剩余的有恒森建材(占地30万平方米)、油漆厂(占地35万平方米)等企业,恳请市政府将企业国有土地出让金全额返给**区,由区里统一支配,以弥补改制成本的不足。

(六)社会稳定工作压力较大。我区28328人的并轨资金已拨付到位,相当一部分职工需要自谋职业,加之相当一部分内欠需要协议解决,以及包烧费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大规模发放经济补偿金,易发生不稳定因素。

三、下步主要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年初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

(一)全力做好并轨工作。进一步加大并轨工作力度,对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积极进入实施程序,力争年底前结束;对于

暂时不具备改制条件的关停困难企业,采取先行解除劳动关系、后处置资产的办法实现退出。进一步规范并轨资金发放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与职工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做好社保关系的接续工作,不留后患。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认真学习政策,做到吃透政策、把握政策、用好政策,确保年底前将经济补偿金全部发放到位,保持企业职工稳定,为全面完成改制工作打好基础。同时,积极做好资产变现工作,分期偿还职工内欠。

(二)继续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创新改革管理模式。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主要职责为代表区政府持有授权经营范围内企业的国有资产产权、股权和债权,实施企业重组,资产处置、银行卸债、项目运作。组建企业托管中心,统一处理无续存企业退休职工社会统筹及企业遗留问题。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对具备改制条件的27户企业,积极进入实施程序,力争年底前结束;对于暂时不具备改制条件的25户关停困难企业,采取先行解除劳动关系、后处置资产的办法实现企业退出。对于市新下放的10户国有企业,我们也将加大力度推进,力争尽快实现退出。

(三)扎实推进再就业工作。把改革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为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提供有效的职业介绍。对部分缺少就业能力的职工,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搞好小额贷款等有关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鼓励职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引导第三产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尽最大可能减少失业职工的数量。同时,积极推进就业实

名制和稳定就业,实现市场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三级平台体系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有较大突破,力争2006年挖掘就业岗位5万个,实现就业安置和就业培训分别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转型农民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区形成保生活、促就业、续保险的稳定和谐就业环境。

(四)积极做好稳定工作。我们将高度重视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不出现大规模上访和集体越级上访事件。一是强化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参与支持改革的先进典型,激发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二是深入企业,给职工讲清企业现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基本情况,使职工认清形势,坚定改革信心。三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改革政策深入人心,求得企业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四是针对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采取依法治访和说服解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把不稳定因素控制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改革工作平稳进行。

第18篇: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用工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种劳动合同制仍只是定性地表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对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这使得目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随意性较强,职工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恶意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现象。 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

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

职工的工资收入构成不合理从职工由企业所得全部收入的构成来看,货币化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种补贴、医疗费报销、住房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当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纷纷跳槽,这就使国有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国有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有的企业占有因行业垄断或资产占有丰厚而获得的级差收入。这些级差收入本应上缴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即使留在企业,也只能是归属企业发展基金,即归为国家的再投入,不能用于职工分配。而现在,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想方设法向职工分配这种企业得到的级差收入,这使得一些行业的职工工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企业。尤其是使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望尘莫及。从国有企业看,航空、邮电、铁路、金融、证券、保险、电力等行业的职工,不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优越。同这些垄断性行业相比,制造业、采掘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职工,则不仅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福利待遇水平也不高。这种悬殊的差异,固然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别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分配机制不同而致。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分配形式和途径,以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

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方面,建立规范社会劳动力市场,定期公布各类劳动力价格,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另一方面,企业对那些市场上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合适人才来源的,应确定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而那些市场上对某种岗位人员需求少于合适人才转载自安徽人事资料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19篇: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情况汇报

一、国有企业总体情况威宁县现有各类地方国有企业51户,纳入改革改制规划的43户。在册职工2484人,离退休403人,安置2081人,约需安置成本9000万元。这43户企业,几乎都处于停产业状态。企业负债总额高达1.4亿元,净资产不足4000万元(账面资产,非可变现资产)。

二、国企改革基本情况2003年9月,县水泥厂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转让了产权,企业转换了机制,247名国企职工转变了身份。以县水泥厂改制为标志的全县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五年来,县民贸大楼承包租赁使职工得到了实惠,羊街电站

一、二级站以资产置换实施股份制改造使企业重获生机,县物资公司被贵州久联集团整体兼并,25名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县政府招待所多渠道安置职工44人,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了一般竞争性领域。县外贸公司以资产置换身份,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已获得县政府批复,69名职工将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粮食系统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475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之后,县粮油工业公司、县工贸公司、金穗公司、粮贸公司相继进入改制程序,截至目前,423名职工已有380人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了工龄补偿金,与此同时,县酒精厂69名顺利退出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力关系,与社保部门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

第20篇: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是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思想观念转变滞后,思想和工作不能顺应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行政干预过大,产权界定不清晰,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等。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了产权式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命题,主张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一些大型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以及存在于垄断行业中的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个重大举措。

国企股份制改造,首先要严格遵守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原则,切实体现和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国有资本在股份结构中保持控制地位,其次通过产权明晰化与产权多元化来有效解决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不可转让的问题,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

一、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为了解决国家所有权主体行为行政化得问题,通过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和资本职能分解开,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使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为经营目标,并建立起有效监控,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1.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三权合一,必然使国家所有权的主体行为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政府职能分解后,立法权由人大拥有,由各级司法执法机构执行,用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行政权由国务院和各级行政机构履行,保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维护稳定的社会制度和执行宪法赋予的社会职能。由国家财政部和国资委代理国家行使资产所有权;国家发改委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计划,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依据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家收支平衡等目标,选择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

2.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理行使国有产权的职能,必须得到国家授权,国家的有关法律对这种授权的法定程序作出了规定,明确界定国资委在代理行使国有产权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并规定执行监督程序。

3.国资委的主要职责是直接对国有控股公司行使所有者职责;任命和提名控股公司主要负责人;向国有控股公司提出经营国有资产的大政方针;根据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对控股公司施加所有权约束,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模式。

4.全国人大作为委托人,必须对国资委代理管理国有资产的行为实行有效监控,主要是:决定机构,任命主要负责人,提出指导方针,设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指标。

5.从新评估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资产价值主要取决于该资产的重置价格,国有资产的评估必须公正、客观,充分考虑地产及无形资产的价值。重估后按一定面额折成股份,获取股息,形成新增国有资产的投资资金来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总体思路,那就是中央和地方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力,义务和责任向统一,管理资产和管

人管事相结合。

首先,新的国资委代表国家使完整意义上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其次新国资委行使的是一个出资人的职责,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能否实现政企分开,关键是能否实行政资分开,国资委不仅仅履行出资人职能,而且应从政府的行政系列中脱离出来,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仅仅是以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为己任。当政资真正分开后,国有企业就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只要是合法经营,政府就无权干预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在此,新的国资委拥有实实在在的人权和事权,又必须对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最后在新国资委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平等的产权关系。让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又能保护出资人的利益。

二、在政企分开,产权界定以及产权主体行为资本化的前提下,必须解决所有权集中化

与股权分散化得矛盾。

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行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的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条件。控股公司既可以由国家独资建立,又可以在国有资本保持控制地位下吸收多元化投资主体组建,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产代理机构,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为了强化经营国有资产权力与义务相对称的关系,国资委通过竞价招标方式,转让国有股控股权,而不应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操作国有股的风险收入是控股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因此控股公司根据风险尽量小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得原则,寻求最佳的控股方式。

三、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

公司产权独立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条件。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股权分散化成为可能,国有股的收益权和控股权相分离后,国资委通过持有准股票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股公司通过买卖股票调整持股结构,并不妨碍国家所有权的拥有。为了降低持股风险,控股公司不断跑出或买进股票以调整持股结构,这无疑是能促进股权分散化及持股主体多元化。

四是公司产权独立化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法人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经营法人资产,实现所有者利益。国有资产第四层次授权经营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提高资产营运效率。

1.股东会的职责: 股东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股权持有者行使决策的最

高的权威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修改公司章程;讨论和批准公司年度报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定公司和解散,讨论董事会关于增减公司资本的建议;选举公司董事会提出鼓励分配方案等等。

2.董事会的职责: 由股东会产出的董事会行使下列职责:决定召开股东大会及执行股

东大会决议,审核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作出执行有关公司业务的规定。审议公司年度财务决算,鼓励分配及弥补亏损方案,制定公司增减资本和发行公司债的方案;制定公司分离、合并、终止和清算方案。选任监督和解聘经理人,并决定他们的报酬和奖惩等。

3.监事会的职责: 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

常设机构。监事会行使下列职责,监督执行公司业务的董事会有无违背公司章程及

股东决议的行为,随时请求董事会报告公司业务情况,调查公司资产状况等。如果监事会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或从事违法活动,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监事会应付连带赔偿责任。

4.总经理职责: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业务总负责人,经营管理权的总代表,是公司的法

定代表人。主要职责是执行董事会决议,主持公司日常业务,代表公司签订业务合同,提名中级管理人员并报董事会批准,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业务情况,提交年度报告等。

股份公司制根据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权责分明的原则,依据法律制定公司章程,形成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权责明确,各是其职,有效行使决策监督和执行权,因而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
《公司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