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普京政府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特点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5: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普京政府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特点及影响

王晓泉

 2012-09-06 10:59:22

来源:《当代亚太》(京)2005年04期

作者简介:王晓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出谋略性、务实性、次要性、机制性、稳定性等多重特点,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经济一体化等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此加以分析,找出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就中国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策略进行思考。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对东北亚的关注非常有限,并没有在实质上将东北亚提升到其外交战略依托点的高度,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该地区对俄罗斯实现大国目标的重要意义。普京就任总统时,俄罗斯西部和南部的地缘安全空间已被剧烈压缩,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资本在美国遏制战略的进逼下正被蚕食。俄罗斯西部战略安全环境的恶化刺激了其对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进取。普京已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影响,才能发挥出俄罗斯欧亚大国的独特作用,为俄罗斯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路。普京突破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局限,试图确保该地区成为俄罗斯安全稳定的可靠后方,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期望通过在东北亚地区开展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外交,推动多极化世界的早日形成,使俄罗斯能够积累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独立一极的综合国力。

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植根于叶利钦第二任期的东北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东北亚在俄罗斯外交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将其视为实现俄罗斯外交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谋略性(或灵活性)

突出谋略性是普京不同于叶利钦东北亚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普京之所以一改叶利钦时期僵硬的外交方式,注重外交谋略的应用,是因为其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对美外交的失败和综合国力的下降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外交资本,只有采取谋略性的、有时甚至带些投机性的外交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外交目标。俄罗斯历史上素有衰弱时期依靠谋略性外交维持大国地位的成功先例。普京东北亚外交的操作策略同其总体外交策略相仿,注重诱压结合,并带有一定的机会主义色彩。普京在东北亚的能源外交和危机外交很好地说明了俄罗斯东北亚外交中的谋略性。

1.巧妙利用俄罗斯能源丰富的优势,展开能源外交。普京深知俄罗斯能源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意义。需求量大和来源单一是中国能源安全中的两大问题。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2004年10月底出台的一份题为《关于石油、能源的国际形势及日本战略》的研究报告重点建议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把俄罗斯置于仅次于中东的位置(注:《萨哈林岛成为中日能源新争端》,载《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1月11日。)。因此,普京一方面积极倡议一些能引起东北亚国家强烈兴趣的能源合作项目,如铺设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州联通中国东西部最后连接南北朝鲜的油气管道计划,在日本北海道与萨哈林以及俄大陆架之间架设海底隧道来输送油气计划,伊尔库斯克州维克金气田向中韩两国供气计划,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计划等,希望借此吸引东北亚国家提升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巧妙地把握这些能源项目进展的节奏,以便达到施加压力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远东输油管线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了“拖”的做法,既不为维护商业信誉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中方倾斜,也不为谋取巨额外资向日方倾斜,在长时间的沉默后抛出折中的“泰纳线”方案,但又不急于批准。俄罗斯这样做除了经济上的权衡外还有政治目的,既为美日控制未来东北亚能源格局以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设置障碍,显示俄罗斯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使美日因过度失望而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戒心加重,加大对俄的遏制。

2.巧妙地利用朝核危机显示独特作用。1994年,第一次朝核危机尖锐化。对此,叶利钦政府的反应较为谨慎,只是在支持美国或不得罪美国的情况下谨慎地表示不同观点。2002年10月朝鲜非正式承认有秘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此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一改叶利钦支持美国而向朝施压的做法,开始两面讨好。普京认为一味支持美国不会赢得美国的回报,反而会失去朝鲜的信任,丢掉利用该问题对美施加影响的机会;朝鲜半岛出现动荡局势不利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美国借机将朝鲜纳入势力范围,俄罗斯东部安全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另外,朝核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地区核竞赛和核扩散,甚至局部战争,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在对朝核危机的表态方面,俄罗斯标榜自己“不偏袒任何一方”:一方面坚持朝鲜无核化主张,以达到迎合美国、稳定局势、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张和平解决危机以区别于美国的对朝政策,赢得朝鲜的好感。在外交操作上,俄罗斯加大对朝外交的力度,频繁地派出高级官员前往朝鲜斡旋,对朝鲜表示同情,甚至表示愿意“为朝鲜放弃导弹开发做担保人”(注:王郦久:《俄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与“六方会谈”》,载《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4期。),同时开始逐渐恢复和提升俄朝政治和经济关系。俄罗斯充分重视中国在朝核危机中的作用,通过多层面地做中国的工作取得中国对俄罗斯参与解决朝核危机的支持。俄罗斯大力推动朝核“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希望以此得到日本和韩国对俄罗斯在东北亚政治作用的认同,并使“六方会谈”机制演变成有俄罗斯发挥重要作用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二)务实性

普京东北亚外交中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外交服务于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强国是普京的施政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普京意识到美国之所以有时对中国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是因为中美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度已非常高。普京深知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该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与东北亚诸国的密切合作。普京称:“要深化同亚太地区关系的对外政策,应当把它同解决内部任务,同发展俄罗斯的潜在利益以及利用这些联系来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注:《普京外交:欧洲首要,亚太关键》,中新网,2004年10月13日。)因此,普京执政后,极力推动该地区领导人走出国门与东北亚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处理同东北亚国家关系的问题上,普京尽量减少缺乏实际内容的政治会面,给东北亚国家领导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俄罗斯只对推进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感兴趣。

其次,突出操作的阶段性和均衡性。为推进经济合作,普京政府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以使俄中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结构更加符合俄的需要,同时又照顾现实可行性,为俄中经贸合作规定了阶段性目标。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俄罗斯能源吸引日本,试图以能源合作为突破口,分阶段地推动俄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在处理与东北亚国家关系方面,普京制订了均衡发展的朝鲜半岛政策;处理俄日关系时既不因为日本对普京访日的超规格接待而对俄日关系的发展过于乐观,又不因为日本在政治和经济挂钩的问题上不让步而放弃对日本的重视,而是努力保持俄日关系平稳发展的势头;小心地借助中国在东北亚影响的同时,注意对美和对日外交的运筹,既避免俄罗斯成为中国手中的牌,又尽量使中国成为俄罗斯躲避美国敌意的挡箭牌。

(三)次要性

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局势、国际组织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因素对俄罗斯的发展影响巨大。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使俄罗斯“弱而不乱”,将俄罗斯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进一步巩固冷战成果,以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俄罗斯要想发展经济、确保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都不得不同美国周旋。美国的主要盟友在欧洲,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在欧洲,美国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重点地区也在欧洲,而在东北亚地区只有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对俄罗斯构成潜在威胁,而在近期俄罗斯与中国联手改变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俄罗斯国家安全重点在其欧洲部分。俄东北亚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其东部地区成为稳定的后方,避免出现腹背受敌的态势。

俄罗斯将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确定为其强国政策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获得西方首先是美欧的认可。显然,依照目前的综合国力,俄罗斯要获得西方认可非常困难。俄罗斯充分认识到其地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将确保地区大国地位作为过渡阶段目标。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与朝鲜有着传统友谊,与中国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韩国亦建立有伙伴关系,对日本则有制约手段——能源和领土问题。因此,俄罗斯完全具备成为东北亚大国的资格。

俄罗斯欧洲部分是俄罗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俄罗斯的国家财富、人口和大型城市都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俄罗斯真正走向强大的关键在于对西部工业的结构性改造和投资,这就需要同样位于欧洲的发达国家以及美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能提供宝贵的能源等创汇资源,但俄罗斯不可能仅仅依靠能源出口成为世界强国。东部资源的意义在于为西部工业改造提供原始积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邻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虽然都是经济大国,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日本由于领土问题不可能大规模地对俄投资,韩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俄罗斯从东北亚邻国获得资金的期望值相对小于欧洲。

(四)机制性

停战机制和美日韩安保同盟机制作为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安全机制,已经完全不适应东北亚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其被新的安全机制取而代之是历史必然。俄罗斯非常重视新的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希望该机制可遏制其他大国在东北亚的霸权图谋,使该地区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平衡,确保俄罗斯不至于因为衰弱而失去在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力,甚至希望俄罗斯能由此充当连接欧亚两个集体安全机制的“中间环节”,发挥独特作用。早在1992年叶利钦总统访韩时就提出建立“东北亚多边磋商机制”的建议,其要点包括建立“地区冲突调解中心”和“地区战略研究中心”(注:海运、李静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俄罗斯还提出建立俄罗斯、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朝鲜六国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并着手与有关国家磋商。但是俄罗斯当时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东北亚国家的广泛响应。“1996年4月,俄罗斯外交部首次提出解决半岛问题的‘2+2+2’对话模式,即形成由朝韩、美中和俄日参加的六方会谈机制,共同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但这一建议遭到美朝双方的婉拒。”(注:王郦久:《俄朝鲜半岛政策的调整与“六方会谈”》。)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为俄罗斯推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机遇。俄罗斯敏感地意识到,“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渐趋成型的过程”(注:杨伯江、季志业等:《东北亚安全机制:现实与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2003年8月,俄罗斯在一系列的穿梭外交和中国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六方会谈”。俄罗斯对“六方会谈”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地与各方特别是中国进行沟通,努力显示其重要作用。目前,“六方会谈”作为解决朝核危机的一种多边对话机制已被东北亚各国认可,并开始朝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方向演变。

(五)稳定性

普京的东北亚政策之所以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是因为其源自对叶利钦东北亚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比较符合俄罗斯国情。普京确定了国民经济翻番的战略目标,东北亚外交服务于振兴俄罗斯经济的任务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和对俄罗斯的遏制政策短期内不会改变决定了俄罗斯将长期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发挥大国影响和发展经济。俄罗斯对中国的强大虽存有戒心,但同时认为中国要强大到对俄罗斯构成实质性威胁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中俄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对俄友好政策具有长期稳定性,俄中友好合作的基础因此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于日俄关系,因北方四岛问题在短期内不具备解决的条件,日本的“均衡扩大”原则短期内不会出现重大调整,日俄关系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危及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最大因素是朝核问题。鉴于该问题的解决正在沿多边政治协商的道路迈进,其引发地区动荡迫使俄罗斯调整东北亚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的影响

(一)对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将促进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遏制美国在该地区建立霸权,进一步巩固俄罗斯作为东北亚地区大国的地位,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使该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安全格局。在美日中俄四边关系中,俄罗斯与中国为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而相互借重,构成了对美日同盟的制约,使该地区大国力量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构成了该地区形成多边安全机制的基础。俄罗斯善于利用能源和地理的优势吸引东北亚国家,善于巧妙地进行朝核危机斡旋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保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稳定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俄罗斯在朝鲜半岛无核化、消除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和裁军等问题上与东北亚大多数国家目标一致。俄罗斯的配合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二)对多边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将有力地推动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将充分利用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通过开发大型能源和交通运输项目使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俄罗斯学者指出:“俄远东地区的石油开发把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的资金、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注: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形成及其前景》,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第6期。)俄罗斯将继续积极参与各种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方案,如“东北亚经济带”、“日本海经济带”、“黄海经济带”、“图们江方案”等。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强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政权控制,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地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寻找吸引外资的突破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将有所加快,成为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结合部。

(三)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俄对华外交的两重性将更加明显,一方面将中国当作应对美国建立地区霸权图谋和解决地区问题的可以依靠的战略伙伴,另一方面又将中国当作躲避美国敌意的挡箭牌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对手,试图将中国推到对抗美国的前台和防范中国的举动仍将时有发生。中俄经济合作水平虽会稳固提高,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有防范心理,如果中国不善于应对,中俄在能源和军事技术工业等重要领域的合作将不会一帆风顺。

关于应对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普京政府东北亚政策实施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

1.内部积极因素。首先,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东北亚国家发展所必须的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拥有连接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军事工业基础。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依赖度正逐步加强,因此俄罗斯政府手中的“能源牌”对实现其东北亚政策具有重大价值。其次,普京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包括设立联邦区、更改地方领导人选举办法、对地方议会的改革等,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垂直领导能力将得到加强,从而有助于中央在该地区的政令畅通。

2.外部积极因素。首先,朝核危机为俄罗斯实现东北亚政策目标提供了契机。朝核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危及俄罗斯东部安全环境的稳定,为美国颠覆朝鲜政权、将朝鲜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提供了机会,似乎对俄不利,但实际上朝核危机为俄罗斯强化其在东北亚的地位提供了契机。朝鲜不是伊拉克,如果中国和俄罗斯强烈抵制美国以武力手段解决朝核危机,美国将不得不另图他策,原因是美国的一意孤行将导致比伊拉克战争严重得多的后果,甚至引发大规模局部战争,同时也会遭到韩国甚至日本的反对。朝鲜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有恃无恐地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因此,如何在不采用武力的情况下迫使朝鲜就范是美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办法就是拉住对朝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向朝鲜施加压力,使其意识到如果不同意中国和俄罗斯的调停,朝鲜将独自承担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次,中国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惟一与俄罗斯战略环境相近(既面对美国遏制战略,又面临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等诸多难题),有着巨大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协作伙伴。虽然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感到恐慌,甚至萌发在未来联美遏华和联日遏华的想法,但是俄罗斯承认,在今后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是其谋求成为多极化世界中重要一极,以及解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时可以提供巨大现实帮助的可靠力量。正是有了中国的帮助,俄罗斯才迅速地得到东北亚国家的认可。

3.内部制约因素。首先,远东和西伯利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不配合中央的东北亚政策的实施。比如在石油管线走向的问题上该地区的大部分联邦主体赞成日本提出的安纳线方案,只考虑局部利益,而不考虑对中俄互信的危害。在中俄边界划分、俄日领土争端问题上,该地区领导人不顾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的需要千方百计地干扰中央做出决策。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中国的重要性远大于日本,但由于日本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公关投入力度较大,该地区联邦主体的领导人多数比较亲日,而对中国的态度却不够友好,甚至不顾中央对华友好的外交方针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其次,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基础较差,作为开展经贸合作必要条件的法律基础不够健全,投资环境和社会安全环境较为恶劣,官员腐败、警匪勾结、官商勾结、经济秩序混乱、黑帮横行的情况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该地区市场经济意识淡漠,“外国投资有时被议论为世界帝国主义发财和俄罗斯衰退的特别渠道,把世界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要求看成是对俄罗斯内部事务的干涉”(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载《东北亚学刊》2004年第18期。)。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制约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

4.外部制约因素。首先,美国虽然感到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而且这一影响有时会帮助美国解决棘手的地区问题,但是出于遏制俄罗斯战略的需要,美国仍将继续削弱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地位,限制俄罗斯的作用,离间中俄关系,扰乱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目标的实现。其次,日本与俄罗斯由于存在北方四岛问题,不会轻易放弃坚持多年的以经济合作压俄让步的策略,而俄罗斯迫于国内压力近期不会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做出较大妥协,日本因此在近期内不会与俄罗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以及其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都将受此影响。

(二)对中国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中国对俄外交应当更为灵活,善于调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的制约因素和积极因素为中国服务。

1.充分利用俄罗斯因素推动对中国有利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早日形成。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策目标是在该地区建立霸权,并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兴。为此美国力图通过“把美韩、美日双边同盟关系扩大为‘美日韩多边大联盟’”(注:李华:《“停战机制”困境及其出路》,载《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安全机制。这客观上为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限制美国的霸权图谋提供了理由。在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机制问题上俄罗斯较为主动,对中国的借重较大。朝核危机使美国意识到在东北亚安全问题上排除中国和俄罗斯的参与未必符合美国的利益。俄罗斯的积极主动和美国的有限度妥协为形成有中国和俄罗斯参与的新型的地区安全机制创造了契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俄罗斯希望新型地区安全机制能限制美国霸权,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中国应充分利用俄罗斯这一愿望,给俄罗斯以必要的协助,使俄罗斯能在此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应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在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的问题上也有防范中国的考虑,建立新型地区安全机制的过程是与美国斗争的过程,因此应注意提防俄罗斯暗中运筹利用美国、日本和朝鲜等因素遏制中国在新型安全机制中作用的企图。

2.在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时应重点加大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合作的力度,争取达到发展中俄关系、拉大俄日距离和消除“中国威胁论”负面影响等多重目的。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有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如能与该地区成功地开展大规模经济贸易合作,可大幅度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普京将远东和西伯利亚视为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战略依托点,对该地区的扶持和控制力度加大,将从东北亚国家“吸引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作为其东北亚外交的重点目标。近年来,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导人对中国商品的积极作用以及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性认识趋于客观。俄罗斯专家指出:“在90年代前期的商品危机和其后同中央经济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中国在满足远东实际上已经空空的食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注:[俄罗斯]拉林:《俄罗斯远东在东亚:外部影响与协作问题》。)另外,个别地方领导人已开始正视中国劳工的作用,不再惧怕与中国开展劳务合作。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利用中俄良好的政治关系加强与该地区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顺利开展与该地区的合作应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应同时在俄罗斯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对俄罗斯中央政府的工作相对容易些,因为中国的意向符合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需要。应当注意的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方主义根深蒂固,俄罗斯中央政府要实现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强有力的控制尚需时日。中国应正视这一现实,大力加强对该地区地方官员、精英和媒体的工作,借鉴日本等国家在该地区的公关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社情、民情的新方法。其次,与该地区的经贸合作应逐步展开,加强政府引导、统筹与支持,改变中国沿边地区与俄罗斯交往中的盲目自发、混乱无序的局面,与此同时要注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是指符合中俄关系需要、各方面较为成熟的大型项目,如大型发电厂、木材基地等。“线”是指符合中俄战略需要的领域,如能源领域等。“面”是指与该地区的整体经贸合作。政府应重点扶持大型项目,围绕大型项目将该领域的双边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进而辐射其他领域,带动整体经贸水平的提高。

日本出于对战略利益的考虑和领土情结,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非常重视,制定有明确的战略。应当承认,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该地区地方官员和民众亲日的比亲华的多,有些地方官员甚至受到日本的蛊惑产生仇华情绪,“中国威胁论”在该地区也广有市场。2004年在远东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喜欢中国的居民只有9%,喜欢日本的居民有44%;33%的居民认为应同中国发展关系,48%的居民认为应同日本发展关系(注:曲伟:《俄罗斯民意测验对中国的看法值得注意》,载《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5期。)。但是,北方四岛问题作为阻碍俄日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尽快深化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建立和巩固在该地区关键行业(如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这样既可以利用俄日矛盾先于日本占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关键领域,又可以弱化日本为解决领土问题对俄使用经济手段的效果,减少俄罗斯对日本在经济方面的需求,达到促使俄罗斯强化对日立场的目的。

另外,该地区与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边界线两侧在人口数量、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反差巨大,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的主要流行地。中国如果能有效地与该地区开展合作,赢得该地区的友好与信任,无疑将有利于消除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3.应对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时要灵活务实,“诱”、“压”结合。应当对普京东北亚政策中的谋略性、务实性、稳定性、次要性、机制性等特点和对华政策中“诱”、“压”、“躲”、“防”等手法有充分认识。“诱”是指俄罗斯通过在台湾问题等中国政府敏感的问题上对华提供有力的支持引诱中国坚信俄罗斯是中国可以依靠的强大邻国,使中国愿意帮助俄罗斯发挥大国影响。如在俄罗斯的外交努力下,中国帮助其成为美国认可的解决朝核危机的参与者。“压”是指俄罗斯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或中国感兴趣的问题压中国在经济合作、支持俄罗斯入世等问题上做出让步。如俄罗斯将对华军售与民品销售挂钩,试图压中国增加俄罗斯机械产品的进口;在*喇嘛访俄、中俄石油管线建设等问题上和中国打“太极拳”,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躲”是指俄罗斯在处理对美关系时,经常试图拿中国作“挡箭牌”,使中国承受更多来自美国的霸权压力,或是在与中国协调处理国际事务时,不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与中国通气就突然出现立场上的重大变化,获取自己的利益或将损失降到最低,却将中国置于尴尬的境地。比如,在与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斗争中俄罗斯未与中国协商就突然做出妥协。“防”是指俄罗斯尽量防止将中国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或尽量推迟中国变为俄罗斯现实威胁的时间。比如,俄罗斯始终不将俄罗斯近期研制的先进武器出售给中国;多次呼吁中国消除历史教科书和地图中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痕迹,试图使中国人民从感情上认可中俄边界的既成事实;俄罗斯试图扩大东正教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的影响,来对未来可能的中国移民进行“精神占领”。

因此中国既要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合作,又不能背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包袱”,防止俄罗斯籍此施加压力。对俄外交不能一味地使用“拉”的手法,在俄罗斯最为关心的问题上表示支持的同时要提出我们的适当要价。“诱”也好,“拉”也好,目的都是双赢互利。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普京描绘俄罗斯蓝图

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和特点

(俄罗斯外交论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

普京计划和俄罗斯发展战略

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实力评估

普京政府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特点及影响
《普京政府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特点及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