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0: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治体制建设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对此,他用“六个确立”来予以概括。“第一,确立了总统的地位和权威;第二,确立了政权党的主导地位;第三,确立了国家对寡头的控制;第四,确立了主权民主观;第五,确立了今后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第六,确立了国家发展方向的继承性和社会性。”

会上,许多代表对普京卸任后其诸多理念的继承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关普京政策的传承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虽说是一种大势所趋,但其政策是会变的,比如与西方的关系,因为与西方对立,回到冷战期,这根本不是俄罗斯的想法。有关对俄罗斯转轨评价问题,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变化比较缓慢,其中制约因素很多,另一种则是以新的角度去考量俄罗斯发展问题。对当代俄罗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去看,俄罗斯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世界大国中找不出第二个,它完全可以凭自身资源优势去解决发展问题,它的能源取之不尽,是其外交的支撑基础。俄罗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发展,并已在提倡创新性发展,外交政策提倡竞争力,经济发展也提倡竞争力,普京任期结束之前,重点是谈两个调整,对外调整其大国地位,对内侧重经济建设调整,从而创造一种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局面,包括发展规划。”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键研究员针对俄罗斯未来政治局势发展中存在的变与不变问题概括为六个方面。他指出:“一是俄罗斯发展至今变数很大,但这次政治选举没有变数;二是俄罗斯的总统继任者存在变数,但新议会政党中没有大的变化;三是普京的去向还有较大变数,但普京的治国方略不会有大的变化;四是普京能否重新回到总统职位有一定变数,但普京通过某种方式继续影响俄罗斯是无疑的;五是后普京时代的外交会有一些变化,但其内政不会有大的变化;六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会有变数,但是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会上,一些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当 代俄罗斯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唐朱昌教授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趋势特点归纳为三要点:一是必须维持经济强势增长的惯性态势,二是经济质量短期内难以提升,三是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能增强。在阐述自己观点依据时,他指出:“第一,实现俄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是俄罗斯政府上下的基本共识,是‘硬约束’,将促使俄罗斯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上升趋势,延续目前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达到GDP年均保持7.2%以上的增长目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将不断得到显示,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方面;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显现。第二,GDP翻一番的‘硬约束’使俄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上面临两难选择,其结果是牺牲经济增长的质量换取经济增长的规模,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企业粗放经营惯性的交织与互动,使资源密集型经济及其衍生的弊端成为俄经济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痼疾,企业总体微观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对俄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除经济增长模式、结构不合理和质量不高之外,其固定资产持续老化 和投资资金不足、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非均衡’、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风险增大等都是制约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佩华研究员在发言中对普京执政期俄罗斯经济结构的非效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俄罗斯产业结构呈现一种非效益性,原先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现在重工业基本没有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还在延续,并且没有大的改观。投资依然还是以资源领域为主要投资,其他方面的投资相当少,尽管2006年投资额达到300多亿美元,但其投资结构差距相当悬殊。由于贸易结构畸形还在发展,其他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少,而且影响了周边贸易。鉴于其产业结构非常脆弱,一旦外部行情发生变化,其内部经济也会发生大的变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军梅则认为:“从经济发展来看,能源已经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标点,一方面可以提高俄罗斯国民收入,拉动其内需,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外汇储备和稳定基金。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比阿拉伯国家先进多了,如果抓住油价上涨这个机会的话,俄罗斯不仅可以为自己经济发展积累资本,而且同时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创新技术所需资金的保障,实现其经济崛起战略目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转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新 教授从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对俄罗斯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关系,尤其是普京执政期的制度改革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俄罗斯制度变迁过程中,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移植性就很差。所谓非正式制度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这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很难改变的。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一旦这个国家走上某条道路就很难再改变,在新经济学中称之为路径依赖。在俄国历史上,从彼得一世和二世,包括90年代的改革来看,每次改革它都是八面清洗,固有的思维方式使之脱离了欧洲,改革又使它回归欧洲。历史上出现的每次西化都使社会变成一种无序的状态,每次回归则都带来了秩序。由此可见,由于这些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不管普京是不是继续掌权,它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从俄罗斯历史过程来看,俄罗斯集权程度最高时便是它经济高速增长时,而其弱化时也就是其经济衰退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制度移植与本土的非正式约束形成了冲突造成俄经济改革失败,普京的‘拨乱反正’使其制度改革与本土非正式约束紧密结合,便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制度基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则对如何去看待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要打破一些传统理论的模式去评价俄罗斯。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普京不仅从政治上控制了俄罗斯,而且通过行政与市场结合手段逐渐将俄能源、军工、通讯、交通、航空制造和船舶制造等涉及国家命运的战略行业控制在了手中。都说俄罗斯产业结构脆弱,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只要中国的经济不垮台,只要世界经济在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就势必在增长。俄罗斯的能源按照现在的增长幅度还可以开采50年,更何况它地下还有很多没有探明的油气储藏。所以我们不要指望他能源不行了,如果其能源枯竭了,要垮台了,那么我们的经济就非常不行了。所以我们要以这种思路去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普京已经对石油价格的下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它的稳定基金,该基金总额已超过了1 00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的发展结果是不合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这种强劲的势头谁也挡不住。怎样去对待在这样强劲经济支撑下崛起的俄罗斯,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双方之间已经存在了一个激烈的竞争关系。”

会上,与会者对俄罗斯政治走向,尤其是普京卸任后的去向及其接班人问题予以了较大关注。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原社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盛世良研究员在发言中就此问题及俄今年总统选举形势予以了大致预测,并就“普京之后是普京”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指出普京卸任之后,无论谁出任下届俄罗斯总统,他都将继续保持其政治影响。他认为:“普京是否回归政坛,我觉得,有其三大保证,第一是干部保证;第二是政策保证;第三是计划保证。普京执政八年制定了八个发展计划,并且一些长远目标都跨越了2008年。2005年提出四大社会工程,2006年提出人口工程,完成期为十年。2007年又首次提出为期三年的发展计划。政府对2020~2030年已定下经济目标:至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人均GDP将从现1·2万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至2030年则达到4万美元。所以,从短期局势与中期趋势来看,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趋势是有计划保证的,后普京时代的权力架构已经形成,八年执政已经探索出一个符合国情民意的发展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研究员就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结构特点与趋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俄罗斯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结构由原来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化;二是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从这样的社会结构去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判断结论:第一,俄罗斯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俄罗斯长期以来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延续,在某种意义上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体现。这个遗产的惯性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消除。第二,从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社会实践对比表明,鉴于俄罗斯社会市民的‘横向相互关系’薄弱,俄罗斯的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治理。普京执政时期强化社会的纵向相互关系,增强了俄罗斯社会对自身历史文化遗产的肯定和依赖,将对俄罗斯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第三,俄罗斯社会结构决定了其社会公正模式是以‘合作和互助’为大众心理取向,而不是以西方新教伦理为基础。普京执政时期提出的所谓‘政策社会化’,正是体现了对这种俄罗斯社会公正模式的取舍。第四,民众在对待政府和普京总统信任程度上表现出很大差异,说明俄罗斯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结构,但俄罗斯更需要完善国家的权力架构。第五,俄罗斯的政治是精英政治,精英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主体。普京通过打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所谓旧金融寡头,完成了自己在精英层的布局,形成了以强力部门成员为主体的精英层结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立凡着重就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活动现状、对俄大选采取的手段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俄罗斯大选之前,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往往会加大其活动力度,对普京主权民主制度说三道四,采取一些惯用手段,干扰选情和社情,譬如:以一些人权组织散布评论,或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办论坛,包括组织一些学术机构举办国际会议,通过会议影响来抨击俄罗斯的权威统治;以一些非政府组织名义对俄部分政府官员进行拉拢,利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构建民主大联盟等。但自‘颜色革命’之后,俄罗斯政府对在俄非政府组织加大了控制,采取了各种立法和行政措施。尽管非政府组织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但俄总统选举前夕,在俄的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绝不会罢手,停止其活动,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攻击俄政府。”

二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的外交走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普京执政期的外交战略及俄美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指出:“普京的外交政策与前任相比有一个很大的战略调整。其特点概括起来为八个字:独立、自信、进取、务实。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在外交思想上出现了欧洲大西洋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的争论。第二,外交由原来的退让到现在的强硬,从被动到主动。第三,在外交布局上,由局部的弱点到全方位的优点。第四,从盲目追求大国地位到注重地缘战略的经济利益。第五,由浪费资源到保护利用资源。”

石泽研究员认为,俄罗斯的外交转变与其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密切相关。就俄罗斯外交战略而言,其地缘政治是两个层面,一是独联体,二是欧洲,但俄美关系是影响俄罗斯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俄罗斯改善与美关系是有变化过程的,先是通过退让和妥协,以求得改善关系,如今则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想与美改善关系,但其目的并非跟美国人对决,回到冷战,而是寻求同美国一个平等的合作关系。美国多年一直奉行对俄挤压政策,但俄罗斯并未被压垮,反而发展了。这与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所面对的机遇,或者其领导人的智慧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当前俄美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俄罗斯和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立加剧,这种对立已经使双方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情况。第二,俄罗斯对美国表现出空前的抗争态势,这表明俄罗斯在力求改变其对美妥协和退让的做法,而且改变不平等关系的模式,这些模式受到了俄罗斯的改变。第三,俄美军事竞赛已经拉开序幕。双方在军工领域的冲突可能对未来的双边关系构成直接的影响。第四,俄罗斯借助多边对美国实施反制,这是普京的特点。俄罗斯作出调整与美关系,实际上是对西方国家的政策,也包括对独联体政策和对中国政策。但尽管俄罗斯与西方矛盾凸现,但还没有突破冷战后这种非敌非友的关系。在应对非传统威胁方面却又面临一些共同的利益,必须借助各自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傅勇从全球层面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发展的国际环境及对外政策走向,她认为:“从全球层面来看,涉及五个方面。 首先,全球经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对俄罗斯发展非常有利。其次,对俄罗斯的外部军事威胁相对减少许多,即公开的大国集团对俄罗斯的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非常低,俄罗斯没有永远的敌人。第三,目前的国际体系是以单独体系为主的,这种体系对俄罗斯构成一种威胁,美国利用其军事实力对别国实行军事打击,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下去,会出现一个真正的多极世界,一个多层次的国际体系。第四,能源始终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未来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可能会得到缓解,俄罗斯对此是充满信心的。第五,由于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与世界经济发展将愈加密切,但也存在一部分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地缘政策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军副研究员着重就俄罗斯国家地位及其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对外政策始终摇摆不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国家地位的缺失。从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来看,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落的历史,它拥有太多的帝国成分及太少的民族国家成分。从俄罗斯国家定位的外部性来看,俄罗斯是走向西方还是面向欧亚,这一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俄罗斯今天不可能走向西方这样的国家。普京时期,俄罗斯重新确立了面向欧洲的国家发展战略,与西方形成了一种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尤其与欧盟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但是,随着普京加强中央集权领导,西方各国便开始对俄罗斯国内民主倒退一再批评指责,从而导致俄罗斯新的东方外交政策出台。今日俄罗斯外交从冷战终结后向西方一边倒真正转向面向欧亚的‘双头鹰’外交,它表明,俄罗斯外交从大西洋主义走向欧亚主义,是欧亚主义思潮复兴以来在俄罗斯外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张耀副研究员对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变化及发展 走势进行了分析。他在发言中强调:“目前俄与美欧关系滑坡之性质乃是双方基于价值观念和地缘政治与安全利益冲突的结构性矛盾。其冲突焦点包括‘民主人权’、‘颜色革命’、能源、反导、北约东扩、伊朗核问题等,这种矛盾冲突短期内难以解消。为此,俄将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集约组织机制加强与独联体内的战略协作,未来可能出现以俄为首的新欧亚国家核心集团;(2)利用自身能源优势,谋取国际优势地位和影响;(3)加快军事力量建设;(4)加强与中国、印度和伊朗等国战略合作,以牵制美欧。但从美欧与俄关系发展总体趋势来看,美欧对俄罗斯的战略定位一直是遏制加接触。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上继续对俄施压,另一方面在反恐、防扩散等一些问题上则还是强调与俄合作。”

三 新机遇期中俄关系发展前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就普京卸任后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刻分析,在预测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他认为:“首先,中俄在政治关系上至少可形成三大共识。一是谋求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俄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实践,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双方因政治制度不同产生的分歧,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增强双方的互相吸引、借鉴和借重。二是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互相关系。中俄两国在发展战略方面的共识增多,有助于中俄战略协作框架的总体稳定,有利于我争取和延长战略机遇期。三是阻止外来渗透与干涉。在经历国家衰败痛苦体验和“颜色革命”的现实威胁后,俄更加深切体会到防止外来干涉、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因而,双方在应对国际政治压力方面的沟通与配合会更默契。其次,中俄经济发展各具规模,为双边经济合作可拓展三大领域。第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为规避风险、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双方开展广泛合作。当前,中国是一个产品出口大国,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两者如果形成合力,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使西方主导的‘不合理’经济秩序加速调整。第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两国互相协调,发挥促进作用。中俄在地区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农牧业现代化等方面可找到更多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第三,能源是中俄之间最有潜力的一个合作领域。从长远看,俄欧进一步扩展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俄日因领土问题能源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中国则是俄最具潜力的能源销售市场,而且中俄能源合作将超出双边的局限,可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框架内、朝鲜半岛、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找到更广阔合作范围。再则,俄要成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将促进中俄在三大战略方向开展密切协作。一是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为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开展更密切合作。三是为应对安全领域的共同挑战而积极合作。再则,俄罗斯不断走强,可能对中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之一,俄‘老大’思想抬头。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和大国意识上升,未来对我国战略需求会相应降低,可能会更看重经济利益而轻视战略需求。之二,在周边地区与我竞争。俄仍把独联体,尤其是中亚视为其传统影响区域,对我在当地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能源合作的深入感到不安。之三,大企业和大项目合作难度加大。由于俄扩大战略行业‘禁区’,将使我大企业难以进入俄重要产业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俄经贸合作档次的提升。之四,给我与西方关系带来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俄可能对美欧一味采取强硬姿态,同时要求我跟进,迫使我在维护中俄共同利益和改善与西方关系之间作两难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制度积累与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尽管中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组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纠缠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因素并复杂互动、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比其他任何一组大国关系都要完整,所以两国保持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和发展是可能的,其决定因素正在于制度化的中俄关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在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下,中俄双方合作开始变为一种有规则、稳定和长期性的结合。这种合作制度可以调节、限制和疏导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就中长期而言,即使中俄关系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也会因为其制度化的原因而得到释放和缓解,甚至消除,很难重复过去中苏关系的那种大起大落局面。但应该看到,尽管中俄关系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但不可能解决两国根本的国家利益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强晓云就中俄关系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保持中俄关系良好发展势头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中俄双边因素,包括推进中俄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有利因素包括:(1)中俄领导人希望两国世代友好的意愿;(2)中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要求双方保持友好发展的势头;(3)中俄关系已经确立了友好发展的基础。不确定因素包括:(1)如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意愿;(2)如何推进两国经贸关系持久发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首先须建立起互信基础,消除各自心存戒备和防范心理。中俄关系中出现彼此竞争在所难免,正当的竞争有利于共同发展,而不正当竞争则有碍于两国关系。二是中俄两国以外因素,包括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俄关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假设有一天,中俄之间某一方突然改变了目前与美关系现状,成为另一现状,那时候中俄关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主任陆刚研究员就中俄贸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必须正视未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两个实质问题,一是中俄经贸结构不平衡现象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加重;二是中俄之间存在关税和非关税性贸易壁垒。对此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他提出:“(1)努力促使双方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制定关税政策,加快实现贸易便利化进程;(2)努力消除双方经贸关系中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3)通过制度安排消除两国贸易中的不正常现象,减少贸易纠纷;(4)扩大两国的贸易领域和投资范围,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5)最终实现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健荣就中 俄关系互相认知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保持中俄关系友好发展趋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两国学界的交流,达成广泛共识。首先,应该增强中俄文明文化彼此深层了解。自中俄两国都进入了社会转型之后,各自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差异。在这种现状下,双方学界有必要建立‘知识分子长效论坛’,互相介绍各自民族优秀文化代表对本国的对方局势的思维观点,旨在寻求和加深精神上的互相理解。第二,应该客观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和作用。由于缺乏对当代旅俄华人比较客观的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及作用没有得到俄方民众的真实了解和认同。在俄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有关所谓‘中国人口扩张’五花八门,而有关双方关系发展问题的客观分析材料则大多数刊登在专业出版物上,只有少数圈子中的专家学者能看到,造成对华关系性质和发展未来评估上形成不和音。2007年4月份,俄罗斯舆情调查中心民调显示,占调查人数76%的俄民众在认为应该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同时,却普遍认为要与中国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感的产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民族情绪和心态、对华了解不透,尤其是当代旅俄华人形象是俄民众对中国印象的一个现实认知面。第三,重视培养优秀俄语人才,提高国内俄语教学地位。如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被提到了相 当高度,而国内俄语教学却处于边缘化,两者之间不匹配。中国对俄罗斯当代社会文化,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精品介绍数量极其有限,民众认知度十分肤浅。中俄两国政府商定将2009和2010年分别定为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十分有意义。通过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引进和介绍双方更多优秀论著和论点,有利于促进彼此了解和认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的闭幕式,并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就欧盟对外政策中的俄罗斯因素、俄罗斯帝国遗产以及中俄关系中的潜在矛盾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特别指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巨大遗产,借助这一遗产可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作用。俄罗斯在世界许多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地区,伊朗、阿富汗地区、高加索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非洲等地区可以拥有比我们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俄之间客观存在的潜在矛盾,两国是战略伙伴,但同时彼此也存在竞争因素,不能估计太高,也不能看不到。如今世界普遍认为不利的因素,对俄罗斯而言则是最得意的,油价上涨对其有利,气候变暖对其同样也是有利,西伯利亚是世界上目前尚未开垦的南极、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三大地块中最看好的一块。从战略发展来说,如果说俄罗斯靠能源难以支撑50~100年的话,那么我们支撑20年恐怕问题会更多。所以,将来的战略意识在俄罗斯这边。中俄关系发展应该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计较眼前经济利益得失。”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由京沪两地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对加强与北京和上海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向祖文)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论文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普京描绘俄罗斯蓝图

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

普京计划和俄罗斯发展战略

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实力评估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