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1(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1: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内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二、引起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

首先历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跨进一个崭新的世纪,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创新的问题。21世纪人们将面临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经济、高科技、交通、信息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因此无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创造未来的和改善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特别是教育与环境,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推动和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当今世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实力,更要看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国力的基础,而国民素质和国家教育紧密相关,教育和文化紧密连。所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的重点必需要考虑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过去我们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缺乏考虑社会、家庭等各系统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显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对学校改革所需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环境注意不够,甚至对学校内部的各环境也重视不够,存在着重措施方法轻思想观念的现象,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如今教育的转轨使人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开始注意到了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了不良文化所带来的负效应;开始注意到了素质教育首先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并着手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的结合。综上可以说是对校

1 园文化的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全球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90年代世界各国若不把德育放在首位,那么进入21世纪人类将会置身于可怕的道德环境中去,道德危机的来临决不亚于生态危机!88年国家教委副主任腾藤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为了下一代迎接新世纪,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报告。这对进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奠基工程。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文化环境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教育者灌输一定的内容,施加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影响下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内化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与一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的隐性德育体系。它把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隐含于自身文化结构之中,通过灌输、启迪、感染、熏陶而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道德品质。所以为了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实施德育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再者,是管理模式的变化。理性管理模式与非理性管理模式的结合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重视运用一些制度,运用运筹学、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原理进行管理,这总要带一些约束性。在教育这个特殊队伍中,在对教师进行管理中虽然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要参与管理,可事实上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一些不科学的量化考核,不尽人情的条条框框,实际上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压抑,一种精神上的不快和对立,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要搞好学校的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仅要有理性的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重视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奇形怪状意识和归属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只有在这种所谓非理性管理的文化氛围之内学校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校长师生才能同心同德。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一种子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且,管理界还有:“知识不如智力,智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觉悟。”的名言。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只有铁的管理制度,没有柔的人情投入的管理不是完整的管理。如果说学校理性的管理是基础,那么校园文化就是灵魂,就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由此,如果把校园文化看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话正是人们重视的又一原因。

另外,如今各学校非常注意发展自己的教育特色,这也是引起人们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决定各国教育的民族特色。在批判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据本国国情发展教育。小的方面讲,一个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注意发展自己教育特色同时必然引起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自身文化的形成。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

1、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内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内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内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内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

2 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校园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3、群体累积性。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校园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校园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四、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般意义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虽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又有着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生活,是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文化。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于其受制于学校的领导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校园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一)、物质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学校物质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学校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按美的规律规范学校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从学校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应遵循这种原则,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品质。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1、校园地理环境。

校园环境是自然物质的人性化发展。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优与劣,是学校自然环境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

上海市郊一所学校是一九九八年动工兴建的,在选址方面考虑得比较周详。校园地处镇区的东南角,东枕宽阔的新四平路、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西面和北面紧靠着居民小区。大家把学校建在与城镇“若即若离”的边缘地带,一方面,避免了污染、噪声、交通拥挤等问题,给校园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另—方面,又能使师生的日常生活和交通便利带来方便。

—年四季不断变幻色彩的田野给校园带来了“恬静”的乡村气息,而来来往往的车辆则显示着——种“流动”的现代都市文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为该校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校园建筑布局。

3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就拿上面提到的上海市郊的那所学校为例:

该校正门是学校的窗口,是学校外在形象的突出体现。校门采用不锈钢的移动门,两边立柱是非对称性的几何构造,用褐色大理石贴面,显得既庄重又明快。

学校围墙全部由铁栅组成,既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又与外界融为一体。显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的思想理念。

教学楼主体系用“回”字型结构,外墙面全部用土黄色面砖贴面,看上去既庄重、质朴又不失现代感。办公室、教室全部采用铝合金窗,在通风、采光方面能满足办公和教学的要求。实验楼与教学楼相邻,按标准配置了常规实验设备、电教器材、多媒体设备和艺术、劳技等设备设施。完全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学楼的东面是标准化操场,全部由绿色的草坪覆盖。

环境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学校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濡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3、校园艺术景点。

优美的艺术景点能起到陶冶性情、规范行为、启迪心智的目的。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学校为例: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第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圆形的大花坛。花坛内种植的花草由专人设计和管理,一年四季都能展示出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花坛中央是一白色雕塑,名为“希望”。雕塑的主体是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携手奔向前方,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了师生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激励着师生不断振奋向上。

在操场南面的绿化带内有鹅卵石小道,有长廊,有彩色蘑菇亭。为师生的娱乐、休息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环境更美,他们还在校园内摆上了大量盆花,重新修整绿草坪,力求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学校的校舍,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该校把教师们和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制作成一幅幅壁挂、一个个校园文化橱窗,在教学楼走廊、大厅里轮流展出。和学生作品一起展出的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大艺术家的画像和生平事迹。这样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热情,时时给孩子们以启迪。

学校赋予校园以优美的景色,让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整洁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轻松、高雅的环境来调节情绪、放松心理。

美的环境能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比如,学校的建筑、布局表现出整体的美,对学生队列的整齐、纪律的严明都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在楼道走廊里挂上学生的书画,巧妙安装玻璃镜、装饰品等。教室走廊上、图书馆里,科学家、名人画像和诗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舞。校园内、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花卉盆景,营造—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还有那绿树红花、长藤软蔓、方亭回廊,使学生随处感到赏心悦目,而自然生发出一种细腻、珍爱的情感。天长日久,性情受到陶冶,鲁莽、粗野的行为定会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变。

(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规章制度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范化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宣传教育,也要认真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说,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社会,制度完善、公正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文明,而遵纪守规也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

4 素养。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建立协调一致、相互制约、有机发展的学校文化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点是建立竞争机制,使学校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学校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所以,要非常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遵照执行。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所形成的良好校风以及氛围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如我所就读的学校——广西电大,根据学校实际,打造学校的宣传标语——“国色天香”,健全了组织管理制度、出勤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等。具体有:《学校章程》、《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方案》、《教职工一日工作规范》、《校学生行为守则》、《教师教学常规》、《学校中层干部考核细则》、《教育教学奖惩条例》、《教职工期终效益考核细则》等等。

1、制度特征:

(1)规范性: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告诉校园成员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使师生行动有了明确的参照标准。所以制定的制度一定要有规范性,只有有了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学校工作才显得有条理。

(2)连续性:学校制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同时对以后的学校工作又是一种借鉴。它具有传承作用,从而使得学校工作保持连贯性。如果离开了各种制度,学校工作以某些领导人的意志为标准,那么随着这些人的去留,学校的工作很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因而,该校制度有很强的连续性,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发展与创新。

(3)导向性:学校制度的制订是以学校的总目标为前提的,因而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充分体现导向性原则。学校制度本质上是鼓励学校成员为实现学校总目标而学习工作。一些奖励性的制度是为了鼓励先进、激发学生的进取愿望,一些惩罚性制度的出发点亦在于鞭笞后进、促其进步。况且惩罚性制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学校制度具有导向性,是促使我校总体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2、创设制度文化的特色:

(1)全员参与制定制度:学校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某个领导说了算,而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根据教职工的普遍要求来制定各项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所以一旦某项制度出台,就能受到教职工的普遍拥护。

(2)灵活执行制度:在执行具体制度时,既要注意对照有关制度办事,不能随意解释制度甚至随意更改有关制度,但同时也要联系具体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策略的灵活性。

(3)注意制度意识的培养:学校要非常重视师生制度意识的培养,因为这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广播、版报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管理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它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 和管理风貌,其中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制度。管理的文化决定和影响着管理的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管理文化对被管理对象来 说是很重要的。学校管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板块,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管理模式这个大背景下具有特色的管理文化,管理的科学与否、顺畅与否、艺术与

5 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能产生一个良好的管理流程,一个良好的管理流程,又能为管理文化添砖加瓦,终而构成良性循环,渐臻佳境!当前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学校面向了市场,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校管理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学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势在必行。学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必须站在文化的高度,从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的教育资源策划运筹、管理层级、情感沟通、团队建设的管理缺陷出发,强调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策略一: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升华 策略二:组织结构由纵深化向扁平化过渡 策略三:设计学校形象,提升管理品位

2、人际关系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生动的表象,也是统领文化效果的“写真”。主要包括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间关系、学生间关系、师生间关系等等。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我校人际关系文化用“真诚、友善、包容、理解”八个字表示。

另外,我们注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五、校园文化构建的设想

(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要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

6 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个性、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

(三)、以互动发展为方向

我们以教育社会学为基点,依据交互决定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以及“活动--建构”教育理论提出“互动发展”教育观,其要点有三:

1、人并非单

一、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客体的改善和主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3、学习不仅是对事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民主化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人与人(或物)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发展,并获得作为主体人的人格与心智的真正发展。

(四)、以学生自主为原则

主体性,意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已成为主流,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逐步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与行为,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的创设中,自然离不开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五)、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

在文化颓废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缺乏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制度化的以说教为特征的育德模式遭遇重重困难,教育的本性(超前性)与道德的本质(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中,塑造知行统

一、品德高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互动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逐步调动起校园环境整体育人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时空观,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师德构成要素

会议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

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品牌设计的构成要素

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推荐)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构成班级的简单要素包括1

广告策划书的构成要素

体育品牌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1(材料)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1(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