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4:55: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http://blog.sina.com.cn/ 志遥教育 新浪博客 墨香斋的教育blog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管理不仅要抓硬件建设,还要狠抓软件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谓硬件建设,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大全”,高:建高楼;大: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园面积;全:专业种类齐全。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抓学校的内涵发展,抓学校的文化建设。贾校长上任以来,我们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抓学校的内涵发展,抓学校的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抓到点子上了。什么是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几个话题

人们常说,某人有知识,没文化。如何理解?

知识主要是指具体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

文化不然,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者的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东西;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文化。

这里的“文化”是指这个人教养、涵养、修养、素质如何?德性如何?为人处事如何?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留学美国的博士,在美国谈了个女朋友,有一次开着摩托车,车上带着他的女友,到了十字路口遇上红灯,他开着车冲了过去,他的美国女友因此跟他分手了,因为他不守规则。后来他回到国内,找了个中国女朋友,开着摩托车见了红灯,这次他吸取教训了,停在那儿直到绿灯放行,那个中国女友也和他分手了,以为他太守规则了。

大家看,同样的交通规则,全世界一样的“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在不同国家执行起来效果是不同的,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文化不同,这个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价值观。在美国人看来,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守法就是有诚信的表现;而在中国人看来,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是死的人是活得,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有人把学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人管人,即人治,人管人只能管一个点;第二层次是用制度管理,即我们常说的依法治校,制度管人管一片;第三层次是用文化管理学校,即用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我们常说的以德立校比较接近,为最高层次。

有人问钱钟书:“你研究文化,那什么叫文化?”他望着天花板,想了半天,说:“你不说我倒还知道,你一问我倒说不出来。”

二、从参加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研讨会说起

近年来,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开口必提的话题。书市上,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渐渐多了起来。至于什么是学校文化,我却与钱钟书一样,不说倒还知道,一问倒说不出来。所以,每当和教育同行讨论交流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有人要我当场清晰地回答出什么是“学校文化”这样的问题。

去年,我去南方的一所学校参加该校的“文化建设”研讨会,这种会因我是第一次参加,颇感新鲜。

研讨会开始是该校文化建设前期成果的汇报,主要内容是介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徽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教育理想追求等,这是学校领导层与专家几次磋商的初步结论。我发现似乎所有的表述都脱胎于“井”的文化内涵。

我后来才弄清楚,该中学曾坐落于一个与“井”的传说有关的区域,所以校名中含有一个“井”字。

因此研讨会上大家便把“学校文化”建设定位在“井”上,关于“井”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就成了讨论的焦点。从已经准备的材料可以看出,前期工作中这方面的成果很丰富,这让我很感动。

比如,学校中有一位极善考据的老师,他在大量考查的基础上,运用史学和文学知识,又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做了一篇有关“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论文,很见功底,很有感染力。参与研讨会的有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校方意见倾向于抓住“井”字立意,少数专家略有异议,但“寡不敌众”,最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决定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修改完善,不久之后再“审定颁行”。

研讨会虽然已结束,但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我才刚刚开始。 究竟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学校文化?

回来后我就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什么是文化?《辞海》里是这样定义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

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之中

什么是学校文化?《辞海》里没有。在和有的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人问我:“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学校本身就是文化,再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是不是骑着驴找驴呢?网上有很多关于‘学校文化’的解说,怎么就没有一个比较权威又通俗易懂的说法呢?”

是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同时又有点玄虚的概念,一言半语实在难以将他解释清楚。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中。

我曾参观过南方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苏南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学校是新建的,投资两个多亿,建的十分气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都是用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名来命名的,连学生宿舍楼也不例外,如哈佛楼、牛津楼等。同去参观的校长来自全国各地,不少人看后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我当时以为这至少表达了一种追求和理想,企求引领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文化”,尽管有点不切实际。

“学校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这种抽象往往是形之于物质层面的,可以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甚至表达出来的。我想起美国高等法院一个叫华伦的高级法官在回答“什么是‘黄’(黄色读物之类的东西)”时说的一段话:“尽管我不能准确地说出“黄”究竟是什么,但只要它来到我的面前,我会准确地判定它就是。”这样一种表述,不仅仅是机智的临时应对,他所陈述的更是实情。套用这种表述来描述“学校文化”,我觉得倒也是合适的。

是的,那用国外大学校名命名的建筑物仍然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但它们跟文化息息相关,显示出了设计者或显或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气息。

不仅如此,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年前,我在甘肃的一个县城一中任教,这个县城有两所市级重点高中,一所高中有6000余名学生,每天都有上万的学生成群结队地穿梭来往。周边的居民和那些小商小贩总说,这些学生是一中的、谁谁谁是二中的他们一看就知道。开始我并未在意,学生都穿校服,要分辨还不容易?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两个学校的学生神情气质、待人接物都各不相同,差别非常明显。这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的精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如北大的学生和清华大学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喜欢交际、善于交流沟通,怪才、奇才较多。清华学生:含蓄稳重、

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精神强,不达目标不罢休。北大、清华的学生可以说都是我国中学生中的佼佼者,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有关,还与学校的精神、文化有关。例如与学校的校训有关。北大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对这两所大学的校训进行了研究,北大现在的校训是:“爱国 进步 民主科学”,也有人说这是北大的校风,北大到目前为止没有正式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最初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是一代代北大人认可的校训,并对所有北大人一辈子影响最深刻的校训,也是最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

清华的校训最初是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章程》中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1914年,梁启超应邀在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其中提到:“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以此来激励清华学子。

“自强不息”,即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即要求清华学子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 短短八个字的校训激励、感染了一代代的清华人,成为清华的标志和骄傲,在中国的学校发展史和管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无小事,处处显其大。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精神的浓缩。

中北大学的校训是:致知于行;我们附属学校的校训是:日有长进。都是具有个性鲜明、名副其实很好的校训。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北人。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理解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个性,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它会表现于学校外在的物质形式,比如建筑物的风格、花草树木的布置等,也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特征及教育对象的行为当中。

文化是一种品味,体现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一种魅力和魔力,给人一种依赖和信任。

文化还是一种定式。文化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依靠人们有意无意的积累和沉淀,但是一旦具备雏形,一旦稍显规模,它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

何行政指令不知要厉害多少倍。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才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另外,一旦某种负面的学校文化成了气候,要想拨乱反正,也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文化是一种品牌。学校要成为名校有多种实现路径。但是最厉害的名校,其名气应该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我查了大量资料,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它包括学校组织中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和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美国一位名叫鲍尔的著名企业家在他的《志在管理》一书中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我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套用这一表述来描述学校文化,我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大家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

这个表述至少清晰地表明了两点:一是貌似玄虚的文化有其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不需要费心劳神就可以把握的。要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只要观察这个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即可。二是学校文化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这一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更不是所有学校。实际上,学校是传播文明、教化生命的场所,它的“文化”必须是先进的、优秀的。

四、墙壁、草坪应该怎样“说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句关于学校管理的话曾经非常流行:让学校的每一处墙壁和草坪都会“说话”。这句话非常感性地集中表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朴素的追求。当时,确实有一批优秀的校长引领教师、学生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学校一阵风似的让学校的墙壁整洁、美化起来了,让学校的草坪增多并整齐起来了。比如墙壁上张贴领袖画像、介绍先进事迹的图片,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领导作风等宣传语,以及名人名言,更有甚者将各种各样的奖牌、证书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学校墙壁比较醒目的位置上。草坪呢,几乎无一例外地插满了牌子。牌子上有一些精心设计的标语口号或诗文名句,目的是警醒或告诫师生及行人爱护花草,保护环境。一句很朴实平常的口号一下子给无数学校带来了环境面貌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惊叹于教育行政和教育文化的影响力。但是,千篇1律的墙壁、草坪“文化”看多了,也许就会审美疲劳,我不禁对这种“文化”产生了疑惑:这就是学校文化吗?如果是,它是不是太缺乏层次、太缺少内涵了呢?怎么把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当成时刻需要管教和警告的对象了呢?这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呢?

观察了许多一流的学校之后,我终于知道最会“说话”的墙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说话的。它们用自身的洁净、典雅实现着其内涵的价值。雪白的墙壁上艺术地展示着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成果,草坪内一尘不染,可以想见孩子们自觉地约

束了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孩子们的情绪才能获得陶冶,心智受到锻炼。

于是,我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刻意的、流于表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发乎自然、极具内涵的学校生命的再造。

20世纪90年代,学校的“三风”建设蔚然成风。这似乎成了检查评比验收的规定性要求,于是校长们挖空心思,老师们出谋划策,从当时的政治口号和教育流行语中寻章摘句。比如,各校的校训中都有“求真”,因为它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追求;学风“勤奋、踏实、创新、进取、求实”等表述也跟当时的政治口号高度一致。几乎一夜之间,所有学校不约而同地在学校醒目的位置上亮出了内容和形式惊人一致的“三风”。

从此,我们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是社会政治价值的简单移植和翻版,而应该是从学校“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沃土上生长、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历史悠久的学校会有很多故事和传说,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一所以“井”命名的学校,“井”的传说当然应该重点关注,还要挖掘它的内涵对这所学校的发展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响。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学校制度的变化。制度是随着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般来说,一个学校的制度是由严苛慢慢向宽松和自由转变的。所以人们总是认为制度管理最终一定会被文化管理所替代。学校应该对本校不同时期出台的制度进行认真比较,挖掘其异同,并根据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出学校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这是学校“三风”建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重点。

第二点,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是该校师生共同建设的成果。当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得失时,我们一般会关注那些载入史料的人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类人:英雄校长、英雄教师和英雄学生。研究学校历史中这三类人的行为、个性和风格,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例如,2004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期间,我们一行8人受校党委派遣到西北考察学习,我们有幸考察了西北名校——兰州大学,听取了兰州大学的办学情况介绍,他们对学校的“英雄人物”非常重视和关注,他们以这些“英雄人物”而骄傲和自豪。他们的20任校长是教育家江隆基(曾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秦大河是兰大地质地理系毕业,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际气象奖;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是1984年毕业于兰大外语系;《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祖籍是山西)1990年毕业于兰大工程力学系;现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陆浩、现任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的任建新、原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都是兰大的毕业生。

学校文化一定是融入了历任优秀校长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管理个性的。当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时,就承认了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举足

轻重的地位。一个文科背景比如爱好儒学的校长,他的管理就会显示出平和中庸、沉稳持重的个人风格;相反,一个理科背景比如学数学出身的校长,他的管理就会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严谨、精细,喜欢量化的特点。这些不同个性的校长在管理中显示出来的不同的工作重点和管理个性对学校文化尤其是校风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版)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石中英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