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小学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肖莉 宁琰

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创办于1941年,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典园林式学校,是赣州古宋城文化的重要游览点之一。学校依傍皇皇孔圣殿堂,门对神奇状元桥,校园内巍巍慈云塔高耸入云,校园建筑古朴典雅,青瓦红柱,曲径画廊,玉兰清幽,风竹多姿,雪松高洁。园林般的校园,诗一般的育人环境,氤氲着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2005年,时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现为教育厅厅长)的虞国庆视察时评价说,“厚德路小学古典园林式学校特色,江西独有,全国少有!”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厚德路小学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托自身资源,围绕“文化”二字做足文章,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上,基于地方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顺应时代,灵动校本课程思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厚德路小学就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学校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师生共同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决定了: 1.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

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4.校本课程是学校师生基于学校实际而共同研发的课程,它必将成为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学校敏锐地意识到,校本课程作为实现课程改革意义的关键性因素,它的开发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一束炫烂的奇葩,必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

二、因地制宜,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拓展了学校课程建设视阈,扩大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为了培养热爱家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建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作为了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推向了科学化、系统化的新高度,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 1〃广开言路,明确方向

学校经过仔细酝酿,建立健全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骨干队伍。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后,决定从以下六大方面入手:(1)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的种类?(2)如何编写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内容中如何体现地方及学校文化的特点?(4)如何在校本课程中运用校本课程的电子教材进行研究性学习?(5)如何构建校本课程的模式?(6)如何制定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应用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2.积极思考,拓宽渠道

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1) 从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发挥走向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首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优势,使本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旅游名胜等成为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利用校园内的慈云塔、校门口的状元桥及文庙这些独天独厚的宋城景观,增添校本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

(2) 从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开发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校本课程最早的雏形,学校按照课程发展的方向使之实现“课程”意义的回归。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把现有的球类、赣南采茶等传统文体活动与校本课程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类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 (3)从教师资源的特长发挥走向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师资源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它既可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还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学校教师中有乒乓球、多媒体制作、书法绘画等特长的老师均得到了优势的展示。 3〃结合校情,确定课程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根据立身于古宋城重要景观点,有着丰厚的可供开发的校本课程地理资源以及学校上百名教职员工各有所长的人文优势背景,学校课程中心采用“自我推荐、自我招榜”的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了各门课程及开发的负责人。 在广泛征集师生建议后,学校结合校情和学生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分类,主要分国家课程内容拓展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两种类型,共确定了14门课程,具体涵盖了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各个方面。这14门校本课程是:(1)古诗茶馆;(2)好姐姐心语;(3)球艺馆;(4)慈云曲艺长廊;(5)民间工艺亭;(6)环保大发现;(7)数奥地带;(8)作文卡拉ok;(9)芭蕉树下话古今;(10)厚德书法;(11)宋城文化;(12)电脑俱乐部;(13)英语碰碰车;(14)经典诵读。

14门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本教材,另一种是电子教材,电子教材在学校局域网可随时调用。教材配有相关的实施理念和教学建议。以《古诗茶馆》为例,利用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多种媒体把古典名诗整合于电脑当中,分古诗欣赏、理解、背诵、吟唱四项,并配有大量的诗文、茶经的资料介绍。当学生在自学古诗遇到不理解或产生问题时,可以点击相应的按钮查看此诗的文字、图片、视频的介绍。学生可在虚拟空间感悟茶的禅意,尽享浩瀚的古典诗词之美。

三、探索实践,科学校本课程管理,凸显学校文化发展特色 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1〃理念先行,技能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学校对课程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一方面,由学校骨干教师对课程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演示文稿制作、文字排版、网页设计等内容;另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前沿教育理念培训,并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吸收兄弟学校的优秀研究经验,对自身研究进程进行不断修正。 2〃教材设计,教学应用

各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框架内容具体设计校本课程电子教材。每位教师均承担相应教材模块的设计任务,通过选用、改编、新编等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此同时,教师将其付诸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反馈亯息,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3〃反馈归纳,包件制作

通过教学应用,教师对各课程有了深入认识及独特见解,学校及时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承担的相应任务制作亯息化课程资源包,收集相关大量教学支撑材料以及学生实践作品,使之对各环节有了更加系统地认识、感悟、提高。 4〃小组协商、课程构建

每个小组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汇总,各组分别将本组教师个人亯息化包件进行融合,小组教师集体讨论协商,并依照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对象、教学进程安排、教材内容调整。最终确立每门课程的框架结构。 5〃总结提高,形成模式

A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内容与模式 为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学校对课程研究策略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要求各组成员首先必须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方案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程分析: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学习对象的定位,课程主要特色等问题。

(2)课程目标:确立该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课程角度对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目标分解。

(3)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主线,编写课程纲要,按模块、章节或专题安排课程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中逐步充实各模块、章节或专题内容。 (4)课程实施:在课程具有初步轮廓后,按章节模块将课程内容分开实施教学,并注意收集教学反馈,如教学反思、学生作业。

(5)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评价策略,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方面内容。 分析场景

编写课程纲要 制定教学方案 确定课程目标 开发评估工具 确立课程架构 追踪与重建 解释与实施

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具有厚德路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已基本成型,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B校本课程应用理论模式

对于校本课程的应用、定位以及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课以及反复研讨,已基本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两大特点:

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 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校本课程来学习,享有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不一样,校本课程的应用必须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

学科课程 校本课程 必修课 选修课

2〃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结合

校本课程必须是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并且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使校本课程在应用当中充满活力,不断生成、不断完善。 C校本课程应用的操作模式

通过对课程应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矛盾的研讨,对于如何处理二者关系问题,学校总结出了校本课程应用的操作模式:

(1)校本课程研究与学科教学教研同步、交叉进行,课程小组成员集体备课,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讨论,确保校本备课质量;

(2)校本课程研究活动统一安排、落实到人,由教导处统一制订校本课程研究安排表,实行“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确保每次校本课程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3)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课程活动,积极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观察记录等反馈亯息,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校本课程研究与日常教研的结合,避免了日常教学课程与校本课程安排上的冲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无限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设计(说课) 主

题 专

题 小专题 课程应用

实施(上课) 虚拟环境现实环境 D校本课程管理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化项目管理;二是常规化考核细则。 日常教学教研 系列电子教材 课程开发协议 系列纸质教材 课程研究案例 课程研究论文 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应用研究 校本课程 研究中心

编写课程纲要

1〃合同化项目管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效率 合同化项目管理,是指对教师进行申报审核,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与“课程开发协议书”,实现课程“合同化”。 课程开发协议主要内容有:

(1)对该门学科具有比较对口的学历或个人专长。

(2)书面陈述对该门学科已作了哪些思考,还准备在哪些方面作深入的实践研究以及本学期可能达到的目标。

(3)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会制作课件。 (4)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确立课程目标,整编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制定教学计划、备好教学课时,做好教学评估,收集相关资料,写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5)明确奖励制度。比如对完成以上工作的责任人,除课时费外,学校每学期每科目将提供研究经费300元。 2〃常规化考核细则,确保校本课程实施到位

常规化考核细则,指校本课程教学成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将其纳入常规考核的范畴:

(1)严格按课表上课;

(2)按要求编写好全期应用计划、主题教学计划(专题教学计划),并保存在TEMP\校本课备课中;

(3)收集并整理好每次作业;

(4)一学期听校本课10节(配发专门听课记录本,并要求做好点评); (5)一学期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各2篇,教学论文1篇。

(6)按要求修改好原有的包件并做好新包件。包件含有:教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支持材料、评价量规、亯息化教案、教师实践报告);学生资料(学生范例、学生的实践作品);教学资源(包括图片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站点引用);有一个将所有资料链接起来的ppt文件、htm文件、或 Authorware文件。 (7)按时参加校本培训,并按要求完成作业。

以上管理举措,使学校师生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运用中得到一种充实的美感,校园呈现一派学习和创造的文化氛围。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与特色。 学校成功举办了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会、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成果展示会、章贡区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章贡区校园文化推进现场会,评为赣州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先后荣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江西省德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义务教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绿化达标单位,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赣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赣州市文明校园、赣州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学校涌现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十余人,校级骨干教师20余人。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区举行的写作、英语、演讲、讲故事、书画、课件件制作等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富有赣南特色的少儿采茶舞还在中央电视台“校园春节晚会”中评为金奖。《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进行过跟踪采访与报道。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和管理过程中,学校欣喜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今后,厚德路小学还将继续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并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校本开发课程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材料)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