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22:10: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校公选课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长安是公元八世纪世界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市之一,是唐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唐代文人宦游干谒与诗酒唱和的重要舞台。探讨长安与文人及文学的关系,是来长安求学的莘莘学子应该关注的课题。本课程通过长安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讲解,以及长安与唐代文学关系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曾经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文化和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时:36学时 参考书目 研究文献类:

(宋)宋敏求《长安志》,(宋)程大昌《雍录》,(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普及读物类:

阎琦《唐诗与长安》,王捷三《唐代诗人与长安》,赵俊玠 郗政民 武复兴 房日晰 李志慧 编著 《唐代诗人咏长安》,以及有关唐代长安与唐代文学的各类读物。

一、绪论:灿烂的长安文化与繁荣的唐代文学

“秦中自古帝王州”,古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其中西周、秦、西汉、唐,是西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在漫长的岁月里,诞生了辉煌灿烂的长安文化。

唐代文学在诗、文、小说、词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诗:唐代文学的主体。诗人众多;艺术精湛 ;体裁全面 ;影响深远 文:清代所编《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骈散文共二万余篇。 小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 词:产生于唐代而影响深远的新文体

二、唐代长安的文化景观

(一)所谓长安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文化有所谓历时性和共时性,前者指文化时间,后者指文化空间。简而言之,文化即是指历史上一定区域内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形态。

长安文化指中国历史上长安地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其鼎盛期在唐代。 长安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都城文化。长安据有关陇形胜之地,南北和东西的对峙与融和,以及帝都中心的思想,促成了长安文化居高临下的优越性和包容性。长安文化进则为边塞文化,退则为隐逸文化。

(二)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之间双向互动,相互影响,互为生成。

长安是唐代文人生活的中心舞台,长安文化给唐代文学输入了特质,长安文化的研究 1 为唐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唐代文学是唐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长安文化是唐代文化的缩影。 文化与文学相关性的研究,学术兴趣点所在。

(三)唐代长安的外部环境

长安的建都条件:长安地当秦岭之北,渭水之南,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依山带河,易守难攻,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郑樵《通志略·都邑序》:“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为固。”

关中: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资治通鉴》卷一一:“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八水绕长安:北有泾、渭,南有潏、滈,东有灞、浐,西有沣、涝

(四)唐代长安的城郭布局

唐长安城分成宫城、皇城、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为皇帝起居处。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而建,为居民住宅和商业区。

唐长安城中,有太极宫(西内),大明宫(东内),兴庆宫(南内),合称三大内。 外郭城:是长安城的第一重城。东西宽9700多米,南北长8600多米,周长36000余米。外郭城有十二座城门。东面三门,从北到南分别为:北通化门、中春明门、南延兴门;南面三门,从东向西分别为:东启夏门、中明德门、西安化门;西面三门,从北向南分别为:北开远门、中金光门、南延平门;北面三门,列于宫城之西,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芳林门、中景曜门、西光化门。

坊:坊是长安城的基本单元。整个长安城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纵横交错形成坊里。以南北向中央大街朱雀大街为界,街西有五十五坊与西市,街东有五十五坊与东市(兴庆宫,曲江各占去一坊,实为五十三坊)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五)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南山、太一山、太乙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宋程大昌著《雍录》卷五载:“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徹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长安城北枕龙首原,南望终南山。终南山拱卫长安城,为地理上的屏障。 终南山有多处寺观山庄,为长安士人隐居读书佳处。

相对于世俗社会的长安城而言,风景秀丽的终南山是世外桃源。终南山构成的文化空间与长安城相互补充,互为进退。

唐代隐逸成风,一部分士人暂隐终南山,待时而起,以隐求仕,谓为“终南捷径”。 刘肃《大唐新语》卷十载: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藏用有惭色。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长安的民俗 官街鼓:官街鼓控制着长安居民的作息节奏,唐代长安人每天的生活在官街鼓声中开始,也在鼓声中结束。李贺有诗云:“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2 官员的早朝:早朝为百官的日常活动,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

长安自秦汉以来,即是一个“五方杂错,风俗不一”,“号为难理”之地。

唐代长安南北相隔分为两大部分,北为皇宫,南为居民区,从而形成两个最明显的民俗圈。各级官员则介于二者之间,也是两者关系的纽带。

唐代长安的三大民俗圈:宫廷民俗圈,官员民俗圈,市民民俗圈。

长安市民民俗圈又可分为以下几个亚民俗圈

(一)一般长住的市井居民

(二)伶人乐伎

(三)西域胡人

(四)僧尼道士

(五)文人

三、唐代科举与长安

(一)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于二十世纪初废除,是影响中国文人一千余年的文官选拔制度 唐代文人的仕宦途径:一是魏晋以来的门荫制度,士族子弟“坐致公卿”。二是杂色入流,积久升迁。三是藩镇辟召,成为幕僚。以上三途皆非理想之路,唐承隋制开科取士,给广大士子打开了仕宦大门。

(二)唐代取士各科

科举的分类:常选与制举。常选主要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其中以进士与明经二科最盛。制举则名目繁多

举子的来源:生徒与乡贡。前者来自学馆,后者来自州县。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科举对文人生活道路的影响 科举对文人的影响:唐太宗语:“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资治通鉴》卷19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四)各地举子到京后的活动

行卷与纳卷:举子们为了榜上有名,进京后多方结交名公贵人,向他们投献诗文,叫做行卷,在考试前又须向礼部交纳习作,称为纳卷。

宋人赵彦卫 《云麓漫钞 》载::“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挚,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也。”

(五)唐代文人进京的个案:《李娃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传奇中写爱情题材的代表作。传奇以长安为背景,写一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在长安的沉浮。

官宦子弟荥阳公子赴京应举,与平康里名妓李娃相恋,资材耗尽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沦落为长安西市挽歌手,在挽歌比赛中遇其父,被鞭笞昏死,行乞于风雪中,遇李娃而获救,在李娃帮助下身体康复,读书中举,后两人结合,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

赴长安应举入住布政坊→→东市闲逛→→平唐里鸣珂曲遇李娃并居于此→→金尽被弃返布政坊→→沦落西市凶肆→→聘于东市凶肆→→天门街赛挽歌→→曲江受其父鞭笞→→沿街乞讨于安邑坊遇李娃而获救→→读书中第

四、唐代诗人与长安

(一)初唐四杰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 3 大”(闻一多《唐诗杂论》),是初唐诗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诗人。

“正如宫体是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在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向江山与塞漠”(闻一多语)

王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 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 4 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王维

王维(701-761)盛唐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官至尚书右丞。世谓“王右丞”。

其一生分为前后两期,以40岁左右(约为开元、天宝之交)为界限,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持儒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晚年则无意于仕途荣辱,亦官亦隐。退朝之后,常优游山水之间,体悟禅理,以随遇而安的思想为主。

《旧唐书》本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

王维很早入长安,并长期生活于此,长安文化主要方面都呈现在他的诗中。而作为长安文化进与退的边塞文化与隐逸文化也在他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中得到很好表现,从而成为“一代文宗”,李杜之所负时誉均不及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和贾至舍人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放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三)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碎叶城,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其生平可分为五期。

(一)蜀中时期(705-725)。

(二)第一次漫游时期(以安陆为中心)(725-742)。

(三)长安时期(742-744)。

(四)第二次漫游时期(以梁园、东鲁为中心)(744-755)。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南陵别儿童入京》(七古)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四)杜甫

1、杜甫的家世与理想:杜甫(712-770),字子美,远祖京兆杜陵,徙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的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 重振家声成为青年杜甫的人生理想。先辈中对杜甫影响最大的有两位,一是其十三世祖晋代杜预,影响杜甫的政治理想;一为其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影响杜甫的文学才华。 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事业,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凌云壮志的形象写照。

《望岳》(五古):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提示:此诗名为纪游,实兼咏怀。泰山为五岳之首,极写泰山之高峻,为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做铺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青年杜甫人生理想的形象写照。

2、初入长安的豪情: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图伟志,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来到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长安,开始了十年求仕的艰难生涯。当他刚踏进长安时,仍饱含壮游齐赵时粗犷、豪迈的情怀。高唱“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今夕行》)的豪言壮语,企图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大业。诗人以“平交王侯”的气慨活跃于达官贵人之中,初入长安时诗 5 歌飘荡着豪情万丈的京华气象。

3、应诏落第的挫折:天宝六年唐玄宗下制“诏征天下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就选”,(徐松《登科记考》卷9)杜甫参加了此次制举。然而,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深恐草野之士斥言其奸恶,玩弄花招,使此次应举的读书人无一上榜。且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资治通鉴》卷215)诗人踌躇满志、准备入仕随君、再铸贞观之治的浪漫理想破灭了。

4、干谒与献赋:在应诏退下后的一段时间里,杜甫内心充满彷徨与苦闷,生活上也陷入了“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为实现理想,也为生计,杜甫不得不走向了干谒献赋以入仕的道路,作于天宝九年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毫无顾忌地倒出了自己进长安一年多来的全部苦水,颇为自负地叙述了读书求仕的奋斗历程,真诚坦率地倾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此后又于天宝十年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可谓杜甫长安十年的唯一“亮点”,但此后却无结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5、长安十年的诗歌创作:困居长安十载,杜甫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穷愁生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饥寒的煎熬,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日益丰富,对社会的观察逐渐敏锐,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政治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因而诗作朝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此期约有诗一百一十首,为杜甫诗风的形成期。自抒抱负的作品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个人风格的形成则以《兵车行》为标志,并出现长篇5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秋兴八首》:长安情结的再现

此时,诗人身滞夔府,心怀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的自身,想到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家国,由长安胜事的追忆,引发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八首诗中处处交织着长安、夔州的转换,“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诗人反复吟咏,不能自已。对杜甫而言,长安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萦绕心头的情结,他自号杜陵野客、少陵野老,视长安为家园。在这个唐代的政治中心,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住过整整十个年头,对长安的依恋、思念、还有那“到处潜悲辛”的苦闷,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底。

《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五)白居易

1、初至长安的崭露头角

白居易,原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生于新郑,中唐著名诗人。

张固《幽闲鼓吹》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2、登科后的踌躇满志

白居易二十九岁登进士第,与杜甫的困守长安相比,可谓少年得志。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与元九书》 ),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德宗、宪宗时,已渐衰败的唐王朝出现“中兴”迹象,这也极大地激发了白居易的政治热情,作《策林》,入翰林,拜左拾遗,近侍皇帝,欲有所作为。此时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思想影响,胸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

3、《长恨歌》中的复杂情感

6 传世名作《长恨歌》作于白居易初入仕途任周至县尉时,此诗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名声,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有多重的主题,更有复杂的感情。白居易在自编诗集时,把此诗归入感伤类。诗借李杨离合写一代兴衰,蕴含着诗人的政治寄托。

4、长安时期作品《秦中吟》和《新乐府》

白居易《秦中吟》和《新乐府》作于元和初在长安任职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补察时政,干预社会现实,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如《卖炭翁》开头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如任周至县尉时《观刈麦》最后写道:“我今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贬官江州的政治挫折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所杀,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却被旧官僚集团指责为越职言事,把他贬为江州司马,他只得怀着愤懑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

在江州,白居易借一个被抛弃的长安歌女形象,写下名篇《琵琶行》,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6、对长安生活的追忆 白居易虽身在江州,长安的景物却时时俘现在眼前。 《湓浦早冬》写道:“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只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另一首诗《山中问月》 写道“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昔随飞盖处,今照入山时。借助秋怀旷,留连夜卧迟。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千岩将万壑,无处不相随。”

(六)韩愈

1、韩愈的家世与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后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游于幕府。曾数次遭贬,晚年历官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长庆四年卒于长安。

2、韩愈笔下的长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韩愈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的生活: 《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4、韩愈的叹老嗟卑 《赠刘师服》: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5、韩愈的留恋长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7 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杜牧

1、杜牧的生平经历:

杜牧(803-852)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望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晚年任中书舍人,因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2、《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6、《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八)李商隐

1、李商隐的生平经历 李商隐(812-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李商隐九岁时,父亲李嗣卒于幕府,家境极为艰难。后来得到令狐楚、令狐绹父子的赏识与提携,二十五岁中进士,但此后却由于党争的原因,一生处于两党斗争的夹缝中,在为人做幕僚中度过了坎坷的大半生,四十七岁时郁郁而终。

2、《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4、《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5、《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五、附论:千古沧桑话长安

(一)远古时期陕西一带的人类活动

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已留下了陕西古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安半坡则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生活的全景,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 8 都证明远古的陕西就是一片兴旺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也生活在关中西部和渭北的黄土高原,他们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基业,也埋骨于这片土地,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西周丰镐

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开始。西周历12代约300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三)秦都咸阳

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秦人迅速崛起,横扫六合,无敌于天下。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将都城自雍城(今宝鸡市凤翔)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公元前356年,商鞅在此主持变法。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都城由此迁咸阳。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社会改革。 最终秦一统天下。

(四)汉代长安

汉高帝五年(前202),西汉开始营造长安城。汉高帝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工程,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以秦章台为基础修建了未央宫。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城内宫廷官署与民居杂处,有九条主街干线互为经纬。汉武帝时期,又修筑了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开辟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当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五)隋唐长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

(六)唐以后的长安 唐末904年,朱温毁长安城,唐以后,中国政治文化重心东移,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仍为西部重镇。公元1374年,修明西安城,即现西安城墙遗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这座古老的都城迎来了新的曙光。今日西安,已成为一座内陆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

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宏扬长安文化,重树汉唐雄风是每一个关心西安发展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推荐)

唐代文学复习

唐代文学试题

唐代文学名词解释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试题[1]

唐代文学习题库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唐代文学练习,有答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