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发布时间:2020-03-02 17:49: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教育正酝酿着重大的变革和调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制,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迅速发展,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潮和艺术理论的涌进,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该看到,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美术硬件设施从无到有,师资力量从弱到强,教育观念由旧从新。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潮流的接触是极快的,目前基本建立了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国家还制定了课程标准。我们在美术教育岗位上,切实地感到了这种变化。但通过了解现行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的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正与素质教育相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到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这里把生活性放在第一位,是把学生的生命性和发展性立足于生活性。然而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到的正是缺少生活性,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生命性和发展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把问题的症结归类为以下几点

第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虽然建立了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处于原有的水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甚至还有不少的美术教师把美术课等同于图画课,学生作业以临摹为教学的基本模式,“像不像”则作为评判的标准,导致学生作业千人一面,千篇1律,严重地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 就美术课程,内容单一,美术课堂教学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美术教师注重以本为本,把美术知识符号化、抽象化、学科化、专业化,不仅难、繁、偏,而且年年都一样——旧,有些是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拔苗助长,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没有时代感。这种读死书的结果

使得学生学习所得的知识只能是一种装饰,而不能提升学生的行为和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第三, 从学生作业的角度上来说,不少的美术教师也许都认识到自己有一件事未做。我们在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生、如何创作、如何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提升生活,没有告诉学生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从生活中的牛如何提练出艺术作品中的《公牛头》,没有把生活与艺术这个规律教给学生。这就是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缺少生活性的隐性现状。课堂教学仍就传统的作坊式的模式,从临摹、写生、构图训练、到创作。就从临摹到创作中的规律,也没有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缺失生活性的症结便在此处。过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这方面是有所缺失的,不应该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再现。只有把从生活到艺术的路径变成体系化的知识教给学生,我们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第四、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传统课程内容我们已轻车熟路,新的观念和思潮冲击着教师和学生,改革开放后引进的各种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表现艺术、卡通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理清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头绪,我们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没有办法回避西方现代的观念。因此,学生在选择、判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困惑、迷失,导致“教”与“学”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扬弃教学的利弊。

基础美术教育在和谐与不和谐共存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仍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合中艰难地绯徊着。时代的发展已向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赋予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我们所期盼的。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社会价值,笔者就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兴趣与知识并举,重构童心世界。

二、当前教师对待中小学生的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教师把自己的世界看成是完善的,一心急切地想把学生领入自己的世界,把学生引向教师为他们规定好的人生轨道;另一种认为,学生心目中有着一个完全不同于教师的别样天地,不能硬性地把他们拉入成人的生活,而应该用童心,任意按照学生合理的欲望发展他们自己的世界。我们知道,

在学生的生活中,什么事是有趣的,什么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什么物体能凭自己的想像去活用。他们的心灵,对于身边充满新奇、充满希望的生活世界,时时都抱着试探和体验的心情,这就是学生认识和创造的基本活动。这种好奇心和探讨活动尝试,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各种活动,然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喜悦和满足,也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从生活到艺术过程规律探索的体验。如《陶艺制作――动物的变形与强调》一课,以动物形象的变形为主题,学习制陶过程。陶土可由教师准备并团泥好,学生只要经过简单的团泥便可制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动物形象特征的描述、认识,再学习动物变形与强调的方法,然后学生开始自行制作。学生用各种方法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形象,探讨制陶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节课学生经过自己思维与创作,产生的作品生动有趣,动物形象大气,变形与强调得当合量。课堂中师生交流充分,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陶艺的制作中感受着创作的乐趣。在这里,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童心世界是基础,在天性上是趋向艺术本质的,学生的创作过程,就是用自己的心灵重建生活世界的过程。

二、观察与实践并行,探索生活规律。

美术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活动。在美术的教学和创作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是在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的美,经过学生主体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创作出新的审美对象。同时,创作主体把来自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经过物化使之成为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生活规律的特征,从而使得美术课堂教学中观察与实践显得尤其重要。如湘版教材《你、我、他》一课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学生的任务是:能够准确地说出人物特征,掌握夸张的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并进行写实的表现,有相当的难度。从观察把握人物特征这个角度入

手,减弱对人物比例、结构的要求,表现时为强化特征可适当夸张人物的局部特征,学生的表现实践就要灵活得多。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可概括为:观察特征――描述特征――分析人物特征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如形状、比例、动作、表情、服装、道具等)――感受画家如何表现人物特征——学生尝试实践表现人物特征。当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把握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即大大激发了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促使他们不择手段地运用各种材料、多种方法,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欲望,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此,观察与实践的最大特征在于其镶嵌于生活,充足于生活之中的,最终归缩在于从中探索生活规

三、校内外课程资源互补,充实生活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传统意义上把课程资源定位在“要考的书”,定位在“课本”,一定程度上把美术课堂教学和生活隔列开来,强调教材本位,强调知识本位。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极易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没有活气,没有时代感。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去,美术教师把美术课本当成是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部,正是由于这种对美术课程资源认识的局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如: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的风景摄影作品、民间艺术品的照片、古典民居照片等,但是,我们却很少从与自然景观、民间艺术、古典民居相关的情境以及与学生生活、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发掘其内涵,与我们的乡土教材相联系。换言之,虽然美术教科书内容丰富,但是对其中内容的扩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教育部在制定美术教材时,也明确地把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定位在中等城市以上的学校使用,可想而知,对于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如果美术课堂教学只把这样的教材当成全部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把教材当成是一种教学平台,去挖掘和拓展生活素材,那我们如何能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呢?因此,笔者认为,要丰富课程资源,充实生活素材,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使用教材,要充分地拓展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校外课

程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作坊)、信息化资源(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同时也需要美术教师不断加强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相关资料,更深刻地理解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四、做“反思性实践者”,更新教育观念。

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重建,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思考。目前广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还是以学科知识和技能掌握为主,加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辅助。这种范式对于当前时代的发展,已显现其惰性,它不仅无法打破美术课堂教学的“瓶颈”,更无法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如果说课程改革深入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的话,那更要说,课堂教学改革其实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革。让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不是表象,而是美术教师观念的回归,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充当“独唱”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生活的提升者。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对生活探究的热情。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题,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如: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过等等,强调生活本质,强调精神体验。不仅让学生明白,教与学价值的实现可以提高能力、提升生活、纯洁生活,更主要的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反思和实践的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渐构建起开放的、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在实践中,不少美术教师已经成为“回归生活”的实践者,他们不仅因地制宜地拓宽生活素材,还因材施教,我们希望更多的美术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正如罗素所说:“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经验和建议

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经验小结

课堂教学经验体会

英语课堂教学经验

课堂教学经验介绍

美术教学经验

美术经验论文

美术考试经验

美术课堂教学随笔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
《论美术课堂教学经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