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起县第一中学高瑞

经过洋思模式、宜川模式的几番历练,学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基本已经从旧的教学中走了出来,构建出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但在课改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待于在实践中解决。教师的再认识和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对课程改革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我以我自己威力,总结了目前我校课改的现状:

现状一:由于知识前臵,学生对知识体尚未构建框架,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导学案完成困难,导致抄袭成风,知识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现状二:学生先预习在掌握知识后才能完成导学案,需要自由支配有效时间长,而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很有限,对于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导学案成为一种奢望。

现状三:课上展示,课前写黑板,小组内形成一种潜规则,展示人员局限在一两个人,对于学习懈怠的和学习能力不强的不展示也不愿展示,造成部分学生成长,而忽略其余。

现状四:学生对坐,有利于学生利用前后两块黑板,但是也为对座、左右座说话、玩闹提供了方便,个别纪律较差的严重影响其他学生,造成小组后进生人数增加。

现状五:各科课改步伐不一致、重视程度不一致、学校、班主任对学生小组评价跟不上,继而学生重视不够,以至于课改积极的教师疲于矫正。学生对课改的教师有意见,教师课改举步维艰。

现状六:课改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的促进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如评价体系,既然小组在课改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从班级和学校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周课改评价只针对教师的“讲课”“自学”“展示”,未对学习小组进行周总结、月评比、年奖励。

现状七:作业任务繁重,各科的抢时间、排挤其他学科现象严重,教师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学生对部分学科丧失信心,学科学习很难开展。学生不堪重负,学习疲于奔命,根本没有自我调整和查漏补缺的可能。

现状八:教师的积极性不足,课改必然会反反复复,学校的评价机制不跟上,教师还是要急功近利,走相对稳妥渠道,省时省力做法。

现状九:课型单一,没有凸显学科特色,部分学科的学生学习兴趣额下降,模式化一刀切的课堂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现状十:一线教师学习次数少,到外观摩学习的时间更少。回来只是介绍经验一知半解,不够系统,对于课改一线教师杯水车薪,作用微乎其微。

以上是我个人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理解,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一、浓化课改氛围,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环境。

班级专栏办在本班教师的外墙壁。小组建设——周先进小组、月明星小组、年金牌小组照片上墙,组徽、宣言、近期目标等等均公之于众。每一次学习成绩、小组评比成绩、纪律卫生周评成绩,好人好事、扣分警示,后进小组进步宣言书等等,丰富多彩,从而浓化氛围,创设人人争先,个个害怕落后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加大课改舆论力度,勤表彰,多督促。

学校要每周对课改班级和小组进行升旗总结,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要对小组和班级学期开学典礼进行表彰,凸显教育促进功能。

拿破仑有一句话“给我足够的军功章,我就能战无不胜。”这充分说明,激励正面评价对一个集体个人的发挥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学校检查功能单一,值周查问题——越查问题越多。应该批评和表扬兼顾,有扣分的标准就应该有加分的标准。有周扣分通报就应该有周加分表扬,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从意识上疏导学生向善、向美、进步。

二、统一思想,齐头并进,形成合力。

教师能不能积极行动起来,主要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如果单一性以成绩为衡量点,势必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课改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过程,而教师的评价只看短时效果,这样即使学校制定出多严厉的制度保障也会让教师铤而走险。试想一下,如此下去,学生有抵触,课改的教师受学生非议,课改如何持续,看外在轰轰烈烈,完全是建立在隐形“逆反”的环境下进行,课改不夭折才怪呢。如果能持续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其实学生是课改的关键,学生的认同感直接决定着课改的成败。课改两个学期我的发现学习走在前面的课改与否都会学得很好,而学习中后的学生反而丧失了学习劲头,成了新的学习后进生。而学习适中的学生是希望老师讲解的,因为自学能会的比例也就在50%左右,预习时问题真期待于老师系统讲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学习的需要也就自然有所区别。

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是课改的基础,也是课改的最起码条件。学生的观望、排斥绝不会将课改推向新高度。

三、时间无法保证,点火难,导致精彩展示和课上有效学习成为一句空话。

既然学习前臵,需要预习,需要完成导学案,就要给学生以宽裕的时间去完成。我们可粗略算一下,至少每个班级一天六节课,六节课至少六个导学案需要在前一天晚上完成。完成导学案至少需要先看一遍书,文科也许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在懵懂下完成,对于理科,

公式定理要清楚,还要应用,解题还需要技巧,试想,真正在预习中有多少同学能够掌握?学生展示,首先学生时间有限,大多数仅凭以往的经验展示,到底知识讲解有多准确和深刻?

做公开课和平时上课是不一样的,做课是有准备的课,而98%不还是常规课吗?现在的学习现状是学习小组对展示的内容相对掌握较好,而其他组的内容处于很生涩的状态。这个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手头资料少,拓展的空间狭小。

2、学生较为充分的探究时间少,根本不允许多维立体的展开学习讨论。即便有真知灼见也都淹没在“没头没脑”的作业之中了。

3、学生展示,出现非常规的方法和知识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及时一一矫正。

建议——学校增加白天的自习时间,把加课的课时拿出来给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各科综合性的学习材料。

四、学校应该多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多学习,一线教师的学习是直接作用用于学生的,没有中间任何环节,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和外出学习实则是最有效的手段。另外,学校安排教学研讨力求与时俱进,如:今年的各组示范课,可以说很精彩,虽是有准备的课,对于平时教学的时间安排是一种奢望,但仍有很多借鉴和思考的东西。遗憾的是学期末了,其实已经进入期末复习了,期末复习课和课改样板课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它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样的教学研讨应该在学期中或学期初几周内进行。这样给学习的教师以时间去揣摩研究实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样板不是总结性的,它的真正功能应该归属于做出样板指导教师教学的。

五、课改应该允许各学科在——“先学后教” “先做后讲”的前提下,凸显学科特色。就语文学科而言,这学期课改的体会是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踏踏实实的强化基础的时间少了,真正体现文学的

魅力的文章赏析少了,规范地训练写作的时间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了。而事实上语文是语言类科目,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兴趣的培养,听说读写的培养,学生的展示时间仓促,有些环节是欠缺的,这样语感培养不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是在原地徘徊,进步很难。

诸如传统的课前演讲,学生点评;写作小练习;辩论;课本剧等等。其实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另外可能会认为我存有私心一点认识。削弱语文学科就是对学生教育以及整体成绩的一种损害。

1、语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美好情感的。其实强化语文就是在给学生补充人生进取的能量,正所谓“厚德载物”,只有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了美好的人生情感,才能热爱读书,善待学习,才能形成经久的学习动力。

2、语文是语言学科,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文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对其他学科解题能力的提高。

3、一所学校的是否有文化底蕴,外在的表现就是学校师生是否热爱读书,是否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能不能埋下头,走到书本中来其实才是“书香校园”真正的内核。

因而建议学校不要过于严查所谓的“课外书”,关键是所谓的“课外书”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连《读者》、《青年文摘》“文学名著”都列为课外书的话,我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高明的教育手段。

我并不是完全否定学校查杀“课外书”,对于那些“黄色、校园暴力”类的书还是要查的,这样的学生也还是要教育的。我只想说的是学习是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的,学生只有在读书、在学习,他就有可能慢慢调整过来学习文化课程,一旦热爱上了读书,引导也变得简单

多了。这总比毫无兴趣的不读书,说闲话捣鼓东西懒散无事生非要好得多吧。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什么书,选择哪些书来读的问题。这才是教育者负责人的育人行为。而不是一刀切,看闲书就违反纪律扣分那么可笑。试想,难道教育者希望学生不读书吗?利用空闲时间读书,起早贪黑读书在学校这个文化环境下不应该鼓励吗?难道没收“课外书”他就会顺理成章心甘情愿的学习“非课外书”吗?这的确令人深思。

关于课改我个人水平有限,思考的也很浅显,只是我觉得作为学校集体里的一名教师,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陈述出来而已。自知有失偏颇,亦非深刻和恰切,恳请同仁多多批评。

对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改革的思考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8.29

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