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儿科 护理 护理学 重点 总结 本科 大专 职中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3: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 绪 论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

(一)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1.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2.围生期的死亡率最高。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

第二单元 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的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个体差异 顺序性:由上到下: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由近到远: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

由粗到细: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

由低级到高级: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

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和感觉、认识食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事物

第二节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出生体重:男3.3kg,女3.2kg

生后3个月:出生×2;

生后12个月:出生×3;

生后2岁:出生×4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计算公式:

1~6月: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 + 月龄×0.25

2岁~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 + 8(或7)

△2.身高: 新生儿身长50cm1岁身长75cm 2岁身长85 cm 2岁后平均每年增加5~7 cm:身长(cm)=年龄×7 + 70

△3.头围: 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在2岁前最有价值。新生儿头围32~34cm,1岁46cm,2岁48cm

△4.胸围: 出生时32cm,>1岁的胸围=头围+(年龄-1)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前囟:出生时1.5~2cm,1—1.5岁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

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低;

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

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

后囟:6~8周闭合或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岁数+1

(三)牙齿的发育

△1.乳牙:4~10个月乳牙萌出。12个月仍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

2岁内乳牙数=月龄—(4~6)。

△2.恒牙: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萌出第1颗恒牙(第1磨牙)。

第三单元 儿童保健

主动免疫:菌苗、疫苗(死疫苗和活疫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婴儿期计划免疫

出生:卡介苗,乙肝疫苗1月龄:乙肝疫苗

2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3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4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5月龄:百白破混合制剂

6月龄:乙肝疫苗8月龄:麻疹减毒疫苗

第六单元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

(一)新生儿分类: 按胎龄分:1.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1.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4000g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2500g的新生儿(<1500g称为极低’,<1000g称为超低’)

3.巨大儿:>4000 g的新生儿 ▲

(十一)新生儿黄疸 ▲分类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出生后2~3天,4~5天达高峰出生后24h内出现

持续时间足月儿2w内早产儿3~4w足月儿>2w早产儿>4w 血清胆红素值上限205.2~256.5μmol/L>205.2~256.5μmol/L(12~15mg/dl)>12~15mg/dl)

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85μmol/L(5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预后一般良好退而复现

1.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基础疾病。

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肝肠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3.保护肝脏,不损害肝脏及服用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酸和缺氧。

5.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①密切观察病情:皮肤黏膜色泽;神经系统表现;预防胆红素脑病;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②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证奶量摄入。

2.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①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关护理。

②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

③合理安排补液计划,控制好补液速度。

3.健康教育:

①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配合。

②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

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第八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

(四)小儿腹泻 ▲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

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

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3)人工喂养

2.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感染

(2)肠道外感染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①食饵性腹泻 ②过敏性腹泻

(2)气候

▲临床表现

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溢乳。每次大便量少,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昏迷、休克。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

便,量多,可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等渗、低渗性脱水 ②代酸③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和低磷血症

▲治疗要点

腹泻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除严重呕吐者暂时禁食4~6h(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

促进恢复。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①口服补液: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约需50~80 ml/kg,中

度脱水约需80~100 ml/kg ,于8~12小时内将累计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

②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1) 第1天补液:

①输液总量:包括补充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为90—

120ml/kg ;中度脱水为120—150 ml/kg ;重度脱水为150--180 ml/kg

②液体种类:低渗性脱水/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1/3~1/5

张含钠液;同时应注意钾的补充。

③输液速度:对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扩容予2:1等渗液,20ml/kg于30分钟~1

小时补完;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循环改善出现排尿后应及时补钾。补充继续和生理损失量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

小时5ml/kg;

④纠正酸中毒、低钾、低钙和低镁血症。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可改为口服补液,补液量需

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指导家属及探

视人员执行隔离制度。

4.维持皮肤完整性:尿布勤更换,防止臀红发生

5.严密观察病情

①观察排便情况: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

②监测生命体征: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及时更衣,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③密切观察代酸、低钾血症等表现。

6.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和做好预防措施。

《儿科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儿科护理学重点学习

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总结[1].

精神科护理(护理学本科)

《儿科护理学》课程简介(护理)

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试《儿科护理学(本科)》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 护理 护理学 重点 总结 本科 大专 职中
《儿科 护理 护理学 重点 总结 本科 大专 职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