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23:04: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成功就是比别从多读了一本书

----谈教师的阅读生活 特级教师

孙双金

在荷兰,有一个国外企业想在中国选一个企业以此作合作伙伴。国外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挑选了二十来家,这些被选的企业都是资产要能超过一个亿的。首先来到第一家。生意上谈的差不多的时候,国外企事业负责人来到中国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书柜里有许多书,在书堆中无意看到了一本《道德经》,他问:“你喜欢这个?”老总回答:“喜欢。”于是,两人就《道德经》越谈越高兴,最后他竟出人意料地说:“我其他企业都不去了。”其他人非常惊讶。后来问中国企事业老总:“为什么你能以一亿取得了124亿的大公司的青睐?”回复,一个以道德来治理企业的领导,那他的企业一定也是讲道德的,讲诚信的。

由这个故事我就想谈谈,原来书就能赢得了场面。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封建社会就是以读书来谈人生变化的,“学而优而仕”,你中了状元了,那你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就走上了仕途。于是,后来的你就一切都成功了。西方社会人士,他们的感受很有意思,因为他们认为读书就可以通达到最上层。中国古代的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读书就能通上上层社会。现在社会,考公务员,考取了公务员了,就能走上仕途。和现在纷繁复杂、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我们要知道,不一定当官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现的途径有好多。但是,对于我们老师,读书太重要了。我认为,教书人首先要能多读书。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曾说过:要想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就要能有一桶水;要想让学生有桶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有人说,你看看,现在教师读的是什么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有老师说,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把这些东西如同搬运工一样,从这一处搬运到那一处,从教参上搬到学生脑子里就行了。其实这只是搬运工。如果我们教师只是做到搬运,那就这样的教育就让我们感到悲哀了。

【看看手表】冯老师让我今天要有互动。我估猜在坐的都有一段教书的经历了。你回忆一下,这些年来,哪一本书给你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因为每一个的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所以读的书就不同了,所以说得就肯定不一样了。

【冯老师补充,讨论版中有人说到喜欢互动式的谈话与讲座,于是安排这样一些环节。又给给了大家一些鼓励。】

余莉同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特别喜欢主角林黛玉。我看了两遍。另一本是诺贝尔获得者写的,应该算是一套书吧。这一套书涉及的是关于智障的孩子。写的这孩子的命运很悲惨。读到最后也会跟着掉眼泪。读着这些书,由此收获到的感受,让我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互通,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许些帮助。

孙特:哦,《红楼梦》。我们在平时估计有很多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调查,在大学,年轻人当下最不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更悲哀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以及中国最有名的一些经典都排在了前十名。【同学们一阵大笑】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当下大家不喜欢读这些名著呢?或许有人说情节不生动不感人;或许有人说,有的名著感情过于细腻,婆婆妈妈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年轻人不爱读。就像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爱如茉莉》,文中的女儿其实当时正在看爱情书,要知道年轻人心中的爱情都是轰轰烈烈的。她看到妈妈的行为,就问了什么叫爱情,她听到了回答,跟她原有的认知形成了思维的冲突、挑战,所以心中有的疑惑。要知道,年轻人的爱情观与母亲的爱情观就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母亲年轻时的爱情观与孩子现在的爱情观是一样的,可到了母亲这个年龄了,就有了这样的感情,化为生活一般的感情,这一切是生活的变化所赋予的。反复的接触,反复地感知,反复地思考,这一切就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我记得毛泽东讲过,红楼梦起码要读到三到五遍。读个一遍,你真不知道多少东西。读到三遍、五遍,才能读出些味来。

再接着请哪位老师来说说。

朱鲲同学:给大家推荐我喜欢读的书。第一本呢,《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好多版本,我读了几遍,因为喜欢。后来我找了好多书店,才在一个小书店里发现有续集。这个续集讲了妹妹等一些人的故事。我一辈子记得这本书。我也喜欢悬疑推理小说。为什么推荐呢?如果你整体读完,你就觉得很多犯人犯罪都有他自身的原因,通过深入了解,就可以更多的了解人性。我认为读这类小说,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与他人沟通,包括与孩子与家长沟通。

孙特:我特别欣赏后半部分。我们是搞教育的。有人问人是什么东西?是啊,人是什么?人性的解读,我认为是搞教育的首先要搞清楚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我们都有仁爱之心。看到汶川地震,我们都要去救助我们同胞,捐钱捐物,这就是善的本性。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同事李老师,一天她带女儿来学校,在办公室里我就逗小姑娘:“给我个糖吃吃。”“不给。”于是我就进一步逗她,把糖拿了过来,哪知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嘹亮。从件事,我就认为人之初性本就恶的。这么小的娃,哪里会知道如此吝啬地保护自己的东西的呢?我相信妈妈不会教她不把东西给别人。那为什么她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人是自私的。在人的内心里有一个天使,那就善良;也有一个恶魔,那就是自私、懒惰。所以,我们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要来还罪的。所以西文人有一个洗礼的礼仪,要给你洗礼,经常洗礼,洗掉你后天不经意犯下的错。国情就是如此,所以西方社会建立了法制社会,所以用法制来限制你。就因为这个理论才有了严格法律和严格地执行。而我们中国,是道德教化,因为人性的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制度。一个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建立人之初性本恶的基础之上,所以中西方的法制、体制就产生了不同。那我们与学生怎么解读呢?我认为人性之间有善有恶。教师被比作园丁,一手给你水壶、阳光,给学生洒下雨露,助其成长;一手给你剪刀,让你剪去学生身上横生出来的自私的枝头。西方人说,左手拿着胡萝卜,右手拿着大棒。胡萝卜给你前驱力,大棒给你压力,也是更好地让你拥有前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教育也是需要批评、和适当的处罚的。如果没有适当的、合情的处理,那孩子就会爬到你的头上。高明的教师会“玩”猴子,虽比喻可能不准确,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不明而喻的。农村人说,要顺着毛摸,就是顺性而教;如果是倒过来,那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痛苦的。你会说,我是好心啊!可是这是好心做坏事。你不懂得人性,你就不知道如何教育。所以,一个老师应该是要能明白人性是什么。

张坤同学:我想说说关于读书的体会。我最爱读的书有两本,第一本是小学里读的,一本是最近才读的。小学读的是西腊神话,是连环画,因为它的影响,我后来到五年级还创作了神话,最后还被老师拿到了别的班范读了。我就认为我是很厉害的,虽说现在真的不怎么样。后来,读大学时选文科还是理科,虽说我的理科很不错,但因为这本书,我考虑了文科,我还是选择了语文老师。《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和郦波老师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以前第一次见郦波的时候,是北小搞的一个讲座上,他说孙老师您是他老大哥。(孙老师应和)他每天都给我们讲曾国藩的故事,我觉得听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回来后,我居然发现,老公他也放了一本这样书在床头。我不大喜欢这类书,我问他为什么喜欢?他说:“你知道吗,连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本书。同时,在各类商界聚会、会议时都会谈他。”因为怀着这样的好奇,我就抱起了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读着读着,我感觉它对我的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与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他让我明白了: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也就是说,这本书对我最近的影响特别大,感觉教育女儿更有手腕了,与老公更有语言了。(一阵笑声)

孙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喜欢的书,那就说明他没有[这儿记不得了,又不敢乱写,就只能这样空着了]。张老师讲的连环画,我也喜欢读。我这个人对自己定位是--读的书少,是“先天不足”。希腊神话,是创作的好源泉,能够把作文拿到其他班读,这就看出了她受到课外书的影响。好多人谈到了为什么走到了现在的位置,我看,就因为在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对他的哪件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改变了他的思想轨迹和人生轨迹。就像张老师说的。所以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小说家,是幻想家。

记得小的时候我听老师讲过田螺姑娘的故事,我也曾想过,我如果有一个田螺姑娘多好啊!(全班笑)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是无穷的,是无比强大的。”像乔布斯,像比尔盖茨,都是这样的人。有许多人考博士,考博士后,这种理想我们是需要的,可最后读书读死了,这样的读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后面我还会讲,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

儿童关于创造力的问题,我常常讲,语文能力不是光靠做语文作业做出来的。没有一个大家敢说过类似的话。结合自己,我只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每天大量的阅读,第二件事每天写日记。说到底,语文就是每天多读多写,没有别的途径。学生每天抄个十遍二十遍,有什么意义呢?抄多了没有价值。

我们刚才讲到文学方面的多一点,现在哪个来说说哪本教育方面的书给你的印象深刻。

(不知是谁,抱歉啊!请能报给我一下,我好修改):苏霍姆林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印象最深的话:“老师的第一印象对孩子很重要。”我就觉得第一印象很重要。当我们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孩子的时候,那孩子后面很多的时候都会是错的。像孩子订正,就要抓他第一错误的时候。给差生最好的补差的方法就是去多阅读。以前,我是让孩子反复去做。而苏霍姆让班上一个差生怎么做的,他是把孩子叫到身边来,带着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我读了后很羡慕。他把孩子带去,如果我是学生我也很幸福。后来,那个学生写了很多好文章,我读了更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最近经常看到学校里的一些关于老师的负面报道。我也是一个有批判心的老师。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这样的负面,我心里很难过。我也想过孔子,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孔子带学生到泗水边去教,把道理结合看到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学生。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学习?我也在看《窗边的小豆豆》。我们看看现实,现在的学生一看到校长来了就会喊:“你看校长来了。”(孙校赶紧补充:“我也是校长啊!”笑声一片)尽管这本书中我也有许多读不懂的,但是现在我看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

孙特:说得非常好。说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我特别感动。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圣经,如果不读它,那我个人认为是你教育生涯极大的遗憾,读了一千本也抵不上这一本。什么叫经典?你读他第一次就似曾相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什么叫经典?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印象与认识,这就是经典。经典的可以反复,反复看,不断地看,每一次都不同的感觉。讲到了第一印象,那就展开来随机说说。(手指右边一组第二排男生)小伙子,我请你。讲讲你第一次相亲的情形。

(老师的名字不知道,再一次抱歉):跟现在结婚的吗?(场面爆笑)还是讲现在的吧。(又是一阵大笑)确实有曾似相识的感觉。一见面就感觉熟悉,聊聊,又感觉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她有什么吸引你?很朴实很朴素(又是一阵笑,估计是联系到前面陈教授的讲座内容了)。我昨天还跟同学聊的,一般的女孩子喜欢花,她喜欢油菜花(又一阵笑),车,喜欢自行车。然后我们去了中山陵。很快两个月就领证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孙特:他说了似曾相识。找相似,讲物以类聚。在科学上讲叫相似论。还有人不喜欢,喜欢找互补型,农村里讲一块馒头一块糕。而这个小伙子他叫相似性。美国有一本诗,讲一个小孩子生下后,他看到谁,就跟着谁走。所以,我认为第一眼看到了经典,你就成了经典;第一眼看到的垃圾,那你就成了垃圾。最近我跟山东一个主编,准备15天,搞个书,一天一万五千字左右(底下了阵惊讶)。昨天这个主编还讲到读经典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好朋友,父亲非常喜欢读经典,全家喜欢读经典,孩子也是非常爱读经典。我说,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生叫张思源(音同),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当时高玉保(音同,惭愧,不知其人)来我校,我让高随便点上一首诗来考考这个孩子。要知道,有五百多首,而且还是现场考。这个孩子表现出色。现在这个孩子在北大读历史系研究生。另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读的一些坏书,影响孩子,孩子读书没读出来。所以,第一次,非常重要。我教一个班的时候,我的第一次,我是怎么让孩子怎么接触新教材,怎么让孩子接触第一次新的知识点。所以每堂课都要有新的印象。怎么样才能有新印象?就是要有变化。如果涛声依旧,孩子们就不愿意听了。用北大一位教授(名字记不得了)说的:每天要有新的感觉。用爱因斯坦说的,要有神圣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一个人没有好奇心,那就没有创新了,你就老了。所以,我们要时刻有好奇心。

我讲讲我的第一次读这本书。我17岁,在丹阳读师范,坐在我前面的男同学史俊原(同音)。有一次,我看他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我一看,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于是想了办法借了来,不知怎么的,我一看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从来就不是光讲理论。最近,我要编一本书,要有理论性,一听这个我就头痛了。与一位教授聊天,沭(音同“暑”)教授:你最佩服的中国的两个教育家是谁?孔子、陶行知。你们认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是什么?没。那为什么没体系的却成了教育家,那些有体系的成不了教育家,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篇认可的学术论文。我认为,虽然陶行知没有这样的学术论文,但是再过一百年两百年,这样的话也还是真理。

我记得,我以前问过,教师的读书从哪里来?有老师说,我哪有时间,我每天的时间都忙满了。只要你想读,就会有时间读。枕头边,读十分钟,叫枕边书,也可以厕所里放,办公室里放„„每天只要读半小时书,想想这一辈子要读多少时间。陶老师说,我每天坚持着读一点点书。如果每天坚持,一天半小时,一年多少时间?老师们可以自己算算。马上要出差了,就可以在路上读。时间是有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可以分专辑来读。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两套教学大纲,一种是所有孩子的教学大纲。一种是针对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是语文有天赋那就对语文。苏霍姆林斯基用故事来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教师要有自己的语言素养。”如果我们教师都有高度的语言素养,他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那学校里的孩子想让他写错、说不好都是难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怎么会有病句呢?为什么现在孩子们会这样呢?网络中没有好的语言素养,家庭中,学校中的,那他就没有语言素养。看看现在孩子们作文中怎么写:“老师说狗屁不通。”影响啊!因为他的知识没有体系,所以他是凌乱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升。家庭的教育从哪里来?在人大上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关于建立母亲学堂。如果一个民族的母亲素养高,那孩子的素养一定是高的。我们中国农民七八亿中,母亲整体是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所以,我认为要建立。可各部门都说有困难。我提出来了一个提议,如果一个女子没有学到多少学时,就不能领结婚证(教室内哗然)。像有年轻母亲睡个觉把孩子给闷死了的事情。在过来的车子上,听邓煌在广播里说,有父亲抛孩子逗着玩,却一不小心把孩子摔死了。都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做父亲,那孩子的素养如何能提高呢?所以,要开母亲学堂。(女教师起哄:那也要开父亲学堂。孙特回复,先建起母亲学堂那建父亲学堂。)

现在说说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

1、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们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2、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至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3、经典之书能带来特别的影响,无论是它们深深铭记在我们想象之中难以忘却,还是隐隐藏匿于层层记忆之下伪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

4、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

5、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

6、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7、经典之书带着前人理解的光环来到我们面前,尾随其后的又是他们穿过时光长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所留下的痕迹。

8、经典就是能在其周围造就一团批评争议的云雾的作品,然而它却能其中的尘埃。

9、经典是我们道听途说自以为知之甚多,却在真正读时发现它们愈加独一无

二、出乎意料并且独具创意。

10、经典之名可赋予那些代表整个宇宙,如同古代附身符一般的书籍。

11、你的经典便是你决不能置之不理的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或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12、经典之作走在其他经典这前,然则读过其他经典的人会立刻认识到它在经典著作谱系中的地位。

13、经典就是将当下的嘈杂之音化作嗡嗡背景声的作品,而这背景声同时也是经典存在所不可或缺的。

14、经典是作为时代的背景音而存续的作品---即使得支配地位的当下与之格格不入。

如果发生战争,躲在地下一年,只能让你带两本书,你准备带哪两本书?帅小伙,你说(孙特指着前排的一位男老师)。

(这位男老师):一本是《红楼梦》。经典是什么,就是你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第二本是《三国》。我认为可以发出一个男性的力量。

孙特:我来说,这两本书,一个是男人读的书,一个是女人读的书。有个名人说是《唐诗三百首》。记者问:假如只给带一本呢?我只带唐诗三百首。如果这两本书你对比,一个是一本小说,一个是三百首读,每首诗每次读的时候,可以给你想象的空间,可以给你反复的时间可以更久,我觉得读一年不会读得累,而红楼梦有象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张力不够,这个时候越是浓缩的给人以思索的空间。曾经我给女生推荐有一个好的化妆品:唐诗三百首。如果你读十年,你一定是个灵秀的姑娘。这就秀外惠中,这就以内 外。化妆师是从外部的。有人说,四十岁的女人

。四十岁以后的脸是自己修练的,这就气质。一个成熟的女人就是气质。这靠什么修练,就靠唐诗三百首。 [中场休息]

特孙(暂时停下讲座,和蔼地问):了解一下,这样讲还行?不行,我改。以你们的满意为最大的目的。

冯老师:如果你有什么想探讨的,可以写一个条,不仅仅是读书上的,教学上的也可以。

孙特:下面讲讲读《论语》的故事。2006年去曼彻斯特。一个老外到我们就问:你们会打太极吗?没人说。我其实懂一点点,可是不敢(笑声)。老外说:你们东方的文学很有魅力,哪个来说说孔子文化。没人敢上。在西方人的心中,太极文化和孔子文化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两个文化,去了西方去了,我们会感到害羞,怎么搞的,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丢了,还有书法。我本来想请书法家,南艺徐令明(音同)来讲书法。在讲的过程中,留半个环节与老师点评。我第一个拿自己的书法请他来点评。他说第一词:胆大。他说你的字第一是放得开。还有一句话,从颜从柳必死。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学他们,我们模仿雕刻下来的字。烦是学这个楷书学得好的,学行书学不好。我觉得徐教授讲的特别令我心服。最近我在家就在练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写着慢慢找到了行书的感觉了。

下面讲《论语》。他们都是年轻人,哪个要听论语?这里有读过《论语》的吗?班上50个人,就是读过的一到两位。这个正常,四十岁以前的人读的不多的。孔子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这个“立”是事业上立起来。四十不惑,到了四十了,你的人生就不再迷惑了。四十是不再迷惑的年龄,这里大部分是四十不到的。刚才与黄书记聊天,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红楼梦?进入文字社会就是读写时代,现在有了网络朝代,现在就是读图时代。图片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想得老年疾呆,那就读图。如果家里有爷爷奶奶就不让他们看电视。怎么防止老年呆呢,读书,还有一个方法玩麻将。(笑)日本还有一个,炒菜。(笑)西方的一个研究,在空里炸菜可以阴谋诡计老年知呆。读文必须是需要思考的。有一次地税局的,去徐局长办公室里,他说,推荐一下谁说论语说的好。我曾经请了一个南大的教授来我校讲论语,把老师讲得睡了。我请高校的,学术水平没话说,可讲得没人听。徐局长说,就请你。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读了论语。主读南瑾〈论语别裁〉。它是故事性的,非常通俗,每人都读得懂。为了读它,我又买了二十多种关于论语的书籍。那一年我就专攻论语。那一天,我去讲的时候,下半场,我进去的时候,每人手上都有体表,每人都都在看表,哪个在看呢?哪个愿意听啊。我问拿的什么?体表。怎么才能健康呢?运动,保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如果你只 身,你看狮子狗哪个最长寿?没有,是乌龟。主席只讲了半句。还有半句,是生命在于宁静。有动有静,阴阳平衡,这才是养生之道。这个静是心灵的宁静。今天我来讲的就是让每个人心灵宁静的《论语》,今天听了这个讲座了之后,你们就能心灵宁静了。你要是讲他们听的,就要抓住他们关心的。冰心是世纪老人,她为什么能活这么长?人家信佛。在悲上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书画 家,书画是养心的,以书画来讲求心灵的宁静。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微博的社会,这个快,是的,可是也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快了。快未必好,有时慢,才有了生命。

我把论语说成五句话:一句话,教人成为君子。如果我们让这个社会每人个成为君子了,那这个社会就多么好啊。一共有五大好处:心静。

二、长寿。

三、提高领导力,管理水平。举例赵匡胤问赵普的例子。所以王安石、欧阳修等等都是文人当官,在宋朝很普遍。赵再问:你平时都读哪些书?回:我读得太少了。只读一本。我只用半部论语赢得天下,我将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在他死后翻出了一部翻烂的论语。因为论语对人性有深刻的解读,和认识。如果你对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去管理班级能不简单吗?就像烧小鱼一样,要用小火一样,慢慢地煮。

读论语还有什么好处?读,可以让你成为翩翩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有风度的。故事:三国的时候,操曹接待老外。他想要给人留下好印象。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个子玉。他选了一个美男子,坐在旁边一起接待老外。之外,他追问老外,你对操印象如何?老外:是个美男子。但是坐在旁边的才是真英雄。这个叫曹操捉刀。这样男人要提高自信,男人的自信不在高矮,不在于黑白。所以在坐的女同胞找对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外在。孔子是什么风度?子贡子,贡说:好啊,我们老师长得好啊。经:我们老师牙难看啊。在差生的眼中只看到老师的差。贡:温良 兼让。这就叫君子的风度。人家讲周恩来有风度,也说彭丽媛有风度。那彭是我们中国第一个音乐硕士,这是有风度,有气质。所以讲君子有风度,有德,不气,成为一个君子,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君子, 那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社会啊。什么叫文质彬彬?文,文化。后天的文化,人文。后天修练的。质,本质。当后天的文化先天的本质和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文质彬彬。例如诸葛亮,这是代表人物。什么叫质胜文呢?张飞,没有文化,所以叫粗野。文胜质,则史(意思虚假虚伪),当后天的文化盖过了先天的则假。孔子也是一个非常有情趣的老头。有一天,子路(有个性的学生),孔子说:你不得好死。子路急,为什么?你个性刚烈,刚烈者不得好死。再一个,有一个死我活 要访问你,学生传话,孔子:身体不好,不接客。人刚要走,孔子就抚琴高歌,人家一听就认为你身体好好的就不接见。率真吧!孔子就是帅真的。当你走近孔子的时候,你发现他是温润的、和蔼的、率性的。孔子是君子也是有脾气的,有一天有个人蹲着,就拿棍子打他一下骂了一句:你这个人老不死。所以,《论语》就是一堂课。

处理好人生三大关系。第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看到现在南京的环境,我们成了吸尘器。第二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去英国去,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人,人家都会说SORRY,所有碰到都会这样,所以后来我也就样对人SORRY。还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再看看中国,有几个有礼仪之人?中国人太多了,也难怪。在人家,开车,遇人,一定会停下来,让你走。在电梯里,人家会按住,一定让你进来,让你再先出去。我们是老师,一分两分没考好没关系。我们老师带学生到日本,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唉,口袋里一掏,全是钱。让不在公共场合里不要吵,学生居然还用腿踢老师。这是什么情况?这丢脸啊!为什么要写不要吵闹?这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啊!这是丢人啊!外出学习,两个校长在房间里抽烟,然后被报警。于是我提醒他们。可再换一个宾馆,报警器,又响了,丢脸啊!第三个:处理人与心的关系。这一点南怀瑾提到的,季羡林也提到的。如果有人问,你快乐吗?很多人都会说,我不幸福。为什么?因为比,心不满足。你买这个车,他买宝马。因为他心里总是会比,现在人最最不快乐,就是心里比,所以不快乐。当你的心宁静了,知足了,安宁了,你就快乐了。所以人生的三大关系要处理好。我们更好的是没有处理好我们内心的关系。一个中心,《论语》只有一个中心,就叫“仁者爱仁”。这个仁,有意思,就是两个人。两个人才能谈问题。如果这个社会上只有你一个人,这才叫仁。所以,只有为他人着想,这才叫仁。我们现在讲,爱你的家人、邻居、领导、同学、好友,如果博家,爱自己的人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如果爱天下所有的人,那就是博爱,那是伟人。爱学生,是好老师,爱父母,是好子女。

第四:一位导师:孔子是一位可爱的老师。

第五:一群弟子: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有主角,也有配角。一群弟子个性十足。子贡死的是很刚烈的。颜回,是七十二弟子中最推崇的,是聪明的人。但孔子也有不高兴的,他总是说孔子说的好,怎么说怎么好。而子路喜欢质疑。所以孔子也说,喜欢学生提问,与老师智慧的碰撞。

结论:与其泛泛地阅读百本,不如深入地研读好一本书,尤其是世人公认的经典书!要能读通。我再推荐一本书《名家谈评议学习》。我问老师,老师说:我读不下去。我怎么说呢?心不静。所以读不懂。有些经典是要沉下心来读的。语文老师问我语文怎么教啊?我说,一句话两句话讲不清(笑)。我的困惑:广大语文老师感慨越教越不会教?为什么解放60年没有培养多少大家来?

寻找出路:《名家谈语文学习》《过去的教师》这两本书,我觉得语文老师要读。

名家们如是说:周汝昌,著名的红学家,他说:“很奇怪,从小学读的‘白话文’,到领一字了‘背’不邮; 而那些‘文言’名篇杰作,总难忘却---至少还能出其中的若干警句。这或许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我不敢妄断。此疑留待专家解说。”

大家说说,为什么白话文记不住,而经典的文言文能记得住?(选一个年轻人)我感觉一个小孩子学的经典可能是对他打基础。选择一些经典对以后是有好处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白话文与古诗文有什么特点。古诗文:精、练。白话文:一语言长,不够精练,内容未必丰富。白话古诗文对比,古诗文是茅台酒,龙茶。而白话文是什么?白开水。好茶是要品的。紫砂壶,功夫茶。喝茶是要讲究的,是有文化的。日本人喝茶是有讲究。这才叫品茶,这才叫生活。我们生活的情调,远远不如古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写出来的啊?我们现在过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古人了。你以为你现在的生活可以了?其实与古人比,差远了。所以白话与古文,浓缩的才是精品。我认为一些白话文不需要背,背的也是做无用功。应该是背经典的古文。我们现在多少人在做买椟还珠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这是盲流。

李普:著名编辑,专栏作者,他说:“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

陈从周,著名古代园林专家。他说:中国的文章重“气”,这是与书画、建筑、园林、戏剧、医学等一样的,重“气”。因此文章要朗诵,要背,得其气势。谚语说得好,“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什么叫气啊?最好的书画是气运生动。太极练站桩(孙老师动作演示)这个呼,这个吸。呼的时候,就像无形有松紧带。老师们,你们练练站桩,一定要气动贯通。所以写得好的文章要有气势。讲到气势,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之前,发表这首诗。蒋介石也看到了,不得了啊,这种气势是帝王之气。蒋介石生气,说:“我要请一批文人各写一首贺沁园春雪。”一个星期到了,每人都送来一篇,都丢了,气:你们这些有什么用?没有一个人写过他?为什么写不过?依我看,因为他们是文人,不是传声筒,不是伟人。文章要有境界,要有气运。(孙老师品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历史上那么些伟人都不在毛主席的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啊!到高境界的文章,比的是气度,比的是情怀,境界。为什么说文如其人呢,文人写出来的是小姿小调,伟人写出来的是有气势的。所以曹操装成侍卫,侍卫又装,有什么用啊!所以文章重视的要是什么啊?是做人吧!刘邦这样的混人还写出了大风歌来呢,他到了那个境界了。李连杰的《今天开讲了》。他与马云谈,我四十岁前要赚足一个亿,然后做慈善,他现在就在做壹基金。所以人比的是境界。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境界,看问题时才不会迷惑,才不惑。

最后答疑阶段:

1、关于合作,小组合作郊区里是不是?

(1)学习首先是个体劳动。如果每一个个性不去阅读不去思考、提问,所谓的小组合作,叫好学生淹了差学生,他自己不要思考。为什么说,一个苹果,就是苹果。课前的预习很重要,这样就可以跟教师进行互动了,对话了。如果明天我们上课了,学鲁迅的文章。那我们就要先自行学习一下鲁迅的一些文章,他会运用哪些说明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所以,第一我要谈的是自我的学习,探的学习。那我就说是假的合作。

(2)合作也是一种学习。合作,你如我们一个班五十个人也是一个合作,大家相互的提问,就是智慧的碰撞,也是一种竞争,所以合作也是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这才有意思。所谓合作,个体学习我们都要。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主动的学习,他有内驱力,才会有更高的吸收效果。举个校长家孩子的例子,头晚在家主动查了许多资料就期盼第二天早点到上课的时候,他主动了就积极了。而不像我们有些老师,教就是在填。填读、填写,最后就填成了南京的“板鸭”。悲叹!

2、理想中的好课标准是什么?

(1)上世纪的我的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叠起,写写练练。 (2)如今另一个标准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带学生去登山,路径你自己选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最好的是自己爬山,上山就让自己大汗。上课也是这样。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就会看学生的眼,脸,手,嘴。他的思维闪现了没有?语言得到了发展了没有?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而不是老师动不动读一遍,那叫卖弄。课堂很自然的,很生活化,很儿童化,不要卖弄,不要自我陶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没有学到,昏昏欲睡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

冯老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成长史。阅读伴随着我们教师的成长。你读的书有多少,就能走多远。想告诉他,通过他的读书,来告诉大家来引领大家读书,我们既要精读,也要博。这样我们的层次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30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比别人多懂一点点美文

比别人多懂一点点美文

特级教师孙双金对我的影响

要想比别人更成功 就要比别人多付出

有感于《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

孙双金老师教学风格

孙双金教学实录

素养素养还是素养(孙双金)

孙双金教学实录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特级教师孙双金讲座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