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个境界》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个境界

白寿彝

教学目的:1.了解文章所阐述的有关治学的见解,领悟读书“三个境界”的内涵。

2.领会本文以论述为主,语言朴素严谨的特色。

3.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要领,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个境界”的内涵。

2.难点,掌握读书心得的写作要领,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1.把原词的含义与王国维和作者的理解加以比较,深入理解。

2.讨论探究法,通过讨论加深认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由王国维及其治学三境界,导入新课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著名学者,新史学的开山

鼻祖。出身贫穷,靠刻苦自学成才,是我国近代学术研究论著最多,成就很高的学者之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首宋词中的名句来形象概括治学之路,其实是治学经验之谈 也是他一生研究学问的真实写照。

本文是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札记后所写的读书心得。

简介作者:白寿彝(1909—2000),河南开封人,回族,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早年就读于开封市后安德烈学校、上海文治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毕业后做过多年的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对我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民起义》等(其他见教材P27注释)。白老先生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为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点几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领悟读书“三个境界”的内涵,学习读书心得的写法。

2.读时思考:(1)本文主要是联系“三个境界”谈治学的体会,作者认为治学有秘诀吗?如果有,作者认为秘诀是什么?(2)本文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1)作者认为治学的秘诀是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做。

(2)本文议论的中心:治学要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

四.读后,请同学们归纳本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

1、2段):提出论点:治学要认真地去体会,认真地去做。这是作者读书的

“自得”,是文章议论的中心。

第二部分(3段):按照自己的领悟解释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三部分(4—6段):在领悟的基础上,对三个境界逐一阐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课文,深刻领会“三个境界”的内涵

第1段:用设问开头,提出论题“怎样治学”→接着,指出治学的关键(即所谓秘诀):认真体会,认真去做→再引出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第2段:摘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说,为下文铺垫。

第一境界引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山)长水知何处?”这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第二境界引自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写怀念远方的恋人。

第三境界引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写元宵之夜在长街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第3段:第一境界,王国维借引晏殊词的意思,是说不管怎样的客观条件(“昨夜西风凋碧树”),都要能甘居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毫不动摇地去学习(一个”独”字,形象地点出这个意思)。“上高楼”,是为了看得更远;也只有“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作者用“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来解释第一境界,抓住了它的根本。第二境界,作者解释是“ 能够吃苦耐劳,经得起考验”。这正是王国维的本意,他借柳永的词,加以形象、生动的表述。第三境界,作者解释为什么?(“在热闹的场合是不能有所发现,你寻他千百度也不行,但偏偏是在灯火阑珊没有什么人的地方,找到他了)。为什么在热闹的场合里不能有所发现呢?(让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治学贵在独创,随大流,凑热闹,人云亦云,是不能有所发现的,哪怕千百次的寻找,也是不能有所发明、创造的。

思考:“灯火阑珊没有什么人的地方”借喻什么?

明确:借指能不为现成的观念所束缚,不为旧的学说所局限,敢于冲破传统的控制,经过刻苦的钻研、探索,有真知灼见,能独辟蹊径。

第4段:作者首先把第一境界进一步归结为“立志”→明确“立志”的含义: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有所贡献,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接着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立”字。作者的这些论述,既来源于王国维的原文,又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阐发。

第5段:作者先阐述“第二境界实际上也说的是立志的具体表现,紧承第一境界,揭示如何“立”。第二句指出“必须思想感情到了第二境界才可到达”,也就是要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地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去追求。第三句揭示精神实质,就是荀子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下文分两层阐述,第一层引用《劝学》中的名句,指出学习知识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要持之以恒。第二层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人一己百”的名言,说明“锲而不舍”的重要作用。最后用一个比喻来归纳上文,形象揭示“锲而不舍”的必然结果,并开启下文,过渡到第三境界。

第6段:作者指出第三境界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就是自己有所体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引用孟子的话说明:深造就是为了自得,真正掌握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然后,针对人们在治学中的倾向,从多方面来阐述如何正确理解自得。最后指出自得对个人学业、对学术界的进步都大有好处,并附带指出当前的一种“不好的风气”。说明这种风气不能带来创新。

二.归纳本文的写法(从中学习读书心得的写法)

本文通过对“三个境界”的领悟来阐述有关治学的见解,体现了读书心得的特点:一个是“读”,即读什么,一个是“得”,从中得到什么,两者紧密相连;先写所读文章(书)的内容和领悟,再写心得见解,后者是重点。读书心得以论述为主,论点来自读书受到的启发;以所读书的内容为阐述的依据,把原书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融合起来论述。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一、

二、三题

五.板书设计:

治学的关键:认真体会,认真去做。→引出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为“立志”→明确“立志”的含义→最重要是“立”

第二境界是立志的具体表现

第三境界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的好处

教学反思:

教师的三个境界

管理的三个境界

班级管理的三个境界

产品外观设计的三个境界

店长管理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体会学习

期中复习的三个境界

教师晋升的三个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的三个境界

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的教案
《《三个境界》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境界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