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峡大学办学特色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6: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峡大学办学特色

作者:迎评办

1、依托三峡,突出水电,打造学校品牌

三峡大学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鲜明的学科特色,长期的历史积淀,突出的业绩贡献,形成了以“三峡”和“水电”为标记的鲜明办学特色,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共识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为学校打造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的宜昌。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令全球关注的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而且在方圆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有包括葛洲坝工程、清江梯级开发的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水电工程在内的已建、在建或筹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约400座;同时,还有包括世界最大的水电开发、施工单位──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及葛洲坝集团等在内的一批水电开发、勘测、设计、科研、施工、监理及运行管理单位。三峡工程有数十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三峡区域有“水电科技博物馆”之称,这块热土上耸立着令世界惊叹的集胆识、智慧、能力于一身的人类水利工程建设的里程碑。

三峡大学因“三峡”而得名。“三峡”优势,是三峡大学建设、发展的独特而重要的因素和条件。得天独厚的三峡资源是三峡大学准确定位的重要基础,是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学文化、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作为一所位于三峡的综合性大学,必须充分依托三峡资源、努力服务三峡区域;三峡工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顶级水电专家、学者来到宜昌,为学校的“借智”提供了极好机遇,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许多著名水电专家,如温诗铸、葛修润、袁国林、刘广润、陈厚群等都先后来校讲学,并欣然应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被称之为世界水电工程难题“题库”的三峡区域水电工程群,为学校的科技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众多的大型工程和高级建设人才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峡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三峡大学组建后,注意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挖掘三峡区域的丰富宝藏,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学校把寓意“扬水电之帆、索三峡之源”的“扬帆索源”作为校标,把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求索”作为校训,把象征水电特色和三峡文化及旅游特色的碧绿、橙黄作为学校的主色调,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生态环境”。

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工程”为一体的“三峡”品牌为三峡大学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条件,把三峡大学建设成与“三峡”齐名的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三峡大学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水电学科成为我校的优势和强势学科,并得到水电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凡问及三峡大学什么学科最强,“水电”成为大家的共识。鲜明的水电特色,为学校学科的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强水电学科,精心构筑以水电学科为龙头的五大学科群,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在全校形成高度共识。以水电学科为重点,建设水电与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5大学科群,促进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8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

5年来,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学校投资1.125亿元,狠抓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使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从合并时的3个发展到15个,形成了以解决水利电力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技术进步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特色学科。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江三峡滑坡监测试验站、水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移民工程、生态与环境工程等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研究能力较强,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3)长期的历史积淀为学校的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峡大学的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是根据国家水电建设的需要,依托葛洲坝工程筹建成立的。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以“工程”命名、着力培养水电建设第一线应用人才的高等学校。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电力工业部主管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11月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三峡大学组建后,在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的同时,按照特色兴校的理念,强调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水利电力行业优势,进一步传承水电特色,明确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从本科教育来看,学校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机械、工业企业自动化等3个水电类专业。随后,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创办移民工程、输电线路工程、金属结构与焊接、安全工程、工程概预算等一批水电类本专科专业。正是在这种历史积淀的基础上,确立了水电类专业的优势地位。在“211工程”建设中,水工结构工程、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该学科在水电行业的地位。三峡大学首批遴选出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重点建设专业都是水电类专业,并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

长期的办学历史,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水电类专业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我校毕业生遍布水利电力企业和科研院所。在16个水电工程局(公司)中,我校校友担任局长、书记5人,副局长、副书记8人。在葛洲坝集团及中西部水电工程局的中层技术干部中,我校校友占30%以上。我校毕业生立足水利电力行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各级水电部门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如水利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厅级巡视员刘建民,二滩水电开发公司总经理陈永华,水利部移民局副局长黄凯,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樊启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征宇,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陶盛发,水利部长江委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启贵,天津勘测设计院副院长丁建民,贵阳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冉懋鸽等,均是我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二类招生的院校,水电类专业的招生分数线普遍接近或超过一类线,第一志愿报考率居高不下。如2003年在江西省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1:1,2004年在四川省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0:1。水电类专业就业率2002年为96.61%,2003年为96%,2004年为91.47%。200

3、2004年,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的就业率均达100%。

4)突出的业绩贡献为学校的特色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我校现有的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专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从事水电类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教授。湖北省在我校水电特色学科设立了4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现已有3位教授到岗。有6位水利水电学科专家、教授被武汉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学校校级116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中,有62位是水电类学科方面的专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参与国家水电建设的科技攻关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校积极参与了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工程、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工程、世界最高拱坝──锦屏水电工程、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坝──龙滩水电工程、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重要方面军。完成有关三峡工程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编写出版有关三峡工程的专著、教材10余部。近3年来,我校教师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75项,包括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电力公司重大课题、水利部创新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重大专项、霍英东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厅局级项目158项,累计项目经费10902万元。

学校依托三峡水电工程,在拱坝专项优化、高陡边坡及滑坡、面板堆石坝应力应变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坝全过程仿真、光纤传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特种机械、水库移民、水电站仿真、植被护坡绿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水电类科技成果。近几年,我校水电类科技成果累计获省部级以上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21项。学校独立或参与完成的水电科技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技术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大坝裂缝和温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卸荷岩体力学理论及其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注重能力,突出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峡大学紧紧围绕“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实践育人”理念,传承“注重能力,突出实践”优良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明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理念指导。

三峡大学组建后,根据国家、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现状、基础和条件,提出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落实这一目标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水电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法、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三实性”即“实学性、实务性、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初级医师;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学科基础的合格中等教育教师。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提出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土木水电学院提出,依托三峡工程等大型现代化水电工程,坚持以科研为源,以工程为本,为水利水电行业一线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及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信息学院提出紧紧围绕水电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学院提出培养“实学性”应用人才;政法学院提出培养“实务性”应用人才;艺术学院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应用人才等。明确的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确定了基本原则。

我们从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的认识出发,秉承“实践育人”的理念,高度重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意把握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规范的制度管理,有效的操作措施 (1)制度健全,要求明确

学校在《制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此,应该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造,努力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五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规定各专业除实验课程外,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得低于30个学分。学校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便于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42个四年制专业中有3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30周以上,占82.2%。其中电气信息类5个专业实践教学周数达40周,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音乐学、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周数在35周以上,6个五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49至51周。同时,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创新活动等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各类“素质与能力”的课外学分不得少于10个。

学校制订了《三峡大学本科实验教学工作条例》、《三峡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编制各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大力倡导各专业不断探索和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出台《三峡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校级实验中心及有条件的学院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制订了《三峡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对选题、开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正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辨、评奖等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选题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技术含量、文理科论文篇幅、工科设计(论文)图纸数量、完成设计(论文)进度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出台了《三峡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三峡大学大学生学科及科技作品竞赛的组织和奖励暂行办法》,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建设,提供平台

根据上述要求,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新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费均超过1700万元,增长率均大于21%。2002年以来累计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经费达7977.5万元;现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6663元。我校现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用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验室(实验中心)44个,内设功能实验室104个,实验室总面积为9.9万平方米。宽敞的实验室,良好的实验设备,规范的教学管理,使我校各专业实验开出率均在99%以上。

学校通过挖掘与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54个。学校安排在“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三峡基地”实习的人数逐年上升,如2004年共有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的2194名学生在三峡基地实习。

(3)深化改革,拓展创新

学校通过“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已经立项的教改项目中,有18个项目涉及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占立项总数的37.5%。各学院按照项目要求,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电气信息学院将原来依附于课程且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整体剥离出来,建立由初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的基础实验平台;医学院把原来依附于教研室的34个独立功能实验室集中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组建基础课程实验室,构建起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理学院的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省级),对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起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外国语学院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分模块教学,建立语言语音教学中心和自主学习区,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校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等开放性实验室,开展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进行模拟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建立模拟法庭、公共管理实验室、人生发展设计工作室,开发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虚拟实验,探索大文科类专业开放性实验室与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途径。 学校各类实习都建立有比较完备的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学校建立有大面积集中实习的巡视检查制度和实习总结考核制度;对部分专业少数学生的分散实习建立返校答辩制度。基本形成了理工科实习、文科实习、教师教育实习、医学实习的实习体系。各学院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了实习实践教学研讨会制度,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等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产学研教育教学或实习实践教学研讨会,与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共同研讨实践教学改革。

同时,我校坚持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平台,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 3)优良的历史传统,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坚持并形成了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的优良传统。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以“立足水电,服务电力,面向社会,紧跟时代”为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水电行业享有良好的声誉。原湖北三峡学院在其前身宜昌医专、宜昌师专、宜昌职业大学培养适应宜昌地区的基层医生、中学教师、职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确立了“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在湖北省享有良好的声誉。

4)突出的教学成效,明显的比较优势

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结构力学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奖项40项,省级奖项118项,获奖总数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各获得三等奖1项。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有3人获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在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湖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第一名,有6名同学进入前10名,27名同学进入前50名。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各类专利证书42项;在历年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评选中,我校获奖项目总数及获奖比例均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前列。在2004年开展的湖北省首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14篇毕业设计(论文)获一等奖,28篇获二等奖,48篇获三等奖,获奖总数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2002年受到团中央表彰,连续4年受到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的联合表彰。

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医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生物工程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新模式研究》、《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香港中文大学: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三峡大学

办学特色汇报

办学特色总结

办学特色总结

办学特色简介

特色办学工作总结

学校办学特色

三峡大学办学特色
《三峡大学办学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