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六年级思品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2: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

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并指导一个小组准备有关烟的模拟审判会,可由一人或多人扮演被告“烟”,其他学生扮演原告,控告“烟”有哪些危害。

2.学生了解抽烟、酗酒、长期上网冲浪的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你是一个容易被诱惑的人吗?”)学生完成测试后教师做统计,了解全班学生的自制力的状况。

2.师:不良的行为习惯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产生,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吸烟、酗酒、迷恋网络,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甚至会构成社会公害。对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吸烟、酗酒、迷恋网络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有自控能力抵御诱惑,坚决加以杜绝。要珍爱生命,就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机出示课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

1.吸烟的危害。

⑴ (教师出示“你了解烟吗?”)学生完成后全班分享。

⑵ 学生交流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⑶ 教师请课前准备的一个小组召开一个有关烟的模拟审判会,总结吸烟的害处。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页“烟的N条罪状”。 ⑸ (教师播放 “烟草吞噬生命”)教师小结: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告诫人们:烟草吞噬生命,不论是何种香烟,对人体同样有害。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香烟吧!

2.酗酒的危害。

⑴ 什么是酗酒?就是没有节制地喝酒,酗酒不但伤身体,还容易滋事。 ⑵ (教师播放“酗酒酿成的悲剧”)学生交流感想。

⑶ 学生自由讲述酗酒对身体的危害,然后填写教科书第7页“酗酒的危害”。

⑷ 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适量饮酒”与“酗酒”的区别。 3.迷恋网络的危害。

⑴ 师: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缤纷的世界。但网络业存在着许多弊端。网络的开放性与隐蔽性使许多精神垃圾灌输到一个个单纯的心灵里。网络存在许多诱惑,自制力差的人就会沉迷于其中,特别是青少年更难以抵挡诱惑。(教师播放“从三好学生到少年犯的启示”)

学生交流从中得到的启示。

⑵ 全班交流:对于学生自身来讲,怎样才能正确上网呢?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后出示“怎样才能正确上网?”)教师小结: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我们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在头脑中建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三、拓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怎样才能正确上网”的方法,并填写“我的上网计划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抽烟、酗酒、泡网等不良习惯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危害。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课前完成教科书第6页和第8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学生交流“我的上网计划单”,教师做出评价。

二、学习

1.拒绝抽第一口烟。

师:面对下列情境,你能逐一拒绝别人递上的烟,拒绝抽第一口烟吗?(教师出示“拒绝抽第一口烟”第1页)

师:当你在感知到同伴的吸烟压力时,可以在以下拒绝的方法中选择1-2种进行训练,还可在同学中征集其他的拒绝方法。请试一试。(教师出示“拒绝抽第一口烟”第2页)

教师请三四个志愿者上台表演如何拒绝。 2.世界无烟日。

⑴ 学生说一说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然后交流教科书第6页“知识窗”,并上画一画“禁止吸烟”的标志,写一写“禁止吸烟”英文。(教师出示“‘禁止吸烟’的标志和英文”)

⑵ 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教师出示“1988-2009年‘世界无烟日’主题”)

⑶ 全班创作下一年“世界无烟日”主题。 3.不良习惯小调查。

学生交流完成的教科书第8页的“小调查”,阐述调查结果和从中得到的结论。

4.教师小结:“万种烟草,同种危害”。不管你对自己的毅力和控制能力有多大的把握,都应有所畏惧。拒绝别人递过的一支烟,并非是一件坏事。我们应重视烟草和酗酒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以健康方式来抵制这种危害。网络让人在垃圾里找黄金。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请睁大识别是非的慧眼,把它变成助我们学习、成长、发展的一把利剑。 莎士比亚曾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珍爱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刻不容缓。

5.(教师播放“珍爱生命”)学生齐读小诗。

三、拓展

1.调查有吸烟史的家长或其他长辈、亲友的“烟龄”,每天吸烟的量,平时吸烟的烟价;计算他们已经有多少钱用于吸烟了;若从现在起开始戒烟,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后半生可以节省多少钱?若以300元/年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读书计,这笔钱可以资助多少名失学的学生读书?

2.设计“禁止吸烟和酗酒”的宣传卡片,(课件展示网上收集的创作品)对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1.2向“白色恶魔”说不

第1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毒品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关于毒品的一些知识和吸毒者的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罂粟花”)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回答:美)是的,大家刚才都对这些美艳的花赞叹不已,可它却正是被人们称为 “罪恶之花”的罂粟花。(教师板书)

2.师:罂粟花秋播春开,花并没毒,真正有毒的是低垂蒴果中的白色汁液,它是成为罪恶的白色粉末的源头。毒品,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白色恶魔”。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向“白色恶魔”说不!(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

1.了解毒品的种类和分类。

⑴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页,对各类毒品有大致的认识。

⑵ (教师播放“毒品的种类”) 学生观看录像,初步了解各类毒品的特点及危害。

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了解毒品的分类。

⑷ (教师播放“毒品的分类”)小结:当前,毒品的种类已达几百个,而且各种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对人体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2.了解毒品的危害。

⑴ 师: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真大,毒品这个“白色魔鬼”,正疯狂伸出罪恶的魔掌残害人类!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更有甚者染上这个“白色恶魔”,最后横尸街头。同学们,你搜集到了哪些真实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1-2名学生讲述因吸毒而引发的悲剧。

⑵ (教师播放“毒品的危害”)师:片中这些无知的人,本拥有社会的关爱、好友相伴和温馨的家庭,但他们却在好奇心的引诱下,一步步走入了黑暗与死亡的殿堂,带给他们的只有痛苦和家破人亡。对这些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学生交流感受。

3.了解染毒途径,树立防范意识。

师:毒品如此可怕,他们是怎么染上毒品的呢?请听听吸毒者的自白吧,让我们引以为戒。(教师播放“吸毒者的自白”)

学生归纳小结: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因为无知好奇,有的是上当受骗,有的追求享乐,有的逃避现实,具有逆反逆反心理……

4.课堂小结:毒品是真正的“白色恶魔”,我们要坚决地向它说“不”,坚决地与它斗争。

三、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华之剑》。了解我国缉毒、禁毒工作的现状,认识公安干警工作的危险性和困难性,从而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毒品的危害性,以便能很好地做到抵制毒品,检举与毒品有关的一切犯罪活动。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近年来禁毒严打的法律、法规。

2.做一名抵制毒品的宣传使者,让更多的人知道毒品的危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本地禁毒战斗的硕果,以及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3.学生查找“国际禁毒日”历年的活动主题。

4.教师指定两名学生准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演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推开沉重的历史之门,中国是近代史上深受毒品毒害的国家之一。(教师出示“虎门硝烟”图片)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的“虎门销烟”。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在林则徐的指挥下的“虎门硝烟”,不但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禁毒决心。

二、学习

1.了解我国政府的禁毒举措和力度。

⑴ 师: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进行禁毒斗争,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禁毒专项斗争和群众宣传。(教师播放“禁毒行动”)

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感受禁毒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的硕果。 ⑶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本地禁毒战斗的硕果。 2.“浪子回头”故事会。

⑴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⑵ 小组推荐比较典型的故事,进行全班交流。 3.了解“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⑴ 师:毒品是世界范围的瘟疫,它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祸害。(教师播放“国际禁毒日”)学生交流:

A.“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

B.吸毒与贩毒会诱发哪些社会问题?

C.“国际禁毒日”成立于哪一年?联合国是在怎样一个形势下提出来的?当时的口号是什么? D.200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什么?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认为要如何控制毒品泛滥问题?

⑵ 学生交流历年“国际禁毒日”的活动主题。(教师出示“国际禁毒日活动主题”)

4.“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会。

⑴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的演讲会。学生交流感受。

⑵ 小结:200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珍惜自我,健康选择”。为了无毒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一起向毒品宣战!

三、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项反毒、禁毒的宣传活动。要求:有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形式等内容,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安全因素。

2.创作一幅反毒、禁毒宣传画。

1.3向邪教宣战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邪教组织的犯罪事实,激发学生对邪教组织的憎恶感。 2.知道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初步了解邪教的特点和危害。 3.勇于抵制邪教的侵害,揭露邪教的罪恶本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反对邪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法轮功”在中国犯下的对社会和人类危害的滔天罪行。 3.学生搜集主要国外邪教组织的名称及其罪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2008年8月,一个普通的河南农民,发自肺腑地说了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播放“‘全能神’祸害家庭”)学生讨论:

1.“我”起初认为“全能神”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实际,它是个怎样的一个组织?像这样的组织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

2.“妻子”在信仰了“全能神”后有哪些变化?

3.那么多村民在短时间内就被“全能神”蛊惑,信其真并深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

1.揭露邪教“法轮功”的罪恶本质。

⑴ (教师播放“‘法轮功’集体自焚事件”)

学生交流:

A.他们为什么要自焚?

B.为什么**广场自焚的只有普通信众,而没有“法轮功”组织的高层人物?

C.围绕生命和家庭,你有何感想和认识?

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追求‘圆满’,投毒杀人”,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深入讨论:

A.陈福兆犯下了什么罪行?

B.他怎么会走上犯罪之路的?

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攻击卫星”,说一说“法轮功”给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⑷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法轮功”在中国还犯下哪些滔天罪行,对社会和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⑸ 全班交流讨论:“法轮功”组织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教师播放“‘法轮功’的谎言”)

2.了解世界各种邪教组织。

⑴ 师:现在国外的邪教组织一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邪教组织最多。现在主要的邪教组织有:美国的“人民圣殿教”“大卫教派”“上帝的儿女” “天堂门”,西欧和北美的 “太阳圣殿教”,韩国人文鲜明所创立的“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产生于美国而流行于西方各国的“恶魔教”,以及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教师视频“国外邪教透视”)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填写教科书第19页表格。

⑵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出示“国外邪教组织及其罪行”) 3.区分邪教与宗教。

⑴ (教师出示“宗教场所”图片)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建筑吗?

⑵ 师:宗教在我国流传了很久,它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与刚才我们所介绍的“法轮功”等邪教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⑶ (教师出示“宗教宪法”)学生朗读。 ⑷ 学生讨论什么是邪教。

⑸ 小结:邪教是指冒用气功、宗教等名义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人身权利的非法组织,应坚决予以打击、取缔。而宗教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4.如何防范、抵制邪教。

⑴ 学生讨论:作为青少年,如何防范、抵制邪教。

A.崇尚科学,大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科学理性地认识事物,自觉抵制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侵蚀健康生活。

B.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C.增强防止邪教的意识。对邪教歪理邪说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绿色上网,拒绝网上邪教宣传。

⑵ (教师播放“严林的事例”)学生交流:

A.如果碰到有人向你散发邪教组织的传单,你会如何做? B.如果在邮箱收到类似的邮件,你会怎样做?

C.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参与邪教的活动,你该怎样做?

5.小结。

⑴ 世界上的邪教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美丽的名称,打着动人的幌子,实际上却隐藏了罪恶的目的。 ⑵ 邪教的组织者和传播者会不失时机地诱骗善良的人们,我们应该时时提高警惕。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生活。

三、拓展

1.制作一张宣传反对邪教的小报。

2.上网查询反对邪教的网站,完成教科书第21页“实践园”的练习。

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做出正确判断和评论。

3.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打印并预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军军休学”)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觉得军军妈妈的做法对吗?军军应该休学吗?

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队展开辩论:

⑴ 认为军军是个懂事的孩子,休学是帮家里解决困难,这样做是对的。 ⑵ 认为军军不能因此放弃学习的机会,这样做不对。

2.师:刚才大家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军军是否该休学,军军妈妈的做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法律的依据吧。(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受教育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父母无权剥夺孩子的这一合法权益。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我们遇到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时,是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

二、学习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概况”,全班学生讨论。 2.案例辨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⑴ 社会上的网络是否能对在校学生开放? 参见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一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很多未成年人缺少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这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完全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与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而适度、正常使用网络是符合未成年人心理需求的。根据目前的规定,经营性网吧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可以说对它的政策是“堵塞”,而对健康公益性上网服务则是“疏导”,这样一“堵”和一“疏”的关系,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⑵ 家长是否可以在未经子女同意的状况下偷看他们的日记?老师是否能在未经学生本人的同意下公开他们的日记或电子邮件?(教师播放“孩子隐私须尊重”)

参见第三十九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该条款突出了未成年人的平等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将子女视为附属物的情况或学校、教师对学生的领导地位。具体来说,即学校、老师、家长都不可以偷看、披露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或电子邮件。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或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⑶ 家长是否能在周末的时间硬性要求子女参加才艺班或其他补习班? 参见第二十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生命和健康最重要,这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今,许多孩子平时放学后甚至周末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和一定的娱乐、锻炼时间非常重要。

⑷ 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否将子女独自留在家中? 参见第十六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很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对父母外出打工而对子女失去监护责任的“留守儿童”,新法做出了要委托成年监护人代为监护的规定,强调了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对于“流浪儿童”,新法则规定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实施救助,明确了救助机构临时监护的责任。

⑸ (教师出示“扫描镜”)学生小组这两个案例。 3.我用新法评旧俗。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组讨论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并发表相关评论,然后全班交流。

⑴ 棍棒底下出孝子。 ⑵ 不打不成器。

⑶ 私塾先生为了教育好孩子,经常用戒尺打学生的手掌。要是类似这样的事发生在今天,你有何感想?

4.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未成年人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拓展

1.(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学生集体完成。

2.观察周围是否有违反保护法的现象,如有,做出相应的劝告。

知识竞赛试题是为了巩固学生的法律知识,教师可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完成。

2.1 民风、民俗大观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知道下列图片和诗歌表现的是什么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民风、民俗?(教师播放“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

2.学生自由讲述什么是民风、民俗。

教师归纳: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师: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来逛一逛“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师板书: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学习

1.过“端午”。

⑴ 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庆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并称。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教师播放“话说屈原、钟馗”) ⑵ 学生分组交流端午节热闹欢腾的民俗盛会和其他端午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A.雄黄祛毒,蒲艾斩妖。(教师播放“驱邪避灾”) B.五彩丝缕系香包。(教师播放“香包”) C.暑风微微飘粽香。(教师播放“粽子”) D.锣鼓喧天赛龙舟。(教师播放“赛龙舟”)

2.话“立春”。

⑴ (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⑵ 师: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已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

学生自由说。

师:“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习惯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后气温回升,农业生产应抓紧春耕准备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

⑶ 师: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说。(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学生交流感受。 ⑷ 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 3.赶“集市”。

⑴ (教师播放“赶集”)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 ⑵ (教师播放“赶‘集市’”)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

4.小结。

师:“民风、民俗大观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娓娓道来。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民风、民俗,只是大观园中的一隅。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广博、精深!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三、拓展

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如春节、元宵、除夕、清明、重阳等,也可以搜集家乡的服饰、民居、饮食等乡土文化习俗,还可以采集关于家乡的婚丧、寿诞礼仪、成长仪式等文化传统习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 2.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乡土文化习俗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知识竞赛”)学生抢答。

二、学习

1.组内交流,资料汇总,分类整理。学生分工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准备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如图文结合、介绍解说、实物呈现、模拟表演等。

2.各小组分类依次汇报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全班一起畅游民风、民俗大观园并畅谈感想。

⑴ 节庆习俗。(教师随机播放“节庆习俗”中相应内容)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 ⑵ 其他习俗。(教师随机播放“其他习俗” 中相应内容)

服饰习俗。民居风俗。饮食习俗。婚丧习俗。寿诞礼仪。成长仪式。…… 3.小结。

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中华民族民风、民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化的情结。

三、拓展

1.分组合作,编制一份介绍各地民风、民俗的小报,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延伸。

2.体验活动:我来学做香囊(做元宵、包粽子……)

2.2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饮食习俗、建筑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间的密切关系。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别就一个地域的饮食习俗和建筑习俗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两堂课我们参观了“民风、民俗大观园”,了解了不少民风、民俗。如果让我们将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分类,你认为有哪些类别呢?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风、民俗分类”)

2.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教书板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二、学习

1.探究饮食习俗。

⑴ (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学生讲述不同地域主要盛产的农作物品种。

⑵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⑶ 学生按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以及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全班交流分享。(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⑷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⑸ 小结: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中华大地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

2.探究建筑习俗。

学生先自学教科书第39-41页,然后按小组汇报建筑习俗,探究建筑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室可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内部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居建筑”做补充)

⑴ 江南民居。⑵ 蒙古包。⑶ 湘西吊脚楼。⑷ 陕北窑洞。⑸ 福建土楼。⑹ 北京四合院。

3.小结。

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民风、民俗应运而生。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类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与此同时,民风、民俗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三、拓展

进一步探究本地的饮食、建筑习俗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究家乡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探究小组”,分析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一种印象最深的民俗活动的情境,并搜集关于这种民俗活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由讲述对孔子、孔庙和祭孔典礼的了解。(教师播放“孔庙与祭孔”) 2.师:孔庙的祭祀延续至今,通常为每年两次,分别定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的仪式非常隆重,到孔林上坟的孔氏后裔,除当地族人外,还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我们来看看那盛大的祭祀场面。(教师播放 “孔庙祭典”)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祭孔活动有哪些意义。(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增添乐趣;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奉献的责任感……)

二、学习

1.在充分展开研究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分享成果。 ⑴ 列举家乡的几种有关文化活动方面的民风、民俗。

⑵ 搜集与所列举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他乡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所在。

⑶ 从差异入手,分析讨论、考证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家乡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透视民风、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⑴ 师:秧歌舞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通常是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教师播放“秧歌舞”)

学生感受秧歌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因为秧歌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是舒缓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⑵ 师:除夕这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春联上的联语都是一些贺年的吉祥语。(教师出示“春联”)

学生感受春联这种民风、民俗活动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抒发了美好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⑶ 学生分小组自由讲述自己参加过的一种民俗活动,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全班分享这些民风、民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体会这些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⑷ 小结:在一定生活情景中形成的家乡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乐趣,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并起到了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等作用。

3.如何看待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

⑴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一些民风、民俗也渐渐凋零、消亡,只有饮食保存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传统节日以及很多民风、民俗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

B.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的意识和情感。

C.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平日里使用的是公历,因此农历的概念也渐渐淡化了。

D.一些人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情怀。……

⑵ 师: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会造成哪些弊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由于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像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丽之宝。对于这些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文化珍宝,我们必须认真揣摩,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和艺术魅力。

⑶ 师:淡化的传统节日和日渐消亡的民风、民俗文化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活动,你有哪些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要从小培养历史和文化情怀,有兴趣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民风、民俗文化的熏陶。

B.媒体要大力营造传统节日氛围。近年来,在恢复和弘扬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方面,媒体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做了大量舆论引导工作,应继续坚持和加大力度。

C.民风、民俗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营造民风、民俗文化氛围,重建传统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民俗文化。……

4.总结。

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三、拓展

1.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其魅力。 2.阅读有关民风、民俗的书籍,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进一步体会民风、民俗在生活中的作用。

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教学要求:

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

2.能继承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发扬优良传统,摈弃糟粕,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3.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清明节的活动。(教师播放“清明节活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活动?你认为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积极、健康的吗?

2.师: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陈规陋习与迷信现象,即制约人类思想进步的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学习

1.开设“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⑴ 聚焦爆竹。

A.(教师播放“绚丽烟花”)学生交流感受。

B.师: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爆竹让我们的节日显得更加喜庆。但每年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事故不计其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呢?(教师播放“烟花、爆竹危害”)

C.师:烟花、爆竹带来的危害真不小呢!为了防止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噪音,减少空气污染,不少城市采取了改革旧习俗的措施,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小广播。(教师播放“各地燃放烟花、爆竹新规定”)

D.学生讨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看法并提出本地春节该如何处理燃放烟花、爆竹问题的建议。

⑵ “喜”“忌”数字。

A.师:我国的民间一向流传有一些“喜”“忌”数字。你能说一说民间是怎样认为“4”“6”“8”这三个数字的?

B.师:这种对数字的推崇与禁忌,虽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如果迷信于这些数字,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教师播放“数字”)

学生交流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交流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师:家乡的民风、民俗五花八门,我们一定要崇尚科学,分清精华与糟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然后全班汇报,教师进行随机点评。

⑴ 相信科学不迷信。 A.戳穿鬼把戏。

师:有些巫婆、神汉常常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油锅炸鬼”,将手伸进沸腾的油锅。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播放“油锅捉鬼”)

B.看看算命、测字先生的真面目。

师:街头的算命、测字先生自称能知旦夕祸福,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播放“古人算命”)

C.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些浸透着原始蒙昧的封建迷信陋俗,对社会和人性都有着负面影响。迷信是盲目、愚昧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只有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事物,才能提高辨析能力,戳穿迷信的鬼把戏,并向周围的人宣传:相信科学,擦亮眼睛不迷信。

⑵ 陈规陋习需摈弃。 A.换个方式来祭祖。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开展着移风易俗的活动。我们一起走进安徽黄山新华乡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教师播放“清明文明祭祖”)

学生交流“新华乡”现在的祭祖方式有哪些优越性,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B.抵制铺张浪费。

师:敬酒送礼是中国人增进感情的传统习俗。小至压岁钱,大到结婚彩礼。如果过于铺张,那就适得其反了。(教师播放“送礼之风”)

学生交流观看了这则报道后的感受,并讨论应该如何抵制这种铺张浪费的习俗。

C.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羁绊着人们思想的进步、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陈规陋俗我们应自觉抵制并规劝别人远离。净化家乡的民风、民俗,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乡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舍弃其落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民风、民俗新文化。

三、拓展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讨论拟定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声明,张榜或散发宣传单。这份声明的内容可包括:态度表明、行动计划、倡议展望等。(教师播放“小快板”)

2.受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民风、民俗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课后做个有心人,关注家乡民风、民俗的新变化。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

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并指导一个小组准备有关烟的模拟审判会,可由一人或多人扮演被告“烟”,其他学生扮演原告,控告“烟”有哪些危害。

2.学生了解抽烟、酗酒、长期上网冲浪的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你是一个容易被诱惑的人吗?”)学生完成测试后教师做统计,了解全班学生的自制力的状况。

2.师:不良的行为习惯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产生,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吸烟、酗酒、迷恋网络,这些都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甚至会构成社会公害。对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吸烟、酗酒、迷恋网络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有自控能力抵御诱惑,坚决加以杜绝。要珍爱生命,就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机出示课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

1.吸烟的危害。

⑴ (教师出示“你了解烟吗?”)学生完成后全班分享。

⑵ 学生交流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⑶ 教师请课前准备的一个小组召开一个有关烟的模拟审判会,总结吸烟的害处。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页“烟的N条罪状”。 ⑸ (教师播放 “烟草吞噬生命”)教师小结: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告诫人们:烟草吞噬生命,不论是何种香烟,对人体同样有害。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香烟吧!

2.酗酒的危害。

⑴ 什么是酗酒?就是没有节制地喝酒,酗酒不但伤身体,还容易滋事。 ⑵ (教师播放“酗酒酿成的悲剧”)学生交流感想。

⑶ 学生自由讲述酗酒对身体的危害,然后填写教科书第7页“酗酒的危害”。

⑷ 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适量饮酒”与“酗酒”的区别。 3.迷恋网络的危害。

⑴ 师: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缤纷的世界。但网络业存在着许多弊端。网络的开放性与隐蔽性使许多精神垃圾灌输到一个个单纯的心灵里。网络存在许多诱惑,自制力差的人就会沉迷于其中,特别是青少年更难以抵挡诱惑。(教师播放“从三好学生到少年犯的启示”)

学生交流从中得到的启示。

⑵ 全班交流:对于学生自身来讲,怎样才能正确上网呢?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后出示“怎样才能正确上网?”)教师小结: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我们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在头脑中建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三、拓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怎样才能正确上网”的方法,并填写“我的上网计划单”。

板书设计:

课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抽烟、酗酒、泡网等不良习惯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危害。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课前完成教科书第6页和第8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学生交流“我的上网计划单”,教师做出评价。

二、学习

1.拒绝抽第一口烟。

师:面对下列情境,你能逐一拒绝别人递上的烟,拒绝抽第一口烟吗?(教师出示“拒绝抽第一口烟”第1页)

师:当你在感知到同伴的吸烟压力时,可以在以下拒绝的方法中选择1-2种进行训练,还可在同学中征集其他的拒绝方法。请试一试。(教师出示“拒绝抽第一口烟”第2页)

教师请三四个志愿者上台表演如何拒绝。 2.世界无烟日。

⑴ 学生说一说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然后交流教科书第6页“知识窗”,并上画一画“禁止吸烟”的标志,写一写“禁止吸烟”英文。(教师出示“‘禁止吸烟’的标志和英文”)

⑵ 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教师出示“1988-2009年‘世界无烟日’主题”)

⑶ 全班创作下一年“世界无烟日”主题。 3.不良习惯小调查。

学生交流完成的教科书第8页的“小调查”,阐述调查结果和从中得到的结论。

4.教师小结:“万种烟草,同种危害”。不管你对自己的毅力和控制能力有多大的把握,都应有所畏惧。拒绝别人递过的一支烟,并非是一件坏事。我们应重视烟草和酗酒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以健康方式来抵制这种危害。网络让人在垃圾里找黄金。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请睁大识别是非的慧眼,把它变成助我们学习、成长、发展的一把利剑。

莎士比亚曾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珍爱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刻不容缓。

5.(教师播放“珍爱生命”)学生齐读小诗。

三、拓展

1.调查有吸烟史的家长或其他长辈、亲友的“烟龄”,每天吸烟的量,平时吸烟的烟价;计算他们已经有多少钱用于吸烟了;若从现在起开始戒烟,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后半生可以节省多少钱?若以300元/年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读书计,这笔钱可以资助多少名失学的学生读书?

2.设计“禁止吸烟和酗酒”的宣传卡片,(课件展示网上收集的创作品)对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板书设计:

课后感:

1.2向“白色恶魔”说不

第1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毒品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关于毒品的一些知识和吸毒者的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罂粟花”)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回答:美)是的,大家刚才都对这些美艳的花赞叹不已,可它却正是被人们称为 “罪恶之花”的罂粟花。(教师板书)

2.师:罂粟花秋播春开,花并没毒,真正有毒的是低垂蒴果中的白色汁液,它是成为罪恶的白色粉末的源头。毒品,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白色恶魔”。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向“白色恶魔”说不!(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

1.了解毒品的种类和分类。

⑴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页,对各类毒品有大致的认识。

⑵ (教师播放“毒品的种类”) 学生观看录像,初步了解各类毒品的特点及危害。

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了解毒品的分类。

⑷ (教师播放“毒品的分类”)小结:当前,毒品的种类已达几百个,而且各种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对人体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2.了解毒品的危害。

⑴ 师: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真大,毒品这个“白色魔鬼”,正疯狂伸出罪恶的魔掌残害人类!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更有甚者染上这个“白色恶魔”,最后横尸街头。同学们,你搜集到了哪些真实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1-2名学生讲述因吸毒而引发的悲剧。

⑵ (教师播放“毒品的危害”)师:片中这些无知的人,本拥有社会的关爱、好友相伴和温馨的家庭,但他们却在好奇心的引诱下,一步步走入了黑暗与死亡的殿堂,带给他们的只有痛苦和家破人亡。对这些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学生交流感受。

3.了解染毒途径,树立防范意识。

师:毒品如此可怕,他们是怎么染上毒品的呢?请听听吸毒者的自白吧,让我们引以为戒。(教师播放“吸毒者的自白”)

学生归纳小结: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因为无知好奇,有的是上当受骗,有的追求享乐,有的逃避现实,具有逆反逆反心理……

4.课堂小结:毒品是真正的“白色恶魔”,我们要坚决地向它说“不”,坚决地与它斗争。

三、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华之剑》。了解我国缉毒、禁毒工作的现状,认识公安干警工作的危险性和困难性,从而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毒品的危害性,以便能很好地做到抵制毒品,检举与毒品有关的一切犯罪活动。

板书设计:

课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近年来禁毒严打的法律、法规。

2.做一名抵制毒品的宣传使者,让更多的人知道毒品的危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本地禁毒战斗的硕果,以及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3.学生查找“国际禁毒日”历年的活动主题。

4.教师指定两名学生准备“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演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推开沉重的历史之门,中国是近代史上深受毒品毒害的国家之一。(教师出示“虎门硝烟”图片)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的“虎门销烟”。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在林则徐的指挥下的“虎门硝烟”,不但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禁毒决心。

二、学习

1.了解我国政府的禁毒举措和力度。

⑴ 师: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进行禁毒斗争,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禁毒专项斗争和群众宣传。(教师播放“禁毒行动”)

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感受禁毒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的硕果。 ⑶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本地禁毒战斗的硕果。 2.“浪子回头”故事会。

⑴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⑵ 小组推荐比较典型的故事,进行全班交流。 3.了解“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⑴ 师:毒品是世界范围的瘟疫,它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祸害。(教师播放“国际禁毒日”)学生交流:

A.“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

B.吸毒与贩毒会诱发哪些社会问题?

C.“国际禁毒日”成立于哪一年?联合国是在怎样一个形势下提出来的?当时的口号是什么?

D.2008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什么?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认为要如何控制毒品泛滥问题?

⑵ 学生交流历年“国际禁毒日”的活动主题。(教师出示“国际禁毒日活动主题”)

4.“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会。

⑴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的演讲会。学生交流感受。

⑵ 小结:2005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珍惜自我,健康选择”。为了无毒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一起向毒品宣战!

三、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项反毒、禁毒的宣传活动。要求:有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形式等内容,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安全因素。

2.创作一幅反毒、禁毒宣传画。

板书设计:

课后感:

1.3向邪教宣战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邪教组织的犯罪事实,激发学生对邪教组织的憎恶感。 2.知道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初步了解邪教的特点和危害。 3.勇于抵制邪教的侵害,揭露邪教的罪恶本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反对邪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法轮功”在中国犯下的对社会和人类危害的滔天罪行。 3.学生搜集主要国外邪教组织的名称及其罪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2008年8月,一个普通的河南农民,发自肺腑地说了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播放“‘全能神’祸害家庭”)学生讨论:

1.“我”起初认为“全能神”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实际,它是个怎样的一个组织?像这样的组织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

2.“妻子”在信仰了“全能神”后有哪些变化?

3.那么多村民在短时间内就被“全能神”蛊惑,信其真并深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

1.揭露邪教“法轮功”的罪恶本质。

⑴ (教师播放“‘法轮功’集体自焚事件”)

学生交流:

A.他们为什么要自焚?

B.为什么**广场自焚的只有普通信众,而没有“法轮功”组织的高层人物?

C.围绕生命和家庭,你有何感想和认识?

⑵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追求‘圆满’,投毒杀人”,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深入讨论:

A.陈福兆犯下了什么罪行?

B.他怎么会走上犯罪之路的?

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攻击卫星”,说一说“法轮功”给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⑷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法轮功”在中国还犯下哪些滔天罪行,对社会和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⑸ 全班交流讨论:“法轮功”组织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教师播放“‘法轮功’的谎言”)

2.了解世界各种邪教组织。

⑴ 师:现在国外的邪教组织一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邪教组织最多。现在主要的邪教组织有:美国的“人民圣殿教”“大卫教派”“上帝的儿女” “天堂门”,西欧和北美的 “太阳圣殿教”,韩国人文鲜明所创立的“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产生于美国而流行于西方各国的“恶魔教”,以及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教师视频“国外邪教透视”)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填写教科书第19页表格。 ⑵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出示“国外邪教组织及其罪行”) 3.区分邪教与宗教。

⑴ (教师出示“宗教场所”图片)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建筑吗?

⑵ 师:宗教在我国流传了很久,它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与刚才我们所介绍的“法轮功”等邪教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⑶ (教师出示“宗教宪法”)学生朗读。 ⑷ 学生讨论什么是邪教。

⑸ 小结:邪教是指冒用气功、宗教等名义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人身权利的非法组织,应坚决予以打击、取缔。而宗教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4.如何防范、抵制邪教。

⑴ 学生讨论:作为青少年,如何防范、抵制邪教。

A.崇尚科学,大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科学理性地认识事物,自觉抵制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侵蚀健康生活。

B.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C.增强防止邪教的意识。对邪教歪理邪说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绿色上网,拒绝网上邪教宣传。

⑵ (教师播放“严林的事例”)学生交流:

A.如果碰到有人向你散发邪教组织的传单,你会如何做? B.如果在邮箱收到类似的邮件,你会怎样做?

C.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参与邪教的活动,你该怎样做?

5.小结。

⑴ 世界上的邪教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美丽的名称,打着动人的幌子,实际上却隐藏了罪恶的目的。

⑵ 邪教的组织者和传播者会不失时机地诱骗善良的人们,我们应该时时提高警惕。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生活。

三、拓展

1.制作一张宣传反对邪教的小报。

2.上网查询反对邪教的网站,完成教科书第21页“实践园”的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感:

1.4法律,生命的保护伞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就法律条款中的有关规定对身边的现象做出正确判断和评论。

3.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打印并预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军军休学”)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觉得军军妈妈的做法对吗?军军应该休学吗?

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队展开辩论:

⑴ 认为军军是个懂事的孩子,休学是帮家里解决困难,这样做是对的。 ⑵ 认为军军不能因此放弃学习的机会,这样做不对。

2.师:刚才大家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军军是否该休学,军军妈妈的做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法律的依据吧。(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受教育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父母无权剥夺孩子的这一合法权益。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根本法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我们遇到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时,是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

二、学习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概况”,全班学生讨论。 2.案例辨析,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⑴ 社会上的网络是否能对在校学生开放? 参见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一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很多未成年人缺少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这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完全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与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而适度、正常使用网络是符合未成年人心理需求的。根据目前的规定,经营性网吧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可以说对它的政策是“堵塞”,而对健康公益性上网服务则是“疏导”,这样一“堵”和一“疏”的关系,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⑵ 家长是否可以在未经子女同意的状况下偷看他们的日记?老师是否能在未经学生本人的同意下公开他们的日记或电子邮件?(教师播放“孩子隐私须尊重”)

参见第三十九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该条款突出了未成年人的平等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将子女视为附属物的情况或学校、教师对学生的领导地位。具体来说,即学校、老师、家长都不可以偷看、披露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或电子邮件。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或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⑶ 家长是否能在周末的时间硬性要求子女参加才艺班或其他补习班? 参见第二十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生命和健康最重要,这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今,许多孩子平时放学后甚至周末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和一定的娱乐、锻炼时间非常重要。

⑷ 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否将子女独自留在家中? 参见第十六条法规。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很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对父母外出打工而对子女失去监护责任的“留守儿童”,新法做出了要委托成年监护人代为监护的规定,强调了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对于“流浪儿童”,新法则规定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实施救助,明确了救助机构临时监护的责任。

⑸ (教师出示“扫描镜”)学生小组这两个案例。 3.我用新法评旧俗。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组讨论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并发表相关评论,然后全班交流。

⑴ 棍棒底下出孝子。 ⑵ 不打不成器。

⑶ 私塾先生为了教育好孩子,经常用戒尺打学生的手掌。要是类似这样的事发生在今天,你有何感想?

4.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未成年人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拓展

1.(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学生集体完成。

2.观察周围是否有违反保护法的现象,如有,做出相应的劝告。

知识竞赛试题是为了巩固学生的法律知识,教师可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完成。

板书设计:

课后感:

2.1 民风、民俗大观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知道下列图片和诗歌表现的是什么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民风、民俗?(教师播放“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

2.学生自由讲述什么是民风、民俗。

教师归纳: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师: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来逛一逛“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师板书: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学习

1.过“端午”。

⑴ 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庆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并称。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教师播放“话说屈原、钟馗”) ⑵ 学生分组交流端午节热闹欢腾的民俗盛会和其他端午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A.雄黄祛毒,蒲艾斩妖。(教师播放“驱邪避灾”) B.五彩丝缕系香包。(教师播放“香包”) C.暑风微微飘粽香。(教师播放“粽子”) D.锣鼓喧天赛龙舟。(教师播放“赛龙舟”)

2.话“立春”。

⑴ (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⑵ 师: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已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

学生自由说。

师:“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习惯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后气温回升,农业生产应抓紧春耕准备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

⑶ 师: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说。(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学生交流感受。

⑷ 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 3.赶“集市”。

⑴ (教师播放“赶集”)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 ⑵ (教师播放“赶‘集市’”)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

4.小结。

师:“民风、民俗大观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娓娓道来。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民风、民俗,只是大观园中的一隅。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广博、精深!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三、拓展

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如春节、元宵、除夕、清明、重阳等,也可以搜集家乡的服饰、民居、饮食等乡土文化习俗,还可以采集关于家乡的婚丧、寿诞礼仪、成长仪式等文化传统习俗。

板书设计:

课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 2.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家乡的节庆习俗、乡土文化习俗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知识竞赛”)学生抢答。

二、学习

1.组内交流,资料汇总,分类整理。学生分工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准备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如图文结合、介绍解说、实物呈现、模拟表演等。

2.各小组分类依次汇报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全班一起畅游民风、民俗大观园并畅谈感想。

⑴ 节庆习俗。(教师随机播放“节庆习俗”中相应内容)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 ⑵ 其他习俗。(教师随机播放“其他习俗” 中相应内容)

服饰习俗。民居风俗。饮食习俗。婚丧习俗。寿诞礼仪。成长仪式。…… 3.小结。

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中华民族民风、民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化的情结。

三、拓展

1.分组合作,编制一份介绍各地民风、民俗的小报,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延伸。

2.体验活动:我来学做香囊(做元宵、包粽子……)

板书设计:

课后感:

2.2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饮食习俗、建筑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间的密切关系。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别就一个地域的饮食习俗和建筑习俗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两堂课我们参观了“民风、民俗大观园”,了解了不少民风、民俗。如果让我们将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分类,你认为有哪些类别呢?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风、民俗分类”)

2.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教书板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二、学习

1.探究饮食习俗。

⑴ (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学生讲述不同地域主要盛产的农作物品种。

⑵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⑶ 学生按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以及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全班交流分享。(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⑷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⑸ 小结: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中华大地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

2.探究建筑习俗。

学生先自学教科书第39-41页,然后按小组汇报建筑习俗,探究建筑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室可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内部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居建筑”做补充)

⑴ 江南民居。⑵ 蒙古包。⑶ 湘西吊脚楼。⑷ 陕北窑洞。⑸ 福建土楼。⑹ 北京四合院。

3.小结。

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民风、民俗应运而生。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类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与此同时,民风、民俗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三、拓展

进一步探究本地的饮食、建筑习俗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后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究家乡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探究小组”,分析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一种印象最深的民俗活动的情境,并搜集关于这种民俗活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由讲述对孔子、孔庙和祭孔典礼的了解。(教师播放“孔庙与祭孔”) 2.师:孔庙的祭祀延续至今,通常为每年两次,分别定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的仪式非常隆重,到孔林上坟的孔氏后裔,除当地族人外,还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我们来看看那盛大的祭祀场面。(教师播放 “孔庙祭典”)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祭孔活动有哪些意义。(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增添乐趣;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奉献的责任感……)

二、学习

1.在充分展开研究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分享成果。 ⑴ 列举家乡的几种有关文化活动方面的民风、民俗。

⑵ 搜集与所列举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他乡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所在。

⑶ 从差异入手,分析讨论、考证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家乡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透视民风、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⑴ 师:秧歌舞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通常是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教师播放“秧歌舞”)

学生感受秧歌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因为秧歌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是舒缓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⑵ 师:除夕这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春联上的联语都是一些贺年的吉祥语。(教师出示“春联”)

学生感受春联这种民风、民俗活动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抒发了美好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⑶ 学生分小组自由讲述自己参加过的一种民俗活动,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全班分享这些民风、民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体会这些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⑷ 小结:在一定生活情景中形成的家乡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乐趣,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并起到了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等作用。

3.如何看待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 ⑴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一些民风、民俗也渐渐凋零、消亡,只有饮食保存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传统节日以及很多民风、民俗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

B.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的意识和情感。

C.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平日里使用的是公历,因此农历的概念也渐渐淡化了。

D.一些人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情怀。……

⑵ 师: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会造成哪些弊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由于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像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丽之宝。对于这些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文化珍宝,我们必须认真揣摩,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和艺术魅力。

⑶ 师:淡化的传统节日和日渐消亡的民风、民俗文化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活动,你有哪些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要从小培养历史和文化情怀,有兴趣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民风、民俗文化的熏陶。

B.媒体要大力营造传统节日氛围。近年来,在恢复和弘扬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方面,媒体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做了大量舆论引导工作,应继续坚持和加大力度。

C.民风、民俗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营造民风、民俗文化氛围,重建传统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民俗文化。……

4.总结。

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三、拓展

1.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其魅力。

2.阅读有关民风、民俗的书籍,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进一步体会民风、民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感:

2.3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教学要求:

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有其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迷信现象和陈规陋习等不良因素。

2.能继承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发扬优良传统,摈弃糟粕,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3.具有社会责任感,为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学生搜集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清明节的活动。(教师播放“清明节活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活动?你认为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积极、健康的吗?

2.师:民风、民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有其闪光之处。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存在着陈规陋习与迷信现象,即制约人类思想进步的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学习

1.开设“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⑴ 聚焦爆竹。

A.(教师播放“绚丽烟花”)学生交流感受。

B.师: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爆竹让我们的节日显得更加喜庆。但每年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事故不计其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呢?(教师播放“烟花、爆竹危害”)

C.师:烟花、爆竹带来的危害真不小呢!为了防止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噪音,减少空气污染,不少城市采取了改革旧习俗的措施,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小广播。(教师播放“各地燃放烟花、爆竹新规定”)

D.学生讨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看法并提出本地春节该如何处理燃放烟花、爆竹问题的建议。

⑵ “喜”“忌”数字。

A.师:我国的民间一向流传有一些“喜”“忌”数字。你能说一说民间是怎样认为“4”“6”“8”这三个数字的?

B.师:这种对数字的推崇与禁忌,虽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如果迷信于这些数字,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教师播放“数字”)

学生交流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交流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

师:家乡的民风、民俗五花八门,我们一定要崇尚科学,分清精华与糟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乡民风、民俗中的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然后全班汇报,教师进行随机点评。

⑴ 相信科学不迷信。 A.戳穿鬼把戏。 师:有些巫婆、神汉常常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油锅炸鬼”,将手伸进沸腾的油锅。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播放“油锅捉鬼”)

B.看看算命、测字先生的真面目。

师:街头的算命、测字先生自称能知旦夕祸福,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播放“古人算命”)

C.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些浸透着原始蒙昧的封建迷信陋俗,对社会和人性都有着负面影响。迷信是盲目、愚昧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只有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事物,才能提高辨析能力,戳穿迷信的鬼把戏,并向周围的人宣传:相信科学,擦亮眼睛不迷信。

⑵ 陈规陋习需摈弃。 A.换个方式来祭祖。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开展着移风易俗的活动。我们一起走进安徽黄山新华乡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教师播放“清明文明祭祖”)

学生交流“新华乡”现在的祭祖方式有哪些优越性,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B.抵制铺张浪费。

师:敬酒送礼是中国人增进感情的传统习俗。小至压岁钱,大到结婚彩礼。如果过于铺张,那就适得其反了。(教师播放“送礼之风”)

学生交流观看了这则报道后的感受,并讨论应该如何抵制这种铺张浪费的习俗。

C.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羁绊着人们思想的进步、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陈规陋俗我们应自觉抵制并规劝别人远离。净化家乡的民风、民俗,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乡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舍弃其落后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和丰富我们的社会主义民风、民俗新文化。

三、拓展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讨论拟定净化家乡民风、民俗声明,张榜或散发宣传单。这份声明的内容可包括:态度表明、行动计划、倡议展望等。(教师播放“小快板”)

2.受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民风、民俗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课后做个有心人,关注家乡民风、民俗的新变化。

板书设计:

六年级思品教案

六年级思品教案

六年级思品教案

六年级思品下教案

六年级思品教案(下)

六年级思品课教案

六年级下思品教案..(材料)

六年级思品复习题

六年级思品复习题

六年级思品教学计划

六年级思品教案[推荐]
《六年级思品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六下思品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