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践报告1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村民向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关于水的问题。许多村民说,这里太缺水,要是有水民勤真是个好的方——种啥长啥。这里主要的水源来自于地下,但含矿量却很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碱性大、硬度高。从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民勤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大家都说民勤的瓜甜,但我们在品尝着甜美的同时,谁又会认真的去想这里的人们饱尝的苦涩与艰辛呢!据老百姓讲,这里的水电费很高。每亩耕地一年需要的水量大约 300 立方米 ,而实际每亩耕地划拨的水量只有 200 立方米 。如果雨水多,还勉强过得去;如果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老百姓就只有买高价水来灌溉农田。大概估算了一下,当地每亩耕地一年的水电费要 80 —— 100 元,而这里人均耕地面积就达5亩,一年下来光水电费就多达两三千元。也许,这对于我们城市的家庭来说,一年支出两三千元还可以接受,可对于本身生活就很困窘的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笔开销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数目了。再加上每年所要支付的各种农业税和高额的种子、化肥的费用,农民们的负担已相当沉重。要遇上自然灾害,高额的投入下入不敷出是司空见惯的事。民勤干旱缺水,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只有 113 毫米 ,少的根本无法缓解农业用水。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勤上游的石羊河以经连续几年出现断流,已无法及时向红崖山水库补水。红崖山水库出现干涸,无法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据官方数据显示:始建于 1958 年的红崖山水库总库容高达 980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90 万亩。 80 年代后期则减少为 2000 多万立方米;到 90 年代后期,蓄水量只有 1500 万立方米;这个被视为民勤沙漠绿洲的生命工程就这样衰老了。从而直接导致最下游五个乡镇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几十万亩农田缺灌。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民勤地区水资源匮乏,而人为因素更加重了用水负担,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地下水严重超采,使民勤地区的用水问题日趋严重。据了解,民勤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正以每年 80 厘米 的速度下降。据当地农民讲, 20 年前民勤的地下水资源还很丰富, 3米以下就有水,再以前,民勤有大片的沼泽地,一到春天水就会从地下渗出来。如今,这里许多地方地下水位已下降至 100 多米。有些地方地下水能供人畜正常饮用的 300 米 以下才行。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在这里正巧赶上下了一场大雨,可大雨过后地面很快就干了,就象没下过雨,我们开玩笑说:“在这里,下上三天三夜的雨,地上也泡不出个坑坑。”久旱的土地对水的渴望到了极限。我们也从刚到民勤时的激动和兴奋当中清醒的看到了民勤的现实。

说到民勤缺水和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那里的变化简直就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就是一个叫湖区的地方。听到这个名字。大家一定认为这里是一个像江南水乡一样非常美丽富饶的地方。的确,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那里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湖面碧波荡漾,水草丰美,芦花飘飞。我们很好奇,于是到当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一路上,绿色与生机离我们越来越远,到处是荒芜的土地和戈壁滩。除了风在耳旁忽忽作响,寂静笼罩着整个世界。当地人说湖区是民勤最贫困的地方。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到的景象让人难以言表。一种悲凉、惨淡的感觉油然而生。太阳像一个大火炉一样烘烤着一望无际的荒漠。沿途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人们已经弃耕的沙地。联想当年这里的富饶景象,与此同时,现实让我们难以抑制心中的郁闷。当我们路过一个村子时,在一片狼籍的村落中,我们惊喜的发现还有两户人家。院落整齐,猜想一定有人,果然我们采访了其中一户。从户主那里我们了解到:由于这里太缺水,没办法生活,其它村民都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我看到他家的水缸里一滴水也没有。他说已经三天没有水了。最近的取水点还在距他家六里以外的地方 , 那位村民讲,九十年代初,他们村还有 130 多户人家,如今就只剩下 2 户了。当我们问及他为什么不搬走时,他说:“只要还有人在这儿我就不搬。人都走了,土地沙化会更严重。沙漠总得有人来治理。”出于对这片祖祖辈辈都生活着的,养育着他们的土地的深厚感情,他留下来了。我们被他的这种情感感动着。在湖区浩瀚无边的沙海中,我们沿着笔直的仿佛是通天的大路前行。在烈日下,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但沙漠就是沙漠。顷刻之间,风云突变,风沙大作。风沙吹的我睁不开双眼,沙砾打在脸上生疼。在这毫无生机的地方,我们竟然还拾到了许多小海螺。可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却让人很难把这个地方和水联系在一起。但的确,这里曾经是美丽的。小海螺带给我们的只能是凭空的无限遐想。

环境在不断的恶化,但民勤人民并没有懈怠。正积极的与风沙、干旱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硕大的标语牌上写着:决不能让民勤变为第二个罗布泊。当地政府积极行动,将治沙、兴水、办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三大中心任务来抓。这充分表明了民勤人民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

人们正在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来治理当地的环境。在沙漠边缘用麦草设置沙障进行防风固沙。当地政府也认真的组织群众进行退耕还林,并从宏观上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节水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同时,限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强民勤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保证当地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以双茨科乡为例,近两年全乡大力推广节水农作物如:棉花、辣椒、西瓜等。限制地下水的超采,力争三年节水 1万立方米 。并积极进行退耕还林,控制土地耕种面积,农作物种植求精不求多,用质量好的土地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人们正在努力改变着家乡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出现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土地多,农作物种植面积广,但收益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沉重。交通不发达,与外界联系不紧密;土地沙化严重,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沙化的速度,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就拿双茨科乡来说,今年全乡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 2900 多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退耕的土地全部种植了杨树。但是,虽然杨树的生长期短,防沙效果好,却需要大量的水分。这与当地缺水的实际严重不符,进而更加重了当地的用水负担。

有人断言:二十年后,民勤就将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罗布泊。罗布泊文明的消失正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水源消失而造成的,所以要解决当地的实际困难,关键就是要解决水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人们正在积极想办法来缓解生存压力。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协调上游用水。对困难地区给予扶持和帮助,并对一些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进行整体移民。最近,听到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断流 80 多天的石羊河重新恢复了生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红崖山水库从上游调水 400 多万立方米,再加上从上游流入的洪水,已蓄水 900 多万立方米,又恢复了往日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下游 30 多万人民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落后的条件下,老百姓也清楚的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只有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无疑,民勤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深深的知道,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据调查,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平均都在小学以上。近几年来,青年人受教育成度也在初中以上。学龄儿童基本上都在接受义务教育。而且,从当地考取的大学生比例也成逐年上升趋势。农民们是朴实的。他们对下一代的希望不挂在嘴上。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动着他们的子女,用勤劳的双手为了他们的希望艰辛的劳作着。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大家一起集资办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据了解,当地农民一年的收入平均每户 3000 元左右,而主要的支出就是孩子上学。有的人家为了让孩子上学,已经负债累累,但他们再苦再累也心干情愿,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希望。我们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一户村民由于三个女儿都在上学,大女儿在上大学,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只好贷款、借钱供孩子上学,家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这家的大女儿含着泪对我们说是她老父亲的一句话坚定了她上学的信心。这句话她终生难忘:“就是把锅砸了,炕拆了也要供你上大学。”

民勤的沙漠化现状只是中国土地沙漠化现状的一个缩影。全国土地沙化的形势已相当严峻。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平均每年有 3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漠侵吞。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正有连首之势。专家指出,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因素只占 5% 而人为因素却高达 95% 。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水的不合理使用等。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人们的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以至于形成了恶性循环。我想,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自身素质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要先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人们在治理环境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是被动的。都是在情况出现了以后才开始想对策。这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又反过来制约甚至破坏人类文明的进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情况应该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吸取经验教训,变被动为主动,以长远利益为重;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预防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发展。为了我们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我们要积极的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努力。

我们在接受锻炼的同时,积极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密切关注和好评。虽然我们在此次社会调查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很不成熟,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过程是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一笔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 1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

红色旅游实践报告[1]

寒假实践报告1

暑期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
《实践报告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1实践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