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6: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 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刺向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匕首”,在于他对反动派的反动实质进行毫不留情的暴露;对反动派制造舆论,玩弄阴谋,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总是满怀愤怒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对于那些帮凶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崇高的精神。鲁迅先生对蒙受欺骗和麻痹的人民深感痛心和满怀同情,所以对掩盖事实、愚弄民众的阴谋伎俩,深恶痛绝。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从事文艺活动的初衷。 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正是实践着他这一主张,无不在刺激民众麻木的神经,让他们认清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华老栓、闰土、阿Q等一系列形象,无不是被封建思想所麻痹以致麻木而为封建势力摧残的人物。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终因“窃书”而被打折双腿并悄然死去;阿Q高喊“革命”却始终未明白“革命”,最后落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者”的“老把总”等人手中,成为砍头示众的材料,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悲剧的意义。《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样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摧残、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悲剧

1 人物。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还是遵从者,在她的身上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势力的强大呢?这些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祥林嫂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可能受到封建思想的正统教育,因此她应该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她敢于从婆家逃走,在被逼改嫁时的拼死反抗,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她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我认为祥林嫂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恰恰相反,她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极力遵从。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简洁的描写,传达出她的忠厚朴实,同时也表现了她逆来顺受、恪守“妇道”的性格。她可能没有读过书,但她生活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氛围中,封建礼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她的意识之中。她逃离婆家,不是为了摆脱“严厉的婆婆”,更不是为了获取独立与自由,而是因为她惧怕改嫁。“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的”。“早已”说明她在逃走之前已许了人,因为她婆婆无法把已逃走的媳妇许人,贺老六也不会把财礼送给媳妇逃得无影无踪的婆婆。祥林嫂敢于逃走,因为她更怕改嫁,因为她知道“一女不嫁二夫”的“道理”,她逃到鲁镇,就是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贞洁”。所以,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干活,“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更因为她愿意过这种“清白道德”的、“不受人

2 歧视”的生活。所以她“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虽然她身受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只是“做稳了奴隶”,但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祥林嫂,因为逃脱了“罪恶”而满足,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是真实可信的。

正是因为如此,她被婆家抢回去被逼改嫁的时候,便“一路只是嚎、骂”,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的这种拼死抗争,也正是为了要保住她的“贞洁和清白”,她并非为了被牲口一样卖掉而愤怒,她所反抗的也不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如果是这样,她不可能又安心与贺老六生活,为其生子,并且“母亲也胖,儿子也胖”。那么,祥林嫂为何拼死反抗之后而又顺从,没有再次寻死和逃走呢?人们难以做出一种合理而圆满的解释。电影《祝福》便有了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在拼死撞向香案,血流满面,昏死之后,贺老六对她百般呵护,端水送饭,精心照料,最终感动了祥林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种创意,既表现了贺老六的纯朴,也突出了祥林嫂的善良,感人致深。在尊崇阶级论的时代,在大力宣扬和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方面,这种构思似乎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但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来分析,我认为它是不真实的,既不符合人物的真实,也不符合社会的真实。在小说中,祥林嫂处在一个极端冷漠而残忍的环境里,没有人会对她的遭遇寄予同情,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身受的压迫与不幸。贺老六是个山里的贫民,诚然具有纯朴善良的一面,但在他看来,祥林嫂只是他用“八十千”财礼买来的女人,而这些钱对于贫困的山民应该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也许还要向人借债。祥林嫂既然是他“买来的

3 女人”,就要顺从他,为他传宗接代。而祥林嫂试图撞死,几乎让他人财两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会同情她善待她吗?贺老六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不可能没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他也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愚昧麻木的人物之一。在他的眼中,女人只是可以买卖的牲口、生育的动物,尽管祥林嫂拼死反抗,既已拜堂,祥林嫂就是他的人了,他理所当然地就可以占有她,包括是强行占有她,正如祥林嫂后来对柳妈所说:“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事实上,祥林嫂的拼死反抗和她后来的顺从,是完全不矛盾的,都是她极力遵循封建礼教的真实表现。她拼死反抗,是为了顺应伦理道德维护自己的“贞洁”,也就“守节”;而在贺老六占有她之后,她就成了贺老六的人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必须顺从了,只能服服帖帖地与他生活,为他生子。如果她再继续反抗,不管是死去还是逃走,都有违“三从四德”的“妇道”,她就成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罪人”了,而这正是祥林嫂所惧怕的。祥林嫂先想保住“贞洁”,后要遵守“妇道”;她既被封建礼教的势力所摧残,又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她无所适从,而又必须顺从,她终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广大劳动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惨,也由此得到了具体真实的展现。

鲁迅先生不是简单地描写现实,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物的命运。如果说祥林嫂出逃和抗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那么,她的失败,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封建势力的

4 强大,而无法从本质上揭露封建礼教毒害心灵和扭曲灵魂的罪恶,是不符合小说的真实意图的。正如祥林嫂所惧怕的那样,再次丧夫之后,她便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噩运之中。她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悲哀,还要承受周围人的歧视。一连死了两个丈夫又痛失儿子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成了“败坏风俗”的不洁和不祥之物,大伯子把赶出了贺家坳,“鲁四老爷”不允许她沾手祭品,鲁镇的人们鄙视她、嘲笑她、躲避她。她一再诉说“阿毛的故事”,也不能获得人们丝毫真正的同情,只能成为人们满足好奇心后的谈资和嘲讽她的话题,她只能在沉默中承受内心的巨大痛苦。在听了柳妈的劝说之后,祥林嫂满怀恐惧,极力要去赎清自己的“罪名”。当她用自己的血汗所得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相信自己已经摆脱了“罪恶”,便“坦然”地去拿祭品。四婶“慌忙”的阻拦,给了她致命的一击,使她彻底绝望,精神完全崩溃了。她满怀负罪的恐惧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热闹声中悄然死去。

祥林嫂死去了,她悲惨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强大。一方面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强大势力左右和摧残着广大妇女的命运。祥林嫂所遭遇到的似乎只是封建的族权、夫权与神权,小说中没有出现政权的化身,但是,封建政权正是礼教势力的强大后盾。如果没有封建政权的保障,祥林嫂岂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抢走?谁又敢逼迫拼死反抗的祥林嫂改嫁呢?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笼罩和窒息了广大妇女的生命。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宣扬的伦理道德束缚着广大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渗透进人们的心灵,麻痹着人们的精神,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使他们完全丧失了

5 自我意识,甘当奴隶,甘心忍受压迫与奴役。正如祥林嫂,她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她不可能知道她的不幸是不平等的社会和制度造成的,临死之际,仍然充满了“罪孽深重”的恐惧。封建礼教正是以这种吞噬灵魂的力量,戕害了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说过:救治国民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个警示:不摧毁封建的社会和制度,祥林嫂的悲剧就不会结束;不清除积淀在人们灵魂中的封建礼教的毒素,祥林嫂的悲剧仍然会发生。即使在今天,这个警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发表于《荷泽师专学报》)

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分析

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层意义

沈阳建设经验深层解读

祥林嫂

祥林嫂

《雷雨》形象解读

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再认识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