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7:41: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师生关系与课程类型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教育哲学的课程。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研究这门课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将其中的理论内容应用于实践。我选择的话题是从知识、课程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简要介绍

师生关系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一上学就要面对老师,师生关系就开始了。对于师生关系的解读,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论文对其进行论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各自独特地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 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1在现代西方对于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分类:1)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所提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这种思想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以及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情感、道德和人格的成长的作用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同时又把教师看作教学的中心, 片面地夸大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绝对地服从教师, 从而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22)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这种思想将以儿童为中心提到了重点关注的位置,要求注重发展儿童的兴趣,大体来看是符合人本主义的看法的,但是过于偏激所以导致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3)“师生双主体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育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尽管这种观点弱化了师生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性,但仍未走出“主-客”的思维模式,其工具理性和实用功利性较为突出,导致“人的缺位”。3

这三种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弊端。并没有遵从“人本”原则,而是将师生间的关系看成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些缺陷,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 12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研究述评_夏睿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研究述评_夏睿 3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_魏学江 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

二、知识与课程简要介绍。

知识与课程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现代知识与现代课程,后现代知识与后现代课程。现代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的性质,相对应的现代课程的特征就是。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只是霸权,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只是控制的过程,由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知识与课程所对应的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学生接受老师的教导。后现代知识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性质,相对应的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反思和改革科学知识,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知识与课程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反思与批判能力。

知识与课程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其中我认为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属于现代知识课程类型,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则属于后现代知识课程类型。下面我将就三种知识课程类型来对师生关系进行具体说明。

1.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

自然知识是一种描述性知识,旨在通过一定的概念符号和数量关系反映不同层次自然界所存在的一些“事实”与“事件”。知识的发展方式是“直线性”的,自然知识是对自然世界的“描述”或“说明”。人类对于自然知识的认识是不断上升的,是越来越清晰和准确的。自然知识具有普适性,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只要是正确的知识都可以接受。检验方式是经验和逻辑证明。受此影响,自然课程目标是传播自然成果,进行自然科学得方法训练。课程内容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及其事实和概念、命题、公式等。教材编排是遵循“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相统一。课程类型是由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过渡。学习方式是“发现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我认为因为自然知识是一种基础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相对于另两种知识类型,教师应该起到更多的作用,但是主导性要在学生,符合“人本”观念。在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有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充分理解学生,但是我觉得在中小学教育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并没有贯彻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自然课程也强调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是不同于灌输教育的模式,在学生自己发现和与他人探讨合作中,既可以学习自然知识,又可以学习自然探究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撒手不管,,教师必须在旁边进行指导,引导教学的大方向,在必要时候给予学生帮助。 2.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

社会知识是一种“规范性”和“策略性”知识,是在一定的“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对“社会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有关的实践建议或策略。社会知识的发展方式是“阶段性”的,因为他受制于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社会知识具有“文化性”,社会知识包含着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知识的检验方式是社会实践效果验证,也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社会知识能够引导正确的社会变革,那么它就是值得推崇的。相对应的社会课程目标是通过社会知识的传播,培养青少年学生起码的社会意识和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与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制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制度相一致的公民。社会课程内容主要关于社会生活的理想结构、制度和生活方式。社会课程教材编排围绕指导学生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参与不同范围和性质的社会实际生活。社会课程类型受自然科学课程类型影响而采取分科课程。社会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课堂讲解和实践结合。我认为因为社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灵活课程类型,受到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的影响,也受到生长环境的文化影响,所以教师要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考虑国家对学生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儿童的教育体现在点点滴滴,尤其是要注意正确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立社会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尊重理解学生。

3.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 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知识”,旨在通过认识者个体对于历史上所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总体反思呈现出认识者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人文知识的“多质性”是指对于同样的意义问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体验和回答,而且会永远向着多种多样的体验和回答。。人文知识的发展方式是“螺旋性”发展,人文知识呈现出一种不断地“回溯”与“重新”解读、体验和阐释传统知识的螺旋态势。具有“普适性”也具有“个性化”,人文知识具有超越文化限制的“个体性”,人文知识最少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偏见,具有真正意义的“普适性”,构成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人文知识的检验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通过个体的内心来欣赏。它是一种反思性理论。由此人文课程得课程目标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人文课程内容是非常“典型”的问题、故事、文学和艺术形象、生活经验。人文课程的教材编排围绕人生意义问题的“反思”和“内省”展开,或生活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课程类型是讨论课。学习方式是“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针对人文课程的特征,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因为学生多是通过内省的方式来学习人文知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因为本身就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人文知识的准确性,学生只要有了自己的体悟都是好的。同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学习后都或多或少的会有收获的。通过讨论课形式学习有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塔伦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有效地学习,我们需要重新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三个特点: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真正将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加强师生互动。创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信任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都有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互相理解,在师生合作中共同进步。

教育哲学论文

教育哲学论文

哲学教育教学论文(推荐)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论文
《教育哲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