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我国改革的依据与解决矛盾途径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16:30: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我国改革的依据与解决矛盾途径的哲学思考

电子1301陈晓风3138702118 摘要:试图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阐述我国改革的依据与解决矛盾的途径,讲诉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以及它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认识我国的社会矛盾并找出解决途径。我国改革实践的道路上,始终有一座灯塔在指引着我们,即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它对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改革的理论基石,也为我国确立改革的前提和改革的主体、实行全面的改革和渐进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方法论;运用与发展 ;改革;唯物主义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方向,规定了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是指导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一《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坚持.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经过

一. 讲诉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以及它的运用与发展

(一) 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二)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用与发展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提出以全面、系统的改革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又一重要运用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恩格斯曾经提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但是由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根本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他不可能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述改革问题。 后来,对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盾,斯大林与毛泽东都曾作出过某些论述。 斯大林在晚年改变了他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矛盾的观点,但他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因为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因此就必须不断地对生产关系“采取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增长。 乍看起来,斯大林这一思想似乎很符合辩证法,实则不然。 由于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完全无视或完全没有考虑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会由于人为的因素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事实,因此,他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是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论断,是违背实际的,也是不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辩证法的,并由此在实践中就形成了生产关系的“超阶段冒进”倾向。这种生产关系“超阶段冒进”的实践,当然称不上是改革。

毛泽东在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前后,对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也已有所考虑。 50年代中期,当斯大林的错误被揭发出来的时候,毛泽东主持撰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文章。 文章提出,社会主义 “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 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 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的变革来解决仍然需要及时加以调整” 本来,我们应当根据我国历史任务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及时转变这种体制。 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关系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他还向全党发出了“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号召。 此后,他在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基础上又提出“我们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政治体制, 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邓小平极为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的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 我国存在的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论 1.政治方面----官民矛盾

政治方面,我国每一次重大改革,都触及一些部门、行业的切身经济利益,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不是很彻底,使干群关系矛盾积少成多,比如拆迁矛盾的激化,大多因为居民怀疑官方与开发商勾结在一起所造成的。由此引起目前短时期无法根本解决的一系列矛盾与纠纷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极少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进行权钱交易,大肆敛财,有些党员干部专权思想,官僚主义,在决策施政工作中,从政绩出发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等。 2.经济方面---城乡差距矛盾

众所周知,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当前经济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主要是贫富矛盾,其次是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社会公共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土地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等。其中土地资源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广大的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纠纷大量涌现,农村土地问题长期成为社会热点,成为城市和农村社会矛盾的重点之一。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3.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亨延顿曾经说过:“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最危险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说中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冲突的焦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冲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4.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不以具体事物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的方法论的研究,是主体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评价问题和表达具体问题采用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等一系列具体方法形成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实事求是马克思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有不以人意志改变而存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一切正确的认识、理论、方法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由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社会的整体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和谐问题,要求我们要在这一基础上基础继续努力地使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有机的内在统一。研究它们怎样在发展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怎样将这些不同领域、不同的部分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有效地构成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进程。

矛盾分析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的体现,矛盾分析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从矛盾内部对立统一关系入手揭示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的规律。矛盾分析要求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对方互相排斥、互相制约、互相否定,又要看到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寻求一种矛盾双方都能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法。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群众领导的基本方法。要求我们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做人民利益的钱代表者和捍卫者,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置个人得失于身外,无所畏惧,勤勤恳恳为人民利益献身。群众路线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就是深入关心群众,不脱离群众。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的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进而提出提出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创新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依据

四个全面哲学依据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全文)

论我国教育制度之改革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

名言名句的哲学依据

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改革

论我国改革的依据与解决矛盾途径的哲学思考
《论我国改革的依据与解决矛盾途径的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