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2:5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莱阳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以“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为目标,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全力打造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南海新区三大经济板块,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持续膨胀规模总量,全力以赴促发展、保稳定、构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

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4000、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

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莱阳市在新时期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上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一是大农场农业,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而得以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政府对应提出的则是公司化、产业化的农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全球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小农场农业,主要是前宗主国(欧盟为代表)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致使资源愈益有限而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出现60%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兼业经营,遂导致一方面其农业没有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而政府对应设立多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从欧洲兴起。三是小农户农业,主要是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服务莱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

莱阳市农业产业按照“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升级提档”。目前,全市产业化农业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3万余名农民受益。

鱼蛤虾蟹满塘,牛羊鸡鸭欢叫。莱阳注重推进农业的多元化,多元化产业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5%,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人均年收入达到5578元。多元投资还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目前,该市已形成奶牛、蔬菜、黄金梨等8项农业支柱产业。

“这几年,俺靠大棚发了财,每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沐浴店镇沐浴店村村民朱翠芹高兴地说。沐浴店村的黄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前来批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150元。莱阳按照“立根本、抓特色、活市场、求突破”的思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市已形成了畜牧、水产、种养为核心的三大特色产业,并创立了“龙大”肉食、“鲁花”花生油、“春雪”肉鸡等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形成了“特色品牌—市场供求—产业调整”的链条模式,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莱阳农业凸显规模效益。目前,莱阳已形成北部重点发展果品基地、中部发展蔬菜基地、南部发展畜牧基地的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建成42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年产量110.7万吨,2个渔业生产小区实现渔业年产值3.2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32万吨。莱阳还推行“一村一品”工程,实现村落产业规模化,涌现出“奶牛村”、“草莓村”、“猪养殖专业村”等一批农业产业村,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同时,最后的突破口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济发展是前提,在此基础,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