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0: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公共安全危机概述

一、公共安全危机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危机与危机事件:概念: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自主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侵害或破坏,其正常生产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的状态;危机事件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将导致非均衡状态或危急,需要决策者及时应对的突发事件。危机的特点: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安全危机:概念:是指危及国家安全,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立即做出联合反应的事态或情境,包括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本身及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特点

(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概念:是导致公共安全危机的突发事件。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连带性

(四)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分类

(一)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

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可控性

分类:

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

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

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

(三)公共卫生事件

(四)公共安全事件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

(一)政治主义理论:

1、公共安全危机属于认知与情感范畴。

2、公共安全危机是社会因子相互冲突造成的。

3、公共安全危机通过政治运作和启动社会修复机制实施去合法化和再合法化的过程。

(二)正常事件理论:公共安全危机是因为高技术系统和社会性系统之间相互的复杂性和紧密的关联性而引发的正常事件。

(三)工具主义理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对事件系统管理过程的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动态管理过程。

(四)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群体之间始终因为利益存在冲突,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将导致社会的整合与和谐。

第二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

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的依据: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为保证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的迅速有效开展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特征:假设性、应急性、程序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二)应急预案的体系

(二)应急预案内容: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管理流程;保障措施;附则与附录。

(四)应急预案常见问题:

1、预案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

2、缺乏针对性

3、预案直

接衔接不畅通

4、预案缺乏实践演练

5、预案管理不规范

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保障系统

1、法律和政策保障。

2、组织与人员保障。

3、后勤保障:物质装备、资金、医疗卫生。

4、通讯保障。

5、治安保障。

三、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2、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危及生存教育。

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组织。应急计划。

4、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5、开展应急演习:(1)人员的训练(2)演习训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3)演习实施: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演习前培训、实施演习、总结。(4)应急演习注意事项。

6、进行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分析、风险等级划分。(2)、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

四、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中常见问题:

1、片面的认为应急资源是充足的。

2、仅仅关注本地问题、重大风险和具体事件。

3、预防的模糊性。

4、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在操作性方面的计划倾向于考虑安全,试图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

5、平时的规划和预备措施,可能根本不能在危机事件的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可能变成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第三单元

现场控制

一、目标:控制事态蔓延扩大。维护现场秩序,控制违法犯罪。为恢复秩序创造条件。保护现场与证据不被破坏(区域控制法【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按区域;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遮盖控制法、以物围圈法、定位控制法)

二、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 ,协调联动 ;安全第一,适度反应;合法有序,平等共享。

三、现场评估

评估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财产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

四、公共安全危机现场控制的基本措施

(一)应急组织与协调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与协调(紧急征调、紧急排险、紧急管制、即时强制)、应急人员与物资的调配(危害范围已经超出本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应急资源不足以控制事态的蔓延扩大。需要特殊的专家和技术支援。需要动用上一级政府权限)

(二)维护现场秩序

划定区域,设置警戒线(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现场交通控制(封闭可能影响现场处置工作的道路。开辟救援专用路线和停车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现场。疏导现场围观人群。)现场危险源控制(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分离和屏蔽、减少故障和失误、个体防护、安全监控系统)。重要目标与设施的保护(特定区域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设施等)。现场治安秩序控制(防止违法犯罪行为。防止现场破坏。对嫌疑人实施

监控。)

(三)受害人的救助与处理

1、受害人

2、现场搜救 注意事项。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医务优先。先多后少。

3、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 (1)确定伤害类型。

(2)确定伤情,分类标志:检伤人员的分类,开始就只有优先的病人,依次为红色、黄色和绿色。黑色牌为死亡最不优先。

(3)遵循一定的急救顺序: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活人后搬尸体、先分类在后送。

(4)转运和分流共有4级。转运顺序(1)、一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2)、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3)、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4)、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

后送标准: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为稳定着、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以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精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置者。

4、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初步检验尸体、对破碎尸体进行复原、进行尸体编码、遗物标号装袋、尸块编号盛装、填写遇难者识别表、尸体、尸块、遗物的运储。

5、其他受害人的救护

受害人影响的风险评估:心理伤害严重程度:情感受影响、认知损害、行为损害。情绪状态评估:情绪公共安全危机性质、受害人情绪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生理损害程度。自杀危险性评估:应付资源、自杀可能性。社会设置遭受破坏程度评估:家庭、学校、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干预的基本程序:设计访谈、倾听、评估、确定治疗目标、实施影响、结束关系。

(四)组织人群疏散

(五)管理新闻媒体与信息 现场疏散

一、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临时紧急疏散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和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1、概念:群集行为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

2、表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5、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三、远距离疏散:

四、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5、自由进出 秩序控制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1、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消极、积极。

2、新闻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舆论监督、警示教育、社会沟通、引导激励、信息传播。

3、新闻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刻意隐瞒公共安全危机的真相、口径不一致,使公众对发布的信息与报道的情况产生质疑、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的冲突。

4、新闻信息管理问题对策:承认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公开信息:危机信息监控、危机信息报告、危机信息分享、危机信息披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二、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

1、现场设立新闻联络点。

2、设立信息中心:协调公共信息、收集来自各个方面有关应急处置的信息、向决策管理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向个人、家庭、企业和直接与间接的受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部门、单位以及向新闻发言人提供媒体所需要的各种有关反映与恢复的信息。

3、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现场新闻信息管理人员与机构。

4、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应该把有分歧的,或未经证实的见解自由的散布或者传播出去、信息的发布要与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起来、新闻信息的发布应当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统一组织之下,有机关的发布、需要考虑公共安全危机现场的具体情况。

5、签发采访许可证的原因:避免现场从事新闻采访媒体的人员过多、现场的条件不允许过多的采访人员存在、避免对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影响、需要权威媒体进入应急处置的核心区域。

6、开设公众咨询电话:主要内容与类型:亲属询问伤亡情况以及善后处置、媒体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赔偿的方式以及影响、保险公司询问需要提供赔偿的名单、国际救援组织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对谣言与留言的控制:

1、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社会基础:政府公信力降低或缺失、信息资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安全感不足。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过程:制造者-倾听者-转移者-渲染者。

2、谣言与流言的控制:辟谣、惩处、信息源的控制。

四、新闻媒体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

2、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3、鼓励应急参与人员的士气。

4、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

5、注意掌控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初始阶段:事件发生及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中期阶段:医疗救护、人员疏散、损毁统计。后期阶段:恢复进程、公众评价、恢复困难、社会救济、社会支持。

第四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

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概述:

1、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形式:政府完全主导型恢复、公共参与型恢复。

2、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公民自助相结合的原则,时效性和成本效益结合的原则,恢复与计划、系统防范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步骤:

1、建立恢复的领导机构。

2、开展前期评估:收集信息,确定需要恢复的所有可能对象和内容,对灾害事故恢复对象和内容的重要性排序。

3、制定公共安全危机恢复计划:常规项目,常见内容:实体重建、心理重建、人员疏散和安置、资源管理、形象管理。

4、总体整改和监督落实:整改,相关责任人的奖惩,加强监督。

5、进行后期恢复评价。

三、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手段:

1、建立协作互助机制:志愿者协作机制的完善,宣传渠道的确立,国际救援合作机制的建立。

2、公共安全危机后社会安全网络的复原:抚恤金的发放,公共安全危机解除政策与措施,居住安排(临时、长久),无自谋生活能力的灾民安置(老、弱、病、残、儿童),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身体健全),饮食、卫生、医疗及学校恢复,公共设施的迅速修复。

3、社区的重建(社会管理网络的重建)。

4、法制重建。

5、心理重建。

6、政府形象的重建。

四、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策略

恢复准备、因地制宜、齐心合力、有效联通、危机公关

第五单元 常见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

一、事故

(一)概述

概念: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质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社会治安秩序的非正常事件。 特征:

1、事故一般发生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3、事故的后果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或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

4、事故在发生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衰败期三个阶段。 事故分类:

1、按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2、按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分类:破坏事故、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

3、按事故对人的伤害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4、事故分类中要注意的问题:(1)、自然事故、破坏嫌疑事故、治安灾害事故。(2)、破坏事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区别。(3)、技术事故与自然事故的区别。(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5)、罪与非罪、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标准。

(二)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

物质危险因素只表明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激发条件,两者共存但没有相互作用的状态叫做事故隐患;一旦受到外界激发,两者相互作用将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如果管理缺陷在事故发生后再次激发物质危险因素,导致事故的扩大与蔓延,就是二次事故。

(三)事故预防

预防原则:事故可以预防、防范于未然、继发原因、综合治理、以人为本 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

2、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注意危险信息的沟通与应用,强化人的安全动机。提供符合人行为特征与规律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场所

3、普及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应急能力

4、加强保险管理:审查、审核、理赔

(四)事故查处 查处原则:三不放过

查处措施:保护事故现场;抢险救灾,防止二次事故;成立事故调查组,勘验现场,查明情况;定性处理,撰写报告;整理事故档案。

二、群体性事件

(一)概述

1、概念:具有共同挫折经验、动机、目标或理想的多数人,通过集会、游行、请愿、静坐或示威等方式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政府施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影响社会秩序的集群性活动。

2、特点:事件引发的组织性;事件形成的互动性;公开对抗的社会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事件发展的反复性;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

3、成因:社会:贫富差距,权力腐败,政府不作为;心理:失落不满,集体认同,情感唤醒;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价值追求(违法行为);机制:信息披露,解决渠道,舆论冲击

(二)处置原则

(1)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 (2)防止矛盾激化

(3)将事态控制在单位

(4)“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性措施 (5)依法果断处置

(三)预防与查处措施

(1)收集情报信息,完善预警机制 (2)疏导劝阻,化解矛盾

(3)依法调查取证,适时揭露打击

(4)严密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5)强制命令解散 (6)实施现场管制

三、恐怖主义事件

(一)概述

1、恐怖主义的相关概念

恐怖主义: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特征:①、暴力

②、恐惧

③、政治目的

恐怖活动:以制造社会恐慌,胁迫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

恐怖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分工,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

恐怖分子:与恐怖组织发生一定的联系,在国内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人员

2、恐怖主义特点

强烈的国际化倾向、打击目标扩大、恐怖手段多样、极端主义的交织

3、恐怖主义产生根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二)反恐原则

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注重联合国的领导,强调国际合作、标本兼治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准确,避免双重标准

(三)恐怖主义危机事件防治机制

①、防范:社会面治安防控、反恐宣传教育、舆情引导;

②、管理:重点场所、危险物品、重点人员,媒体、信息、预案 ③、预警:情报搜集、评估、预报; ④、打击:立法、主动出击; ⑤、保障:技术、装备; ⑥、合作:国内、国际;

⑦、善后:心理安抚、秩序恢复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

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