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微生物学123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8: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微生物:是对所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五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史前期、初创期: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奠基期: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微生物学之父,法国),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成熟期。

三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①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

②遗传物质是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环状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DNA)丝,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③以简单二分裂方式繁殖,无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④没有性行为,有的种类有时有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将部分基因组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准性行为(见细菌接合);⑤没有由肌球、肌动蛋白构成的微纤维系统,故细胞质不能流动,也没有形成伪足、吞噬作用等现象;

⑥鞭毛并非由微管构成,更无“9+2”的结构,仅由几条螺旋或平行的蛋白质丝构成;⑦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

⑧细胞内的单位膜系统除蓝细菌另有类囊体外一般都由细胞膜内褶而成,其中有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⑨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糖体散在于细胞质内,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⑩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结构独特的细胞壁等等。总之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要比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简单得多。

真原核细胞的区别:

1、核与染色体水平的差别;

2、含膜细胞器的有无;

3、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场所的不同;4、其他。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质粒是微生物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质粒一般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质粒的特性:a.是细菌非必须的遗传物质b.具有不相容性c.具有可转移性d.可整合性e.可重组性f.可消除性g.耐碱性。 芽孢:也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活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圆柱形或椭圆形的,具有厚壁和高度折光性且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光滑型菌落,不产的为粗糙型。芽孢的特殊构造:具有厚壁和高度折光性的休眠体,具有抗逆性、抗热、抗化学药物和辐射等。组成特点;含有DPA-CA、含水量低。

鞭毛:是一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种由胞内伸出的、波浪形弯曲的细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鞭毛的特殊结构:蛋白质附属物,典型的9+2型结构。结构:电镜下观察曲基体钩鞘鞭毛丝。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荚膜的特殊构造:有的具有抗原性,有的具有致病性、是大分子有机物,可能是细菌的贮藏物、荚膜不易着色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是细菌细胞的非必须物,丢失了不会影响生活力、产荚膜细菌在固体。

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形态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放线菌(actinomycetes)因早期发现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是细菌中一类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特殊类群。定义: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a)也称蓝绿藻(Blue-green algae) 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多数种类的蓝细菌能进行生物固氮。

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支原体:又称支原体、类菌质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与细菌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一类小型G-原核微生物。具有类似的细胞壁,细胞壁内含有胞壁酸。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伴随产生的蛋白质成分的晶体状内含物。通常呈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特点:不溶于水,对蛋白酶类不敏感;易溶于碱性溶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伴孢晶体为斜方形,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有毒性,对人畜无害,是第一种商品化生产的生物杀虫剂。

革兰氏染色反应:革兰氏染色;它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染料——草酸铵结晶紫和沙黄对细胞进行对比染色,被结晶紫染成紫色(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被沙黄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真菌的特殊形态:液泡、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p52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性细胞结合(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产生新个体的过程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有性孢子是真菌细胞核结合或者细胞减数分裂后,最初形成的孢子(有n和2n) 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掷孢子。

有性孢子:卵孢子(高等鞭毛菌)、接合孢子(接合菌)、子囊孢子(子囊菌)、担孢子(担子菌)。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胞真菌。繁殖方式:芽殖产生无性孢子

第四章非细胞结构——病毒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病毒粒子或病毒体(Virion)是指结构完整,充分成熟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温和噬菌体:有的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不立即引起寄主细胞裂解,其核酸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与寄主细胞的染色体同步复制,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如,λ噬菌体是E.coli K12菌株的温和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最小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体(生物)。单链、共价、闭合、环状的RNA。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而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结构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噬菌体的增殖过程:1.吸附;2.侵入; 3.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4.成熟(装配);5.裂解(释放)。噬菌体的增殖方式就是复制

亚病毒的种类: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亚病毒的特点:亚病毒(subviruses)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侵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微生物4大营养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为光能自养型。是一类具有光合色素,能够利用光作为能源,以水或还原态无机物作为供氢体,同化CO2的微生物。

光能有机营养型:又称为光能异养型。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以简单有机物(如有机酸、醇等)为作供氢体,同化CO2的特殊微生物类群。

化能无机营养型:亦称化能自养型,是一类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是一类能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单纯扩散(被动运输)、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基团移位)

培养基种类:

1、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运用于菌种筛选的领域。

2、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3、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苛刻的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能量代谢的三种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作用。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细胞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获得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是指微生物细胞以除氧以外的其它物质(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的过程。

发酵作用: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了解):细胞总数测定-直接计数法、活菌数测定--间接法。

代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生长曲线:将少量的细菌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中的细胞数量,可以发现细菌的群体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若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值(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书上的)

绘制方法:若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值(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画出一条由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个阶段组成的典型生长曲线。 各时期微生物细胞的特点:

延滞期: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细胞数量几乎不增加,生长速率趋近于零,曲线平缓。后期,由于细胞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细胞开始进入活跃生长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开始上升。 对数期:生长速率最大,即代时最短且稳定。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代谢最旺盛。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 稳定期: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活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②细胞分裂速度下降,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 衰亡期:细胞大小和形态不

一、呈多形态,有时形成畸形细胞,自溶。革兰氏染色不稳定,G+细菌的衰老细胞可表现为G-芽孢杆菌开始释放芽孢。有的微生物开始产生抗生素等。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基因重组

三个经典实验:细菌的转化实验(肺炎链球菌。S型R型)、T2噬菌体感染试验(T2噬菌体)、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烟草花叶病毒)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是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转化或转化作用。

转导: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

接合: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光复活: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以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高温灭菌的原理:主要是它可能引起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重要生物高分子发生降解或改变其空间结构等,从而变性或破坏。干热灭菌法和温热灭菌法

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

生物固氮作用:是自然界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分子态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还原成氨的过程。

氨化作用: 概念(狭义):氨化作用是指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物,并释放出氨的生物学过程。广义,包括动植物。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都能进行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微生物(硝化细菌)将氨态氮氧化成硝酸态氮的生物学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无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以NO3-作为呼吸链最终电子受体,将其还原成NO、N2O、N2和NH3等的生物学过程。

微生物种群间的八种相互作用:1.中性关系;2.偏利作用;3.协同作用;4.共生关系;5.竞争;6.拮抗;7.寄生;8.捕食。 微生物在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第十章免疫学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自然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

免疫球蛋白: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 第十一章微生物分类

种:也叫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一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源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亚种:是进一步细分种时所用的单元。一般指除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外,其余鉴定特征都与模式种相同的种。

菌株:是指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及命名原则:双名法、三名法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名词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单元测试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123
《微生物学12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