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微生物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M1011 学分:4 总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年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 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医学本科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中要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致病机制、主要病原体特殊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教学,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论课:46学时 实验课:1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内容 学时

理论课 绪言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 细菌的生理 1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 细菌的遗传变异、噬菌体 2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 球菌 2

实验课:

肠杆菌科 2 弧菌属 螺杆菌属 2 厌氧菌属 2 分枝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2 动物源性细菌 其他细菌 放线菌、诺卡菌属 2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 螺旋体 2 病毒的基本性状 2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 呼吸道病毒 2 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 肝炎病毒 2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 2 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2 真菌学总论 2 主要病原学真菌 2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细菌的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 3 消毒灭菌、培养基的种类、制备 3 化脓球菌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 肠道感染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 分支杆菌、厌氧梭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检查法 3 真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的检测、病案讨论 3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李凡 刘晶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七版 2008年4月 参考书

1.刘朝奇.医学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第一版,2010 2.闻玉梅.医学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张玉静.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金奇.分子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条例(第424号)2004年11月5日

6.Prescott, Harley, Donald.Microbiology 6hed International Euditon 2006

7.Murray PR, Rosenthal KS, Kobayashi GS, et al.Medical Microbiology,5th Louis: Mosby, 2005

8.Stites DP.T err AI.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02.

绪 论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2.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3.了解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包括微生物学科的形成、发展与进展。

4.了解医学微生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种类和分布

(一)、微生物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布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1.熟悉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了解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功能及致病性。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2.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个体生长繁殖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实验课内容)。

五、细菌的分类(自学)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

(部分内容在实验课中进行)

教学目的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生物安全等概念。 2.掌握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

4.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感染的控制、监督、相关责任。 教学学时:1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几个有关的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生物安全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

三、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名称、作用对象、使用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 教学要求:

对比介绍消毒、灭菌概念的区别要点,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化学消毒剂作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噬菌体

教学目的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2.掌握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二、毒性噬菌体

三、温和噬菌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与原理 2.掌握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和质粒)

3.掌握细菌、病毒变异的发生机制(突变、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熟悉细菌、病毒性状的变异 5.了解微生物变异的实际意义 教学学时:1.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与变异的现象: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二、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基因突变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2.掌握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3.熟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4.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七章 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1.掌握感染、病原菌、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2.掌握细菌的致病性特点及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 3.掌握细菌感染类型

4.熟悉微生态、微生态学的概念

5.熟悉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原则 6.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分布、生理作用、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主要原因、防治

(二)机会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二、细菌性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超抗原与疾病

(二)细菌入侵的数量

(三)细菌入侵的途径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来源、传播途径

(二)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细菌性感染

(三)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五、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微生物特点,常见微生物

(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教学目的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各种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及各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制剂 2.掌握的主要治疗方法

3.熟悉病原微生物采集与送检原则、诊断的主要程序与方法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主要检验程序

(二)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九章 球 菌

教学目的

1.掌握化脓性球菌的共性和分类

2.掌握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掌握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抗“O”原理及应用 4.熟悉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分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因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TSST-

1、凝固酶

2.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毒素性疾病 3.免疫性

天然免疫力

(三)微生物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分类、抵抗力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2.所致疾病:急性化脓性炎症、猩红热、变态反应 3.免疫力: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早期足量合并用药

三、肺炎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G+、高营养培养、胆汁溶试(+)

(二)致病性:荚膜和侵袭力→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脑膜炎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G--、有荚膜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检查: 脑膜炎球菌对低温、干燥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送检。

(四)防治原则:广泛应用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保护率在90%以上。

五、淋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检查: 采集标本后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送检

(四)防治原则

第十章 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

1.掌握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和共性

2.掌握主要肠道感染细菌的种类名称、分型(群)、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以及微生物学鉴别要点。 3.熟悉肥达氏反应及结果判断 4.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 共性:

1.G-- ,无芽胞短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痢疾杆菌除外) 2.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生化反应能力强 3.自然界生存能力强,但对理化因素敏感

一、大肠杆菌:属正常菌丛,可为条件致病菌,少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二、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侵袭力和内毒素

(三)微生物学检查:选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立即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宜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中

(四)防治原则

三、沙门氏菌属:主要是伤寒、副伤寒

(一)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菌毛粘附于小肠粘膜

1.伤寒与副伤寒 2.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3.败血症 4.婴幼儿腹泻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与鉴定:1—2W取血,2—3W尿粪,1—3W取骨髓 2.肥达氏反应 3.带菌者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弧菌属 第十二章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

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 2.熟悉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3.熟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 4.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学时:1学时

一、霍乱弧菌

(一)霍乱弧菌的发现和流行情况、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G--、弧形或逗点状,可作“鱼群”样运动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 抗原构造与分型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鞭毛与菌毛、霍乱肠毒素

(三)微生物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二、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教学目的

1.掌握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掌握产气荚膜杆菌主要的生物学性状和所致疾病 3.掌握肉毒杆菌的致病性 4.熟悉无芽胞厌氧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厌氧芽胞杆菌的共性

二.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G+ ,有芽胞,鼓槌状,周身鞭毛,专性厌氧,抵抗力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创伤感染

2.致病物质(1)破伤风痉挛毒素 (2)破伤风溶血毒素 3.致病机制

(三)防治原则

1.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

2.特异性预防注射类毒素,治疗用抗毒素(TAT)

3.早期、足量用TAT 同时注射抗生素和类毒素,预防效果更好 三.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G+,芽胞在中端或位于一端,有荚膜,汹涌发酵试验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α毒素(卵磷酯酶)、ε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肠毒素

(三)微生物学检查:汹涌发酵,泡沫肝

(四)防治原则 四.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引起食物中毒和婴儿肉毒症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五.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所致疾病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

1.掌握分枝杆菌属的概念与共性

2.掌握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接种 3.熟悉结核杆菌的微生物检查

4.了解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教学学时:1.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分枝杆菌属的概念与共性

二、结核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细长分枝、抗酸染色、生长缓慢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脂质 (2)蛋白质 (3)分枝杆菌生长素 2.致病机制

3.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

(三)微生物检查

(四)防治原则:卡介苗预防接种

三、麻风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十五章 嗜血杆菌属

教学目的

1.熟悉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2.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特异性防治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流感嗜血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三)微生物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教学目的

1.熟悉鼠疫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了解布鲁菌、炭疽芽孢杆菌、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 教学学时:1学时,以自学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

一、布鲁菌属

二、耶尔森菌属:鼠疫耶尔森菌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鼠疫有腺型败血症和肺型三种。

三、芽孢杆菌属:炭疽芽孢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与炭疽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肠炭疽、皮肤炭疽、肺炭疽,可并发败血症

四、柯克斯体属(自学)

五、巴通体属(自学)

六、弗朗西斯菌属(自学)

第十七章 其他细菌

教学目的

熟悉白喉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了解鲍特菌属、军团菌、假单胞菌、弯曲菌属 教学学时:1学时,以自学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

一、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咽喉部假白膜+全身中毒症状

(三)微生物检查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白喉类毒素、白百破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

二、鲍特菌属

三、军团菌属

四、假单胞菌属

五、弯曲菌属

第十八章 放线菌属及诺卡氏菌属

(自学为主)

教学目的

1.掌握放线菌的概念

2.了解衣氏放线菌及诺卡氏菌属的形态,培养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概述

(一)概念

(二)共同特点

二、衣氏放线菌及诺卡氏菌属的形态,培养特点及致病性

第十九章 支原体

教学目的

掌握支原体、脲原体的概念,形态结构和致病性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支原体、脲原体的概念,生物学特性

二、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

三、脲原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章 立克次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性 2.熟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致病特点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立克次体的概念

(二)立克次体的共同特性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 衣原体

教学目的

1.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性和主要种类 2.熟悉沙眼衣原体的致病特点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衣原体的概念

(二)衣原体的共同特性和主要种类

二.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主要侵犯眼结膜及角膜

第二十二章 螺旋体

教学目的

1.掌握螺旋体的概念、钩端螺旋体的形态与结构及血清学分型、致病性 2.了解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和危害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螺旋体的概念和特点

二、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抵抗力、抗原构造和分型

三、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二)所致疾病

(三)免疫力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防治原则

六、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和危害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病毒在医学的重要性、病毒体的概念 2.掌握病毒的测量单位、衣壳、核衣壳和壳粒的概念

3.病毒的增殖方式(自我复制),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顿挫感染的基本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温度敏感突变株,基因重组和整合的概念。 4.熟悉病毒化学组成及其功能、6大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病毒复制的干扰现象

5.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态;重叠感染现象;多重复活,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基本特点、病毒在医学的重要性、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干扰现象:病毒的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和干扰现象的概念。

四、病毒的遗传变异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六、病毒的分类

七、亚病毒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1.掌握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毒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概念;

2.掌握病毒整合感染及意义;干扰素概念,类型及作用。 3.熟悉可垂直传播的病毒种类

4.病毒致病的其他直接与间接机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5.了解水平传播中从不同途径进入人体的病毒感染的一般规律。 教学学时:1.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和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的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和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典型病例。

四、病毒与肿瘤

五、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细胞病变效应(CPE)和蚀斑形成单位(PFU)的概念。

2.熟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原则(病毒分离与鉴定及血清学诊断);细胞培养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快速诊断,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熟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呼吸道病毒的概念、种类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四、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种类(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和致病特点简介。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免疫特点及特异性预防

2、熟悉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3、了解其他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 概述:肠道病毒的发现、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和免疫性:二次病毒血症,损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三) 防治原则:TOPV (三价混合糖丸疫苗)

三.轮状病毒的致病性:是发展中国家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二病因,引起急性胃肠炎

四.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

1. 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预防原则 2. 掌握肝炎病毒的型别及主要性状 3. 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特异性预防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其主要性状

二、甲型肝炎病毒

(一) 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与危害

(二) 生物学特性

(三)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直接破坏和免疫病理损伤 2.免疫性:感染后一般是终身免疫

(四) 微生物学检查

(五) 防治原则

1.一般预防:四个管理(水源、食物、病人、粪便) 2.特异性预防:丙球、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三. 乙型肝炎病毒

(一) 乙型肝炎病毒的危害

(二) 病毒学特征 1.分类

2.形态与结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3.抗原成分

外衣壳抗原:HBsAg、Pre-S2蛋白、Pre-S1蛋白 内衣壳抗原:HBcAg、HBeAg 4.组织培养与动物模型 5.抵抗力

(三) 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等传播,母婴传播 3.致病性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病毒发生变异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

4.免疫性:机体的保护作用、细胞免疫作用

(三) HBV与原发性肝癌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掌握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五) 防治原则:乙肝疫苗

(六) 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比较

四、丙型肝炎病毒

五、丁型肝炎病毒

六、戊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

教学目的:

1.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流行季节及所致疾病。

2. 熟悉: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以及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的主要种类。 3. 了解:其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虫媒病毒的概念、常见种类、共同特征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流行环节: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蚊→动物→蚊

(三) 致病性:两次病毒血症→脑炎

(四) 防治原则:防蚊、灭蚊、乙脑疫苗接种

三、登革病毒

四、森林脑炎病毒

第三十一章 出血热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及所致疾病。 2.熟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二章 人类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

1.熟悉单纯疱疹病毒的血清型别和致病性 2.了解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征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概述:疱疹病毒的概念、种类、共同特征

二、单纯疱疹病毒的血清型别:HSV- I HSV- II

三、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一)原发/继发口咽部疾病←HSV- I

(二)原发/继发生殖器疱疹←HSV- II

第三十三章 反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逆转录病毒生物学特点、传播方式和致病机制。 2.了解逆转录病毒所致疾病。 教学学时:1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HIV概述:HIV的发现;HIV、AIDS的概念

二、HIV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复制、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 传播方式

1.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 2.输血、输液、外伤手术等 3.母婴传播

(二) HIV致病机制:选择性侵犯表达分子CD4+的细胞(TH细胞) (三) 免疫性: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HIV

第三十四章 其它病毒

教学目的:

1.掌握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2.了解狂犬病毒和入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学时:0.5学时 (以自学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毒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临床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轻微刺激(光、水等)引起痉挛发作

二、人乳头瘤病毒

(一) 生物学性状

(二) 致病性: HPV-6→尖锐湿疣

第三十五章 朊粒

教学目的

1.了解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熟悉朊粒的致病性 教学学时:0.5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教学目的

1.掌握:真菌的概念,真菌主要生物学特征。 2.熟悉: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3.了解:防治性原则。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一)真菌的概念、特点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1.单细胞真菌2.多细胞真菌:菌丝 孢子

(三)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四)变异性与抵抗力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真菌的微生物检查

四、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教学目的

1.掌握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防治原则。 2.熟悉皮肤癣菌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防治原则;

3.了解角层癣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生物学性状,熟悉其致病性。 4.了解曲霉、毛霉生物学性状,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学时:2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

(一) 概述:概念、类型--表皮癣菌、毛癣菌、(二) 致病性:感染的部位、所致疾病

(三) 微生物学检查:根据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定是何种皮肤癣菌

二、白色念珠菌 (一) 形态特点

(二) 致病性:皮肤粘膜感染、内脏感染、中枢神经感染 (三) 微生物检查

三、新型隐球菌 (一) 形态特点

(二) 致病性: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 (三) 微生物检查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大纲

湘潭大学硕士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03281食品微生物学(二)实验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名词

微生物学大纲
《微生物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