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孔子眼中的“孝悌之道”

摘要:《论语》中,“恕”与“仁”为其核心的思想,而孔子又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可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甚至,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重要性,本文还会着重讨论孔子眼中“孝”的具体含义及“孝”的特点,和孔子一些关于“孝”的思想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孝悌;重要性;特点;影响;

引言

《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而“孝悌”便是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重之又中的一环。

一、“孝”的重要性

《论语》开篇中的“学而篇”第二则就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章虽出自有若之口,但传达的却是孔子平日向弟子灌输的主体思想之一,其中心内容是“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论语》开篇便点出了“孝悌”的重要

第 1 页 (共 5 页) 地位,可见儒家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因中国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自汉唐以来,我国就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不仅仅如此,孝悌之道还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是我们的民族特色,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它甚至辐射到整个东亚文化圈。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深受家人行为的影响,很早就对孝悌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而在学校正式接受教育以来,“孝悌”可以说是师长们耳提面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点。从古至今,孝悌之道是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它的重要性并不曾有丝毫减退,到如今反而更为看重。因此,《孝经》把孝的重要意义提到如许高度:“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二、“孝悌”的涵义

孝道,在《论语》整个道德思想体系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学而》篇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文中有子是孔门高足,在孔子去世后代替孔子位置在孔门中讲学,其话与孔子本意大致不差,此话意为一个人若能在家庭中做到孝悌,他在社会上便会遵守秩序;在社会上遵守秩序,便不会做违法的事情。君子应该努力做好孝悌这一为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生路途顺畅。进一步而言,其他任何的道德规范如诚、信、恭、敬、礼、义、廉、耻等需建立在孝悌这一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上。另外我们看到,《论语》开篇第二段即讲孝道,足见“孝”在《论语》中的地位。何为“孝悌”?孝与悌分别指代不同的含义。《尔雅》中对“孝悌”有“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的解释, 的,而悌是针对兄长而言。为孝的原因在于感念父母生养抚育的不易,报答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而为悌的原因在于遵循“长幼有序”的传统,更多的是一种敬重。可以说,孝悌作为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对它的遵守于和谐家庭关系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其实,孝、悌是不可分割的,悌也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为孝服务的,悌的施行是为了更好的尽孝。

第 2 页 (共 5 页)

三、孝的特点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观点有很多,总结出来有几点尤为重要,这几点可以说是孔子所认为的真正的孝所应具有的特点,其

一、孝是由情感维系的一种行为,不能留于表面形式,而在与抒发内心情感的实际行动。《为政》篇中的第

七、第八章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以为孝乎?”①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孝是一种恭敬的情感表达,遵循孝的行为也在于血脉亲情的情感维系。若对父母的的孝只知道口体之奉,也仅仅只是供养而已,不尊敬父母,在精神上也不关心父母,安慰父母,那就算不得是恪尽孝道。 其

二、敬畏时间,时刻不忘父母生养之恩。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②对与父母的生日应该记挂在心,并且抱以喜忧参半的心理。喜于父母仍然健在,忧于时间总是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总是会离开,儿女对父母敬孝的日子就一日短一日。所以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应时刻谨记,不忘一日。其

三、真正的孝不仅仅在于爱父母,还表现在爱自己上。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为政篇第二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为其疾之忧。”儿女对父母敬孝还表现在爱护自己上面,因为儿女的身体是父母所给,又精心呵护长大。所以儿女要敬孝就需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但忧。其

四、对父母敬孝要“无违”,但不是愚孝。《里仁》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记·祭义篇》曰:“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可见,孔子认为对父母敬孝并非事事无违,在他看来,父母如果有缺点过失,做儿女的应当劝告,但态度必须诚恳,措辞必须婉转,可见,《论语》中的孝并非一味顺承父母的愚孝,孔子对愚孝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子“大杖则逃,小杖则受”的典故。“大杖则逃,小杖则受”出自于《孔子家语·六本》“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具体内容如下:“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1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 ①摘自《孔子家语·六本》

第 3 页 (共 5 页) 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①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曾参这种成全父亲错误的愚孝是不赞同的,因为这种成全会将其父亲陷入杀子的大不义的指责中,使其名义受损,从本质上说,是及其不孝的。

综上,《论语》中孝是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整个道德思想体系的基础所在,对于“孝”不应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在于行动上的情感维系;时刻不忘父母之恩,不忘孝敬父母之心;敬孝,爱父母,也要爱自己;孝非愚孝等是孔子对于“孝”特点的见解,也是孔子对孝悌之道的核心认识。

四、孝悌之道的现实意义

虽然,儒家孝文化中有一些不和时宜的内容,譬如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割骨疗亲”,推行“三年之丧”,以致“三年守孝,形销骨立”,如此种种,应当予以分析和否定。但是,还是有些思想是很有现实价值的。尤其是孝文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而继承吸收儒家孝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并融合当代思想及具体情况形成当代需要的新型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而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业已形成的新型孝道的典型事例。如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经受父母久病的艰难考验,支持丧偶的老人再婚,劝告走入歧途的父母改过自新、改邪归正,对养父、养母、继父继母情同生身父母等等。这些便是由儒家孝文化演变而来的新型孝道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问题,是有实际意义的,我们应予以宣扬和鼓励。同时,孝悌之道的得源与情感的维系,孝悌之道在生活中的实行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而孝悌之道若只停留在书本上或口

第 4 页 (共 5 页) 头上也只不过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道美德规范而已,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体现出实际的价值所在。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行动过后留下的美好。

参考文献: ①

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351页; ②

硕士论文,1999年。李态的:《社会结构变迁中之孝道分析 种个案访谈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社; ③

杨树达:《论语疏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68 页; ④

陈科华:《论孔子的“孝弟之道”》,《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2年5月。第89页; ⑤

将沛昌:论语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6.10:4-5;

第 5 页 (共 5 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

谈论语中的孝悌

浅谈《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语》孝悌观综述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思想中体现的领导之道

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孝悌之道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