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5:0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高技术产业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促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持续稳定的发展,依据《总体规划》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自2006年至2010年。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产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1.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十五”期间,北京高技术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首都经济和全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2005年,包含高技术服务业在内的北京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25.8亿元,约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00.8亿元,占北京工业增加值的23.5%,占全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的5%以上。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北京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实现增加值925.0亿元,已占北京高技术产业的70%左右,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583.2亿元,增长23.1%。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软件、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80亿元,实现了翻两番。

2.园区经济活力彰显。

中关村科技园区产值在北京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区多园”体制运行逐步顺畅,各专业园建设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中关村区域品牌效应不断彰显。2005年中关村科

一、回顾与展望 技园区实现增加值960亿元,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0.3%提高到14.1%。其中:海淀园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485亿元;电子城老工业基地经过10年改造之后,已发展成为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亦庄园、昌平园、丰台园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从2000年到2005年分别增长了21.4倍、8.3倍、6.9倍。

随着产业的分化和集聚,北京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更加清晰的三个梯度,逐步形成以中关村海淀园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区、沿城市五环路展开的技术创新区、以及依托远郊工业开发区形成的多点集聚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制造区。

3.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2.1%。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品牌,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领航企业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态势。TD-SCDMA标准跻身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闪联”标准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中星微电子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汉王手写识别系统、中科大洋全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进一步缩小了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京东方TFT-LCD生产线将我国显示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8年;联想通过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用友成为亚洲第二大ERP厂商。

4.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十五”以来,北京大力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重点培育创新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大为改善。北京市先后制定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有效推动了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十五”期间,北京高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看,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二是产业承载能力有待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尚不匹配,支撑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配套体系还未形成。三是开发区定位有待明晰,部分开发区(产业基地)专业化程度还需提升。四是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平台建设与相关资源投入还要进一步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八大机遇:

全球产业转移特别是服务业转移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以服务业外包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北京智力资源丰富,具有承接和发展研发、高技术服务、总部经济等产业的天然禀赋,新的产业转移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自主创新战略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为高技术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北京作为科技资源最为丰富、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将成为国家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北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未来北京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求北京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产业质量。《总体规划》的实施将为北京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方位促进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奥运信息安全、通信服务、智能卡、数据服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等对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将引起全球关注北京,加快北京软硬环境建设,有利于吸引国际产业和关键要素向北京集聚,将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北京高技术产业不断升级。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加速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明确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分工中的定位,加大与天津滨海新区分工与合作,为北京发展高技术产业高端环节,促进北京产业不断升级提供了机遇。

全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进入新世纪,我国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正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未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并带动新兴IT业态的快速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需求上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2005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7600元,并不断向更高水平攀升。居民收入的提升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价值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

2.挑战。

区域竞争将使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凭借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较低的生产成本,近些年来沿海省市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滨海新区等成为区域经济新的亮点。北京作为首都,生产运营成本高于国内大部分省市。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较高的生产运营成本使得北京在吸引高技术制造业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面临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约束。北京是个自然资源匮乏型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1/8,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可利用土地少,山地占市地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比重高,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一半,发达国家通常仅为30-40%。资源与能源的约束使得北京发展高技术制造业面临巨大压力。

北京产业高端化发展对制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北京在全国高技术产业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必然对制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北京投融资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企业人才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建设已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为指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未来五年,高技术产业要围绕“开放创新、集成资源、高端发展、产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实施人才、知识产权和品牌“三大战略”,重点发展“三三”产业、实施“两极双系”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计划,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

“十一五”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方针是:开发创新、集成资源、高端发展、产业集聚。

开放创新——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集成资源——充分利用、挖掘、集成首都优势资源,立足于区域内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高端发展——立足北京资源优势,围绕北京“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的高技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带动北京产业结构能级提升。

产业集聚——强化规划,引导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式发展;加强专业化服务,增强专业基地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重点发展“三三”产业:即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三类产业;利用高技术推动传统工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三类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两极双系”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计划:“两极”是指“海淀园中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系”是指西北向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和东南向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区。

(二)发展目标和愿景

1.2010年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期,北京高技术产业要实现“规模增长、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产业集聚”的预期目标,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首都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提供保障。

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末期翻一番,预计年增长速度16%左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软件产业、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的比重达到38%。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到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6%,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

产业集聚度逐步提高。形成若干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联动性强的专业园(产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园区(开发区)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到北京高技术产业总体的95%以上。

2.2020年发展愿景。

到2020年,高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成为北京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成为发挥北京高端辐射作用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按照“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实现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在推动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一)建设中关村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构建并强化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使园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政策试点和制度改革。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启动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试点工作,加大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交易试点。推动“信、保、贷”联动业务,探索信用融资、合同融资、项目融资、结构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推进产权改革和股权激励的试点工作,推动园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与管理。

——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全程办事代理制等各项服务。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具有较高代表性、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的协会组织。加快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咨询机构等发展,构建适应园区发展、符合国际惯例、开放式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与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化商务环境。创新中关村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推进“数字中关村”建设,提高园区的信息化水平。

——优化一区多园格局。明确各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引导各细分产业在不同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形成集聚,继续建设好以海淀园为主的各专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特色专业园。

(二)探索自主创新的新模式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实现原始性创新突破。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机制。积极吸引留学生归国创业,充分利用归国人才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管理理念、先进技术与国际市场进行对接,抢占国际技术发展制高点。以产业技术标准作为产业联合发展的纽带,联合业内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组建企业联盟,实现产业联盟化发展。加大实施专利、标准战略,进入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

——以重大市场需求为动力,加大集成创新。抓住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的契机,以国内高速发展的行业应用需求和大量的新兴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产业业态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政策鼓励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集聚,鼓励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集成利用多种创新资源,实现多技术、多资源的集成性创新。

——吸纳全球资源,坚持开放式创新。以走向全球产业前沿为目标,鼓励“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国际合作”等多种二次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跨越式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发展和开放创新战略,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

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1.软件产业。

软件与服务是北京高技术产业的支柱。到2010年北京软件与服务继续保持 “中国软件产业之都”的领先地位,并成为亚太地区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之一。

——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实施针对软件产业的特惠政策,加大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加大软件出口与国际合作。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宣传和交流;加大对国内跨国公司以及日、美、欧等地区的软件外包市场开拓力度,在吸引世界知名软件龙头企业集聚北京的同时,促进北京的软件出口和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中软软件园等软件产业集聚空间,建立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加快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德胜设计创意产业园和海淀园创意先导基地等区域的建设。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强对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重点领域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软件产品。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提升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能力,鼓励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手段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基于开放标准的基础软件平台、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内容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业务。

2.研发产业。

研发产业具有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智力资源密集的特点,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能否最终实现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到2010年,在北京形成完善的研发产业链,并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研发基地。

——积极吸引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

——营造有利于研发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技术转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

——完善研发产业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设计等研发环节发展,促进研发产业链形成,拓展研发成果转化途径,实现研发产业增值。

——建立专业性研发基地。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纳米技术等。

3.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业是模式创新活跃、增长迅速的高技术服务业,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到201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推广实施三项关键性技术。以国家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动以数字内容为重点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软件、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产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发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等网络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信息服务业态。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等。

(二)进一步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1.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大唐电信提交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对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10年,北京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鼓励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与产业化。支持TD-SCDMA、SCDMA等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发新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

——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加大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基于TD-SCDMA标准的关键技术产业化、基于SCDMA标准的系统和移动终端设计、移动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等。

2.计算机及网络。

计算机及网络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北京计算机及网络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明显,高性能计算机等高端产品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北京自主品牌的计算机产品在国内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产品。

——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计算机企业跨国并购重组,坚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基于闪联标准的3C产品的产业化步伐,积极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计算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打造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强化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包括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以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产业链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笔记本电脑、3C产品、高性能服务器、下一代互联网产品。

3.集成电路。

以设计为突破口,以高端制造和测试为支撑,以材料和装备为补充,形成完整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链。到2010年,北京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围绕设计业,打造高端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大力支持和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高端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封装测试公司开展合作,促进各环节协调发展;建设专业的小批量封装生产线,满足园区设计公司快速扩大的小批量封装需求;集成测试资源,促进测试公司结合本地设计企业的需求提供服务。

——搭建良好的公共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围绕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设计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建立知识产权(IP)库,结合设计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展和完善EDA平台,大力发展与园区设计企业密切结合的测试中心,积极支持有针对性的集成电路专业培训中心,引进国际机构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预警平台。

——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在现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园和亦庄、八大处、林河、电子城的基础上,规划若干集成电路产业专业集聚区,进一步建设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产业纽带关系密切的集成电路研发园、设计园、生产园,拓展和改善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智能卡、电子标签、CPU、DSP、存储器、多媒体处理芯片、数字电视芯片、汽车电子芯片、基带和射频芯片、核心路由和交换芯片、安全芯片等。

4.光电显示。

光电显示产业是与集成电路、软件、通信并列的第四大ICT产业领域,未来5年内,光电显示将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到2010年,北京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和辐射源。

——围绕龙头企业促进光电显示产业链的形成。继续推动京东方建立TFT-LCD生产线项目,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京东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创新和技术研发,完善TFT-LCD产业链,发挥其技术、产业带动作用。

——注重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促进以显示屏制造为突破口,引进所需配套环节和技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逐步实现产业配套的本地化和国产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LCD显示及配套关键产业环节、OLED显示、LED显示及照明等。

在进一步做强上述产业的同时,加强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到2010年,北京数字电视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在国内领先;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体系形成并完善,汽车电子产业初具规模。

(三)加速发展生物产业

1.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对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国际国内都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到2010年,北京生物制药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发挥高端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利用北京部分生物技术研发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发展生物制药合同研发外包(CRO)形式,积极承接跨国生物公司研发服务业的转移;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中医药产业;在疫苗、诊断试剂、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的产品或行业,重点予以扶持和发展,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研究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政策,以生物医药基地为依托,加强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及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先进国家竞争的“生物技术与信息平台”,为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支持。

——加大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进驻,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建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疫苗、诊断试剂、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

2.医疗器械与生物医用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质量的健康需求,医疗器械与材料在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到2010年使北京成为医疗器械技术在国内领先、与国际发展同步的地区。

——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开发研制介入治疗材料和骨植入材料产品,逐步替代进口;掌握医疗模式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先机。

——引进和培养具有复合学科背景的人才。重点开发有医学背景的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产品研发的原创性。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数字影像诊疗设备、介入治疗与新材料等。

在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环保与新能源、现代科技农业等潜力产业。到2010年,北京环保与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城市。

(四)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装备技术等改造传统工业。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制造业,带动产品设计、开发、制造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北京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过渡。

——采用新材料技术促进传统工业升级。加强制造业企业和新材料研发机构或企业有机联系,促进新材料企业积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联合攻关。选择工业基础好、产业集聚的区域进行新材料工程的示范工作。搭建新材料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

——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工业。促进制造业中装备的更新换代,重点对电子、汽车、医疗、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装备实施改造升级。扩展装备制造业应用和服务范围,提高食品、包装、建材、纺织等轻工业自动化程度。加强重大装备的协作开发力度,加大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大型装备的外向性,并积极鼓励企业的行业共性技术装备实行开放共享。

2.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

——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等,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持。

——充分运用生物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和改造,推动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加强对动植物育种、生态友好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和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生产绿色与有机食品,提升农业产品质量。

3.促进高技术向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

——加强高技术向各类服务业的渗透,全面促进北京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提高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旅游、教育、文化、体育、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的科技进步,积极发展为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提供衍生服务的信息、科技、中介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增强首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强化京津冀间的区域合作,明确制造和研发服务主要空间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各重点产业、产业价值链环节在不同产业空间形成集聚。继续发展和完善现有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新建若干产业基地。形成西北方向的以海淀园中心区为核心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以及东南方向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技术制造发展区的“两极双系”空间格局。

西北系:以高技术研发、服务为主,制造为辅。

以海淀园中心区为核心,包括上地、软件园、生命园和永丰基地等专业园,以及昌平、丰台、电子城、德胜、石景山等产业空间。该区域以高技术研发、服务为主,高技术制造为辅。各园区以发展高技术研发、服务为导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特别是研发产业发展。

东南系:以高技术制造为主,服务为辅。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为核心,包括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密云、怀柔、平谷等郊区县的产业空间,以各郊区县的开发区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次中心。该区域是以高技术制造为主,适当发展与高技术制造紧密相关的研发、检测等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是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制造业发展区。

(二)高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

——加大海淀园中心区的辐射力度。加大海淀园中心区研发、服务资源向周边产业空间的辐射力度,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业孵化为主要特色功能,建设成为北京市高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

——做好专业园的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引导重点产业向各专业园的集聚,建设成为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

——做好产业转型和转移工作。推动区域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完成石景山和丰台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电子城、昌平地区高技术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

(三)高技术制造发展区

——提高该区的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龙头,努力成为京津冀高端技术的重要集聚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天竺空港工业开发区、顺义林河工业开发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高技术产业规模能有突破性进展。

——加强郊区县的产业承载能力。加强郊区县与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之间的联系,加大郊区县对知识创新区和技术创新区的资源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

(四)专业产业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建设。对于已有的产业基地,进一步吸引相关企业进驻,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对于新建专业园,“十一五”期间,在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软、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吸引相关企业的进驻,初步形成专业产业集聚空间。

1.软件产业基地。集成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相关资源,建立北京软件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北京软件产业发展与壮大。

2.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建设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德胜设计创意产业园和海淀园创意先导基地,通过产业集聚加快北京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3.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围绕国家材料、能源、重大装备等支柱产业,集合中央转制科研院所等企业的优势资源,在昌平沙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创新基地。

4.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做好诺基亚星网工业园二期开发建设,进一步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使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

5.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依托集成电路设计园和亦庄、八大处、林河、电子城等集成电路集聚空间,通过园区建设促进北京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环节形成互动发展,增强北京集成电路整体竞争实力。

6.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围绕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快速形成先进显示技术(TFT-LCD等)显示产业链。

7.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发展并提高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等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8.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北京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促进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亦庄园形成差异化、互补型发展,建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六、政策与措施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研究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公共财政体制下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采用符合WTO规则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手段,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方向发展。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协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落实国家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实施“六个一批”工程,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科研势能,增加发展后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跨国公司研发和营运中心在中关村落户,促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关村建设,启动一批改革政策在中关村先试先行,争取一批中关村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建设一批专业基地成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有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来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支持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提升企业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通过支持通用技术和涉及提高行业技术标准的开发活动,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支持行业创新联盟、工程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等来促进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3.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性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中关村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技术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转让。

4.落实国家专项产业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生物产业、数字电视、可再生能源等专项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鼓励引进技术目录、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等,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5.探索建立高技术服务业的统计体系。

关注和支持高技术新兴业态发展,探索建立和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的统计体系,准确监测和反映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制定高技术服务业分类指导目录,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二)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发展

1.强化规划引导,建立产业布局引导机制。

突出“两极双系”发展区域定位和八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定位,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产业空间聚集,促进高技术项目合理化布局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

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重点发展区和专业集聚区集聚。

逐步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提高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的辐射能力和郊区县的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中关村的创新优势向制造发展区的辐射,实现产业研发优势和产业化资源对接。

2.加强专业化服务,增强专业基地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推动产业园区从粗放式、综合性园区向有针对性、专业园区发展,增强定向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集中度和适合功能区的各种要素的集聚,提供土地利用效率,发掘土地资源产业效益最大化。

加强各个专业基地专业型管理人才的引入,专业基地管理要从土地开发型逐步向专业服务型转变,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互为补充高技术产业基地。

加强专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地软硬件建设,根据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保证各基地之间路网的通畅。积极推广宽带无线接入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基地信息化水平。

(三)统筹政府科技投入,实行“五个转移”和“三个倾斜”

1.加强政府科技资金统筹。

推动政府投入由相对分散向聚焦重点、适度集中转移(公共科技服务);由投入方式单一向以引导社会资源多方投入转移;由重复交叉投入向分工有序、强调系统性、连贯性投入转移;由偏重研发向强调研发和应用并重转移;由独家决策向综合决策转移。支持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和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实行政府资金的“三个倾斜”。

向提升和优化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倾斜,适应园区由于总量扩张和资源升级带来的新需求。向充实和完善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立、资源共享和园区功能完善。向培育和实现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内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增强重大项目专业配套的定向吸引力。

3.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探索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体系,逐步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研究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专项政策。

(四)坚持开放式创新,大力提高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1.继续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总部集聚。

全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总部向功能区集聚,扩大其溢出效应和辐射力。适度统筹配套产业的跟进发展,积极引进与主导功能产业相配套的国际中介与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2.鼓励本土有实力企业“走出去”。

创造条件,鼓励有实力企业海外投资,通过与海外企业联合或收购境外资产、品牌和技术,提升国际化水平。

3.规划若干个具有国际高水平研发环境的专业园区。

增强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功能区的不同功能特色,注重培育和补充符合功能区要求的国际化专业精英人才,通过聘请高级职员、专业顾问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吸引国际化专业人才加入管理团队。

4.推动产业园区与国际同类功能区的战略联系。

通过定期论坛、路演推介、新闻发布等方式,结盟姊妹区、友好区,加强对外合作与友好往来,提升从管理到要素引入的国际化水平。

(五)实施人才、知识产权、品牌战略,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1.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发展高端产业。

以高端产业发展凝聚高端人才。以高端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

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培养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第一线的关键人才。

2.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高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力量分析、研究知识产权陷阱和技术壁垒,制定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业。

鼓励和支持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以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国际技术资源,跨越专利封锁和技术壁垒;以资金、人员、政策等方式支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原创发明申请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以北京作为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企业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与标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

鼓励建立以原创技术和先进标准为核心,以专利池为载体,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企业联盟,支持技术标准联盟市场化独立运作。

3.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积累适应首都功能的国际化品牌势能。

依托中关村软件园、移动通信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打造北京国际化品牌基地。

拓展总部经济,实现品牌集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机构(特别是投资运营总部)为手段,实现品牌要素集聚,促使北京成为国际品牌运营中心。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06.12.30)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推荐)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政法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燃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