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文(朱怀森)(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3:27: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理论在汶川地震中发挥的作用

朱怀森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理性、沉着的指挥,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同时,再一次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史已有比较科学的划分,而且也逐渐趋于统一,其中把(1935-1957)划分为成熟期也得大了重多学者的认可,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继承土地革命时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走向成熟。[1]。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延安整风运动,加强党内教育和干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这些成熟理论在汶川地震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成熟地震 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成熟期的一些理论活动和成就

1935年-1957年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教育;如何争取抗战胜利,制定与实行正确的抗日战略方针是关键,而宣传与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宣传与教育也是在这次抗战路线的普及中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毛泽东作了明确具体的说明:“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党的各级宣传机构,宣传部门和舆论阵地,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各战略部署,发表了大量的社论,开展全面宣传工作,使得战略方针得到贯彻。使中共的方针深入人心,形成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的书面。

其次,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解答了人中心中的种种疑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使国统区广大民众逐渐从亡国论和速胜

的阴影里走出来,使人民对党的领导更加有信心,加强了党中央的组织领导能力,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再次193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上海出版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强调了必须加强政治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发挥政工人员的模范作用。同时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周恩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必须物质利益原则,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然后是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并帮助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转变了思想立场,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影响及应用。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迅速作出反应,理性组织、指挥沉着,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同时,再一次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一) 党的中央组织功能领导的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迅速作出反应,5月12日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5月16日胡锦涛在绵阳一线主持召开会议 ,5月22日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至 8月3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5次会议 。胡锦涛同志三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央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抗震救灾及时作出具体部署,地震发生后,理性组织、指挥沉着,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正是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巨大号召力、凝聚力,使这次抗震救灾工作能够紧张有序地展开,并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这中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政党没有经历过的。在汶川地震事件中党中央的反应再一次证实了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能力。

(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在危急时刻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主心骨。大量生动的事实充分表明,抗震救灾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是组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带头人。广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

抗震救灾之后中国政府对在抗震中的一些模范榜样给予高度的评介,并号召全国上下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与工作方法,把政治教育同社会认识相结合,与价值观相结合。同时还注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比如通过榜样的力量唤起中国80后广泛社会参与,使中国年轻一代变得成熟,弘扬了主旋律。

(三)宣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

地震发生后,媒体对突发灾情做出的快速反应同样给人很大触动。震后仅32分钟,中央电视台便经过核实,在新闻频道播出地震消息;15时20分,又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自22时起,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奔赴灾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还是后方的节目主持人,这些十分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在直播时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不时哽咽、流泪——这种电视画面在我国新闻史上同样极为罕见。各省卫视也纷纷停播娱乐节目,转为聚焦灾情。以电视直播方式,及时、客观、开放、透明地报道抗震救灾消息,这在32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也是5年前“非典”事件时难以比拟的。媒体以出色的表现,用真相粉碎了一切不实之词,用真情感动了整个世界,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让人从中深切体会到媒体成为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社会协调、整合功能。同时,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引导,为民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等精神,迅速组织各方力量支援灾区,同时加大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救助,引导灾区群众以积极的心态重建家园。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统一配置全国资源,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规划灾区的重建和善后处理安置工作。另一方面,各媒体对信息及时公开,接受各方监督,展现了开放和自信的现代政党的新形象。从第一时间就如实报告灾情,各有关部门随时更新相关信息,以最快的方式回应来自社会的某些疑问,并对抗震救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处理。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坦诚、透明和公开,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也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宣传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 ,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2]对一次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震级进行多次修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继承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作风。对于地震震级大小、震量深度和地震经纬度的确定标准,主要是依据释放能量的大小来决定。在地震爆发之初,得到的数据还不够多的情况下,就需要初步确定地震震级;而随着台站的数据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就更全面,因此需要进行修订。

对于地震部门来说,这个消息可以选择公开,也可以选择不公开。如果公开,就意味着要否定前面的工作,如果不公开,民众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异样,事实也可以一直隐瞒下去。对自我工作进行否定,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非常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尊重事实的举动,是向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

领我感触深刻还有5月19日至21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遇难公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默哀3分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13亿人同时为罹难者默哀的感人场景。这一幕,与全力救灾的举动一道,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而也是世界各国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它促使我们增强开放意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们强化竞争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全球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铺垫崭新的思想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还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吸取精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汶川抗震救灾事件对思想政治的影响。

多灾兴邦,汶川地震让我们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这场中华民族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场生动实践;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中华民族展示出的崇高精神,丰富和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精辟阐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重要论述,

对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引领和激励新一代年青祖国的未来和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银东,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 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6期

[2]《新京报》2008年5月19日

[3]《光明日报》 2008年06月24

[4] 贾宇等 《论汶川抗震救灾精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3月第一期

[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6页。

[6] 张耀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史】重点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论文

教育史论文(版)

教育史论文相关通知

中外学前教育史论文

思想政治年会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朱)

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文(朱怀森)(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文(朱怀森)(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