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蜀相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1: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杜甫的《蜀相》一律,是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诗中体现了杜甫对七律的卓著贡献,在思想上表现出感叹时世、忧国忧民的内容,在艺术上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一、“匡时济世”的契合。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此,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吟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詠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政治上不得势,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做瞻仰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二、借思古之幽弦,奏伤时之寂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甚微的表达。“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意来表达自己登临凭吊之情。“ 柏森森”主要是借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这里就已奠下全诗“深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联是写祠堂的景色。上句写目见,下句写耳闻,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但画面上的效果却不是热闹兴盛,相反,倒是冷落凄凉。原因就在于上下句中各用了“自”“空”这两个修饰“春色”“好音”的词。说明了“春色”“好音”无人欣赏。本来,“春色”“好音”是悦目欣赏的美景,但现在却是处在与人们无关的状况下。它的冷落荒凉就可想而知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功业煊赫,可是死后祠宇却如此荒凉冷落,抚今追昔,不能不引起作者无限的感慨。这里就不仅仅是吊古,渗透着伤时之感。 接下去诗人便转入一轮,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五六句一联,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能已括尽一生,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的时候,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关。第一次相见,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三国鼎立的设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的事业就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由此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频频”,多次烦劳他,正和三顾相应。“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即创业和扶持危局。东汉末年,各地的割据势力相互吞并,天下大乱。当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建立蜀汉,与北方曹丕建立的魏国、江东孙权建立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帮助他的儿子刘禅维持危局。所以说他在刘备和刘禅这两朝的创业和济危方面,都表现出老臣的忠心。这里着重谢了诸葛亮建功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刘备对他的信任;二是他本人的耿耿忠心。这样,诗的现实意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尚未最后平定,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杜甫从这两个方面来歌颂诸葛亮,由此表现出他对当时的危局是深有感慨的。

末联对诸葛亮早死表现出无限的惋惜,沉雄悲壮,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一生辉煌卓著,只为了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赏析诗歌

1、首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先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的理解。 这一点任同学自由说,只要谈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你认为这一联还应该注意哪些还应该注意哪些词呢?

寻:表明此行为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游览,而是有目的的专程特意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所以方才下一个“寻”字。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和强烈的缅怀之意已蕴含其中。

柏森森:①环境:祠堂周围翠柏成林,一派庄严、静谧,肃穆的气氛。

②深沉意蕴——精神:柏树生命长久,高大挺拔,象征着诸葛亮精神长青,精神永存。

再看看,首联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情感氛围。

2、现在我们来看颔联,我们知道,诗歌可以从意境、意象的选择、炼字、句式等角度来鉴赏,这两句话从哪个角度鉴赏最合适呢?(炼字)结合课后第二题(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给5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①自:台阶前的碧草茂盛无比,翠绿欲滴,年年如此,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着一“自”字,就有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意思,自己独自展现着美丽,可有谁去欣赏呢?

②空:黄鹂在浓密的枝叶里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似乎是它叫来了春天,叫绿了枝叶,可是这么美好的春色却着一“空”字,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个字足以显示出因草深无人修葺,游人罕至的祠堂荒凉寥落,为国竭尽全力的诸葛亮祠堂如今香火稀少,作者惋惜、沉痛的感情也就可见一斑了。如果将“自”“空”分别换成“尽”和“皆”显然是一种欢喜愉悦之情,与诗境不符。

如此盎然之景却反映出如此感伤之情,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由外而内,按空间顺序写景。

3、写景为了抒情,颈联中,杜甫主要写了英雄伟人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的确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一生辉煌卓著,可杜甫却将这所有的贡献用两句话概括了,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他的哪一方面?

学生自由说,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明确:准确。第一句——才能

第二句——品德

小结:从两个方面既突显了孔明的非凡智慧和过人本领,又写出了他为主效力,为国尽忠的精神,真可谓是言简意丰,简洁有力。

4、作为一般诗歌,都有卒章显志的特点,品悟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惋惜,感伤,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情。

点拨:“出师未捷身先死”描述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尤其是六出祁山更能体现这一点。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对垒,相持日久。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的衣服送给他来激怒他,但他始终岿然不动,仍不发兵。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明确:这首诗写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臣。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的政治理想,他要辅佐君主,使之可与尧舜比肩甚至在其之上,让百姓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成为泡影。诸葛亮只是没有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他一生孜孜不倦,尽忠报国,对主对国一片赤诚,功绩卓著。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那种互相敬重、互相信任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都让杜甫感慨不已。自己不遇明主,连为国效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5、现在再来理解最后一句,“英雄”指什么人?

由上一句不难看出,英雄首先指杜甫自己。但“长使”二字大大扩展了英雄的范围,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辛弃疾,岳飞(齐诵《京口北固亭怀古》、《满江红》)

拓展:这首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在读到后两句时,不禁欷歔泣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吟诵了此诗,并三呼“过河”(渡河抗金)。

五、探究主旨

品读完诗歌,值得探讨的还有一个问题,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目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什么深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言简意赅的词语。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可见作者不单是写景,其意在人而不在祠。自祠写起,因祠而思蜀相,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情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
《蜀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蜀相答案 蜀相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