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蜀相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09:02: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蜀相

《蜀 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常见的艺术手法来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总结导入

上一篇课文李白的《长恨歌》就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古体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

二、介绍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推荐第2篇:蜀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⑨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⑩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⑾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⑿背诵全诗。

推荐第3篇:蜀相

杜甫的《蜀相》一律,是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诗中体现了杜甫对七律的卓著贡献,在思想上表现出感叹时世、忧国忧民的内容,在艺术上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一、“匡时济世”的契合。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此,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吟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詠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政治上不得势,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做瞻仰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二、借思古之幽弦,奏伤时之寂寞。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甚微的表达。“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意来表达自己登临凭吊之情。“ 柏森森”主要是借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这里就已奠下全诗“深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联是写祠堂的景色。上句写目见,下句写耳闻,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但画面上的效果却不是热闹兴盛,相反,倒是冷落凄凉。原因就在于上下句中各用了“自”“空”这两个修饰“春色”“好音”的词。说明了“春色”“好音”无人欣赏。本来,“春色”“好音”是悦目欣赏的美景,但现在却是处在与人们无关的状况下。它的冷落荒凉就可想而知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功业煊赫,可是死后祠宇却如此荒凉冷落,抚今追昔,不能不引起作者无限的感慨。这里就不仅仅是吊古,渗透着伤时之感。 接下去诗人便转入一轮,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五六句一联,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能已括尽一生,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的时候,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关。第一次相见,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三国鼎立的设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的事业就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由此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频频”,多次烦劳他,正和三顾相应。“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即创业和扶持危局。东汉末年,各地的割据势力相互吞并,天下大乱。当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建立蜀汉,与北方曹丕建立的魏国、江东孙权建立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帮助他的儿子刘禅维持危局。所以说他在刘备和刘禅这两朝的创业和济危方面,都表现出老臣的忠心。这里着重谢了诸葛亮建功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刘备对他的信任;二是他本人的耿耿忠心。这样,诗的现实意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尚未最后平定,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杜甫从这两个方面来歌颂诸葛亮,由此表现出他对当时的危局是深有感慨的。

末联对诸葛亮早死表现出无限的惋惜,沉雄悲壮,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一生辉煌卓著,只为了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赏析诗歌

1、首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先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的理解。这一点任同学自由说,只要谈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你认为这一联还应该注意哪些还应该注意哪些词呢?

寻:表明此行为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游览,而是有目的的专程特意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所以方才下一个“寻”字。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和强烈的缅怀之意已蕴含其中。

柏森森:①环境:祠堂周围翠柏成林,一派庄严、静谧,肃穆的气氛。

②深沉意蕴——精神:柏树生命长久,高大挺拔,象征着诸葛亮精神长青,精神永存。

再看看,首联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情感氛围。

2、现在我们来看颔联,我们知道,诗歌可以从意境、意象的选择、炼字、句式等角度来鉴赏,这两句话从哪个角度鉴赏最合适呢?(炼字)结合课后第二题(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给5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①自:台阶前的碧草茂盛无比,翠绿欲滴,年年如此,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着一“自”字,就有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意思,自己独自展现着美丽,可有谁去欣赏呢?

②空:黄鹂在浓密的枝叶里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似乎是它叫来了春天,叫绿了枝叶,可是这么美好的春色却着一“空”字,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个字足以显示出因草深无人修葺,游人罕至的祠堂荒凉寥落,为国竭尽全力的诸葛亮祠堂如今香火稀少,作者惋惜、沉痛的感情也就可见一斑了。如果将“自”“空”分别换成“尽”和“皆”显然是一种欢喜愉悦之情,与诗境不符。

如此盎然之景却反映出如此感伤之情,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由外而内,按空间顺序写景。

3、写景为了抒情,颈联中,杜甫主要写了英雄伟人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的确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有一副对联也概括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裏,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一生辉煌卓著,可杜甫却将这所有的贡献用两句话概括了,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他的哪一方面?

学生自由说,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明确:准确。第一句——才能

第二句——品德

小结:从两个方面既突显了孔明的非凡智慧和过人本领,又写出了他为主效力,为国尽忠的精神,真可谓是言简意丰,简洁有力。

4、作为一般诗歌,都有卒章显志的特点,品悟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惋惜,感伤,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情。

点拨:“出师未捷身先死”描述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尤其是六出祁山更能体现这一点。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对垒,相持日久。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的衣服送给他来激怒他,但他始终岿然不动,仍不发兵。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终年54岁。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明确:这首诗写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臣。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的政治理想,他要辅佐君主,使之可与尧舜比肩甚至在其之上,让百姓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成为泡影。诸葛亮只是没有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他一生孜孜不倦,尽忠报国,对主对国一片赤诚,功绩卓著。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那种互相敬重、互相信任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都让杜甫感慨不已。自己不遇明主,连为国效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5、现在再来理解最后一句,“英雄”指什么人?

由上一句不难看出,英雄首先指杜甫自己。但“长使”二字大大扩展了英雄的范围,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辛弃疾,岳飞(齐诵《京口北固亭怀古》、《满江红》)

拓展:这首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在读到后两句时,不禁欷歔泣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吟诵了此诗,并三呼“过河”(渡河抗金)。

五、探究主旨

品读完诗歌,值得探讨的还有一个问题,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目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什么深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言简意赅的词语。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可见作者不单是写景,其意在人而不在祠。自祠写起,因祠而思蜀相,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情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推荐第4篇:蜀相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直接揭示课题,说说题目《蜀相》是什么意思?简介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古诗

1、初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在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蜀”“丞”是翘舌音,“祠”是平舌音。要求会写的“

频”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右匀称。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情。

1、指名读前四句,重点理解“祠堂”“锦官城”“森森”前两句交代了什么?(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寻”字又反映了什么?

2、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朗读。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诗的意思。(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高大的地方。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

4、体会“自”“空”二字的妙处,(“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

5、文章题目是写人,而这几句为什么写景?有什么作用?

6、学习后四句。

(1)自由读,理解意思。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再前面我们听到了作者轻轻地呼唤了一句“丞相”,在这里他又深情地赞叹了一句“老臣”。借助“开济”了解“老臣”,请了解蜀汉知识的同学说说丞相是如何辅助先帝开创基业,又是如何辅佐幼主继承大业。

(2)出示《三国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典故理解。

(3)“天下计”指的是什么?“老臣心”想的是什么?

(4)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画面,虽然丞相已经离开我们1700多年了,但是人们还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谁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

(6)英雄为什么会“泪满襟”?英雄都指哪些人?

7、后人在评价诸葛亮时,经常使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词语。想一想,还有哪些词语适合表现人尽职尽责的品质?

三、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四、小结: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推荐第5篇:蜀相

《蜀相》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两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体会杜甫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

3、请一个学生读,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集体朗读全诗。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五、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想而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2、巧妙运用情景交融、反衬的艺术手法。

3、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七、迁移训练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这类题呢?

【设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时候?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跟我学】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为人称道,而该句绝妙之处则在一个“横”字,请试作分析。

过程展示

第一步 解释“横”字在诗中的含义—— 横”,横浮的意思。

第二步 把“横”字放入原句中,想像、描述景象——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加湍急。郊野渡口,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横在涧中,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第三步 点明“横”字烘托的意境——

横 ”准确的写出了空空的渡船自如自在,恬然悠悠的形象特征,从而以这种清幽自在的场景,较好地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答案展示

横”,横浮的意思。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加湍急。郊野渡口,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横在涧中,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横 ”准确地写出了空空的渡船自如自在,恬然悠悠的形象特征,从而以这种清幽自在的场景,较好地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试试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香”字“佳”在何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附答案:

、“疾”,指动作迅疾;“轻”指动作轻快。草木凋枯,鹰眼特别地锐利,雪已化尽,马蹄绝无滞碍,轻快异常。“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香”批香气,微风吹拂着柳絮,满店传来阵阵香气。“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使诗人更加留念。

、“系”,牵拉之意,柳条藤蔓不忍诗人离去而牵拉诗人的衣裾,“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鸣叫之意,在这里住久了,黄莺与诗人十分熟悉,在诗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接连鸣叫了几声,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推荐第6篇:蜀相

蜀相

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格律诗的特点,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掌握诗歌的中心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分析法: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的《蜀相》。(板书)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先世襄阳人,他生于巩县。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出生在仕宦之家,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长大,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政治上,希望循着接掌的道路登上卿相的高位,他对自己期望很高,希望当宰相,以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在诗歌创作上,处于盛唐浪漫主义影响之下,高唱着自己的壮志和理想。

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诗人。他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也批判地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在音韵、格律、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具苍劲、凝炼的特点。他的语言像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而且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杜诗富于变化,风格沉郁顿挫,耐人寻味。他的诗各体兼备,用诗歌深刻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由一服务部总结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它推向高峰,为后人尊称为“诗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简介

这首诗,为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作瞻依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四、诗歌分析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两句紧扣诗题一问一答,自然而然地交代了行踪,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称“丞相”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仰慕之情。“寻”写出诗人怀古寻踪的渴望之情,郑重有力地写出诗人是专诚来访,并非信步起来,偶然见到,这下文颂扬伏脉。

作者以无疑而问,自作解答的设问句式把对祠堂时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这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所栽,更令人生睹物思人之情。由汉至唐,几经战乱,当年祠堂仍在,且于“森森”柏树的掩映之下,进一步使人感受其追思缅想之情。这两句成功地描绘出丞相祠堂的特定环境,以“柏”这个最能表现该环境特征的景物,烘托寂静,肃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悼念敬仰之情。祠堂能寻人难寻,字字着景句句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以对偶句式,承上文与荒凉沉寂的祠堂内庭院的景象。诸葛亮一生功高名显,如今因战乱人们将他冷落淡忘,使人倍感惆怅。春草茵茵,黄莺呖呖,丽色佳音足可令人心旷神怡,但“自、空”二字,使句意相反相成。起到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表现诗人瞻古瞩今追怀先贤,悲从中来,无心欣赏自然景物的怀古伤时心情。

这一联与上一联紧相连接,描写了环境,景物由远而近,先外后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3、三顾频频烦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

由记游而怀古,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用对偶句的形式,饱含景仰赞叹之情对诸葛亮一生遭际,抱负、功业、品德给以崇高的又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两句由前面的写景转为议论,写尽诸葛亮的勋绩、心事:且寄情于议事抒怀,把对诸葛亮以身许国,不遗余力的忠心,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先助刘备主业开基,后助刘禅匡济时艰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的景仰之情表露无遗。“三顾”句看似写刘备,实为侧面写诸葛亮。“两朝”句则正面写诸葛亮,从不同角度表现其人,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敬佩。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由咏史而抒怀,以叙事兼抒情,直抒胸臆地对诸葛亮赍志而没,壮志未酬就病死军中表示深切的悼念和痛惜。“长”字写出无限的哀思。诸葛亮宏愿未遂,含恨辞世,令后人切齿扼腕,声泪俱下,哀思绵绵。在这悲痛中渗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极具感染力量,深合“结句当如撞钟”之说。

五、课堂小结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六、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诗文赏析

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提问:第一联写作上有何特色?

明确: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亮武侯祠庙所在了。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笔,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

2、提问: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明确: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3、提问:

一、二联是什么关系?

明确:由向往而能得见,自远望而及近望,从寻觅而至入庙。合起来,描写出祠堂内外的景色。

第二部分,后两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1、提问:第三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明确:这一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精神。是为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2、提问:第四联与上一联是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毕竟并未完成他的事业就病死军中,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于是第四联水到渠成地熔铸而出,第四联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由咏古而抒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三、诗文小结

总的看来,《蜀相》一诗,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范,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

四、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

一、二句先写祠外景色,

三、四句再写祠内之景,先远后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由写景转为议论,寄情于议。

五、六两句极为简明地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心事,

七、八句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悼念和痛惜,借咏古以述怀。

2、多用典故:“锦官城、三顾、两朝开济、出师”等典故的引用,写尽诸葛亮的一生遭际、抱负、功业,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景仰与痛惜。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诗后的练习

推荐第7篇:蜀相

《蜀相》教案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夏国树)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及怀古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教学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导入,如《登高》

二、简介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让学生想一想这首诗作者用这一人物会寄托什么情感。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三、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1

《________》。

四、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五、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用笔写出答案 同学们自学这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蜀相》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颔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六、理解第一题的思路:

1、从内容题材上弄清是什么诗歌?

2、从表达方式上弄清诗歌的章法结构。先弄清第一个问题:

这 是 一 首什 么 题 材的 诗 呢 ?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第二个问题:先写景后抒情

这首诗中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呢?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是怎样的?这个历史人物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件大事: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相关史实: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对联概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形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情感:抒情句——长使英雄泪满襟——吊古抒情,怀古寄志

为什么诗人泪满襟呢?惋惜之情及自己的感慨 诗的题材是什么?

咏古抒怀诗:吊古抒情,怀古寄志

明确全诗思想情感

表达思路:通过写……表达……抒发了……

明确: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人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或:通过概写诸葛亮的过人才智、丰功伟绩及出师未捷、功业未就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七、第二个问题:颔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解题思路:

1、明确这两句的表达方式

2、理解诗意及作者写这两句诗的作用(表达主旨、抒发情感、描写形象、所用手法等作用)

3、领悟哪两个字用得好并阐述理由

明确:写景——烘托渲染、反衬——自、空

表述思路:释字义——表述所用字的表意作用(表达主旨、抒发情感、描写形象、所用手法等作用)

“自”,空自;“空”,白白地。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让人体味到一种寂寥与悲凄: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这种以乐衬哀用得何其巧妙。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因用这两字,便让这两句成为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

或:“自”,空自;“空”,白白地。用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寂寥、悲凄、伤感的氛围: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从而达到了以乐衬哀的效果,抒发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感叹。

八、背诵全诗

附:比较阅读《武侯庙》,说说这首诗与《蜀相》在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yún,形容水流动。),五丈原头日又曛(xūn,暮,昏暗)。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慙同“惭” 拼音:cán )

诗意:

写作意图《武侯庙》侧重正确的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自比。 中心思想:表达对武侯的赞颂与崇拜。 写作手法:以“空”“隔”描写悲景,多着悲壮色彩,正衬成分居多,表达了哀伤之情。 武侯庙古柏之高大,赞扬诸葛亮英气长存,手法是夸张

两诗的异:

1.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

2.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感;武侯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 3.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 4.蜀相中“自”,“空”描写乐景;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 同:怀古抒情;借景抒情;衬托;所咏的历史人物相同——诸葛亮;均表达了哀伤之情

推荐第8篇:蜀相

《蜀相》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新课导入:

王安石评价唐朝诗歌:“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昨天我们学习完《长恨歌》,了解了白居易语言的通俗、易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诗歌《蜀相》,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从今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 有节奏朗读:

请同学们看到课后诵读提示,根据提示,划分诗歌节奏,然后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朗读。

请一个同学先来划分节奏,展示PPT节奏,齐读 解读题目: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蜀相所为何人?——诸葛亮

既然写的是诸葛亮,为何不直接以“诸葛亮”为题,而是以“蜀相”为题呢?请思考。

请两个学生回答。并且根据他们的答案引导。

根据名著和影视作品,一提到诸葛亮,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他的隆中对、空城计、草船借箭、八卦阵等等。那么,这些典故,主要是对他哪方面的评价?——智慧 诸葛亮是一个“智者”的化身。但是杜甫对于诸葛亮的着眼点是一个智者的身份吗?不是。

杜甫的着眼点是在“吏”,并由“吏”这一身份派生出的忠诚和功业。杜甫像自己也能如诸葛亮一般。但是杜甫的处境是什么呢?

在必修四,大家学过《登高》,而这一首诗,就是杜甫处境的最好写照。来读一读。诗中表现出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如此落魄凄惨。而诸葛亮呢?我们来看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上偏能用火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以数字巧对方位和五行,展现诸葛亮的一身功绩。不得不令有志之人羡慕、敬仰。

杜甫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悼他的历史伟业,这个角度既符合他身处乱世,渴望匡扶大唐的忠心,又暗示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隐痛,所以以“蜀相”这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为题比以“诸葛亮”更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理解文意:

在解读题目之后,可能同学们会进一步体会到杜甫内心的沉郁和伤痛,那么,再一起来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渐渐加深情感。

在上课之前老师引用王安石的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写尽”。杜甫自己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体会他的“好”语言。前两联老师做了稍微的修改,请大家体会来体会是原文好还是修改的好。 丞相祠堂何处是?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此处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

在体会语言,了解情感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明确: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缅怀和访庙吊古急切心情 柏: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子罕》) “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代书寄薛四》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 ——《庄子·内篇》 柏——肃穆、高洁、坚贞、永恒 自: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空:

——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幽静寂寞,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这一句除了自、空二字及其出彩之外。大家在看看这一联,在色彩上的特点?碧草和黄鹂。杜甫的诗歌除了用词讲究之外,颜色也是杜甫造境的重要手段。杜甫是最擅长用色的诗人之一。而青绿色调又尤其用得最多,总达450多次,黄色共用144次。翠绿给人空灵的感觉,色彩将这一更感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看到后两联,第三联写了诸葛亮哪些方面的内容?——雄才大略和生平功业。诸葛亮因才华而被重用,杜甫呢?一样也才华,他有没有收到重用?——没有。敬仰和失落之情油然而生。

虽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鞠躬紧蹙,但是最后的结局呢?用原文回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杜甫还表达了什么情感——惋惜。

在读诗歌,概括全文情感——对于诸葛亮敬仰、惋惜,并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功业难成之悲。 拓展: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面对国难,心忧天下、希望匡扶大唐,对国家尽忠,于是借古抒怀,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情感。同样身处乱世,同样渴望建功立业,但西方文人的表达方式就不太相同。下面来看看德国诗人海涅的《颂歌》。海涅所处时期,德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他希望德国走上民族,自己也能建功立业。让学生读一遍。以"剑"与"火"自喻,语言大胆直白, 表现了诗人要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却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推荐第9篇:蜀相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举例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译文: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 参考:“自”“空”,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大有英雄不再的伤感。融情于景,贴切自然。

【PPT】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推荐第10篇:蜀相

《蜀相》教案

2010-11-08 12:10:30| 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字号 订阅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诵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

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二、

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三、

课文朗诵

(1)、学生试读、正音 (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

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请一个学生读,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集体朗读全诗。

④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具体分析诗句的内容、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本诗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本诗主旨句是“出师未捷,长使英雄”两句。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学生齐读

四.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问题:第一联写作上有何特色?

解答: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武侯祠庙所在了。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笔;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 问题: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解答: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问题:

一、二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由向往而能得见,自远望而及近观,从寻觅而至入庙。合起来,描写出祠堂内外的景色。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问题:第三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问题:第四联与上一联是什么关系?

解答: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毕竟并未完成他的事业就病死军中,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于是第四联水到渠成地熔铸而出,第四联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此诗句中景与情有何关系?

明确:“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景、情关系:乐景衬哀情

讨论:关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手法 明确:反衬(以动衬静)

五、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六、练习检验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 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之情。

2.“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

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

,葬送了基业。

3、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万分感叹。

B.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极为工整。

C.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D.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

附:板书设计

前两联:写景 借景抒情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后两联:兴怀 直抒胸臆

第11篇:蜀相

第七课 《蜀相》

教学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

2、遇到困难是退缩还是求助他人想办法一起解决

3、一个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赏识。

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刘备才会慕名去请他。所以呢,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本领,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学,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古诗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关,请大家打开书39页。 师:之前大家学过李白的诗吗?那李白的诗具有什么风格呢? 生:浪漫主义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板书:《蜀相》杜甫

二、介绍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全班朗读,整体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大家先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大家一起朗读。

1、师:刚才我们一起读过,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还要注意到诗句中的停顿。(师示范)

3、那我们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点评)

刚才,我们诵读了诗歌,并且了解了诗歌的基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

四、分析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那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有谁了解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写的是诸葛亮,是一个过世的人,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是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怀古诗

5、这首诗是怀古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哪部份是写景?哪部份是叙事?

——前四句。诗的前两联主要写祠堂从外到内的景色,寄托了诗人无限心事;后两联主要写诸葛丞相的伟绩和后人对他的崇敬。

6、开头以自问引起,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诗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儿吗?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7、那么“丞相祠堂”在哪儿?——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是什么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柏树衬托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8、丞相祠外面柏树围绕,那丞相祠的里面又有些什么景色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说的一样:“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10、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11、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12、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3、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五、诵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1、“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2、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3、“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长”与“泪”两字应读得重而长。

六、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2、杜甫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叹壮志未酬,面对困难、挫折,感叹有用吗?

不要在遗憾、抱怨中生活,这样于事无补,只会徒增悲伤。

3、那你们有什么理想、目标呢?

4、一个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该怎么学呢?

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每一天,努力学习,勇攀高峰,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无数个辉煌的昨天,才能没有遗憾,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亲人。

七、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怀古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景仰、壮志未酬

第12篇:蜀相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

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问题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问题

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

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5、【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

6、【迁移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7、【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学生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学生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很顺利地解决所有问题。

第13篇: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①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②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略写

一、作者简介: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文本解读、探索主旨

一、解题

思考:

1、本诗共八句,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

思考:

2、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课后习题1)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二、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解释和翻译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问题2:“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串:这是自问自答,记的是祠堂之所在、外景 明确: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串:接着诗人从祠堂的外部转到内部,内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着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枝空对着婉啭鸣唱。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是独自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草绿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无人光顾,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诉,描写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了心中的伤感,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炼“字”题方法 1.解释含义

2.描摹图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

3.析作用:点出该字在渲染的意境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若用了表现手法,也要点出)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渡过难关 老臣心——忠君报国之心。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课后习题)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串:“天下计”表明作者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表明作者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才有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1、解释、翻译句子意思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久的让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课后习题4)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串: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

1、本诗的艺术技巧: 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2、概括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第14篇:4蜀相

蜀相

首联:写诗人去武侯词途中的情况。是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微露满意和欣慰。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自”、“空”二字写出冷落凄凉,暗含“丞相无缘得见春色好音”的伤感和叹惋,自然过渡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

颈联:上句用刘备的事迹侧面烘托,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精辟概括。

尾联: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叹惋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于千古名句。 丞相祠堂哪里去寻找?锦官城外的柏树茂盛繁密。

掩映石阶的碧草独自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唱着动听的歌声。

刘备三顾茅庐为访求统一天下大计,辅助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的耿耿忠心。 多次出兵未获胜利却先死去,常使后代英雄想起泪湿衣襟。

一、整体感知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1、“两朝”指的是哪两代? 刘备、刘禅两代。

2、“映阶碧草自春色,阁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手法?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反衬。现实是:祠堂冷清寂寞,人们无心踏青访古。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痛惜、感慨。

映阶碧草X春色,隔叶黄鹂X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间的联系,以此烘托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本文的诗眼是哪一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两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此联中作者充满了感叹、敬仰,道出了自己以及像诸葛亮一样的英雄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是本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只有悟懂了“自”与“空”两个字,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末的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杜甫自己。也有解释为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中作者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的? 杜甫一生,是在“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自己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呀!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 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这两句从大处着眼,言简意骇,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从三顾茅庐和君臣相遇隆中决策、收二川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第15篇:蜀相说课稿

蜀相说课

马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要说课的篇目是《蜀相》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这是自主赏析篇目。相关的内容及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法分析,教学设想。四个方面做一个简要说明。

首先来分析教材,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阅读欣赏的重要内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其中律诗蜀相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自主探究古代诗歌起到铺垫作用。基于这个认识和课标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律诗的基本特征;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痛惜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中讲解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然后再想教学策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计划如下方法进行教学。提问法,梳理文章,连贯自如。鉴赏法,认真分析,深入主题。讨论法,活跃课堂,师生互动。

在学法分析环节,我计划在课堂上安排两个步骤。

1通过阅读与思考,使学生体会诗的语言与意境。

2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的理解

最后是教学过程。参考读一读讲一讲,讲一讲读一读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安排如下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 重点分析--- 总结概括

作业布置

全文线索

祠堂话题------诸葛形象------个人抒怀

(描绘景色)(追思历史)(书写情怀)

第16篇: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武侯祠。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武侯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

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第17篇:蜀相 教案

蜀相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欣赏作品。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自”“空”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三、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第 1 页 共 6 页 提问:

1、这首诗的题材是?怀古诗

2、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侯祠》或《武侯祠怀古》为题?

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四、鉴赏诗歌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

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问题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 问题

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第 2 页 共 6 页 问题

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五、迁移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六、【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第 3 页 共 6 页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七、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学生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学生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很顺利地解决所有问题。

第 4 页 共 6 页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肖彩芸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如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一部分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

第 5 页 共 6 页 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第18篇:《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

二、

四、

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第19篇:蜀相教案

《蜀相》教学案例

一、课前背诵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杜甫诗三首》

二、复习导入

三、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首先看题目“蜀相”,什么意思?作者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我们在必修阶段学习过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还记得叫什么吗?什么法?(三看法)从选修开始,我们又接触到了类外一种方法,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共同学习过了,八个字?叫什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好,大家把书打开到第二页一起齐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用这种方法欣赏诗歌时具体要怎么样做?

我们今天要利用这两种赏析诗歌方法以及对比阅读法,共同学习这篇课文,首先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按照三看法,上看题目作者,你能掌握哪些信息?

1.看题目,我们猜测一下这首诗歌的题材?(咏史怀古诗){板书:怀古

咏史}我们现在立刻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做过的诗歌积累,咏史怀古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常用的手法有哪些?(内容:借古喻今 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手法:对比,用典等)那么本文应该是作者借追怀诸葛亮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做。

2.我们在看作者,这应该是我们在熟悉不过的诗人了,下面根据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将大屏幕中的信息填写完整。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牢牢的印在我们心里,那就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沉郁顿挫){板书在作者旁边}

3.好,我们暂时先不急着进行第二部“看意象”,我们首先朗读这首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学生读,老师指点请大家看这一课的探究与讨论一)根据书上的诵读指导,我们先自己自由朗读,体会一下,然后我找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做示范,(声情并茂,读得非常有水平。)我们再来齐读。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部“看意象”,我们都知道怀古就是追念古代的人物、事件和古迹,从诗中我们作者是到哪里去追怀诸葛亮?丞相祠堂,也就是武侯祠{板书 祠堂},那么武侯祠在什么位置呢?(板书 城外)

5.到达武侯祠作者看到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试着找一找作者描写了祠堂的哪些景物?或者说作者都写到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PPT展示)

教师提示:注意在这里我们应该用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切忌主观臆断。 学生找到答案后{板书

碧草

黄鹂 } ,找的很准确,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意境呢?(找学生回答)

以意逆志法要求我们要“识字”就是是要正确理解字义和词义,那么首先看看紧随这两个意象后边的字“自”和“空”,诗人用了这两个用的好不好?为什么,请做简要分析,各位这样的题目大家熟悉吗?这是什么题?(炼字题)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回答了吧?(

一、解释这个字在诗句中意思;

二、将字带回到诗句中还原画面;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简言之,释含义,描景象,谈作用)现在谁能试一下?(找学生回答,另外一名做补充,教师总结)

教师提示:大家注意鉴赏诗歌第三部“下看注释”也能提供给我们些许信息,本文写于760年,在这个时间上,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自春色”的“自”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自成春色,自享春色,碧草映照在台阶上,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凄凉 “空好音”的“空”指的是空有,空有好的声音,我们看一下这一句使用了哪种写景手法(以动衬静)突出这里的静,寂寥,悄无人迹

大家别总是作为诗歌的旁观者,你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你在经历这些不堪回首的打击之后,当你怀着一腔崇拜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到达祠堂,却发觉满院的萋萋野草,罕有人迹,偶尔能隔着叶子听到黄鹂的几声叫,看到这一切使他百感交集,

第20篇:《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个联想题,我说出关键词,你们抢答。关键词:杜甫、三国、“智绝” 、孔明、卧龙、空城计。

那杜甫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杜甫有首诗是《蜀相》)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杜甫对我们来说熟悉的,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诗歌特点:沉郁顿挫,炼字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节奏、情感、韵味)刚才的朗读,节奏都能把握,但没有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在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 “隆中对策”,才华横溢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作业设计: 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

蜀相古诗
《蜀相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