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8: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时间:2014年6月27日,上午三四节。地点:140

41、简答题6×10分=60分

2、材料分析题1×20=20分

3、论述题1×20分=20分

1、什么是民俗文化,简述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民俗文化的内涵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民俗学的历史进程

民俗学是近代社会和思想的产物。

1、1572年,英国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成立协会,出版 《民间古老风习的观察》(勃朗德)

2、1846年,汤姆斯创立“民俗”(Folklore)一词

幻灯片

53、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歌谣征集处,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开端。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1923年成立“风俗调查会”。

4、1927年11月,广州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成为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学会。

5、1927-1937,民俗学运动风起云涌,后由于战争而停滞。

6、新中国成立后,沉寂三十年;1979年迎来新的春天。出现一批民俗研究学者,其中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

7、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现任会长朝戈金。

2、简述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2地域性3传承性与扩布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类型性6规范性与服务性

3、简述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民俗的文化价值。

民俗学的研究范畴

将民俗学视为“一国之学”或“历史之学”,限制了民俗学研究的疆界和范围,但这门学科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而且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几乎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俗学仍是一门显学。民俗所体现出的历史、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民俗文化向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民俗的价值

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从功能方面看,民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教化功能

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者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作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美)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2、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社会规范形式:第一层法律;第二层纪律;第三层道德;第四层民俗。

3、维系功能

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4、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季节性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5、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交通民俗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传统社会士人出行的动因: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等活动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6、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7、简述鲁菜的特点及其经典菜品。

总体特色:注重突出菜肴的原味,以咸、鲜为特色。

代表菜品: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九转大肠、爆双脆

8、简述服饰的构成要素和分类。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

质: 服装原料的性质。

形: 服装的样式。

色: 服装的色彩。

饰: 佩带的饰物。

画: 服饰的花纹图案。 (包括人体图画:文面文身)

幻灯片4

5(二)服饰分类

1.衣着

衣、袍、裤、裙、帽、袜、鞋。

2.装饰物

发的饰物:夹、簪、钗 „„

耳的饰物:耳环、耳坠 „„

颈的饰物:项圈、项链 „„

胸腰饰物:胸针、腰佩 „„

手臂饰物:臂钏、手镯、戒指 „„

脚的饰物:脚铃、脚环„„

9、简述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

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

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10、简述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1)自然崇拜

祭星、拜月、土地及土地神的崇拜(春秋社日)

(2)灵魂崇拜

善灵、祖灵(祖先及尊长)

恶鬼、散祟(死于非命、中道而夭)

(3)节日习俗与古人迷信、禁忌、巫术观念

寒食禁火、二月儿“龙抬头”,四月八禁屠宰、年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人畜两旺、岁岁平安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

岁时节日的发展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11、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化系统都有着鲜明的多元特点。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这种多元特点,不仅有吸纳外来文化这一方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尤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在美国,印第安族群贡献了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波兰、墨西哥、波多黎各等民族的后裔也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贡献,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杂色的特点。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则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融会能力表现得特别强烈。一位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所创立的佛教传入我国,走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演化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这种已经彻底中国化了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享用。正因为有了这种共享性特点,它才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性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为集体性的创造主体的智慧结晶,而且是历史性的智慧成果。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成了“无主体”的知识,于是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就被搁置了。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时,人们往往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这个问题当然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六、悖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通常理解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仿佛是属于过去时的。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事象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迹,有的甚至生命力相当旺盛。这一点决定了在保护中存在着诸多的两难问题。说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想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应该说它们大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文化以家族、村落、社区为基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制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则经历着很大的变异,极容易被消解。

第一,保护意味着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或者保持传统现存的面貌,保持它现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态、内涵、功能等。例如讲春节,则似乎更多的是着眼于其中的祭祖、迎神、祈福求祥等内容和相应的仪式。民居、信仰等也是如此。但社会要前进,一切事物——包括传统在内,总在不停地发展、演变,我们不是要把被保护的对象仅仅放在博物馆展台上,而是要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了建设明天,自然应当强调弘扬、强调继承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进,要变革,要创造。当说到保护的时候、当要把这一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表现保持在原有状态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能被理解为要拉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人为地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

第二,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往往会连带地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保护这些遗产的生态环境。而这个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历史条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的需求等,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那么保护遗产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这种想法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

第三,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为了保护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护对象从一种完整的、庞大的体系中抽取出来,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实际上是采取一种解构的办法来对待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我们将这些保护对象这样孤立地保护起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破坏了这个被保护的事物。对象的解构,意味着对对象完整性的破坏,这种保护

离保护的本意渐行渐远,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第四,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特别保护那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的传承人,而这些传承人(我指的不是个别人,而是这一伟大群体的每一个人),不是简单的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同你我一样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同样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他们有新的生活欲求,有改善生活条件的理想,不能让他们为了保护某种遗产、保存某一历史传统而牺牲自己的现实生活,不能强求他们以昨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度过今天。

第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开发利用,前提是不破坏文化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生活的诸多因素大都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保护一种传统文化,不让它受到市场经济的干扰是不大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变成创造物质价值的手段的。面对大量的类似情况,又如何能够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理想的意义上付诸实施呢?这又是一个矛盾。当前在一些地方,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是开发旅游或者是兴办其他文化产业的手段,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这种生活方式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旅游业使非物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性质、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商品时就很难再完好地保持其原来的功能。例如结婚仪式如果作为每天舞台上的表演,当事人的内心情感、庄严仪式的内涵就都被抽掉了,保留的是外壳,这就丧失了神圣、严肃的本色和情感价值。这当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和破坏。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这是脱离了生活,但反过来问,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一部分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业劳动,他们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当作旅游资源,提供给城里人或者外国人观赏,这本身就是生活,怎么能说是脱离了生活呢?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现在70%的农业人口,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离土不离乡的人,他们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难道应该让他们为了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某种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而固守贫穷吗?我们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

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产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市场经济讲专利,专利的提出同民间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矛盾。知识产权是个人生产、个人至上、以个人为中心条件下出现的,不是着眼于群体。现在用资本主义的一套准则来要求本来是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同时也是集体创造、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很难对应起来的。如某位老人的剪纸作品被子女作为专利“保护”起来不让其他人模仿传承,这样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和地位是极好的事,是应该的。但现在有人把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口传心授的遗产作为一己的发明垄断起来,不传承、不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会产生阻碍作用。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防范国内、国际的文化侵权和文化剽窃。这也是一种两难的处境。

广告文化学复习

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

复习大纲

《闽台民俗大观》陈列大纲

旅游文化学

文化学概论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