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3: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传播学复习大纲

1、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原因。

传播学兴起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地点在美国。

背景:

1、媒介的发展以及其带来的问题,使得许多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 的问题

2、战争的影响

(从历史和社会环境看)

3、衔接学科的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1、美国是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

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谁?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他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 传的权威,《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的传播过程: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

卢因:他提出了“把关人”概念,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

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或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的内在控制批判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

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早期的“子弹论” 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当中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 响最大的一位。

1、提出“两极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 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2、对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更多地 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并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3、传播学之父是谁?他有哪些论著?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他的论著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传播与变化》、《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发展》

观点: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讯息、编码者、渠道、解码者、接受者、反馈、噪音

4、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特点: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

5、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6、人类传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些?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7、什么是内向传播/人内传播、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群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8、试说明人内传播是否具有社会性?请用相关理论阐述。

人内传播是具有社会性的。

(1)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

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2)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 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3)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

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9、集合行为中的有哪些特殊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匿名性”原理是指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10、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请记住几个主要学者 的观点。

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 传播信息的活动;

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明“受 众”。

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 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 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b、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2、赖特的“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 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开创经济行为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11、什么叫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有关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过程的知识点。

5W模式:Who

What

Which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媒介自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 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迷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14、谈谈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什么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 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

(3)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b.社会责任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C.民主参与论:1、任何民主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垄断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其核心价值――小规模,双向,参与的)

16、使用与满足理论。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意义: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

17、受众有哪些基本权利?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18、你是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这一观念的呢?

“受众即市场”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 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 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 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 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这一观念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

(2) 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 (3) 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 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 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19、什么是传播效果?有哪三个层次?

双重含义:(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 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

(2)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三个层次:(1)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

(3)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20、什么是两极传播?什么是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定义: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21、什么是子弹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子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主要有两种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那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议程设置的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第二,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其理论主要表现在:

(1)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3)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4) 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5) 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6) 一些研究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沉默的螺旋:

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构成的三个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特点:

(一)舆论观——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二)效果观——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意义: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 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不足: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 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 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 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观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 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

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2、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述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 。

23、有关培养理论/涵化理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 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

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电视的独特优势:

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24、传播学有哪两个主要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25、什么是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霍尔、D.莫利等人为代表。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 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 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第三, 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

第四, 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

26.重点关注集合行为和议程设置理论、传媒组织在筛选信息时的立场及其制约因素有哪些?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主要有两种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那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时空因素,即在一定的实 践之内需要一定量的内容来填充版面和节目时间;第二是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和倾向;第三是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大众传播学复习

春《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重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论文

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