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地质大学毛概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8: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概总结

专题一 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专题二 毛泽东思想

1、科学含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

A、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跨越了1921年建党到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近6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末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特别是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创造,形成了系统的哲学、军事、统战和党建思想,标着这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进入在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阶段。

3、主要内容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近60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涵盖了这三个伟大的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理论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总路线和独立自主。

专题三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三起三落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

1939年8月与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

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6年“*”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2.邓小平改革开放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革的理论,高瞻远瞩地率先提出改革思想,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领航中国改革进程,坚持走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纠正了国人在长期封闭状态中形成的夜郎自大的盲目情绪,使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可以说,邓小平的改革观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光辉思想;邓小平的开放观是指引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基本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学习他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富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能够焕发人们的斗志,更好地实现邓小平为我们谋划的宏伟蓝图。 3.改革开放的成就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2).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3).民主法治意识增强。

(4).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体育繁荣昌盛。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 4.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专题四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并认为资本主义的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而不是追求的使用价值,所以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

专题五 农村土地改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七亿多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建国六十年来,土地经营权经历了分、合、分、合的“两分两合”的演变,见证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变迁的全过程.

一、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很快.通过土地改革.新政权获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使他们成为其稳定的社会基础.这次土改在发展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新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二、五十年代末的第一次“合”,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本建设条件.

为了解决个体农业分散经营,资金缺乏,不能兴办较大规模的农用水利建设,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现状,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土地集体经营的的探索,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建立了人民公社,随后党中央领导农民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力发展支农工业、电业、农业科学技术,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这为改革开放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又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后,使得潜在于中国农村的各种改革端倪“暗流涌动”,改变当时那种低效窝工的集体经济模式已迫在眉睫.

三、1978年的第二次“分”,农民长期拥有了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桥梁.

30年前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契约”掀起了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家庭承包制的“集体统一所有、农民家庭分散经营”是中国大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短期的重大作用已经被事实证明.粮食生产连续增长,1982-1984年,连跨7000亿斤、8000亿斤两个台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离土不离乡的亿万农民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力军,1978年到198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连续6年大幅增长,大部分地区解决了吃不饱和脱贫的问题,同时还蕴育了无数的万元户和农民企业家,农民在第一次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但自1985年之后,由于各项改革难以深入推进,造成了国内粮价持续低迷7年之久,粮食变成了农民“吃不了、存不下、卖不掉”的老大难问题,农村的土地成了农民致富的负担.

四、2008年的第二次“合”,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流转的形式交由合作社,掀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决定》.对群众首创精神给予肯定.土地流转,不仅使农民实现了既省心又增收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升级,掀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这种经营权的适度的“合”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是新形势下催生的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合作社,收益权归个人的新农村土地经营的“三权分离”模式.这一次“合”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土地经营由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然这轮土地改革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配套的政策和法律需要我们去规范,维护农民的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土地改革任重道远.

专题六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早在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雷诺兹时就指出:“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和完成我国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将我们的双手捆缚起来,结果只会促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

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其一,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有利于各方的利益和发展。 其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可靠保证。

大学毛概答案

大学毛概最新

大学毛概第八章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长安大学 毛概

大学毛概教案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毛概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毛概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