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菊与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5: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菊与刀》读后感

我总想从美国人和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上的劣根性。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觉得,中华文化纵然辉煌灿烂而因此表现出创造者极高的智慧,但我们的骨子深处,是有些劣根性的,我们的文化所培养出的某些国民性或许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来自模仿与借鉴。美国人崇尚自由开放,他们直率,乐于交流和竞争,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而日本,却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同时,对它,我又有着说不出的好奇。它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强国;它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共有81个,居世界第二„„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是为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个人类学家。在我看来,人类学家是研究往世的,习惯于和墓地或者是骨骼这种带“古”字的物事打交道,研究文化,尤其是现实的世俗恐怕就有点业余。

但这本书有点特别,它的身世很特别。书也和人一样,总有贵贱之分。如果它是二战后受美国政府委托写出来的,那么这本书一下就开始让人感觉分量十足。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确实,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作者能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大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所以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告诉了我们——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什么是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这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尤甚。因此,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无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在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受到过这个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此所谓“耻感文化”。

从对日本男孩的教育我们又可以看出,年少时享受着一种没有竞争,自我中心的自由世界,对母亲、对妹妹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威和优越感;从初中开始,则要面对残酷的竞争,社会规则的学习让原本自由的心惶恐不安,像一颗颗盆栽那样小心地生长。教育的两段分野,在日本人性格深处打下了不安的烙印,最终造成了其目标的多变性和分裂的人格。二战时的日本全民皆兵,投降后又可以发自内心地欢呼美军的管制,真可谓最好的注解。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

最后,对于仇日心理,我想说,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用之以凝聚国民,但是又要避免其失控。早年的中国GCD只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现在已经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了。利用民族主义,激发国人奋斗的热情以利国家强盛,控制民族主义的泛滥与失控以维护国家稳定,是中国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

中国在全世界其实没有特定的死敌,每个崛起中的国家都有其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全球战略。事实上中国全球战略的制定开始于邓小平时代,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就钦定了第四代领导人以保证其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意图的实现。

仇恨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情节。它更多的是被人利用的过程中体现出价值。如果我们真的当那是我们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我们的敌人,认真的研究一下我们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之路。什么时候,我们能写出我们自己的《菊与刀》?用我们的新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将为之努力的方向。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